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职德育教学中生本教育理念的应用初探

2023-12-19 来源:汇智旅游网
中职德育教学中生本教育理念的应用初探

开学以来我校一直在积极的实践“生本教育”的理念,从校长到教师几乎是人人参与,先是郭思乐教授来我们学校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说,然后学校组织了部分教师南下广州具体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念,观摩了一些生本教育课堂,使我受益匪浅!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之后,我进一步地体味和领悟到了“生本教育”的真谛所在。

处处以学生为本是生本教学的关键,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摒弃师本思想。郭教授指出:“在师本教育体系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只作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课堂上跃跃欲势,逆反心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还要由以静态教案为本位的备课观转向以动态方案为本位的设计观。这应是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觀的必然选择。这也是教学设计的本质属性,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强调以动态方案为本位的设计观并非要全盘否定静态教案,而是要以一定的“静态教案”为基础,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的反馈情况再作出动态的、实时的调整。因为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的反馈情况,在一定的“静态教案”中原先设定的“教学起点”可能不是实际的教学起点;原先设定的教学难点可能不全成为教学难点或还有新的教学难点等等。因此,教学方案必须要从以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使教学方案能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可持续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动态方案。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有的失落感与解脱感并存的矛盾心态,部分学生初中段学习比较好,可高中没考上,失去了高考深造的希望,并由此产生“破罐子破摔”,“松

一口气”,“得过且过”等错误想法,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不甘心目前境遇却又陷入无可奈何的苦恼之中;而那些学习水平一般、进取心相对较弱的学生,则解脱感较强,“终于可以不用像高中生那样熬夜拼搏”、“可以混两三年”的想法比较普遍,结果导致终日无所事事,混天度日。对学习,尤其是德育课程的学习并不感兴趣。政治课也难以发挥其德育功能。如,有一位学生刚在课堂上按老师要求熟记了“我国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犯”的知识要点,下课后就因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而大打出手,而把刚刚记住的法律置于脑后,这正是人文缺失带来的后果。再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为了得到高分数,一味死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深陷题海不能自拔,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社会生活的美;有的学生经常处于老师的不当教育方式之下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这样的学生个体是不健全的,试想这样的课堂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人才呢?当代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一位政治教师,要立足教学改革的前沿,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价值与尊严;重视学生的关注与需求、交流与合作,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人文性政治课堂,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构建以生为本的政治课堂呢? 1 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生本教育体现在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在这一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发生联系。如果师生关系密切、融洽,那么学习气氛就会活跃、浓厚。赏识、激励教育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也觉得是有效的教育方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告诚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赏识教育对于成就学生个体的重要作用。俗话说的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再差的学生也有优秀的地方,他们不是缺少优点,而是我们缺少对其优秀特质的发掘和培养。作为老师,就是要及时地、深入地发现学生行为人格中最优秀的潜质,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发学

生对自我能力的积极认知,进而使之确立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实施赏识、激励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如果受到老师赏识,他就会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教师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

2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生本教育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让学生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不是单纯的给予,更重要的是应当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还要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探索、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授课前的五分钟,我让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或今日时政播报。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养成参与课堂的习惯,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3 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课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这一主体,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培育主体,努力实践让主体“动”

起来的现代教学理念。这里的“动”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手脑并用,让学生积极思维,展现自我,明辨是非,提高智慧。在“动”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充满人性化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改革的原因、实质及改革的目标和重要性等方面认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播放了“改革开放20年”的录像,20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深受感动,而后又启发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谈“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谈申奥成功,谈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自己家庭变化以及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明改革开放给祖国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4 变革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发生如下变化。(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学生在课堂上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既学习掌握知识,又能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世纪的社会发展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1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学习者的整个一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即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以下九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系统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表现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智力

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必须明白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学什么都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同一要求。教师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硬是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然,这是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现代人才培养的旧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 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 情感—— 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能真正成为合理的教学过程。然而,旧的教学模式,只重认知过程,轻视甚至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逐渐丧失,常常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重教师“教”为重学生“学”,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超越教师的意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师生之间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4)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逐渐积累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 即课本的定论,往往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做的事情是如何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本教育是思想的洪流;生本教育是智慧的田野;生本教育是想象的显立;生本教育是生命的绽放。生本教育是教育的一场革命,哪个老师能走进这项革命,哪个老师就是一个成功的革命者。让我们都来做一个革命者,用生本的理念构建我们的课堂,体验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