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年-有答案-四川省成都市某校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2022-02-20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某校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20小题,共40分)

1. 生物课堂上王老师指着自己受伤的左臂,幽默地说是伤了“支点”。王老师所说的“支点”是( ) A.骨

2. “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的这些行为属于( ) A.先天性行为和社会行为(即社群行为) B.先天性行为和迁徙行为 C.学习行为和防御行为 D.学习行为和迁徙行为

3. 下列一组均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 A.孔雀开屏、蜘蛛结网 C.小狗算术、海豚顶球

4. 杜鹃常将自己的卵产到其他小鸟的巢中,该小鸟会辛苦地为杜鹃孵卵并喂食雏鸟,对小鸟的这种行为解释正确的是( )

①先天性行为 ②学习行为 ③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④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A.①③

5. 张爷爷下楼梯时不小心摔断了股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B.蜜蜂筑巢、老马识途 D.狮子捕食、乌贼喷墨

B.骨骼肌

C.关节

D.神经

A.老年人骨中有机物超过C.老年人骨硬度小,弹性大

B.老年入骨中无机物少于D.老年人骨硬脆,弹性小

6. 乌鸦会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当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享受美味。这种行为属于( ) A.学习行为

7. 关于“小鼠走迷宫”的探究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探究小鼠的先天性行为 B.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远少于蚯蚓

B.领域行为

C.社会行为

D.先天性行为

试卷第1页,总18页

C.不同小鼠熟悉迷宫的能力都一样 D.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

8. 假定一个草原是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若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9. 苍耳是一种常见植物,当动物在草丛中奔跑时,身上常会沾上一些苍耳带刺的“小球”。动物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动物对苍耳不会产生作用 C.有利于苍耳生长

10. 生态系统中,动物通过哪种作用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 ) A.光合作用

11. 果树开花季节,果园里放养蜜蜂的目的是( ) A.帮助果树消灭害虫 C.延长花开放的时间

12. 下列关于我国特产珍稀动物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熊猫﹣哺乳动物 C.扬子鳄﹣爬行类

13.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在四川卧龙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为了保护( ) A.大熊猫 C.朱鹮

14. 解剖某动物的一块新鲜的长骨,发现骨髓腔内的骨髓全部是红色的,这表明该动物处于( ) A.幼年期 C.老年期

B.成年期

D.可能是幼年期或成年期 B.褐马鸡

D.斑头雁和棕头鸥 B.娃娃鱼﹣鱼类 D.丹顶鹤﹣鸟类 B.帮助果树传播种子 D.帮助果树传粉受精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运输作用

B.动物能够帮助苍耳传播种子 D.动物能够帮助苍耳传粉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

试卷第2页,总18页

15. 如图所示四种生物,在细胞结构上下不同于其他几种生物的是( )

A.

B. C. D.

16. 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对真菌利用的是( )

①制酸奶 ②酿酒 ③制醋 ④生产青霉素 ⑤做面食。 A.①②④

17. 蘑菇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有“植物肉”的美誉,下列有关蘑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蘑菇是多细胞真菌,分裂繁殖后代 B.蘑菇的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C.蘑菇能产生孢子,靠孢子繁殖后代

D.蘑菇地上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18. 日常生活中酿酒、做面包、蒸馒头等都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其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明显不同,比动物细胞多和比植物细胞少的结构分别是( ) A.细胞壁细胞核

19. 下列疾病中,主要由病毒引起的( )

①流行性感冒 ②病毒性肝炎 ③艾滋病 ④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⑤结核病。 A.①②⑤

20. 下列对病毒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结构简单,有成形的细胞核 B.只能生存于活的细胞中 C.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D.通过自我复制方式进行繁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动物体在________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属于________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________法两种。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时,对动物要尽可能不施加任何________。

试卷第3页,总18页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B.细胞壁叶绿体 C.细胞质叶绿体 D.液泡细胞核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________和________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两种最基本形式。

动物的多样性包括________多样性、________多样性和________多样性。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措施包括________保护、________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

________是保护动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________。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复杂的捕食与被食关系,形成了________,多条食物链是相互关联的,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

根据辛弃疾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其中包含的食物链:________。“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其中也包含了一条食物链,请写出:________。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和包含________的内核,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________在其它生物的细胞中。

根据病毒的________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T噬菌体属于其中的________病毒。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如图是关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关节示意图中,________ 是关节囊,它对关节起牢固作用。(填 序号)

(2)关节腔内含有________,有利于减少运动时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3)骨骼肌受到________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牵动所附着的骨围绕关节而活动,人体

试卷第4页,总18页

就会产生运动。

(4)小明在大笑时,上下颌突然不能合拢,医生说这是脱臼。脱臼是指________从________里滑脱出来。(填标号)

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草是生物圈中的________,猫头鹰等动物是生物圈中的________。

(2)在此生态系统中兔和草是________关系。

(3)老鹰在捕捉兔时,兔会尽力逃跑,这是动物的一种________行为。

(4)假如在某一段时间,狐狸的数量减少了,那么鹰的数量会________。 四.分析与探究:(每空2分,共20分)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蚂蚁喜欢甜的食物吗?”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活动: 材料用具:饲养一窝大小相近的蚂蚁,纸盒1个,滴管2只,消毒棉花团若干,糖水、清水各一小杯。 实验过程:

(1)用一纸板将纸盒分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

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等量的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右侧。 (2)将10只经过24小时饥饿处理的蚂蚁放在纸盒的左侧。

(3)取出隔板,每隔30分钟,观察棉花团周围蚂蚁的数量,连续5次,所得实验数据如表:

30分钟 60分钟 7 3 90分钟 8 2 120分钟 9 1 150分钟 8 2 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8 数量 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2 数量 (1)这个实验设计的变量是_________。

试卷第5页,总18页

(2)实验过程中,用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并分别滴入等量的浓糖水和清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科学,应分别求出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蚂蚁数和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蚂蚁数的__________值进行比较和分析。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蚂蚁营群体生活,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称为_______行为。

某同学为了了解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据此回答:

在安好装置之后,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

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弯曲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实验肉汤将会腐败的试管是________(甲试管或乙试管),从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这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试卷第6页,总1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某校八年级(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20小题,共40分) 1.

【答案】 C

【考点】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与运动的产生 【解析】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以及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 【解答】

解: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因此,由骨、骨连接(如关节)和骨骼肌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故选:C。 2.

【答案】 A

【考点】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解析】

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

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也称为后天性行为。

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解答】

“桃花深处蜜蜂喧”,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蜜蜂这种行为是指蜜蜂一出生就有的,是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体现了蜜蜂之间具有明确的分工,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因此工蜂外出采蜜,蜂王留守蜂巢的行为还属于社群行为。 3.

【答案】 C

【考点】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解析】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

试卷第7页,总18页

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

A孔雀开屏、蜘蛛结网,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B、蜜蜂筑巢属于先天性行为,老马识途属于学习行为; C、小狗算术、海豚顶球,都属于学习行为; D、狮子捕食、乌贼喷墨,都属于先天性行为。 4.

【答案】 C

【考点】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解析】

(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

(2)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

解:杜鹃自己不孵卵,为其孵卵的小鸟的行为,是鸟类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属于先天性行为。 故选:C。 5.

【答案】 D

【考点】

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解析】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其物理特性表现为弹性和硬度,据此答题。 【解答】

骨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越多,骨的柔韧性越强,无机物越多,骨的硬度越大;在不同时期,骨的成分不同,如下表: 时期 成年期 老年期 有机物 无机物 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 多余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性 约占5/3 约占2/3 既坚硬又有弹性 少于1/3 多于4/3 弹性小,易骨折 因此老年人的骨的成分有机物不到1/3,无机物超过2/3,这样的骨硬、脆,易发生骨折。可见D符合题意。 6.

【答案】 A

【考点】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解析】

(1)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

试卷第8页,总18页

种本能,不会丧失。

(2)后天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解答】

解:乌鸦会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当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享受美味。这种行为是在动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故选:A。 7.

【答案】 B

【考点】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解析】

动物行为根据获得的途径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学习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解答】

解:A.通过“小鼠走迷宫”的探究实验可知,这是探究小鼠的学习行为,A错误;

B.小鼠属于哺乳动物,蚯蚓属于环节动物,小鼠比蚯蚓高等,而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因此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远少于蚯蚓,B正确; C.不同小鼠熟悉迷宫的能力是不一样的,C错误;

D.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如果不一直强化,这种行为会消失,D错误。 故选:B。 8.

【答案】 D

【考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一种现象。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比例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 【解答】

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牧草→鹿→狼的食物链,把狼杀绝,鹿由于天敌减少而数量增加,从而使鹿场上的植物(鹿的食物)减少,以鹿为食动物也会随着鹿的增多而增多,后来鹿的数量会随着植物(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9.

【答案】 B

【考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

试卷第9页,总18页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解答】

解: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10.

【答案】 B

【考点】

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实质 【解析】

此题考查对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理解。 【解答】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

【答案】 D

【考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解析】

花粉从花药里散放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传粉有两种方式: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自花传粉是指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异花传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异花传粉依靠的外力主要有昆虫和风力。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 【解答】

虫媒花的特点是:花朵大而鲜艳,有方向的气味或甘甜的花蜜,其目的是招引昆虫为其传粉。

果树是虫媒花,主要依靠昆虫传粉,在果园里放养蜜蜂,蜜蜂不但可以采蜜,在采蜜的同时把身体粘附的花粉带到了另一朵花的柱头上,为花粉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蜜蜂的传粉,果树的产量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12.

【答案】 B

【考点】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解析】

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银杉(植物中的“活化石”“大熊猫”)、珙桐。 【解答】

A、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哺

试卷第10页,总18页

乳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B、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C、扬子鳄或称作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体型最细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扬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早先恐龙类爬行动物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中生代的“活化石”。我国已经把扬子鳄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D、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3.

【答案】 A

【考点】 自然保护区 【解析】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据此作答. 【解答】

解: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建立了很多自然保护区,如四川省建立了卧龙、王朗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大熊猫(金丝猴,藏雪鸡,牛羚,白唇鹿,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等生物.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为了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陕西洋县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主要是为了保护珍稀鸟类朱鹮而建立的.安徽宣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扬子鳄的. 故选:𝐴 14. 【答案】 A

【考点】

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解析】

人体内的骨髓有两种,一种是红骨髓,另一种是黄骨髓,幼年时骨髓腔里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里的红骨髓转变成了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解答】

据分析可知:幼年时人的骨髓腔里是红骨髓,成年后骨髓腔里的红骨髓转变成了黄骨髓,但当人体大量失血时,骨髓腔里的黄骨髓还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的功能,在人的骨松质里有红骨髓,终生具有造血功能,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中。题干中发现骨髓腔内的骨髓全部是红色,应该为红骨髓,据此推表明该动物处于幼年。 15.

【答案】 A

【考点】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试卷第11页,总18页

【解析】

根据A为细菌,BCD都属于真菌,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进行分析回答。 【解答】

A图中生物为细菌,B图中生物为霉菌,C图中生物为蘑菇,D图中生物为酵母菌,霉菌、蘑菇、酵母菌都属于真菌,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最大不同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16.

【答案】 B

【考点】

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

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和药品的制作中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和面包要用到酵母菌,据此答题。 【解答】

制酸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奶出现一种特殊的风味,还不降低奶的品质;制醋要用到醋酸菌,醋酸菌也属于细菌,醋酸菌发酵产生醋酸;青霉发酵能提取青霉素,青霉属于真菌,蒸馒头、面包、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可见B符合题意。 17.

【答案】 C

【考点】 认识真菌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蘑菇属于真菌,熟记真菌结构特点。 【解答】

解:A.蘑菇属于多细胞的真菌,进行孢子生殖,A错误;

B.蘑菇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错误;

C.蘑菇能产生孢子,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就会萌发生出菌丝,菌丝形成子实体体,这样的繁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C正确;

D.蘑菇属于多细胞真菌,由于真菌体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都是异养,D错误。 故选:C。 18.

【答案】 B

【考点】

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解析】

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 【解答】

酵母菌属于真菌,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试卷第12页,总18页

动物细胞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叶绿体。因此酵母菌比动物细胞多了细胞壁,动物细胞无细胞壁;酵母菌比植物细胞少的结构是细胞内无叶绿体,植物细胞有叶绿体。 19.

【答案】 D

【考点】

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解析】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植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其中有细菌、病毒、真菌(如引起黄癣病的霉菌)、原虫(如疟原虫)、蠕虫(如蛔虫)以及螨类(如疥螨)等。 【解答】

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简称SARS)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而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属于细菌。 20.

【答案】 A

【考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解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以核酸和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实现其大量繁殖,因此病毒的繁殖又称为自我复制。病毒很小一般都能通过细菌滤器,多数病毒直径在100nm(20~200nm),较大的病毒直径为300﹣450纳米(nm),较小的病毒直径仅为18﹣22纳米。因此,观察时要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解答】

A、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因此病毒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不正确; B、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因此病毒只能生存于活的细胞中,正确; C、病毒很小,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正确; D、病毒通过自我复制方式进行繁殖,正确。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答案】

内外刺激,先天性 【考点】

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解析】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包括身体的运动、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气味的释放、各种叫声等。动物的行为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解答】

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答案】

试卷第13页,总18页

实验,影响 【考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

此题考查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观察、实验、调查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 【解答】

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1)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观察、实验、调查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法是通过对事物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 故答案为:实验;影响。 【答案】 本能,学习 【考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体内外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解答】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途径可分为动物生来变具有的,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先天性本能行为和必须借助于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后天性学习行为,因此,动物适应环境的两种最基本方式是本能和学习。而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又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 社群行为。 【答案】

生物种类的,基因的,生态系统的 【考点】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价值 【解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国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答案】 就地,迁地 【考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试卷第14页,总18页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答】

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措施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答案】

就地保护,栖息环境 【考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措施 【解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如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 【解答】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了保护战略和不同的措施,如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法制教育和管理。在各项保护措施中就地保护是保护动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因为它既保护了野生动物又保护了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答案】

食物链,食物网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二点,一个是明确食物链的概念: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另一个是知道食物链的正确写法。 【解答】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所以食物链相互交错,这样多条食物链相连就形成了食物网。食物网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生物正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答案】

稻→虫→青蛙,树→蝉→螳螂→黄雀 【考点】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箭头指向吃的一方,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解答】

稻田中有稻(生产者)、虫、青蛙,三者的关系是虫吃稻,青蛙吃虫,所以食物链是稻

试卷第15页,总18页

→虫→青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接可以看出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但还隐藏着蝉吃树叶这一关系。所以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 【答案】

遗传物质,寄生 【考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生命活动特点。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简单的微生物。 【解答】

病毒是一类结构十分简单的微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因此,病毒属于寄生生活,一旦离开了这种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答案】

寄生的细胞,细菌 【考点】 病毒的种类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病毒的分类,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里。思考作答。 【解答】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根据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如T噬菌体。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20分) 【答案】 2 滑液 神经系统 1,4

【考点】

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急救方法

【解析】

图中1关节头,2关节囊,3关节腔,4关节窝,5关节软骨。 【解答】

2是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包绕着整个关节,把相邻的两骨牢固地联系起来。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在关节囊及囊里面和外面还有很多韧带,使两骨的连接更加牢固。

图中3是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起着润滑的作用,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具有灵活性。

脱臼是指7关节头从4关节窝里滑脱出来,小明在大笑时,上下颌突然不能合拢,这

试卷第16页,总18页

就是脱臼。 滑液(1)1;4 【答案】

生产者,消费者 吃与被吃 先天性 增多

【考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草是生产者;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因此猫头鹰等动物属于消费者。 在此生态系统中,兔子以草为食,所以兔和草是捕食(吃与被吃)关系。

在食物网中,狐和鹰共同以兔、鼠为食,二者形成竞争关系。假如在某一段时间,狐狸的数量减少了,那么鹰的数量会增多。 吃与被吃(捕食)(1)增多

四.分析与探究:(每空2分,共20分) 【答案】 (1)糖

(2)设置对照实验 (3)平均

(4)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5)社会

【考点】

探究蚂蚁的行为(如通讯) 【解析】

本题以“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的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1)该实验研究蚂蚁爱吃甜的食物,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糖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糖。

(2)实验中,设置加清水的棉花团和加浓糖水的棉花团两组实验,如果有较多的蚂蚁在加浓糖水的棉花团处聚集,较少的或没有蚂蚁聚集在加清水的棉花团附近,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

试卷第17页,总18页

(3)所谓误差,是在正确设计探究实验的前提下,经过探究过程所得出的实验结论和实际结论之间的差异。由于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减小,而不可能避免。因此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探究过程中造成的误差。为了使实验结论更科学,应分别求出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和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减少实验误差。

(4)分析实验记录可知,30分钟,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为8个,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为2个;120分钟,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为9个,停留在清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为1个,分析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停留在糖水棉花团周围的蚂蚁数量多,说明蚂蚁喜欢吃甜食。

(5)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蚂蚁的群体中有蚁后、雄蚁、工蚁,蚁后负责产卵,雄蚁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负责喂养蚁后、建筑蚁穴等,个体间需要彼此配合、密切合作才能维持群体的正常生存,因此蚂蚁具有社会行为。

【答案】

杀死肉汤中的细菌和真菌,阻挡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进入肉汤中,甲试管,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细菌和真菌在食物中生长和繁殖导致的,肉汤中有无细菌和真菌的进入 【考点】

食品的腐败原因 【解析】

(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2)细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营养物质有机物。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种特定的生活条件,例如有的需要氧气,有的在有氧的条件下生命活动会受到抑制。如醋酸菌是好氧性细菌,乳酸菌是厌氧性细菌。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

(1)高温可以杀死细菌等微生物,因此利用酒精灯和其他仪器将试管内的肉汤煮沸,其主要目的是高温杀灭肉汤内的细菌等微生物。

(2)A中的玻璃管是直的,因此空气中的微生物能通过竖直的玻璃管进入到肉汤中,来分解肉汤中的有机物,使得肉汤腐败变质。而B中的玻璃管是弯曲的,可以把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阻挡在B试管之外,从而使得B试管中的肉汤保持新鲜。 实验结论:食物腐败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细菌和真菌在食物中生长和繁殖导致的。

试卷第18页,总1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