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梁家伟
(安阳师院 经济学院 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 111701018)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了一种无可改变的大趋势。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
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是今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21世纪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条件、企业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生产全球化,起主导作用的是企业。根据联合国《1997年投资报告》的统计,目前全世界已有4.4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以上的专利和其它技术转让。这几个数字的后面,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由于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国际经济关系中投资的重要性和发展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贸易。贸易的全球化是早已有的现象,而通过国际投资形成的生产和销售全球化的结合,就使经济的全球化形成一个新的趋势。
从实质上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不但表现在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转移。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比较开放的国家,比如美国和英国,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正在经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产业的升级。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促使了九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逐步上升,1992年达32%,1996年已经达到37%。 认识全球化的这一实质很重要。只有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发展对外经贸的总体战略,才能使我国对外经贸工作与国内经济工作紧密联系,从而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重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争取最大利益,防范和减轻经济全球化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弊端。
面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经贸工作的几点思考:抓住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机遇,结合中国的国情,使外资更好地为经济服务。
什么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呢?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总的来看还不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我们要打破“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的旧观念。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口
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这不仅可以壮大我国的国力,而且可以解决十分重要的就业问题。OECD一份研究报告说,中国至少在今后30年可以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一个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投资市场。这一优势是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不可比拟的。
第二,我们中国又是一个大国,我们必须有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在世界上最新的产业部门中我们应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通过吸引外资,特别是与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建立我们自己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要做到这一点,关起门来引进是不可能做到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特别在电子、通讯、计算机、生物制品、精密仪器这些新的技术产业中,关起门来搞引进,等我们花几年时间自己搞出产品,技术早已落后,更不要说成本、市场等问题了。因此,我们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来发展这些产业,捷径就是外资,与有资金、技术的大的跨国公司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国外生产基地,成为它们整个国际生产线中的一个环节和国际销售网络的一部分,并在这一过程中壮大我们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队伍,从而建立和发展我们的新技术产业。
总之,由于发达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实行自己的产业升级,发起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向外投资,寻求出路的整体战略,为我们大规模吸引外资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机遇,这是日本、韩国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所不可能得到的机会。
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新的生产方式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部署生产和销售,已大大改变了传统国际贸易的分工模式。一个国家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同时把劳动密集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其它国家,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贸易分工体系。我们要从这个全新的视野,看待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不要片面地认为在出口产品中制成品的比率高了,农副产品的比率下降了,出口结构就“优化”了。现在世界农产品的出口大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就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出口结构的优势不完全在于出口什么产品,关键是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看出口产品所包含的零部件中,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中有多少是自己生产的,因为这才真正反映对外贸易的效益,反映外贸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是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在美国,1995年最大的50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占了美国对外投资的63%,英国占了71%,德国占了51%,最高为澳大利亚,50家最大公司占了整个国家对外投资的96%。从量上看是如此,从掌握的技术、市场网络来看,更是如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的先进技术产业中,例如生产电信通讯产品、计算机、半导体产品、汽车、生物制品、光学仪器等行业中,全球化趋势发展更快,大的跨国公司通过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可以说不参加跨国公司在这些产业的全球性生产和市场网络,就很难加入这些产业发展的世界主流。因此,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潮流,与跨国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今后搞好利用外资工作的一个重点,应该是吸收大的跨国公司的投资。
应该说,我们和跨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条件是具备的。八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特别是大的跨国公司很大程度上调整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主要一个变化就是当地化,技术开发、人才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当地化。跨国公司的这种“当地化”经营战略,使我们有可能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与跨国公司合作,可以用我们的一部分国内市场,吸引大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建厂,同时换取进入跨国公司国际销售网络的机会,换取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承诺。今后如果我们能够建立一批可以同大型跨国公司竞争的国内大企业,我们就可以在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下,搞好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合作。在以跨国经营
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有一批跨国经营的公司和管理人才。
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使资金、人员、技术、金融的流动 更加自由、更加规范,近年来各国际组织和区域经济组织大力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也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措施和改善投资环境,从而促进了资金、货物、技术、金融、人员在国与国之间的自由流动,表现为各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政府行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关于区域集团化问题,九十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气候。 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目前世界上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和组织已达100多个,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其中,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发展最快,影响最大,而且最具活力。区域集团化的本质就是在一个地区率先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然后以此推动全球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所以我们已经发现亚太经合组织在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很多领域已经走在世贸组织前面。
现在看来,全球化对我们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于我们能否建立一套相互配合、一致连贯的政策法规体系。一般来说,政府可以依赖如下几种政策: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贸易政策、与国内经济活动有关的政策、竞争政策等配套使用,规范经济活动的行为规范,以确保对外经贸工作对我发展国民经济有利。这一点应该看成是对外开放中的一个共性问题,从各行各业来看,我们应该不怕开放,怕就怕没有一整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没有一支素质优良、清廉公正的执法队伍来进行管理。
在这一方面,更具有挑战性的还是在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国内有关经济管理政策方面的协调。如前所说,随着国际投资的重要性比国际贸易越来越大,一个国家的贸易政策要很好地为外资政策服务。比如关税问题以后恐怕要更多地与怎样更好地促进吸引外资的工作联系起来。此外,还要针对吸引外资方面存在的垄断市场、逃避税收、违约违法等问题,充分利用符合国际惯例的国内政策措施保护我们的利益,通过制定反倾销、反补贴、反垄断等法律,规范市场竞争机制,限制外资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总之,只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规、政策体系,我们就可以更加放心大胆地发展对外贸易,更大规模地吸引外资,加快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只要能够壮大自己,就一定能在这一进程中趋利避害,在开放的大环境中,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经济大国。
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