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X县教育科研课题
申 报 书
研 究 类 别
学生学习、生活指导研究
课 题 名 称 小学“学困生”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 X X X
负责人所在单位 XX县XX中心小学
填 表 日 期 2011年11月
小学“学困生”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课 题 实 施 方 案
一、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1、课题界定
所谓“学困生”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而且没有感官障碍,但是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在新形势下,我们界定的学困生是指目前存在的部分学风不良以及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困生常常表现出习惯性无能。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经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情感上心灰意冷,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了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在行为上逃避上课。这些学困生往往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于智力低、能力差,这些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了努力。有关研究表明,学困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障碍。他们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个性心理发展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分阶段的、有发展顺序而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发展过程。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的作用,无论是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人都要与之发生联系,特别是人们生活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学困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和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既要根据“学困生”心理发展的水平进行教育;又要明确教育对“学困生”心理发展起到的主导作用,并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全面掌握“学
1
困生”的心理特点,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因材实施教,采用符合“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各种有效措施,探索出适合小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策略。
2、选题背景
城市的社会生活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等,一些不良的思想---“读书无用”、“金钱至上” 、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至使最终厌学,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学困生”。本课题研究旨在找到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有效的教育策略。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做好学困生心理健康发展辅导,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学困生心理发展辅导,教师能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学困生,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误区。小学“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生的一个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学习、生活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指导是一项重大的策略任务。
3、研究价值
(1)本课题在小学开展研究具有代表性,可以为小学基础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2)本课题研究对我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1、研究目标
(1)建立学困生档案,摸清学困生人数,掌握其家庭及监护人情况,了解本校的“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校“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为学困生
2
家长建立心理咨询室。同时帮助学困生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3)特别关注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成绩差异程度。 2、研究内容
(1)各班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2)“学困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心理分析研究。
(3)“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 (4)适合“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策略研究。 3、研究重点
通过研究,改变原有的对“学困生”的一些不适应的教育方式,引起学校和家庭的足够重视,共同为每个“学困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而努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学困生”的厌学问题的研究; (2)“学困生”孤独感的研究; (3)“学困生”好动现象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1、研究思路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全方位摸清“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学困生”档案,确定研究对象。
(2)对参加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
(3)遵循“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探究学困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
(4)以年级为单位成立课题小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5)分阶段进行总结,撰写论文、研究报告。
3
2、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围绕本课题广泛查阅文学资料,积累该课题的有关知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系统地了解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开阔视野,掌握教育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能力,多出研究成果。
问卷调查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困生的家庭情况,监护人的教育教养方式等调查,再一步了解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实验法:对学困生的心理水平、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习优秀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对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和优秀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个案研究法:建立成长档案对学困生进行跟踪研究,观察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的差异程度。
经验总结法:根据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积累总结经验,相互交流提高。
3、技术路线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培训课题组人员。
(2)全方位摸清“学困生”基本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3)课题组成员讨论研究找到有效的教育策略。 4、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1月)
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对课题成员进行培训。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
第一,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学困生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
4
立反应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树立班主任是关心学困生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第二,“学困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心理分析研究。学困生由于长期学习落后于别的同学,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自私冷漠,产生了叛逆、厌学情绪。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咨询室,便于学困生倾诉、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第三,“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找出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的道德品德差异与心理差异,对学困生与“优秀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出适合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3)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年7月)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总结出适应小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策略。推广经验,写出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准备成果验收。
四、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研究者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研究资料。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人员将为课题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经费。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者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研究。可以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5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
课 题 结 题 报 告
XX县XX中心小学 课题组
2011年9月,学校确立了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研究课题并向县教育局教研室进行课题申报,2011年11月经县教育局教研室蒋萍教研员评审,此课题被确定为XX县中小学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近一年来,我校课题组在县教研室领导与专家的热情关心和具体指导下,依据课题研究计划,认真开展研究,现已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基本实现了以期的研究目标。
一、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 1、课题界定
所谓“学困生”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而且没有感官障碍,但是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困生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狭义的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在新形势下,我们界定的学困生是指目前存在的部分学风不良以及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学困生常常表现出习惯性无能。大多数学困生由于经常遭遇学习上的困难和失败,他们会因此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兴趣,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他们在情感上心灰意冷,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了焦虑及其他消极情感,在行为上逃避上课。这些学困生往往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于智力低、能力差,这些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了努力。有关研究表明,学困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障碍。他们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个性心理发展中。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分阶段的、有发展顺序而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发展过程。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环境
6
的作用,无论是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人都要与之发生联系,特别是人们生活的社会生活环境。人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学困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和教育、教学工作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既要根据“学困生”心理发展的水平进行教育;又要明确教育对“学困生”心理发展起到的主导作用,并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全面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因材实施教,采用符合“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各种有效措施,探索出适合小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策略。
2、选题背景
城市的社会生活是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成熟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等,一些不良的思想---“读书无用”、“金钱至上” 、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至使最终厌学,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学困生”。本课题研究旨在找到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有效的教育策略。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做好学困生心理健康发展辅导,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学困生心理发展辅导,教师能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学困生,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误区。小学“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生的一个新问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学习、生活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指导是一项重大的策略任务。
3、研究价值
(1)本课题在小学开展研究具有代表性,可以为小学基础教育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
(2)本课题研究对我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学困生”的教育策略。
7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 1、研究目标
(1)建立学困生档案,摸清学困生人数,掌握其家庭及监护人情况,了解本校的“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校“学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为学困生家长建立心理咨询室。同时帮助学困生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3)特别关注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成绩差异程度。 2、研究内容
(1)各班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2)“学困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心理分析研究。
(3)“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 (4)适合“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策略研究。 3、研究重点
通过研究,改变原有的对“学困生”的一些不适应的教育方式,引起学校和家庭的足够重视,共同为每个“学困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而努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学困生”的厌学问题的研究; (2)“学困生”孤独感的研究; (3)“学困生”好动现象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 1、研究思路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全方位摸清“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学困生”档案,确定研究对象。
8
(2)对参加课题研究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明确课题的研究目标。
(3)遵循“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探究学困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
(4)以年级为单位成立课题小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5)分阶段进行总结,撰写论文、研究报告。 2、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围绕本课题广泛查阅文学资料,积累该课题的有关知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系统地了解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开阔视野,掌握教育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能力,多出研究成果。
问卷调查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困生的家庭情况,监护人的教育教养方式等调查,再一步了解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实验法:对学困生的心理水平、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习优秀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对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和优秀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个案研究法:建立成长档案对学困生进行跟踪研究,观察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的差异程度。
经验总结法:根据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积累总结经验,相互交流提高。
3、技术路线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培训课题组人员。
(2)全方位摸清“学困生”基本情况,进行个案分析。 (3)课题组成员讨论研究找到有效的教育策略。 4、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1月)
9
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对课题成员进行培训。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6月)
第一,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学困生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反应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树立班主任是关心学困生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第二,“学困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心理分析研究。学困生由于长期学习落后于别的同学,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自私冷漠,产生了叛逆、厌学情绪。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咨询室,便于学困生倾诉、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第三,“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找出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的道德品德差异与心理差异,对学困生与“优秀学生”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出适合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3)总结阶段:(2012年6月——2012年7月)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总结出适应小学学困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策略。推广经验,写出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准备成果验收。
四、课题研究结论:
1、科学界定是学困生研究的前提。
任何一个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研究就无法进行。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课题必须首先就“学困生”这一研
10
究对象进行科学界定,这样可以使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清晰,避免概念模糊,研究结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靠性。
在界定“学困生”涵义时,我们坚持既克服复杂化的倾向,又注意避免简单化的做法,遵照“把握学困生本质的准确性与内涵的全面性相结合”、“学习行为的稳定性与学习效果的稳定性相结合”、“已有的科研成果与本校实情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国内外学习理论,调查分析我校学生学习状况,对我校课题中的“学困生”界定为“在知识、能力、品格、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不能适应同年龄段或同班级学生的统一发展,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和必要的医疗措施予以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这类学生智商水平属于正常状态,只是由于环境、学校、家庭及自身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新知困难。
根据这一界定,有两类学生不属于本课题研究范围,一类是弱智类,另一类为假性学习困难类,即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只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学习暂时性困难。
2、正确分类是学困生研究的基础。
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学习理论以及占有的学困生研究成果资料来看,对学困生的分类有着不同的原则、不同的方法。为了避免分类的复杂化,便于教师们理解掌握概念,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我们对所掌握的个案情况进行分析归纳,把我校的学困生大致划分为动机型学困生、智力型学困生、方法型学困生和心理型学困生四种类型。
⑴ 动机型学困生。这类学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往往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由于缺乏不断进取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懒散,长此以往形成学习问题积重难返,导致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没有理想与抱负,缺乏学
11
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上课与作业无兴趣,注意力容易分散,行为缺乏自制力,情绪和性格上忽冷忽热,有的性格蛮横,有的孤僻,在心理上往往出现自卑或反抗、逆反等不良心理。学习困难反映在一科和多科方面。
⑵ 智力型学困生。这类学生智商一般或偏低,由于语言运用、理解能力较差,思维出现障碍而引起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机械呆板,记忆力差,理解缓慢;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差,表述混乱,言语哆嗦,层次不清,语病较多,常常言不达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努力,渴望成功,但又得不到成功,常处于委屈、苦恼之中;渴望友谊,但又得不到理解和帮助,常处于孤独、矛盾之中;心理上多表现为自卑和胆怯。学习困难多反映在多学科方面。
⑶ 方法型学困生。这类学生智力能适应学习需要,但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引起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靠死记硬背,不能活记活用;的眼高手低,不求甚解;有的无良好习惯,丢三拉四;有的不善于协调各科学习,偏重某一门功课,放弃其它学科;有的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学习困难一般反映在某一学科上。
⑷ 外因型学困生。这类学生一般是智力正常、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适应学习需要,但由于环境、学校或家庭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和干扰,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造成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态度消极,情绪低沉,感情脆弱,行动盲目冲动,有时过度焦虑,有时容易情绪激动,表现无常,心理创伤严重。这类学生往往家庭破裂、父母离婚者居多。
3、找准成因是学困生研究的关键。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其学习的有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内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制约学习的内因有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或学习兴趣;外因是制约人的思想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诸如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当内外因素对学生发生积极影响时,学习就有动力,就会自觉,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产生消极影响,且长久不能排除,就会使学生学习
12
滑坡,成绩下降,直至厌学,形成学习困难。我们从多方位、多角度对学困生成因进行深刻的分析,认为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归因。
⑴ 家庭教育有严重缺陷。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源泉,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完全忘记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就是严加管教,大声训斥,稍有过错,便是责骂甚至体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
⑵ 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变革,思想意识处于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因素,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等社会思潮和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必然会影响一部分学生,致使他们偏离健康成长的道路。许多事例还证明,一个厌学、逃学的学生背后往往有几个或一伙不三不四的小青年。这都说明了净化社会空气、优化教育外部环境的重要性。
⑶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在教学中以至整个学校生活中,如果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常常给学生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和无法忍受的刺激,导致严重的损失或后果。方法不当一般表现为教师的教育不公正,批评不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教师态度冷漠,缺乏应有的同情心;或态度粗暴,经常训斥、辱骂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惊慌失措,良知变得迟钝麻木,丧失了对情感、对知识的感受性。
⑷ 自身内因障碍。学困生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受到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的影响外,自身内在因素出现障碍也是不可否认的。大量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往往在学习动机上缺乏明确认识、学习态度马马虎虎、学习行为懒懒散散、
13
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
4、寻求策略是学困生研究的目标。
对学困生进行分类,挖掘成因,就是为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依据。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教育的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的地位。尽管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时对孩子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学校教育则又起着主导、协调的作用。在教育策略这一研究中,我们注意把着力点放在学校教育和教师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⑴ 学校领导与教师必须加强教育理论和现代教学思想的学习,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学生面、教学观、质量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⑵建立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光荣”的观念。“教育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对学困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唤醒他们沉睡的学习欲望,医治他们的心灵创伤,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并加以发扬,真正和他们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⑶ 针对学困生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和知识水平等状况,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耐心给予辅导和帮助,使他们不断产生成功和进步的体验,最后达到“脱贫”或“致富”水平。
⑷ 在各年级各学科教学中,做到防患于未然,经常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的细微变化,做到及时、有效预防学习分化。
⑸ 协调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尤其重视家长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教育方法,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保持和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回顾近一年来的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的研究,我们认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题本身的研究从认识到实践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参与课
14
题研究领导与教师共有4人,共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23篇,个案研究材料共58 份。课题研究进入总结阶段时,教师结合自己多年来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践与经验主动撰写文章与专题组成员一道交流,起到了进一步充实研究成果的作用。
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课题本身的范围。自2008年来,我们遵循“常规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取胜”的办学方略。随着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教师教科研意识普遍增强了,教育理论素养与教科研水平普遍提高了,初步建立了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心教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学校出现了一种人人参与 教育科研的氛围,初步形成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良好管理模式。由于我们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做到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办学不断发展。学校办学已经步入了协调发展、稳步前进的良性循环轨道。
我们有信心在县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指导下,继续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坚持融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为一体,大胆探索,扎实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扩大成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素质教育在我校协调发展、稳步前进。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