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
古代文献
一、标点(40分,请在下面原题中加标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
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二、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50分,标点在原题中加,翻译另纸书写)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
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错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踰次行瑯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驩欣奉教尽知法式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瑯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三、试述班固《汉书》和范晔,《后汉书》的编写、价值与影响。倘读过两本书中的某一部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60分,请另纸书写)
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计60分) 1、“余一人” 2、武庚 3、相地衰征
4、白起伐楚 5、巫盅之祸 6、政事堂
7、唐代禅宗 9、票拟 8、均工夫役 10、《名儒学案》
“余一人”:夏、商、周三代王自称,也是国人对王的称呼。又称予一人,一人。夏商周三代,王
即天下之主,王居于大邦或大邑,各地分封侯爵。其中夏商两代以氏为主,各地部落长既称氏,如有穷氏、有虞氏。殷商时期,氏之上多了方伯这一爵位,如西伯侯。周代改为公、侯、伯、子、男五爵。国人及诸侯称王为予一人。战国之时,诸侯纷纷僭越称王,自号孤。及至始皇自觉越三皇五帝,自称皇帝,称朕,一人这一称呼始不再。
均工夫役:明初南方地区按田亩佥派的徭役。又名均土。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因京师经
营兴作,命中书省议定验田出夫。每顷每年出丁夫一名,农闲赴京服役三十天,期满遣回;田不及顷者,数户凑足共当。当时,南直隶应天等十八府及江西饶州﹑九江﹑南康三府计有田三十五万七千二百六十九顷,出夫如田之数。但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因该年制办军士战袄而罢均工夫役。洪武三年,又命上述出工夫役的二十一府编《均工夫图册》,明确规定田多丁少者可以佃户充役,每名资给米一石;代役如非佃户,田主则按每亩二升五合给米。洪武十三年,命户部移文各郡县,功臣之家田土亦当此役。各地受遣丁夫,编队赴京应役,每队人无定数。均工夫“验田出夫”原则,还适用于其它徭役,并通行全国。洪武四年,筑晋王朱封藩的太原城,即为令民计田,每顷出一夫。均工夫役大体祗实行于江南地区,是组织当地人民到南京应役的办法,其它地区未见实行。自十七年后,徭役改为通过里甲按丁粮多寡为标准的户等佥派,验田出夫原则失效,均工夫役废而不行。
二、问答题(共计90分)
1、从吴楚七国之乱与八王之乱,看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0分) 2、试析晋宋之际的社会变化及刘裕的功业。(20分)
3、宋代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谓:自隋唐而上“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然而“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请解释这一论述反映的历史情形,并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20分) 4、比较元、清两朝统治的特色。(20分) 5、漫谈生态环境史。(10分)
中国近代史试题
问答题:(每题30分,任选其中5题) 1、概述太平天国西征。
西征是太平天国于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为天京并定都在此之后,为巩固天京地位的一次军事行动,时间上与北伐约略相同,对太平天国后续发展有莫大的影响。太平天国另有1860年至1861年间的第二次西征,由陈玉成及李秀成兵分两路合取武汉,可是功亏一篑。陈得才在1862年向陕西进军之役也有人称之为第三次西征。
太平天国西征的目的是要夺取长江中下游各省, 控制武汉、九江和安庆等重要据点,解决粮食供应,确保天京。1853年6月克安庆,旋即克九江、汉口、汉阳,1854 年6月克武昌。进入湖南的一支太平军于4月克岳州、湘潭,在靖港大败湘军。但在湘潭战役中受挫,湘军乘机反扑,军事屡遭失利,不得不退出湖南、湖北。 1855年初石达开督师西援,大败湘军于湖口,重创其水师,接着再下武昌。西征军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到1856年上半年,已控制湖北东部,江西、安徽的大部; 据有武昌、九江、安庆等重要军事据点,屏障了天京,发展了革命势力。
2、评析蒲安臣的外交活动。 3、试述近代三洋海军的建立。
北洋水师——即“北洋海军”、“北洋舰队”。清政府的主要海军。1875年李鸿章奉命筹建,向英、德两国定购军舰,主力舰均购自德国。1876年起派遣学生赴英、法学习海军,并于1880年在天津设立水师
学堂。各炮长、舰长大都受过较严格的新式训练,有不少是留学生,舰队素质较好,战斗力较强。1888年正式成军,共有大小舰船二十五艘,其中铁甲舰两艘、巡洋舰七艘。制订《北洋海军章程》,确定人员编制,规定三年会操一次。先后聘用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等多名外籍教官。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在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修筑炮台,布臵防务,在旅顺建船坞。1888年后海军军费被慈禧挪用修颐和园,舰队再无发展。中日甲午战争时北洋海军曾在黄海激战日本联合舰队,重创日军。1895年2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战后虽购臵船舰,但难以成军。1909年各舰分编入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
南阳水师——即“南洋海军”。清政府新式海军之一,受辖于南洋大臣。1874年日军侵扰台湾,筹办海防之议起,丁日昌提出《海洋水师章程》,建议成立北、东、南三支海军。1875年清廷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组建北洋、南洋水师。初南北洋海军实力相差无几。1879年沈病死,南洋实力渐落后于北洋。共有大小舰船廿六艘,其中巡洋舰五艘,无铁甲舰。多为国内船厂自造,进口舰多购自英国。停泊江苏、浙江海面及长江一带。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覆灭,南洋部分船舰北调。1909年分编入巡洋舰队、长江舰队。
福建水师——清末新式海军之一。同治十三年(187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议筹设新式海军。光绪元年(1875)清政府决定付诸实施,福建水师遂逐渐组成。由闽浙总督、福州船政大臣统辖。经左宗棠、沈葆桢等人几年的苦心经营,这支水师初具规模。十多艘船舰,负责巡守台湾、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及海面。在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军偷袭福建马尾港,这支水师几乎全部被击沉、击毁,官兵伤亡七百多人。
4、概述“北周南张”资本集团的兴起与发展。 5、梁启超与新史学述评。
中国近代史学的开创性理论名篇。清末梁启超撰。
《新史学》发表于1902年。运用西方传入的近代史学理论和观念,对中国传统旧史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指责旧有史籍非但不能促进而且有碍国民意识的发达, 认为它有四蔽二病。四蔽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十四史虽名为史,其实不过是“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不重视当代史,“非鼎革之后,则一朝之史不能出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二病是:“能铺叙而不能别裁”;“能因袭而不能创作”。综观其批判内容,虽不免存在“卤莽疏阔”和武断之处,但确是击中了封建史学的要害。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批判以帝王为中心的封建正统史观。指出一千多年来,封建旧史家斤斤计较于正统,攘臂张目,笔斗舌战,闹得不可开交,其实就其实质来说,是“自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而已”。分析封建史家之所以如此看,是因为他们“不知朝廷与国家之分别,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他分析说:“吾国史家, 以为天下者君主一人之天下,故其为史也,不过叙某朝以何而得之,以何而治之, 以何而失之,舍此则非所闻也。”不仅所谓正史的二十四史如此,就是司马光属稿十九年,素称精善的《资治通鉴》,“亦不过以备君王之浏览”。“盖从来作史者,皆为朝廷上之君臣而作,曾无有一书为国民而作者也。”指出所谓“正统”,实际上是“君统”, 而“君统”的起源是由于“霸者”,即专持强力以统治天下人民的封建专制帝王,封建统治者捏造这种说法,用以压制和愚弄人民。他分析历史上的“正统”与“僭伪”之争论者所持理由可分为六点:一是以得地多寡而定其正不正,二是以据位之久暂而定其正不正,三是以前代之血胤为正,而其余皆伪也,四是以前代之旧都所在为正,而其余皆伪也,五是以后代之所承者所自出者为正,而其余皆伪也,六是以中国种族为正,而其余皆伪也。认为这些标准,是“互相矛盾,通于此则窒于彼,通于彼则窒于此”,每条理由都是谬误的。
二、批判封建旧史学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对旧史学性质的剖析,即史学家的任务是否以研究、记述往事为限?在考索真事实之外,是否还应该追寻演化的公理公例、因果关系?即史家编撰史著时是否应该以明道或鼓吹民族意识或爱国思想为宗旨。指出旧史家的著作,虽然汗牛充栋,其作用只能是“蜡人院之偶像,毫无生气,读之徒费脑力”。不仅不是增益人民智慧的工具,相反只能起到消耗人民智慧的作用,使我国人民产生“知古不知今”的愚昧现象。
三、对封建旧史学编撰方法的批判。指出封建史籍的编撰方法病在“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史书所取,多为无用之事实, 如“某日册封皇子也,某日某大臣死也,某日有某诏书也”。诸如此类,“满纸填塞, 皆此等邻猫生子之事实”。因此,“往往有读尽一卷,而无一语有入脑之价值者”。即以《通鉴》而论,如以近代
史学观念视之,“觉其有用者,亦不过十之二三耳”。至如欧阳修所写的《新五代史》,虽然“以别裁自命,实则将大事皆删去,而惟存邻猫生子等语,其可厌不更甚邪!”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史家只是罗列事实,而不能很好地选择和鉴别史料,不考虑所选择的史料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和所产生的影响如何。正因为如此,致使“吾中国史学知识不能普及”,其原因“皆由无一善别裁之良史故也”。
就封建史学著作的编撰体例来说,作者认为病在“能因袭而不能创作”。指出中国二千年来的封建史学家稍有创作之才者,只有司马迁、杜佑、郑樵、司马光、袁枢、黄梨洲六人。其他千百史家都是“公等碌碌,因人成事”,模仿他人编撰体例, 所以不可能有所成就。历代史书陈陈相因,独以政治史最为详细,直至黄梨洲撰《明儒学案》,方有独立的学术史。殊不知政治史、学术史之外,尚有文学史、种族史、宗教史等等可作,由于封建史家只知因袭而不能创作,致使这些方面的著作缺如。此文还批判了封建君统、春秋书法等。文中首次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提出“史界革命”口号。提出史学要为救国图强服务,为造就有资产阶级理想的新民服务。初刊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民丛报》,后收入《饮冰室合集》。
6、略论民国初期的袁世凯。
7、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文学革命 “五四”前后发生的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运动。由胡适、陈独秀首先发难,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该刊自1915年创刊开始,即致力于近代西方文艺思想和创作的介绍,酝酿中国文学的改革。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工具改良问题,认为白话文应成为中国文学之正宗。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以更坚决的态度,高张“文学革命”的旗臶,提出“三大主义”,反对封建文学。他们的意见,得到文学界一些人的响应。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也积极加入讨论并对封建复古派展开批判。文学革命是以民主与科学为旗臶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时代要求在文学领域的反映,也是文学自身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向。它把中国文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文学革命初期的指导思想,还只能是一些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学观念。其后不久,由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在其影响下,文学革命也被注入了新的思想因素,开始朝着人民大众的新文学的方向前进。1918至1919年间鲁迅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小说所体现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和改造社会的深刻思想,就反映了这种变化。正是鲁迅这些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新文学运动以更大的声势和规模开展起来。1921年以后,包括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在内的大批新文学社团纷纷出现,各种文艺刊物竞相问世,新作家、新作品层出不穷。鲁迅小说集《呐喊》,郭沫若新诗集《女神》等有巨大影响的作品都在这时出版。至此,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流和正宗地位已基本确立,文学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003年
中国通史
简答题(每题15分,任选其中10题。) 1、简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 2、评述西汉时期的匈奴政策及其影响。 3、评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4、简述唐长安城城市布局的基本特征。 5、概述宋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6、简述清朝前期(嘉庆以前)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7、简述太平天国内政外交政策。
8、评述《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军民反割台斗争。 9、评述东南互保及其章程。 10、简述晚清白话文运动。 11、简评民初议会政治的变异。
12、简评陈独秀在中共党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略述抗战时期中美关系。
14、试评抗战结束后国共谈判与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 中国近代史试题
简答下列各题:(每题30分,任选5题) 1、概述晚清禁烟运动及其意义。 2、简述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3、评述甲午战前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特点。 4、概述门户开放政策及其作用。
5、评述二十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 6、简述晚清婚丧习俗的主要变化。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服饰、婚丧等方面来管窥近代民俗的变迁。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2.服饰习俗的变化: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出现了“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完全欧式”。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3.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中国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中国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7、简评皖系军阀。
北洋军阀的主要派系之一。1916年袁世凯死去。此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皖、直、奉三大主要派系。皖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领,段是安徽合肥人,因而称皖系,与直系同为袁世凯北洋集团的嫡系,即所谓小站系。段祺瑞字芝泉,早年毕业于李鸿章所办的北洋武备学堂,曾赴德国学习炮兵科。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时奏调至小站,委为炮兵学堂总办兼炮兵统带,被袁依为心腹亲信,是北洋集团的核心骨干,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清末历任北洋军参谋处总办、军令司正使、统制等职,武昌起义爆发,任第二军军统,驰往湖北镇压革命,旋授湖广总督。袁世凯窃国后,居陆军总长要职,并曾代理国务总理。袁世凯复辟帝制,段祺瑞采取消极抵制态度,当袁受到全国声讨无奈取消帝制后,段则仿效辛亥时袁世凯对付清廷的办法,要挟袁向他交出实权并企图取而代之。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控制了北京政府。皖系军阀的主要头目
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吴光新、卢永祥等,据有华北部分地区及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地盘,以日本帝国主义为靠山。段祺瑞力图建立皖系的独裁统治,拒绝恢复被袁世凯所破坏的《临时约法》和国会。1917年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名,扩充军队,进一步投靠日本,出卖大批国家主权换取借款,用以增强实力,对外宣而不战,对内战而不宣,企图用武力削平南方反对势力。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受到直系军阀的抵制阻挠无法实现,因而直、皖两系矛盾加剧。1918年段祺瑞组织安福俱乐部,收买政客操纵新国会选举,将直系首领、代理总统冯国璋排挤出北京政府,直、皖两派斗争更加尖锐,终于诉诸武力,于1920年爆发了直皖战争。直系军阀联合奉系打败皖系,迫使段祺瑞下台,自此皖系一蹶不振,以后逐步归于消灭。
2002年
中国通史
1.简述战国时期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0分 2.简述汉光武帝刘秀加强统治的措施及作用。10分 3.简述宋代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10分
4.试述明清之际西方殖民者侵占台湾的活动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0分 5.简答洋务运动时期新式学堂的设立及其影响。20分 6.试述护国运动的兴起,过程及意义。10分
7.简述1927-1937年间中国教育与思想文化界的概况。15分 8.简述抗战时期工厂内迁及西部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每题20分,任选5题 1.闭关政策述评 2.简述湘军。
3.简述租界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和影响。 4.洋务派兴办民用企业述略。
5.试论康有为变法思想及其主要来源。 6.简述清末地方自治及其意义。
7.简述辛亥革命前后剪发易服的历史近程。
2001年:
中国通史
1.秦汉隋唐明清时期中央与地方关系述评。20分 2.宋朝与蒙元之间战和关系述略。20分 3.太平天国北伐述评。15分
4.简述民国元年的迁都之争。15分
5.试述五四以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与成就。15分
6.略谈二十世纪30年代国家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垄断。15分 中国近代史:每题20分,任选5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了解和认识。 2、太平天国建都南京述评。
3、早期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思想特点。 4、戊戌维新在教育领域的主要成就。 5、南京临时政府述评。 6、简评直系军阀。
7、《新青年》与新文化。
2000年
中国通史
1、汉唐时期中央权力机关演变述略。20分
2、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述略。20分
3、简答鸦片战争之后知识界对国外和边疆史地的研究。15分 4、述评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的中国政局。15分
5、简述民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可以总体论述,也可以选择某个行业或某个经济部门论述)。15分
6、简述民国时期政治演变的特征(可以总体概述,也可以就总体深入议论)。15分 中国近代史
1、简答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的联系。20分 2、简答北洋军阀出现的社会原因。20分
3、19世纪60至90年代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30分 4、清末新政述评30分。
1999年
中国通史
1、简述“礼”的产生、演变及其价值。10分 2、简述道教的产生、演变状况。10分 3、简述唐朝后期的政治特点。10分 4、谈谈明清时代的戏曲成就。10分
古代戏种。明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戏曲也有很大提高,原来流行的南戏由于受到其种种自身的局限,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人们要求新戏曲形式满足娱乐及审美的需要,传奇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它虽然继承了以演唱南曲为主的剧本体制,但也融纳了北杂剧的曲调及艺术特点,兼唱北曲,因此传奇剧本中经常出现南北联套。剧本结构较为庞大,每本有四五十出,通常要演一天一夜或二天二夜,长的七八十出要演三天三夜,情节复杂,人物刻画细腻。角色行当分工也比南戏细密,为十二脚色制:副末、老生、老外、小生、大面(大净)、二面、三面(丑)、老旦、正旦、小旦、贴旦、杂。表演艺术也有发展,有文戏也有武戏,武戏真刀真枪,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由于各地语音及习俗不同,产生各种声腔,先有昆山、海盐、弋阳、余姚,后有青阳、太平、乐平、义乌、四平、徽州诸腔,至清代更是纷繁竞呈,诸腔争鸣。但士大夫大多欣赏昆山腔,该腔经用水磨调改革后,风格徐缓柔和。明清传奇作家计有700多人,作品有2000余种,今存六七百种。代表作家有沈采、李开先、屠隆、汤显祖、梅鼎祚、沈璟、吴炳、冯梦龙、阮大铖(以上明代);李玉、李渔、吴梅、洪升、孔尚任、唐英、蒋士铨(以上清代)等。作品有《香囊记》、《千金记》、《连环记》、《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牡丹亭》、《清忠谱》、《风筝误》、《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铁冠图》等。独步其时的演员有颜容、马锦、陈明智、徐维琛、王九臬、山昆壁、钱云从、金德辉等。由于一本几十出的剧本体制过于庞杂,后来出现将剧中的主要折子戏串在一起或单折演出,形成折子戏艺术,折子戏讲究行当表演技巧及唱腔艺术,因而得到观众欢迎。清末由于地方戏曲的兴起,传奇创作因其典雅艰涩,曲高和寡而衰落,但它作为一种戏曲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5、简述《资政新编》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0分 6、简答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演变及其影响。10分
7、简答《国闻报》在戊戌政变演变中的作用。10分 8、二期北伐(1928年)过程述评。10分 9、《新生》事件述。评10分
10、简述抗战时期的史学成就。10分 中国近代史
1、评道光帝整饬弊政的改革措施。
2、你读过哪些有关洋务运动的著作和资料书?并简要论述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3、试论经世致用思潮和教育救国思潮的主要内容。
教育救国思潮——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流传颇广、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潮。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兴盛一时。此种教育观点认为,一个好的社会需要好的人来建设,而这必须由教育来培养好人,然后依靠这些好人去改造国家的贫弱状态,由此认为只要搞好教育就能拯救国家。此种观点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教育万能论有 一定相承关系,曾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利用,使一些教育家埋头于各种教育实验研究,忽视了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造。
4、简述《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的创刊年代、创办人及其办报的宗旨、影响。
《时务报》
戊戌时期维新派的重要报刊。1896年8月9日于上海创办,由汪康年任总理,梁启超主笔。载有论说、上谕、奏折、中外杂志、域外报译等,主要鼓吹维新变法,救亡图强。梁启超曾于该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文字近于白话,内容新鲜活泼,且“笔端常带情感”,极富有鼓动性。数月之间,风靡海内,销至万余份,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报刊。张之洞因其论说新奇,屡加干涉。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将其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督办。1898年8月8日终刊,共出六十九册。
《国闻报》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华北发行的重要报纸。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 10月26日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创办于天津。日报。严复等主编。12月8日起增出旬刊,称《国闻汇编》。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重视译介国外报纸书刊,并派记者赴国内外采访,使国人提高西学知识。宣传变法,力求自强,是维新派主办的第一张日报。从1897年12月开始,《国闻汇编》曾连载严复译述的赫胥黎名著《天演论》部分内容,阐发物竞天择、自强保种之理。1898年2月15日旬刊停办。9月戊戌政变后日报转售日本人。
《知新报》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华南的报刊。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华南的报刊。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22日何廷光创刊于澳门。康有为、梁启超曾参与筹办。原拟名《广时务报》,后定本名。初为五日刊,自第十九册起改为旬刊,至第一百十二册再改为半月刊。康广仁、何廷光任总理,何树龄、徐勤、韩文举、梁启超等任撰述,康有为之女康同薇任外报翻译。办报方针大体仿照上海《时务报》。所载内容分论说、谕疏、近事、译录西国政事报及西国农学、矿政、商务、工艺、格致等。宣传变法图存思想,发表变法新政条陈和维新言论,与《时务报》南北呼应。先后发表梁启超的《知新报叙例》、《说群》、《新学伪经考叙》、《保国会演说》等十八篇文章。戊戌政变后,继续刊载康有为《戊戌奏稿》,又著文斥责清廷,为维新变法辩护。停刊日期不详。所见第一百三十三册出版于1901年1月20日。
1998年
中国通史
1、请简述近年来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一些新见解。10分 2、简述武则天统治的主要内容并做出评价。10分
3、请介绍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寺、塔建筑及艺术特点。10分
4、介绍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并做出评价。10分 5、《大清律》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10分
清初制定的刑律。成于顺治四年(1647年),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于雍正五年(1727年)公布。《大清律》基本上承袭了《明律》的内容,其主要部分,仍为“五刑”(笞、杖、徒、流、死)、“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八议”(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它充分体现了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阶级实质。对人民集会结社、聚众罢市、喧闹公堂、编写或演唱违禁词曲以及一切有碍于封建统治的言行,都严加禁止。《大清律》还极力维护“主仆名分”,明确规定奴婢、雇工犯罪都不能以良人论。佃户拖欠或抗租不交,要受严厉惩办,充分保护地主对农民剥削和奴役的特权。另外,还表现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色。满、汉人在法律上不平等。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特订的法律,以加强对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
6、奕忻其人其事。10分
爱新觉罗氏,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异母弟。清末洋务派首领。1851年封恭亲王。曾任军机大臣、都统。1859年授内大臣。1860年受命为议和全权大臣,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受命主持工作。同年咸丰帝死,载淳继位。他与慈禧太后勾结,发动北京政变。受命为议政王,任军机处领班大臣,兼管总理衙门,总揽军政内外全权。他把太平天国、捻军看作“心腹之患”,认为外国侵略者“犹可以信义笼络”。主张“借洋兵助剿”,镇压太平天国,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枪炮、船舰和训练军队。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865年遭西太后猜忌曾被革去一切职务。后复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1884年再度被罢去一切职务。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又任军机大臣。1898年顽固反对维新变法。5月病死。
7、简答“二次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10分 8、评书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及其意义。10分
公元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创办于上海。创办人夏粹芳(又名瑞方)、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等。早期在上海江西路鲍昌里开业,仅经营印刷一项。1900年,接盘日人经营之修文印刷局。1901年,张菊生(又名元济)、印锡璋加入为股东,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初办时,主要印刷商业簿册表,后以编辑出版学校教科书、古籍、科学、文艺、工具书、期刊为主要业务。最初编辑出版的图书,可分三类:一、编印新式教科书;二、翻译出版英语读本和编辑英汉辞典等工具书;三、翻译西方学术著作。
初期聘请蔡元培、高梦旦、蒋维乔、杜亚泉等知名学者编辑教科书。从1902年到1918年,先后编辑出版《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算术》、《格致》、《修身》、《物理》、《代数学》以及《英文初范》、《万国舆图》等各类教科书290多种。出版的工具书有《华英字典》、《华英音韵字典集成》等。在西方名著的翻译出版方面,除严复翻译《天演论》等学术著作外,以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影响最大,总数达170多种。其中首推《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等书。解放前对祖国古籍整理出版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影印了《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道藏》、《涵芬楼秘籍》、《百衲本二十四史》、《学海类编》、《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等。
该馆解放前先后创办过10余种杂志,影响深远者有《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英语世界》等。胡愈之主持的《东方》杂志一度成为国内具有权威性的社会科学大型综合性杂志。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先后任主编的《小说月报》在当时也颇有影响并培养了丁玲等现代著名作家。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编辑出版机构。先后有陈云、黄炎培、胡愈之、陈叔通、茅盾、陈布雷、杨贤江、郑振铎、周建人、王云五、竺可桢、周鲠生、顾颉刚、叶圣陶、金仲华等知名人士在该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51年,馆址迁北京,以翻译出版外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
的学术著作为主,并编辑出版中外文语文辞书。
9、试述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主张与性质。10分 10、试述1949年国共和谈中双方的立场与分歧点。10分 11、试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10分
(2、3题任选一题)
中国近代史
1、简述近代通讯与邮政的引进和发展。20分
2、简述晚清时期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发展变化。20分 3、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开明官绅士人对世界的认识。30分
4、简论戊戌变法至新政时期(即20世纪初)的教育革新。30分
1997年
中国通史
1、介绍商代青铜器的种类、并举例说明其制造技术与艺术价值。10分 2、简述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内容并予以评价。10分
3、简述唐代三省制与宰相制度的内容并做出评价。10分
4、简述魏晋时期与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及原因。10分 5、明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状况,并对其活动做出评价。10分 6、简述近代有关香港问题的三个条约。10分 7、天平天国永安建制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0分 太平天国革命初期进行的军政制度建设。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入永安(今广西蒙山县),进行军事
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主要内容:(一)天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肖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西王;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南王;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俱受东王节制。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胡以晃为春官丞相,并晋升了其他有功将士。确立了从军师到两司马各级职官建制。(二)加紧对军队进行纪律教育,重申一切缴获归公、男女别营、严禁奸邪淫乱等条规。(三)清除内奸周锡能等,纯洁革命队伍。(四)颁行“天历”,刊印《太平诏书》、《太平军目》、《太平条规》、《天父下凡诏书》等文献。(五)令人民蓄发。永安建制,为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打下一定基础,在太平天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评述陈天华其人其事。10分
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又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早年曾就读于资江书院、新化
求实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后改名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次年回国参与创立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未成,复流寓日本。光绪三十一年参加组建同盟会,被举为会章起草人,拟定《革命方略》。《民报》创刊,任撰述员。后在东京参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斗争,愤而投海自杀,留下绝命书,鼓励同志誓死救国。所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揭露当时列强“把我们十八省都划在那各国的势力圈内”,指斥清王朝“已变成洋人的朝廷”(《猛回头》)。呼吁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清王朝。宣称:“我们要拒洋人,只有讲革命独立”(《警世钟》)。又认为“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主张“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以建立“民主的共和国”为目的。以进化论为革命理论的根据,“宇内各国,无不准进化之理,其所以雄飞突步,得有今日者,进化为之也,非自古而然,革命亦其一端也”(《中国革命史论》)。论著后人编为《陈天华集》。
9、简述《塘沽协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0分 10、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意义是什么?10分
11、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五•二О”事件。10分 中国近现代史 一、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学校名。清同治元年(1862)设于北京。旨在培养翻译人才。隶总理衙门。初仅设英文馆,次年增设法
文馆、俄文馆,后又增设德文馆、东文馆、算学馆。学生专取正途出身之举人、贡生及出身于此的五品以下京外各官,以三十岁为限。教习多为外国人。学制八年。以外语为必修科,各国地理及史地、代数学、化学等课程分途讲求。考试分月课、季考、岁考。每三年大考一次,优者授官,劣者降革留馆。校务初由提调主持,另有副提调、教习、助教若干。后设总教习。学生始为十人,渐增至一百二十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解散。二十八年定议并入京师大学堂。
2、《资政新编》 3、《醒狮》周刊
现代社会政治派别之一。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因创办《醒狮》周刊而得名。其以曾琦为首领,遵奉国家主义反动思想原则,更露骨而凶恶地反对人民革命,成为当时反共、反苏、反人民的急先锋。其“对内除国贼,对外抗强权”的反共、反苏口号,中国共产党人在《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上曾给予痛斥。郭沫若“五卅”至“三一八”期间所作《共产与共管》(即《双声迭韵》)、《为“五卅”惨案怒吼》《卖淫妇的饶舌》《向自由王国飞跃》等文,痛斥醒狮派的国家主义调论。《为“五卅”惨案怒吼》本是为四川旅沪学界同志会撰写的《“五卅”案宣言》,因讨论通过时遭到醒狮派曾琦的指责,郭沫若当即严肃地回敬曾琦,寸步不让,一方面宁可以个人名义于《晨报副刊》发表此文而不愿只字改动;一方面毅然辞去四川同志会职务,以表示与曾琦之流彻底决裂。
4、二五减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一种减租减息政策,即核减原租额的25%。大革命时期,在中共推动下,国民党中央曾决定实行二五减租,后因蒋介石集团叛变, 未能实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共领导下的各抗日根据地实行。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发布,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均按抗战前的租额减低25%,游击区和敌占区附近可略微少减;地租一律于作物收获后交纳;多年欠租应予免交。二五减租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又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有利于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和巩固。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有领导有步骤地将二五减租转为土地改革。
二、简答题(任选其中两题共50分)
1、简述甲午战争后至二十世纪初文学发展的新成就。 2、简述魏源。
3、简论改订新约运动。
4、简述中共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任选其中一题40分) 1、评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中国革命根据地各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及其主要特点。
1996年
中国近现代史
一、综全分析题:1、2任选一题
1、评述甲午战争后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 2、全面评析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的原因。
二、问答题3、4、5、6四题中任选两个(每题20分) 1、简述同治年间清政府遣使出访欧美诸国的活动。 2、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3、评述中共八大的内容。
4、评析1946年1月政协会议“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决议案”。 三、名词:任选二个(10)
《应诏统筹全局折》 “北周南张”资本集团 《向导》 “东北易职”
中国通史
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10分 2、简述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分析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10分 3、简述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做出评价10分 4、简述东林党的政治活动,并对比做出评价10分
5、请介绍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并概括其文化特征10分 6、简述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10分
7、试友谊赛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颁布的《南京临时约法》10分 8、简答民国初年的护国运动10分
9、简答郭松龄反奉事件的原因及其影响10分 10、简述百团大战的意义10分
1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哪些主要方针10分 注:第4、5题任选做一题。 中国现代史
一、名词(每题5分,共40分) 1、新民学会 6、抬头见岗楼,迈步上公路,无村不带孝,2、反直三角同盟 四处见狼烟 3、新县制 7、中原突围 4、胡世合事件 8、国难会议 5、南北朝论
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十年内战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及其危害 2、试述抗战时期中间集团的政治态度
3、分析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迅速崩溃的原因
1995年
中国现代史
一、名词(20分)
觉悟社 联省自治 邓演达 共同纲领 二、简答题(15分)
1、1924年北京政变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新民会的性质及其主要活动。 三、论述(25/题)
1、试述抗战时期国统区“战时政治体制”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2、北平国共谈判同重庆谈判比较,在内容上有哪些变化?为什么? 中国通史
1、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观点,并比较二者之异同10分
2、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哪些资料?并介绍其史料价值10分 3、南朝时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其原因是什么?10分
4、叙述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其缓慢发展的原因10分 5、简述洋务运动时期在教育领域的更新10分
6、评述邹容所著《革命军》的主要内容和时代意义10分 7、简答北洋时期“府院之争”的历史经过10分 8、曹锟是怎样当上总统的?10分
9、评述塘沽协定对华北政局的影响10分 10、评述建国初期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0分
1994年
中国现代史
1、问答题:(50分,25分/题)
一、论述中共克服抗战中期解放区极端困难局面的政策措施及其意义。 二、概述1946年旧政治协商会议并分析“宪法草案”案。 2、问答题:(30分,15分/题)
一、试述“少年中国学会”的分化。 二、简述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 3、名词解释(20分,5分/题) 1、《向导》周报 2、百色起义 3、史迪威 4、民主建国会 中国通史
1、春秋争霸的具体情况如何?它说明了什么问题?10分 2、论述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外文化交流。10分 3、试述元、明两朝对西藏的管辖10分 4、清代考据学述评10分
5、简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经过及其影响10分 6、谭嗣同《仁学》的历史评判10分
《仁学》上卷,先是宣扬仁以通为第一义,破人我界,破名教,是宣扬平等。其次讲仁的不生不灭,破生死界,破对待,破亲疏分别,提倡兼爱,是宣扬博爱。其三是宣扬维新,强调革新,崇奢黜俭,要求动反对静,宣扬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四部分反对封建伦常,要破除封建等级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民主。
《仁学》下卷先是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其次批三纲的罪恶,宣扬科学民主,这两部分是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其三是提出以心力挽劫运,是唯心的空想,但这里要求破除我执,打破人我的界限,具有平等思想。其四讲进入大同,是唯心的,但含有人人得自由的思想。
在五光十色的闻见博杂之学掩盖下面,《仁学》的内容,就是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冲决民族压迫,冲决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用科学来反对追求利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俗学,替早期《新青年》提出的科学和民主开了先声。由于他对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顽固腐朽有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伦常的毒害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抨击封建伦理方面,极为深刻,比早期《新青年》上的批孔深刻得多。
当时,资产阶级思想的种种缺点已经暴露,维新派也看到了一些,这在《大同书》里有反映。因此,他们在用资产阶级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时就想到要避免这些缺点。他们对资产阶级的种种缺点并没有真正认识,所以只能用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同说来幻想一个大同世界,最便于驰骋这种幻想的是宗教,所以《大同书》和《仁学》里都宣扬了佛教的幻想。我们可以透过这种幻想来看到他们追求博爱、平等、自由的真实思想。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的进步性,这是《仁学》的主要成就。
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他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他的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以太”构成万物的本质,充满宇宙之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切现象,都是从“以太”派生出来,并成为“以太”的一部分。认为“以太”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宇宙间各种事物,只有“变易”,没有“存亡”;只
有“聚散”,没有“生灭”。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他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从而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杀人“灵魂“,惨祸烈毒达于极点,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指斥二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之政,专制君主是“独夫民贼”,一切罪恶的渊薮。宣传“君末民本”的民权说,认为“君”不过是“民”根据需要所共举,“君”如不能为“民”办事,亦可共废,否定了“君权神授”。
书中表同情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痛恨曾国藩及湘军的暴行。
但《仁学》杂糅科学与宗教、唯物与唯心, 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表现出自相矛盾的情况。
7、林纾其人10分
8、简述东北“易帜”的经过及其影响10分 9、评述抗战时期的中苏关系2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