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浣女(huàn)谄媚(xiàn)邂逅(xiè) B.惘然(wǎnɡ) 纶巾(ɡuān)铜钿(tián) C.湓浦(pǔ)贾人(ɡǔ)嘲哳(zāo) D.迸发(bènɡ)谪居(zhé)锦瑟(sì)
2.下列加点字全读前面拼音读音的一项是( ) A.zháo着急着忙着落上不着天 B.zhōnɡ中辍中用中看中饱私囊 C.yān咽喉殷红嫣红奄奄一息 D.huǐ后悔晦暗教诲毁家纾难
3.下列两道题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寻声暗问弹者谁(偷偷地问)去来江口守空船(回来) B.银瓶乍破水浆迸(骤然)今漂沦憔悴(堕落) C.凝绝不通声暂歇(忽然)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D.整顿衣裳起敛容(庄重的)钿头银篦击节碎(拍子)
4.下列两道题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小弦切切如私语(形容声音急骤) 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 B.最难将息 (休养,调理)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恼的样子) C.枫叶荻花秋瑟瑟(萧条的样子)半江瑟瑟半江红(碧绿色)
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豪杰) 念去去千里烟波(分手后越来越远)
5.下列选项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D.莲动下渔舟
6.下列与“自言本是京城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莲,花之君子者也。 C.使快弹数曲
B.委身为商人妇。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语的一项是( )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青海长云暗雪山
C.侧身西望常咨嗟
D.一尊还酹江月
8.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喜欢的杂志《读者》,它质朴厚重,纸张之间关注世界,心怀天下,它的文章有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让人温暖,有的如警钟震耳欲聋,有的如阳光,让悲观失望的你奋进……纵观所有文章,它从不哗众取宠,如一件纯棉内衣柔软透气、宽松舒适,贴近我们心口,给予我们温暖。在期刊杂志发行竞争激烈的今天,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A.娓娓道来 B.震耳欲聋 C.哗众取宠 D.难能可贵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广州亚运会的开幕,“亚运”已经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广州市民口头语,可见,人们纷纷以不同方式关注“亚运”。
B.由于气温降低、湿度上升、能见度下降,使日全食对交通运输、通讯安全、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可能在部分人群中造成心理恐慌。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存在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降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10.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像一位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②④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①③⑤ D.③①⑤④②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遗善为闾里传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娘以指扣门扉 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2)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4分)
三、诗歌鉴赏
1.读下面的甲乙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4分) 甲: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乙: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对甲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 C.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 D.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找到注脚。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眉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1】词中有四个单音形容词用得很妙,它们分别是 ,它们传神地表现出 (感情)。(3分)
【2】有人认为,“‘天涯旧恨’四字已将一篇本事(指故事的基本内容)全部揭出。”你同意此看法吗? 为什么?(4分)
四、默写
默写填空(10分)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信可乐也。 (2) , ,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幽咽泉流冰下难。
五、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9分) 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易中天
武王灭纣,非常之快。联军子月(周历正月)底出发,丑月(周历二月)底就攻进了殷都朝歌,殷纣王就自杀了。一个原本十分强大的政权,怎么说亡就亡了呢?直接的原因,是殷纣王派出去的部队,一到前线就掉转矛头,变成了周武王的先锋。纣王的军队为什么反戈一击? 根本的原因,是殷商政权太不把人当人。具体表现有两个,一是活人殉葬,二是活人献祭。这种特殊的牺牲品,就叫“人牲”。牲,有两个意思。一是相对于畜,二是相对于牺。动物,养着的时候叫“畜”,要杀的时候叫“牲”,合起来叫“畜牲”。它们用于祭祀,毛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合起来叫“牺牲”。祭祀用“人牲”,就是把人当牲口,是典型的不把人当人。
用人做牺牲品叫“人牲”,做陪葬品叫“人殉”,同样是不把人当人。可是这两种制度,在殷商时代非常盛行。送上祭坛和埋进坟墓的,不仅有奴隶和平民,甚至还有贵族。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牺牲品和陪葬品,原本是人神之间进行交易的筹码。出价越高,红利越大。因此,如果是重大祭祀,有特殊要求,或者去世的人物地位特高,光杀战俘和奴隶就“不够意思”,非杀贵族不可。
然而,尽管殷商政权杀了那么多的人,甚至杀了贵族来陪葬,皇天上帝还是不保佑他们。显然,周人要想保住胜利果实,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殷的统治者既然不把人当人,那么,周的统治者只有一种选择:把人当人。
把人当人,就是“仁”,也就是“人其人”。周武王在伐纣之前,曾发表宣言,说“惟人万物之灵”,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意思是有再多的亲戚,也不如仁爱人民)。周武王是不是真说过这话,难讲。但要说周人有这种观点,大约是实。当然,一种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制度,说废除就废除了,并不可能。事实上此后的人牲和人殉,仍史不绝书。不同的是:这两件事已不像在商代那样被认为理所当然。相反,谁要再搞,还会遭到抵制和批评。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与曹国、邾国的国君会盟,让邾文公杀鄫国的国君(子爵)祭祀社神,司马子鱼的反对似乎并没有成功,那个倒霉的鄫子爵还是被杀了。也有反对成功的,齐国的大夫陈子车死于卫国,他的老婆和管家就商量着要用人殉葬,而且连要杀的人都定下来了。然而陈子车的兄弟陈子亢说,用人殉葬,不合礼法(以殉葬,非礼也)。不过,最该照顾他的,也就是二位(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所以,我的意见是:能够不用人殉葬,最好。实在不行,就只好杀你们两个。结果大家也能想象,是陈子车的老婆和管家都不再坚持人殉。
孔子也是反对人殉的,而且连用俑都反对。俑是殉葬用的土偶和木偶(如秦始皇墓中的兵马俑)。对于这类东西,孔子深恶痛绝。孔子曾明确表示“为俑者不仁”;“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第一个发明俑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 发明土偶和木偶,原本是为了代替人。与用人殉葬相比,应该说是一个进步,孔子为什么还要诅咒? 我认为孔子是从根本上反对人殉。因为俑是人的替身,也是人的象征。用俑殉葬,就是承认用人殉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何况当时的俑,都做得活灵活现,某些木俑还能“踊动”,这才叫做“俑”。所以孟子认为,孔子反对用俑,就因为它们太像人了(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用这样酷似真人的俑殉葬,与用人简直没有区别(不殆于用人乎哉)! 故此例不可开,此风不可长。此例一开,人殉就有复辟的可能,因此连这个口子也必须堵住。显然,这是一种原始的、素朴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核心,就是要把人当人,不能把人当牲口。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A.殷商政权的“人牲”和“人殉”制度是一种交易的方式。 B.周王朝较之殷商政权对人的看法更进步。
C.人牲和人殉在周朝以后遭到抵制和和批评,彻底消失。 D.周武王的宣言说明周人已经有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萌芽。
E.司马子鱼和陈子亢反对“人牲”或“人殉”都是出于朴素的以人为本的观念。
【2】下列对先秦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先秦的以人为本理念还是比较朴素和初级的,主要集中在“人牲”和“人殉”的问题上。 B.对“人牲”或“人殉”的问题的不同观点的本质就是是否把人当人,也就是是否以人为本。 C.如果殷商政权能够废除“人牲”和“人殉”制度,就不会灭亡了。
D.从周王朝以“仁”立国,到孔、孟反对用俑殉葬,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逐渐深化。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 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 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3】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6分)
六、语言表达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6分)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只飘荡。 镜头
三:
镜头四:
七、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广东高一高中语文开学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浣女(huàn)谄媚(xiàn)邂逅(xiè) B.惘然(wǎnɡ) 纶巾(ɡuān)铜钿(tián) C.湓浦(pǔ)贾人(ɡǔ)嘲哳(zāo) D.迸发(bènɡ)谪居(zhé)锦瑟(sì)
【答案】B
【解析】A.Chǎn,C.zhāo,D.sè。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加点字全读前面拼音读音的一项是( )
A.zháo着急着忙着落上不着天 B.zhōnɡ中辍中用中看中饱私囊 C.yān咽喉殷红嫣红奄奄一息 D.huǐ后悔晦暗教诲毁家纾难
【答案】B
【解析】A.着落zhuó,C.奄奄yǎn,D.晦、诲音huì。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训练、记忆相结合,以记忆为主。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两道题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寻声暗问弹者谁(偷偷地问)去来江口守空船(回来) B.银瓶乍破水浆迸(骤然)今漂沦憔悴(堕落) C.凝绝不通声暂歇(忽然)如听仙乐耳暂明(暂时) D.整顿衣裳起敛容(庄重的)钿头银篦击节碎(拍子)
【答案】D
【解析】A.暗:轻声;来:语气词。B.沦;沦落,流落。C.两义换位。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4.下列两道题加点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小弦切切如私语(形容声音急骤) 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 B.最难将息 (休养,调理)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恼的样子) C.枫叶荻花秋瑟瑟(萧条的样子)半江瑟瑟半江红(碧绿色)
D.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豪杰) 念去去千里烟波(分手后越来越远)
【答案】B
【解析】A.切切:声音轻而清。C.前一个“瑟瑟”:形容秋风之声。D.风流:英雄的流风余韵。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古今异义词加以分类整理,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牢固掌握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5.下列选项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C.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D.莲动下渔舟
【答案】B
【解析】A、C状语后置,D应为“渔舟下,莲动”。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6.下列与“自言本是京城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委身为商人妇。 C.使快弹数曲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答案】A
【解析】A.判断句,与例句相同。B.陈述句,C.省兼语句,应为“使之快弹数曲”。D.被动句,“为”表被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7.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语的一项是( )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青海长云暗雪山 C.侧身西望常咨嗟 D.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D
【解析】A.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B.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昏暗。 C.西:形容词作状语,向西。 D.尊:通“樽”。此句无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活用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其基本义、活用义及相关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8.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喜欢的杂志《读者》,它质朴厚重,纸张之间关注世界,心怀天下,它的文章有的如话家常,娓娓道来,让人温暖,有的如警钟震耳欲聋,有的如阳光,让悲观失望的你奋进……纵观所有文章,它从不哗众取宠,如一件纯棉内衣柔软透气、宽松舒适,贴近我们心口,给予我们温暖。在期刊杂志发行竞争激烈的今天,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A.娓娓道来 B.震耳欲聋 C.哗众取宠 D.难能可贵
【答案】B
【解析】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没有警醒作用。此处应为“振聋发聩”。 娓娓道来:意思是连续不断、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论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难能可贵:指难以做到的事情居然做到了,值得珍视。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广州亚运会的开幕,“亚运”已经成了使用频率最高的广州市民口头语,可见,人们纷纷以不同方式关注“亚运”。
B.由于气温降低、湿度上升、能见度下降,使日全食对交通运输、通讯安全、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可能在部分人群中造成心理恐慌。
C.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存在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降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D.阅读经典,能使生命达到一种自由状态,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答案】D
【解析】A.语序不当。“使用频率最高的”应放在“广州市民”之后。B.主语残缺。应删去“使”。C.动词“降低”与宾语“健康”搭配不当,应改为“影响”。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10.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像一位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①②④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①③⑤ D.③①⑤④②
【答案】A
【解析】注意前一句含有先后顺序的两个条件:“我爱……也爱……”这告诉要先说“小池”,后说“溪流”;再注意按第二小句的“清”“远”顺序排列即可。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7分) 自 戒 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
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敢一毫越理犯分分:本分 B.谲佞残妒,塞于胸间谲:诡诈 C.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 D.期为君子之归期:希望
【答案】C
【解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劫”有三种解释:①劫持,强夺:《荆轲刺秦王》中有“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②威逼,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③佛教用语,天地一成一败叫一劫,成语中有“万劫不复”。此处根据语境用代入法即可推出,这里应该是“威逼,胁迫”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遗善为闾里传为焦仲卿母所遣
B.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娘以指扣门扉 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也
【答案】D
【解析】A项两“为”均表被动,B项两个“之”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C项两个“以”均作介词,解释为“用、拿”,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的语气词,第二个“其”代词,可译为“它们”。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劝谏他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的细心,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难度不大。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分) (2)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4分)
【答案】(1)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取呢! (2)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虽”,即使。“与”,给予。“无故”,古今异义,无缘无故。“妄”胡乱,引申为行为不正。(2)句中“若人”,这样的人。“损”,损害,伤害。“益”,对……有好处。两个“也”字判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参考译文】
有品行的人,即使再贫穷再低贱也可接近;没品行的人,即使再富有与尊贵,都不可接近。为什么呢?有品行的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亳超过常理违反本分,放纵自己的言行。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取呢!讲究忠孝仁义,对家庭和睦,在乡里对人和气,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一定没有祸患。品行不好的人,诡诈奸佞残忍嫉妒,充拆在心中,心和眼所到达的,都违背了常理,贪图便宜之心狠强,如果得势就胁迫别人,虽然有计谋,但是遗留下来的孽根还是毒害别人,必然难以终老。一般人有了品行,保全自身,保全家人,保全子孙后代,留下好的名声传颂乡里;卿相没有品行,使国破家亡,留下不好名声被后世耻笑。所以断言:没有品行的卿相,不如有品行的一般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然而我或许有一些优点,别人拒绝接纳我,怎么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交往呢?害怕别人拒绝与我交往,不如用拒绝别人的方法拒绝自己,这样就差不多了。胡乱议论别人,就近乎小人了;能够检点自己,就不失为君子。能够终身实践这些话吗?我年轻的时候愚昧,只有按照父亲行事的方法去做,小心翼翼地恐怕违背了他,玷辱了父母,希望一定要在道义上有所进益,希望成为君子的追求,所以写了这篇文章告诫自己。
三、诗歌鉴赏
1.读下面的甲乙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4分) 甲: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乙: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对甲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答案】C
【解析】颈联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贯的,他并不孤独。“怨天尤人”与“孤独”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下面是对甲乙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两首诗都很好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甲在空间上很阔大,乙在时间上颇久远,各具雄浑之韵。 C.二诗的语言非常精粹传神,动态感十足;还有对举之美。 D.诗人即使在漂泊中仍然心系国事,这在二诗中都能找到注脚。
【答案】B
【解析】甲乙在时空上都较雄浑久远。这道题涉及了两首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比较,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读懂每一首诗,然后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赏析手法。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眉长敛,任是东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1】词中有四个单音形容词用得很妙,它们分别是 ,它们传神地表现出 (感情)。(3分)
【答案】四个词是:旧、尽、长、困。(1分)独处女子怀人的苦闷(或“离愁别恨”、“愁苦”)(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题由题干中“它们传神地表现出……情感”,可知,在解答第一问时,应选择最能体现诗歌的情感的字词来答。“旧恨”说明分离已久。“断尽”是说自己已肝肠寸断。“长敛”说明愁苦的时间长久,总是愁眉不展。一个“困”字传达出思妇独倚高楼日久的困乏、倦怠和失望无聊的情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有人认为,“‘天涯旧恨’四字已将一篇本事(指故事的基本内容)全部揭出。”你同意此看法吗? 为什么?(4分) 【答案】同意。“天涯旧恨”四字总起了全词,下文都是围绕它来展开。“天涯”写出彼此分隔之远,“旧”写出离别时间之长,“恨”道出离愁之深。(3分)。女子相思,故燃香排遣;愁思难遣,依旧愁眉不展;身心交瘁,倚楼远望,渴盼鸿雁传来音书,但鸿雁过尽,音书全无,一次次失望,一层层将独处怀人的苦闷推上极致。(1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生在解答时可答“同意”,也可答“不同意”,无论怎么答,都要言之成理。这首词抒写了闺中思妇念远怀人的忧郁愁情。全词托思妇自诉口吻,以“愁”字贯串始终。“天涯”点明所思远隔,开头四字写出空间、时间的悬隔。“独自凄凉人不问”表面讲无人过问,无人安慰,实际是说自己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离愁的人。“欲见回肠”两句犹如思妇的自言自语,谁想看我的愁肠环曲吗?“黛蛾”两句乃思妇为自己的蹙眉愁容作一写真,愁眉“长敛”正与胸怀“旧恨”相映。“春风吹”补出思妇恰因伤春而触离愁。“困倚危楼”二句写思妇愁望空虚,“过尽”二字写思妇眺望大雁归来过尽情景,“飞鸿”意象从来是为离人传递书信的象征,而今只见大雁排列着人字或一字队列飞过,却不见行人归来,连封书信也未见到,自然睹雁阵而“字字愁”啦!全词情调凄哀,意境含蓄,得南唐词风范,而语辞清丽隽永,风格情韵深远,则是秦词本色。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默写
默写填空(10分)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信可乐也。 (2) , ,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嘈嘈切切错杂弹, 。 ,幽咽泉流冰下难。
【答案】(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 (5)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解析】 “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骋”“沧”“湍”“喧豗”“莺”等。每空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9分) 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易中天
武王灭纣,非常之快。联军子月(周历正月)底出发,丑月(周历二月)底就攻进了殷都朝歌,殷纣王就自杀了。一个原本十分强大的政权,怎么说亡就亡了呢?直接的原因,是殷纣王派出去的部队,一到前线就掉转矛头,变成了周武王的先锋。纣王的军队为什么反戈一击? 根本的原因,是殷商政权太不把人当人。具体表现有两个,一是活人殉葬,二是活人献祭。这种特殊的牺牲品,就叫“人牲”。牲,有两个意思。一是相对于畜,二是相对于牺。动物,养着的时候叫“畜”,要杀的时候叫“牲”,合起来叫“畜牲”。它们用于祭祀,毛纯的叫“牺”,体全的叫“牲”,合起来叫“牺牲”。祭祀用“人牲”,就是把人当牲口,是典型的不把人当人。
用人做牺牲品叫“人牲”,做陪葬品叫“人殉”,同样是不把人当人。可是这两种制度,在殷商时代非常盛行。送上祭坛和埋进坟墓的,不仅有奴隶和平民,甚至还有贵族。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牺牲品和陪葬品,原本是人神之间进行交易的筹码。出价越高,红利越大。因此,如果是重大祭祀,有特殊要求,或者去世的人物地位特高,光杀战俘和奴隶就“不够意思”,非杀贵族不可。
然而,尽管殷商政权杀了那么多的人,甚至杀了贵族来陪葬,皇天上帝还是不保佑他们。显然,周人要想保住胜利果实,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殷的统治者既然不把人当人,那么,周的统治者只有一种选择:把人当人。
把人当人,就是“仁”,也就是“人其人”。周武王在伐纣之前,曾发表宣言,说“惟人万物之灵”,说“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意思是有再多的亲戚,也不如仁爱人民)。周武王是不是真说过这话,难讲。但要说周人有这种观点,大约是实。当然,一种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的制度,说废除就废除了,并不可能。事实上此后的人牲和人殉,仍史不绝书。不同的是:这两件事已不像在商代那样被认为理所当然。相反,谁要再搞,还会遭到抵制和批评。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与曹国、邾国的国君会盟,让邾文公杀鄫国的国君(子爵)祭祀社神,司马子鱼的反对似乎并没有成功,那个倒霉的鄫子爵还是被杀了。也有反对成功的,齐国的大夫陈子车死于卫国,他的老婆和管家就商量着要用人殉葬,而且连要杀的人都定下来了。然而陈子车的兄弟陈子亢说,用人殉葬,不合礼法(以殉葬,非礼也)。不过,最该照顾他的,也就是二位(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所以,我的意见是:能够不用人殉葬,最好。实在不行,就只好杀你们两个。结果大家也能想象,是陈子车的老婆和管家都不再坚持人殉。
孔子也是反对人殉的,而且连用俑都反对。俑是殉葬用的土偶和木偶(如秦始皇墓中的兵马俑)。对于这类东西,孔子深恶痛绝。孔子曾明确表示“为俑者不仁”;“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思是第一个发明俑的人,大概会断子绝孙吧! 发明土偶和木偶,原本是为了代替人。与用人殉葬相比,应该说是一个进步,孔子为什么还要诅咒? 我认为孔子是从根本上反对人殉。因为俑是人的替身,也是人的象征。用俑殉葬,就是承认用人殉葬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何况当时的俑,都做得活灵活现,某些木俑还能“踊动”,这才叫做“俑”。所以孟子认为,孔子反对用俑,就因为它们太像人了(为其象人而用之也)。用这样酷似真人的俑殉葬,与用人简直没有区别(不殆于用人乎哉)! 故此例不可开,此风不可长。此例一开,人殉就有复辟的可能,因此连这个口子也必须堵住。显然,这是一种原始的、素朴的人道主义精神。其核心,就是要把人当人,不能把人当牲口。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分) A.殷商政权的“人牲”和“人殉”制度是一种交易的方式。 B.周王朝较之殷商政权对人的看法更进步。
C.人牲和人殉在周朝以后遭到抵制和和批评,彻底消失。 D.周武王的宣言说明周人已经有了以人为本的观念萌芽。
E.司马子鱼和陈子亢反对“人牲”或“人殉”都是出于朴素的以人为本的观念。
【答案】A、C
【解析】由原文第二段 “因为牺牲品和陪葬品,原本是人神之间进行交易的筹码”可知,A项“是一种交易的方式”错。由原文第四段“事实上此后的人牲和人殉,仍史不绝书”可知,C项“彻底消失”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下列对先秦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先秦的以人为本理念还是比较朴素和初级的,主要集中在“人牲”和“人殉”的问题上。 B.对“人牲”或“人殉”的问题的不同观点的本质就是是否把人当人,也就是是否以人为本。 C.如果殷商政权能够废除“人牲”和“人殉”制度,就不会灭亡了。
D.从周王朝以“仁”立国,到孔、孟反对用俑殉葬,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逐渐深化。
【答案】C
【解析】C项说法太绝对。从高考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4.以偏概全;5.张冠李戴;6.因果颠倒 ; 7.误划类别;8.无中生有;9.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 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 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
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1】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案】①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统的美好意义。②“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4分)
【解析】本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作者的用意。从内容方面看,这个传说是在“杜鹃化花”的基础上再举的例子,它使有关杜鹃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使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得到强化;从形式上看,这个传说放在议论文段之前,是下文的事实依据。内容方面: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2分。形式方面: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2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统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分)
【解析】“杜鹃啼”出现在题目中,所以考生在解答本题时要考虑到题目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思考时要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线索”,二是结合文章对线索的作用作简要分析。每个要点2分。一般来说,答出“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不是难事,难的是将它贯串的内容清晰地说清楚。它一方面联系了有关杜鹃鸟的内容,另一方面联系了关于杜鹃鸟的诗文和传说。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深探究。(6分) 【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6分)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传说,则赋予了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
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
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的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理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 (如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①回答本题要注意二点:一是选择一个合理的探究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二是结合文章展开具体恰当的分析,阐明理由。②本题共8分,正确表明观点2分,举例简析恰当6分。③第一点,选择文学的作用、人文精神或民族文化心理等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得2分。观点不正确,不得分④第二点:如果脱离文章举例,没有分析,得0分。如果脱离文章举例,但有较为合理的分析,给1—2分;如果能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举例分析,得3分;如果能围绕自己的观点结合文章举例具体分析,得4—5分;如果分析具体恰当,得6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六、语言表达
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6分)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只飘荡。 镜头
三:
镜头四: 【答案】示例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船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嘻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解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按诗意来设计场景,人物言行要体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要符合人物形象的身份,性格,想象要合理;二要突出描写诗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要具有表演性。三要注意上下镜头之间情节的连贯与衔接。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七、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诗意很好理解,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绿色;可当人们走近时,却发现绿色淡了,甚至肉眼都看不到。从文学的角度评价,韩愈的诗句是美的;但我觉得,退之先生的这两句诗用来概括生活中的某现象也是再恰当不过的。
人们都崇拜英雄,希望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刻,英雄能挺身而出。但失望的时候多,英雄似乎只出现在遥远的地方。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广为流传。在呼啸的汽车冲向学生的一刹那,她用纤弱却有力的身躯搭起一个安全的岗亭;“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感动千家万户,在铁片击中血肉之躯后的76秒,他以美到极致的动作完成了由凶险到平安的摆渡。人们仰望张丽莉,因为在这个“个人至上”的年代,她的奋臂挥手形象地诠释了师德的最高境界;人们钦敬吴斌,因为在这个道德与责任日渐稀薄的年代,他忍痛减速泊车的镜头是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最好说明。“最美”二字,是对他们的最高奖赏,更是对无疆大爱彻底回归的呼唤。
有时人们也会生发这样的慨叹,为什么英雄只在远方?我的生活中何日英雄突现?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不能说没有偏差。很多人认为,只有作出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人才是英雄,只有媒体铺天盖地宣传的人才是英雄。用狭隘与拔高的标准衡量,真正称得上英雄的屈指可数。实际上,“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设问一下,如果张丽莉没有遭遇车祸,如果吴斌没有遭遇夺命的铁片,这两个人是不是可以称为“英雄”?很难回答。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步到,可以把一个不在“编制”内的教师,把一个平凡的司机和英雄联系在一起,哪怕你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他是一个行车十年无事故的优秀员工。 罗曼·罗兰说:“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借用来评价张丽莉、吴斌很贴切。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的张丽莉和吴斌,只是因为他们离我们太近,就如初春雨中的小草,被方方面面忽视了。英雄就在身边,可我们却一直在呼唤英雄,寻找英雄!多有意思的悖论!
“水到底是什么东西?”小鱼的发问是天真的,所以不可笑;“英雄在哪里”,成人的发问是愚蠢的,当然就是可笑的,而且可笑之极。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通过一则小寓言——老鱼和小鱼关于水的不同感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感知周围的世界,如何从身边平凡的生活中体味到丰富的情感,如何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
材料中老鱼和小鱼关于水的对话,令人想起西方的一句名言“鱼儿对于它始终生活在其中的水却感之不多”。其实我们人亦如此。我们往往对身边朝夕相处的人、昼夜相伴的环境熟视无睹,无所动于衷,其实他们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庄子“涸辙之鲋”的寓言中说:“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意思是说一旦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就难以生存下去了。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空气、阳光、水……人间至真无上的亲情。由此可知,本题的寓言提醒我们多去关注身边的那些平凡中的伟大、那些琐事中的感动。其实,生活中从来不缺少感动,缺少的只是发现而已。最近大江南北涌现出的那些“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不都是实证吗?根据提示内容,写作对象可限定为:
1、常见的不可或缺容易被忽视的而实际上不该忽视东西。材料中相对应的东西是存在其中的对于鱼的生存有不可
或缺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又被鱼所忽视的水。
2、看似简单实际上不简单的事情。材料中相对应的事情是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3、对上面两项内容中的一项或两项引发的思考的相关内容。材料中对应的是小鱼在老鱼的提示下开始思考“水是什么东西”。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