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年 级 历 史
题 号 得 分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 二(60分) 一 (40分) 21(22分) 22(20分) 23(18分) 总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是
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作为赔偿军费
B.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据守主掌
C.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D.恩准英国人民……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贸易通商无碍
2.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他主张
A.创办民用工业 B.任用维新人士 C.实行三民主义 D.宣传民主科学 3.以下示意图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其中①应为
1.台北故宫曾经展出过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正本。下列不属于该条约条款的
A.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C.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D.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4. 右边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120年前中国进行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开始了
A.政治制度变革的尝试 B.学习西方的工业文明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6.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
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史实是光绪帝
A.提倡办洋务,推进全盘西化 B.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C.提倡兴共和,推行民主政治 D.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7.某举人在光绪二十七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的日记中写道:“朝廷俯从和议,而输与洋夷金四百五十兆。山西起派八百万金,吾邑派十五万金。”材料中的“洋夷”指
A.英国殖民者 B.英法联军 C.日本侵略者 D.八国联军
8.一位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2日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莽汉,照耀着
1
他们的大刀和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这描写的是
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D.北洋军阀的混战 9.“北京的外国公使从此组成一个强有力的外交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而清政府的威望跌入谷底”。导致这一结果的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天津条约》 D.《辛丑条约》 10.某校兴趣小组整理了以下历史信息,由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①鸦片战争 ②邓世昌壮烈殉国 ③《马关条约》 ④义和团运动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的探索 C.内战烽火 D.殖民扩张 11.《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12.右面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孙中山革命活动示意图,对此概括最全面的是
A.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 B.孙中山发动并领导了武昌起义 C.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13.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同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继任。就任后,袁世凯于1914年修订《总统选举法》,不但自己可以终身担任总统,还可以由他的子孙继任,这与封建帝制已无多少差别,体现辛亥革命成果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遭到破坏,“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上述材料中,“辛亥革命成果”遭到破坏的时间是
A.民国元年B.民国二年C.民国三年D.民国四年 14.右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D.帝国主义 15.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相同点有 ①孙中山号召或领导 ②都是武装斗争
③矛头指向北洋军阀 ④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
16.右表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由其表中信息可得出 A.军阀的靠山均为日本人B.军阀依附于帝国主义 C.军阀力量超过帝国主义D.列强在中国利益互补 17.胡适将旧“三从四德”改为反映男女平等、自由的“男人也要三从四德”: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盲从;四德(与得同音)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材料所述情形有可能出现在哪一运动之中?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18.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比较,其共同之处有 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 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 ③都由知识分子领导 ④都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是上海是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辛亥革命爆发地 C.新文化运动发源地 D.五四运动爆发地
20.20世纪初,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青年杂志》而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该历史人物
A.发表过《狂人日记》 B.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C.发表过《庶民的胜利》 D.中共一大上当选中央局书记 二.非选择题(第21题22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8分,共60分。)
21.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摘编自《安德鲁·翰德森致拉本特函》 材料二 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张晋松《我没有到过圆明园》
材料三 如右图
材料四 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
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1901年初,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借光绪帝之名下诏,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材料一中的“这场禁烟运动”指的是哪一个事件?(2分)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哪一文件里?(2分)这些条件对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分)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2分)在这场战争前后攫取好处最多的是哪个国家?(1分)
(3)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有哪些?(两例即可,2分)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三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3分)
(4)材料三中“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2分)慈禧太后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5)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和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感想?(2分)
22.面对侵略和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勇敢抗争,勇于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结束不到十年,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它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政权,前后持续14年之久,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然而最终被清政府和外国侵略势力联合绞杀了。 ——摘自中华书局《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这场农民起义”指什么运动? (2分) 它建立起“与清廷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什么?(2分) “这场农民起义”与以往的农民运动相比,斗争任务有什么新的变化?(2分)
2
材料二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咸同年间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2分) “湘乡曾姓者”所拟方 “洋务清火汤”实指哪一运动?(2分)这一运动有着怎样的局限性?(2分)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当时民间流传出这样的歌谣:“横商量,竖商量,摘下果子别人尝。今也让,明也让,吃人的‘老猿’称霸王。”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的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2分)材料中的“老猿”掌权时干的最不得人心的事是什么?(2分)“老猿”死后,中国陷入了什么局面?(2分)
⑷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中国的抗争和探索的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三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艰苦辉煌,60余年国运昌隆,气壮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黑暗的中国点起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漫漫革命之路;90年后,《建党伟业》追本溯源,去寻找和讲述光明源头的故事。
——《建党伟业》中的特殊数字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分)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2分)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2分)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起点”的 含义是什么?(2分)
(2)材料一、二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何关系?(4分)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你对“焕然一新”是如何理解的?(2分)
(3)材料三中的“数字”:从“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到今天8 900多万中共党员,这一数据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
X k B 1 . c o m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