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作文误区

2022-05-06 来源:汇智旅游网
关于中学作文教学误区的一点看法

澧县六中 王湘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年,总感觉我们的作文教学任务越来越难完成,在课余我思考总结,我发现我们许多老师的作文教学已走入了误区。

误区之一:写前重教材轻实践

每次作文之前,老师总是依照教材要求布置作文,亦步亦趋,不越雷池。自以为紧扣课标,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其实甚异。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为例,在“写作、口语交际”第一单元中,参考题目是:河边散步、写于深夜里、望星空。这些作文题目远离学生生活,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学生首先就卡了壳。叶圣陶在《中学生作文指导实例》中很早就指出:“出作文题一定要为学生着想,钻进学生心里去考虑,务必使他们有话可说。”作文题目的设计与选择,既要达到训练的目的,又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仍是上例,在教这个单元时,我添加了另外两个题目:人在高一、当我走进新校园。然后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最后于学生选定为:人在高一。这样依据训练目标,由学生选定的题目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感悟深刻,就会有较强的写作动力,从而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选题、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形成文字的实践中,潜移默化的达到训练目的。

误区之二:写作一定要遵循“真实”的原则

何为“真实”?自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出现“感情真实”后,对“真实”的误解就多了起来,动辄就会被戴上“虚假、矫情、伪写作”的帽子。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呢?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看,他们是以积累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但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不可能给学生提供完全真实的社会实践的空间。学生只能从书本这个主要窗口来认识世界、探知未来。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作文是让学生“发现事实、事理的真实”,获得“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李海林老师也认为,作文只要是有真实的写作动机、真实的倾诉对象、真实的体验和情感,以及真实的写作期待,这就符合“真实”的写作要求。如果一味的强调“原生态”的真实,我们就无法面对经典的作品。比如,鲁迅真的见过祥林嫂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真的美吗?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写作行为真实------真实的阅读、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感悟和真实的倾诉,作文就是真实、健康的。

误区之三:讲评重优轻劣

作文讲评是一座架设在师生之间的桥梁,一般要在学生作文结束后立即在课堂上进行。古人云,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之妙耳。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评往往成了优生的展示台、差生的曝光场。优秀习作是大家学习的方向和榜样,我们不反对讲评优秀习作,但要适度,因为过分展示优秀习作,往往会造成差生的心理障碍:与其“跳一跳也摘不到桃子”,倒不如“咱不跳也不闹”,形成“你奈我何”的逆反心理。“发现一个错误比赞颂十个真理都更有效”,每次作文讲评,优秀习作只需精讲一二,但典型的病文残篇则更需要精讲精评,要指出病因,点到软肋,方式方法上要以表扬为主,重在激发兴趣。即便是讲评比较差的作文也要首先从及时交作业的端庄态度上给学生以肯定评价。坚持赏识原则,目的是使学生看到差距,明确方向,获得信心,循序渐进的提高其写作水平。

所以,无论是评价还是情境识别,都要求我们平时要扎扎实实的搞好作文教学,使每一次作文训练都真正落实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来——“顺顺当当的写好一般文章,记事记得一清二楚,说理说的明白晓畅”,避免陷入教学误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