《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在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和主动的地位。”现代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人口、科技等其他社会系统相互作用,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育质量的好坏,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有赖于科学的学校管理。因此,教育必须要实现现代化,办学要规范化。
推进教育现代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围绕创建教育品牌,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创建一流现代化学校,我觉得,主要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超前的办学理念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前提 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首先是学校具有超前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意味着人们将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学校教育,以新的范畴重新把握和构建教育体系,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和拓展教育活动,办学理念是办学实践的内在动力,学校教育的改革和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
为先导。没有理念指引的教育实践,是一种“盲”;缺乏实践的“教育理念”,则是一种“空”。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就必然会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就会出现“教育伴着文件转,教育随着会议走,教育跟着形势跑,教育依着领导变”的状况。超前的办学理念应该体现如下特征:时代性和超前性、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同一性和多样性。
一所学校,一定时期内的办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去实现办学目标?学校教育工作者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才能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清办学思路。理性思考是形成办学理念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理性思考,才能形成某些规律性的认识,才能形成办学理念来指导办学实践。
二、优化管理制度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管理离不开制度。科学确定管理目标、科学组织管理活动,都要通过制度来保证具体措施的有效实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抓制度管理首先要抓规范,有了规范才能抓引导、抓养成、抓典型、抓监督。
制度管理关键在人。对制度的强化和优化,不能见物不见人,而是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驾护航。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优化必须结合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管理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一所管理规范的学校,首
先要有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订立要结合本校的具体实际,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坚持宜粗不宜过细的原则。如,对教师批改学生作文规定“教师对学生的错别字漏改的,要扣分”,这样的条款难以落实,也没有必要。
2.制度要具有全员性。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遵循,所有的人基本信服,所有的人支持,并按照制度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实践,可以检验制度的认可度如何,科学性如何。
3.制度及时优化要具有时效性。宪法总要在运用一段时间后进行修改,学校制度的优化也是如此,要根据国情、市情、校情等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修改,以适应学校的新情况,为更好地落实管理措施服务,但不宜经常修改。 4.制度要具有激励性。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要尽量优化,制度的优化也要符合“跳一跳能摘桃”的尝试,这样,制度才会对人有激励性。制定制度时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失去激励性,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功能。
三、学校文化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因素 学校文化是指在一所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校内师生主体创造并达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体系,是一所学校校园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学校文化正成为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动力。“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
优秀的学校教育”这一观点,已得到全社会广泛的认同,而学校文化构建也日益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人文要素的总和,是学校高尚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和生命所在,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对学校文化的建设,能够使其办学思想、教育观念、管理形式、人文环境等彰显出更深刻的属性,能逐步表现出办学者对学校本质的认识,进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理论文化的建设。学校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形象定位与传播的基点,它对内激励师生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对外展示学校的价值追求。
2.教师文化的建设。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没有教师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造一支用学校文化武装的师德高尚、专业精的师资队伍,永远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3.学生文化的建设。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既有利于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特色办学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前进动力
特色是品牌,是竞争力,也是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前进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创新之源;是学校长期办学经验的积淀,办学优势的弘扬和办学个性的彰显。在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千校一面”成为办学的大忌,特色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立校之本”。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实行个性化、特色化办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弱我强,打造出“与众不同”的特色和品牌,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多元化。
作为校长,迫切需要去做的,是如何从师生的需求出发,找准学校发展的切入点,办出自己的特色,把学校办成师生向往的乐园,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校长引领。首先校长要对学校进行宏观上的调查研究。校长要用心观察自己的学校,把学校现状调查清楚,对学校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研究学校现存的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还要分析当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向学校提出了哪些挑战,又为学校提供了什么资源,产生了什么新的需求和问题。既要看清学校的内部问题,又要把它放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学校发展过程中可能形成的特色,能让学生有特长,教师有个性,学校有特色。其次,校长要研究校本教研制度。让全校教师都行动起来,共同学习新课程,实
践新课程,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校长要研究校本课程,把握课程改革的趋势。
2.制度保障。学校特色的打造工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为保障。应明确特色项目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辅导教师、培训目标、过程管理、总结反馈以及学校在特色办学上的经费支持等各项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才能确保学校的特色打造工作规范有序、稳定健康地发展。
3.教师主导。特色办学任务最终落实在教师的身上,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学校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主人翁意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个人业务能力强;最后,教师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探索和实践,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三角镇沙栏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