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精 讲班-07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 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2023-09-14 来源:汇智旅游网
第七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历年分值】2-4分 【知识权重】3分左右一、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及三种形态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收入法 支出法)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两部门经济中、三部门经济中 四部门经济中 储蓄—投资恒等式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消费理论(三种)、储蓄函数、投资函数、投资乘数四、总需求和总供给(总供求模型)

一、国民收入核算

考点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GDP(属地原则 三种形态) 国民总收入GNI——属员原则考点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收入法 支出法

考点: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人形态和产品形态。

价值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

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收入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

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产品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

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2、国民总收入GNI=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属员原则)

注1:常驻单位生产的增加值,分配给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 国外也有增加值分配给本国常驻单位注2:与GDP的区别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国民总收入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例题:单选题】关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说法,正确的是()。A.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总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又称为国民生产总值

C.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D.国内生产总值仅具有价值形态答案:C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例题:单选题】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表现形态包括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A.货币形态B.产品形态

C.消费形态D.资本形态答案:B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人形态和产品形态。

考点: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 收入法 支出法 从生产的角度,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度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GDP。从支出的角度,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付总和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三种方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理论上应当相等,但实际工作中由于资料来 源不同等原因,计算结果会出现一些差异,称为统计误差。

1.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GDP = 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收入法GDP = 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居民 企业 政府)

注:收人法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通过生产活动获得的原始收入及其初次分配项目。

①劳动者报酬为居民所得, (此处指消费者,不包含企业) ②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为企业、单位所得, ③生产税净额为政府所得。

(1)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应从单位获得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包括工资总额、福利费和其他实物形式的劳动报酬。 农户和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所获得的纯收益主要是劳动所得,也都列入劳动者报酬中。

(2)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价值按规定比率提取的计入生产成本的折旧费。

(3)生产税净额。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应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是企业从事有关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应缴纳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如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及企业管理费中各种税金等,是企业的利前税,不包括所得税。 (4)营业盈余。从总产出中扣除中间投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后的余额,大致相当于营收利润,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费。 如果企业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应将补贴也计人营业盈余项中。

【例题:单选题】各单位按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应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A.最终消费B。资本形成总额C.净出口D.生产税净额答案:D

收入法GDP = 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2.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是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生产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价值,这些产品最终使用的去向,(常说的三驾马车)

一是用于最终消费,

二是用于投资即资本形成, 三是用于出口。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净出口运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资本形成率和最终消费率 ①资本形成率是指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②最终消费率指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前者是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为满足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所消费的全部的货物和服务,后者是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以及政府免费或低于市价向居民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2)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是常住单位建造、购置和转入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固定资产后的价值。存货增加包括原材料、燃料库存,生产单位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库存,销售单位商品库存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

(3)净出口。是一定时期货物和服务出口总值减进口总值后的差额。出口是本国(常住单位)向国外(非常住单位)销售和无偿转让货物和服务,进口是本国从国外购买和无偿得到的货物和服务。

如果对居民和政府的支出再分开核算,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①居民消费支出; (此处居民指 消费者和企业) ②固定投资支出;

③政府购买; (政府支出) ④净出口 。

支出法GDP=消费C+ 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出口X-进口M) 即支出法GDP = C + I + G+(X-M)

【例题:单选题】如果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按照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公式是(  )。

A.GDP=C十I十G十XB.GDP=C十I十G—M

C.GDP=C十I十G十(X十M)D.GDP=C十I十G十(X—M)答案:D

支出法GDP = C + I + G+(X-M)

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考点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考点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考点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两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三部门四部门

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

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国外部门(境外部门)

四部门经济中收入法GDP

GDP = 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 居民的收入 + 政府的收入 + 企业的收入 即GDP=C+S+T注:

①国内只有三个部门,收入法GDP已经考虑了国外部门的因素。

②居民和企业: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C,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S,还要有一部分用来交纳税金。

③居民企业一方面交纳税金,另一方面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政府的净收入就要去掉这部分支出。

政府净收入T = 全部税收TO - 转移支付TR

支出法GDP= C + I + G+(X-M)

=消费C+ 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出口X-进口M)

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支出法GDP 总支出=总收入即 C + I + G+(X-M)= C+S+T转换后得到 I=S+(T-G)+(M-X)

I=S+(T-G)+(M-X)的等式就代表了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①(M – X)可以代表外国在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来看,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向本国出口的产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人,收入流人国外。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要支出,收入流入本国。该储蓄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 (进口-出口,站在国外部门立场,就是在该国的储蓄) ②(T-G)可以代表政府的储蓄(政府净收入-政府支出)。

因此,可以推导得知三部门和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恒等关系两部门消费者(居民)、企业

I=S三部门

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I=S+(T-G)

四部门

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国外部门(境外部门)I=S+(T-G)+(M-X)

【例题:单选题】如果用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T表示税收、G表示政府购买,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则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是()。

A.I=S+(T-G)+(M-X)B.I=S+T-G+MC.I=S+(T-G)

D.I=S+(M-X)答案:A

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I=S+(T-G)+(M-X)

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考点一:消费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考点二:储蓄函数考点三:投资函数考点四:投资乘数

考点五:简单国民收入决定(Y= C + I + G+(X-M) )

概念导入:Y=C+S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C和收入的增量△Y之比率,也就

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

例如:某人收入是1000元,本月收入是1100,也就是本月增加了100元收入,其中80元用于消费(剩余20元则用于储蓄) 则β = 80/100 MPS =20/100边际储蓄倾向(MPS):

很明显:MPC+MPS=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 MPS=1-MPC 即 s=1- β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C在收入总量Y中所占的比例。

例如:某人收入是1000元,其中800元用于消费(剩余200元则用于储蓄)

则 APC = 800/1000 APS =200/1000平均储蓄倾向(APS):

很明显:APC+APS=1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

考点:消费理论(三个)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减一收)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的

一是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 二是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

三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从心理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按照这个规律,人们不断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例会越来越小,相反,储蓄部分会越来越多。

取值范围:一般来说,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的,即0(2)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因此,可以把消费看作是收人的函数。就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变动而相应变动的。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C=α+βY (消费函数)

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就是当收入为0时,即使动用储蓄或借债也必须要进行的基本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 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上式的含义就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取值范围: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C=α+βY)

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是:

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 MPC< APC 。这是因为,一般来讲,人们的消费可划分为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自发消费是指无论收入多少,即便没有收入也是必须要进行的,因此一般来讲变动

不大,可看作一个常数(反映在图形上就是函数在纵轴上有一个正的截距项)。

平均储蓄倾向递增

【例题:多选题】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主要假设有()。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B.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C.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D.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E.长期消费函数是稳定的答案:ABC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的:一是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二是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三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例题:单选题】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前提假设之一的消费理论是()。

A.生产周期理论B.凯恩斯消费理论C.持久收入理论D.超前消费理论答案:B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上的:一是边际消费倾向(MPC)递减规律。二是认为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三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例题:单选题】根据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是()。

A.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B.边际消费倾向总是等于平均消费倾向C.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平均消费倾向

D.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不稳定答案:A

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即: MPC< APC 。

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提出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了消费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实现一生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假定人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青年时期:收入偏低,消费超过收入,很少储蓄、零储蓄或负储蓄中年时期:收入增加,收入超过消费,储蓄增加老年时期:收入下降,消费超过收入

(主要消耗过去累积的财产,而不是收入)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理性的消费者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比较安定地生活,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人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那么,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 C=a • WR + c • YL

式中:WR为财产收人, YL为劳动收入, 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结论:

①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

②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口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例题:单选题】提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美国经济学家的是()。A.莫迪利安尼B.凯恩斯C.弗里德曼D.科斯答案:A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人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人流量。这一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收入的稳定的函数,用公式表示即:

Ct = c• YPt

式中为Ct现期消费支出, c为边际消费倾向, YPt为现期持久收入。

这一理论认为,

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考点:储蓄函数

由于,收入=消费+储蓄, 即Y=C+S, 所以S=Y-C

=Y-(α+βY)= -α+(1-β)Y (储蓄函数) C=α+βY (消费函数)注:1-β为边际储蓄倾向(MPS)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因此,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 MPC和MPS之和恒等于1储蓄函数揭示的规律:

影响储蓄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根据凯恩斯的假定,收入是决定储蓄最主要的因素,收入变化决定着储蓄变化。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增加会越来越少,而储蓄增加则会越来越多。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

【例题:单选题】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是()A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为互补关系B消费函数大于储蓄函数C消费函数小于储蓄函数D消费函数恒等于储蓄函数答案:A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考点:投资函数

1、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例如厂房、设备和存货,以及住房建物)的活动,即形成固定资产的活动投资。一般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2、决定投资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3、凯恩斯认为,实际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大。如果企业贷款进行投资,则投资的成本就是利息;如果企业用自有资本投资,利息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仍可认为投资的成本是利息,决定利息的直接因素即为实际利率。因此,投资的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利息越多,投资成本越髙,投资就会减少。反之,实际利率越低,利息越少,投资成本越低,投资就会增加。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

I= I( r ) =e - dr

考点:投资乘数

1、乘数也叫倍数,即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2、投资乘数

式中,s为边际储蓄倾向。上式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例题:单选题】假设边际储蓄倾向s是0.2,则投资乘数k应为()。A.1.25B.2.5C.5.5D.5答案:D

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K=1/0.2=5

【例题:单选题】关于投资乘数的说法,正确的是()。A.投资乘数是平均储蓄倾向的倒数

B.投资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C.投资乘数是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D.投资乘数是平均消费倾向的倒数答案:B

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考点: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

因为: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支出法GDP 总支出=总收入所以:

均衡时的国民收入

Y= C + I + G+(X-M)

【例题:多选题】在一个两部门经济中,已知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I=460亿元,则均衡国民收入()。A. Y= C + IB. Y= C + I + G

C. Y= C + I + G+(X-M)D. Y= 2800亿E. Y= 2500亿答案:AD

均衡国民收入Y=100+0.8Y+460,均衡国民收入=2800亿元

四、总需求和总供给

考点一:总需求

总需求的含义 影响总需求的六个因素

总需求曲线(财富效应 利率效应 出口效应)

考点二:总供给

总供给的含义

影响总供给的因素(2个基本因素+其他因素) 长期供求模型、短期供求模型考点:总需求

1、总需求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一给定的价格水平上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经济主体愿意购买的产品总量。

影响总需求的六个因素(1)利率

利率上升会引起企业投资和居民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的数量的减少,从而使总需求减少。(反向)

货币供给量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同向)政府购买增加,会促使总需求增加。(同向)税收减少会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人,从而导致总需求增加(反向)

如果企业对未来的利润预期是增长的,则会扩大投资。如果居民对未来收人预期是增长的,也会增加消费。这都会导致总需求增加。(同向)

(2)货币供应量(3)政府购买(4)税收

(5)预期

(6)价格总水平价格总水平下降,会导致总需求上升。(反向)【例题:多选题】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主要有()A.利率

B.货币供给量C.税收

D.价格总水平E.成本答案:ABCD

2.总需求曲线。(只分析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具有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 GDP=消费+投资+净出口

(1)从价格总水平与消费的关系来看,价格总水平下降,就会使居民持有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提高,而价格总水平上升,就会使居民持有的货币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居民实际购买力提高,其消费需求就会增加,而居民实际购买力降低,其消费需求就会减少。这种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居民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从而导致总需求反向变动的现象被称为“财富效应”。反向变化:价格下降-购买力提高—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 (2)企业投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率水平决定。而利率水平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关系十分密切。价格总水平上升,会使人们的货币交易需求增加,并进而导致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不仅会增加企业投资的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减少投资,而且会增加居民用于住宅和耐用消费品的借款成本,从而减少对这呰商品的需求。反之,如果价格总水平下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增加企业投资需求和居民住宅投资和消费需求。这种由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并进而与投资、消费及总需求的这种反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利率效应”。反向变化:价格上升-利率上升-投资下降-总需求下降

(3)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需求与汇率变化关系密切,而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受价格总水平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价格总水平上升使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的比价发生变化,国内产品价格升高,进口产品相应地变得便宜。消费者和企业就会增加对进口产品的购买而减少对国内产品的购买,结果就会导致进口增加,出口下降。

反向变化:价格上升-进口便宜-扩大进口减少出口-总需求减少 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价格总水平上升,会使利率上升,从

而吸引国外资本流人,给本国货币带来升值压力,从而使得进口产品价格相对便宜,出口需求相应下降。这种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并与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化的现象称为”出口效应”。反向变化: 价格上升-利率上升-外资流入本币升值压力-进口便宜-扩大进口减少出口-总需求减少

考点:总供给

1、总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者愿意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总量。①决定总供给的基本因素就是价格与成本②其他因素,如技术进步、工资水平变动 、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所谓的“外部冲击”因素都是通过成本的影响而影响企业利润水平从而影响总供给的。

③企业的预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长期总供给曲线LRAS是一条与横轴Y相交垂直线

这就意味着,长期总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决定供给的价格和成本中的工资在长期中具有灵活性,在短期具有黏性,或缺乏弹性。)

从短期来看,总供给曲线一般应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总供求模型。

①从长期来看,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

②假定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变,由于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则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型。

【例题:多选题】下列经济因素中,对长期总供给有决定性影响的有()。A.政府购买B.价格总水平C.劳动D.资本E.技术答案:CDE

长期总供给只取决于劳动、资本与技术,以及经济体制等因素。【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表述错误的是()。A.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B.假定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的增长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导致价格总水平下降

C.假定价格总水平不变,总需求增长导致价格水平上涨,这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型

D.从长期来看,在总供求模型中,影响价格总水平的还是总需求答案:B

假定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不变,由于总需求的增长使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则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基本模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