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2022-07-02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10年8月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PAition) 第14卷第4期 Au昏2010 Vo1.14 No.4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 陶 锋 (南通大学团委,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大学新生是高校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人际关 系、个人目标、家庭期望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新生常常感到不适应,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新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解决入学后诸多心理不适应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研究;大学新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 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10)04—0024—04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 态下,人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其生命具有活力,能充 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 一然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般的规律,但在不同时代、不同 国家和不同社会形态之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人生 观、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成才的途径和成才观 都不尽相同。根据我国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现代社会 发展对他们的特殊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 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 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 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与同龄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 动,具有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二是轻度失调心理,表现 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稍显困难,生 活自理能力较差,但经过自身主动调节或通过专业心理人 员帮助后可恢复常态。三是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 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可 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大学新生是高校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 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 年龄特征等八个方面。_1 但这些标准仅仅反应了大学生 个体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所应具备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要 求,而不是最高境界。 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其一,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通 过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发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 经历了高考之后,刚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迈入自己向往而 又陌生的大学校园,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在一个特殊的发 展时期。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人际关系、 临床症状诊断法、心理咨询访谈法等。在选择研究工具方 面,长期使用的多数为国内研究者对国外早期编制的量表 的修订版,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大学人格 问卷(U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艾森 克人格问卷(EPQ)》、《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 《生活事件量表(LE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 个人目标、家庭期望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新生常常感 到不适应,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 况进行测评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 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他们的心 理素质,帮助他们解决入学后诸多心理不适应问题,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群体的年龄一般处在16~25周岁之间,其心 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作为社会青年的一部分,虽 收稿日期:2010一O4一O7 评量表(SDS)》等,又以SCL一9O、UPI、16PF等量表较为 常用。2005年以来,由教育部组织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 理健康测评系统》逐渐在全国高校中推广使用,为大学新 生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新的测评工具。 作者简介:陶锋(1978一),男,江苏通州人,南通大学团委讲师,心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4・ 其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武有水等对1 941 名新生调查后发现,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新生占 12.16 ,可能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新生占25.39 ,心理症 状主要表现为轻度神经衰弱、强迫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 症。[4 卢晓红测查1 173名新生表明,心理症状检出率为 9.46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 精神病性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女生恐怖、抑郁、焦虑因 子分高于男生,来自农村的新生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和精 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城市新生,非独生子女的人际敏感、抑 郁、强迫和恐怖因子分高于独生子女。[5 黎光明等对5 240 名新生测查,结果显示有5.86 的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 男生在各项因子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文、理、工科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明显。_6]李卯和等对1 132名新 生调查发现,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 16.7 ,排在前几位的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 抑郁,男女生群体之间心理问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干部、 知识分子及低收入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7]李晓 波等对6 135名新生调查后发现,19.96 的新生有严重 的心理问题,29.68%的新生有某种心理问题,主要以生活 和学习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强迫 和神经衰弱等问题居多,男生有心理问题的多于女生,理 工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于医学类和文史类的学生。[8]田 澜对2 019名师范类新生的调查发现,新生的心理健康各 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 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而躯体化、抑郁、敌对和偏执等 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男生在躯体化、强迫、 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 生在恐怖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理科师范新生的所 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文科学生。[9 陆明对2004级~ 2006级三个年级共7 042名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数据进 行研究分析后发现,筛选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 约占总数的16.OO ,新生在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敌对、偏执和精 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恐怖因子得分显著 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农 村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城市新生低。L】 张婷婷等对 7 202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类学生筛选率为6%, 二类学生筛选率为1 7.8 。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女 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独生子女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个体,选择频 次最高的题目是“缺乏自信”,困扰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 中于情绪方面。L1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我国不同地区、不 同高校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处于不平衡状态,与 全国青年常模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心理问题检出率在 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较大。新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 要有强迫、抑郁、焦虑、人际交往障碍、自卑或自大、敌对、 偏执、恐惧、自信心缺乏等。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对新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新生心 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即客 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家庭因素、社会因 素、学校因素等,主观因素主要指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是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早期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教养 方式、家长自身表现等。齐平等认为中国父母包办式的教 养方式使孩子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一旦进入到大学 这种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他们就感到困惑、迷茫,处于 适应不良的状态。[12]吕一军认为大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上 很大程度受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谈举止的影响,不同的教养 方式使孩子形成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一些家庭因父母感 情不和或离异等原因,造成孩子性格暴躁、心理压抑,容易 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等不良反应。l1。]俞海侠认为有 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造 成孩子在专业学习上的不适,学习兴趣下降,没有价值感, 压力很大,同时又感到茫然和无聊,引发各种心理问 题。 二是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引发大学新生心理 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吕一军认为大学生是社会上最 活跃、最敏感的人群,他们常常能敏锐地觉察到当代社会 的各种变化和冲突,又由于他们正处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 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剧烈,因而那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 理上引起的反应也十分明显、强烈和复杂。[1 陈杰峰认为 社会责任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以及现代社会 节奏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压力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 源。[】 郑翔认为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多种价 值观冲突的时代,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 选择,大学生常常感到茫然、疑惑、混乱,心理失衡在所难 免。l_1。 郝丽红认为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渗透进大学 校园,必然加重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当大学生遇到生活、就 业、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时,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心 理反应,容易引起心理问题。[1 ] 此外,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 代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 娱乐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同时网络也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心 理问题产生的一个新诱因。宫捷认为部分大学生网络成 瘾,整天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 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丧失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了 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时可能导致人格分裂。 迷恋网络还会导致他们产生精神依赖,在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举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乱语、行为孤僻怪异。[18]樊光 华等认为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力,沉迷于网上聊天、网络 游戏,甚至浏览不健康网站等,产生网络成瘾综合症,出现 心理扭曲、情绪极端化、孤僻、疏远家人和朋友等不良症 状;此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大量传播色情暴力和 低级庸俗的内容,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1 ・ 25 ・ 三是学校因素。学校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有着更直接、更深刻的影响,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给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俞海侠认为高考要 的调查分析描述较多,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干 预性研究较少;五是调查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 乏,研究的对象代表性不强;六是对整个群体的普查研究 求学生对某些知识死记硬背,反复强化或者检验,这种做 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某种角度上造成了部分学生的强迫 人格。另外,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 多,对需要重点加以关注的特殊群体研究少,研究深度不 够;七是研究数据统计不严谨,结果分析不够准确;八是理 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相脱节。这些问题都是在今后的研究 中必须加以注意和切实需要解决的。 4.关于高校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并不完善,心理应激能力还不强。学习背后也一直存在一 些来自生活和成长方面的心理不适,包括紧张的备考所造 成的心理问题,由于高考之前无法顾及,进人大学后便立 步人大学校园,每个大学新生都面对着一个全新的世 即显现出来o E143齐平等指出我国的基础和高等教育注重 知识的传授,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加之学校心理咨询机 构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 疏导和解决。[1z] 四是自身因素。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其生理早熟和 心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需要爱与理解爱、需求与满 足之间的偏差和矛盾,一旦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和缓 解,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李艳红认为部分大学新生刚人 校时或内向孤僻,过于自卑、自尊,或急躁冲动,人际角色 被动,或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凡此种种,很难建立和维持 满意的人际关系,容易使其产生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导致 心理压抑。这种心理压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宣泄和解脱, 就会出现心理失衡,进而产生更强烈的社交焦虑和神经 质o E2o]黄宏思认为少数大学生因为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在 容貌、体形、身材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先天的生理缺陷,或在 自身个性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如心胸狭窄、孤僻封闭、急躁 冲动、固执多疑等。这些缺陷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卑, 由过度自卑引发出过度自尊、敏感、多疑、敌视的性格,从 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E213陈杰峰认为学生为了能在激 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给予 的过度保护、学校施行的应试教育、自身生活经历的缺乏, 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往往在 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遇到小小的挫折就足以使他们中 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问题,甚至离校出走、自 杀等。[22] 大学新生入学以后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客观因素和 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自身内在的诱因,也有外 在因素的影响,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综合加以考虑。 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有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 的进展,但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些许不足,具体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系统》开发 之前,缺乏适合我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测试量 表,常用的量表(如SCL一90、UPI等)多为早期由国外心 理学专家编制,后经国内学者修订,相应的常模建立时间 较早,且大多不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编制,因此在 评价标准上各不相同,差异较大;二是重复性调查研究较 多,研究的创新性不够;三是针对心理障碍层面的研究较 多,对心理发展层面的研究较少;四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 ・ 26 ・ 界,根据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结合新生入学初的心 理特点,高校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 第一,进行普查测试,全面了解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新生进校之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要 采取科学的心理健康测试工具对全体大学新生及时进行 心理普测和研究,以期全面了解大学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 状况,并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 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通过心理普查,要及早发现那些心 理健康水平较低、适应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关注 的高危学生群体。对于出现严重适应不良或者存在心理 健康问题的新生,要尽早一一约谈,并根据约谈情况给予 进一步积极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实施动态管理, 建立长期跟踪关注的机制。在坚持全面教育为主、个体治 疗为辅的原则下,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办学性 质、不同专业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心理健康差 异,采取分级分类干预,不断提高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针对性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入学教育结合,帮助大学新生 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新生进校后,及时开展入学教育是 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对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学习 生活新环境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通过对新生 进行学习生活方面的辅导,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新环 境,对新生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和归宿感;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新生的心理辅导,帮助新 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正确的归因和认知,正确看 待自己在大学适应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从而通过提 高自我调适能力,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主 动改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大学生活。 第三,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新生进校后,高校要大力组织开 展心理知识讲座、辅导报告、心理知音沙龙、心理知识竞 赛、心理短剧表演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新生的心理 素质,实现新生全面协调发展;要及时组建学校一学院一 班级三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积极指导各级学生 心理协会、心理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 教育活动,提高新生的心理自助和助人能力。 总之,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形 式和内容,并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橱窗、 [11]张亭亭,杨海波,刘娜,等.河北农业大学新生心理健康 板报等媒体平台进行大力宣传,努力在校园内为广大新生 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版,2008(1):81—84. [12]齐平,吴金昌.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 参考文献: 究口].现代教育科学,2004(6):70—72. [1]王婷,马寅生.近五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 [131吕一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教育发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3):267-269. 展研究,2005(7):61—62. E2]杨雪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四川理工学 [14]俞海侠.大学新生心理问题调查与探讨[J].辽宁行政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6—69. 院学报,2008(4):138,142. [3]吴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 [15]陈杰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内蒙古师范 息,2007(12):244~245.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35—37. [4]武有水,盛真.某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16]郑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对策研究口].福 中国学校卫生,2002(3):224—225. 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2—54. [5]卢晓红.大学新生SCL一90测查研究[J1.云梦学刊,2003 [17]郝丽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 (3):85—86. 探索,2006(4):112-113. [6]黎光明,陈建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 [18]宫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及调适方法[J].青 江西社会科学,2004(io):139—141. 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5(3):62—66. [7]李卯和,哈斯,等.民办高校大学新生SCL一90量表测评 [19]樊光华,朱红梅.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J].湖北成 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5(1):39—40. 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 [81李晓波,谢钢,沈雪妹,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0]李艳红.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及教育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74- 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专辑): 76,8O. 238—239. [9]田澜.师范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1]黄宏思.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广 2006(6):644—645. 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43—45. [1O]陆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比分析及对策 [22]陈杰峰.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口].内蒙古师范 [J].长春大学学报,2007(6):74—77. 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35—37. An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University Freshmen TA0 Feng (School Committee of Youth League CPC,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19,Jiangsu,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freshmen constitute a unique group worth much attention.Many of them find it hard to adapt to the new condition after their entrance into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change in such as— pects as social environment,living mode,learning method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persona1 goals,family expectation,and SO on,wherein various mentaI problems aris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ake assessment on their mental health,have timely knowledg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take corresponding remedying measures. Key words:mental health researeh;university freshmen;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责任编辑孙显军)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