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近代文学辅导材料精讲

2022-11-29 来源:汇智旅游网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辅导材料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

1.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恰切概括。近代社会的80年,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动摇山崩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解体的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时期。

2. 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宏。

3. 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4. 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以前有何不同? 中国文学本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近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使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与前不同的时代内容。由于封建制度已进入末也,加以外国列强侵略,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所谓内不强则贼入,木朽蠹生,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相互激荡,因而,爱国主义在近代,表现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大方面:一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末世的黑暗和腐败,呼吁社会变革,从唱出封建社会的挽歌,到写出否定封建制度的檄文。一是揭露和抨击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砺扬民族精神,呼吁抗御外侮。而且,这两大方面,在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是结合为一体,愤当朝之腐败,恨外强之欺凌,形成近代文学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堂堂正气和普遍存在的苍凉慷慨的格调。可以说,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中,是一个超越了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在近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中,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第二章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1.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为什么要分这几个时期?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把近代文学分成这四个时期,便能将中国近代文学在急剧变化的大动荡时代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衰微等不同发展阶段明晰地疏理出来,反映出中国封建时代文学蜕变与近代化的过程。

2.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文学创作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矛盾加剧,时代动荡不安,新世的思想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反映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反对模拟,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新的文学观点,文学创作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1)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经

1

世致用”的散文和揭露现实关怀时事的诗歌,张维屏、朱琦、林昌彝等反映鸦片战争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以及冯桂芬反对桐城“义法”,表达改革思想的诗文,都与鸦片战争前的文学不同,反映了近代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精神。(2)太平天国的革命诗文,冲破封建传统文学束缚,表现出“朴实明晓”的风貌,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3)优秀的民间文学,更以歌谣和故事传说等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

3.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从19世纪70年年初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是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文学向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路迈进了一大步,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的是诗歌与散文,它们表现出时代进步思潮的方向。诗歌创作与现实斗争结合更为紧密,写作题材与方法都出现新的因素,如黄遵宪、康有为、严复、刘光第等作家的创作。诗歌创作的某些革新倾向,成为后来“诗界革命”的先导。散文创作方面,一批早期维新派作家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黎庶昌等,他们不但否定桐城派古文,而且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同时亦扩大了散文的题材,而且语言流畅通俗,叙事明白,说理透辟,为后来梁启超的“新文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4. 近代文学的繁荣出现在什么时代,它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怎样?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是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近代文学与时代思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的进一步勾结,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空前高涨。在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地进行了英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酷爱独立、自由,反抗侵略、压迫的斗争精神。文学是时代的反映。近代文学的繁荣时期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首先受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使文学创作适应维新运动和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起宣传鼓动作用。其次,政治的改革促进了文学领域的改革,而文学对政治革新也起了重要作用。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直接影响了近代文学的繁荣。

5. 近代文学繁荣的标志。 繁荣的标志是:(1)文学观念更新迅速;(2)文学理论成就突出;(3)文学创作非常兴盛。

6. 辛亥革命后,近代文学出现低潮,表现在哪些方面? 辛亥革命后,由于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倒退,尊孔复古思想大肆泛滥,在文学上随之出现了低潮。表现在:(1)小说创作的堕落。黑幕小说大行其道,它是军阀用来揭露与攻击政敌的工具,也是少数文化流氓用来调皮榨钱财的手段。此外,翻译的外国侦探小说大量流行以及新武侠小说兴起。这些小说情节荒诞离奇,投合无力反抗现实、幻想奇迹出现的小市民口味。(2)诗文创作出现逆流。“同光体”统消费品了诗坛,“南社”逐渐解体;桐城古文与骈文沉渣泛起。(3)戏剧走向没落。京剧改良未获发展;脱离现实的古装戏盛行于北方;宣传色情凶杀的“新戏”遍及南方舞台;话剧也迎合庸俗趣味而失去正确方向。

7. 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一基本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基本性质是反帝(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文学。这一基本性质是由这一时期进步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文学的主流及文学的基本上主题的决定的。

8.近代文学新的时代主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具体表现在:(1)对渐趋崩溃的封建社会进行历史的批判和反侵略的爱国主义文学潮流的形成。(2)近代爱国主义显示出新特征,文学创作中形成了反殖民主义侵略同反腐朽封建统治相结合的

2

新特点,淡化了反侵略爱国思想中的“忠君”观念,把人民作为反侵略英雄来歌颂。(3)有些作品萌发了很新的思想,即向西方学习的思想。(4)文学创作中的爱国主义主题总是同抨击清朝投降政策和专制统治、宣传民主思想结合在一起。

9.近代爱国主义作品的新特点。

近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作品相比,鲜明地有如下特点:(1)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尊严。(2)爱国主义思想与民主主义思想相结合,既反侵略也反封建。(3)爱国主义思想与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结合,宣传维新,鼓吹革命。

10.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近代文学的多样性特点,包括文学题材的多样性和文学体裁的多样性两个方面。在题材上,从空间范围来说,有海外题材,涉及到外国的历史、现实、自然科学以及异国风光、民俗人情等,如外国游记、外国人物传记、抒发外海观感的诗作、反映外国历史和现实变革的史诗(黄遵宪《日本杂事诗》)等;出有国内题材,国内的各次重大历史事件、各种社会生活、各种人物形象,都成为近代文学的描写对象。从内容范围来说,还出现了古代文学中所没有的许多新题材,如反帝题材、华侨题材、资产阶级维新运动题材、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题材、外国现代生活题材等。在文学体裁上,也是多种多样。在传统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新体裁,如新派诗,白话诗、译诗;新文体散文、白话散文;长短篇白话小说、翻译小说;京剧、地方剧、话剧等。

11.近代文学的复杂性有哪些表现?

近代文学的复杂性主要是指作家作品的复杂性。由于近代是一个急剧动荡的社会变革时期,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异常激烈,而错综且复杂,新旧思潮回环交错,中西文化相互融合,不仅一个派别内鱼龙混杂,变化万千,就是一个作家身上或一部作品当中,都出现了十分复杂的情况。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林纾、曾朴、章太炎和南社的早期成员等。作家及其作品是这样,就一部作品来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洪秀全演义》等亦是如此。总之,近代的不少作家,前期思想先进,后期则往往落后甚至反动。在思想处于先进时期,也往往掺杂着不少落后甚至反动的成分;在思想落后甚至反动的时期,有的也能保持民族气节,或在学术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2.怎样理解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

近代文学的过渡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创作方面,表现为:新旧杂处,文白并存。在思想内容上,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学与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并存。在表现手法上,这一时期的创作,除了继承古代文学的传统手法之外,也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例如诗歌的变革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追求崇尚个性、注重抒发的艺术主张。在感情表达上,更接近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了刷新。诗歌形体上也发生了变革。再如小说,由于翻译小说的熏陶,已触及对科学技术的描写,开始接受世界物质文明的成果,并开始学习西洋小说的作法。在文学体裁上,旧体裁仍在发挥作用,新体裁也在陆续出现。在语言运用上,这一时期除继续使用文言来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有“报章体”语言、方言及白话。(2)是文学思想方面,表现为:抱残守缺与观念更新同在。代表封建旧文化的文艺派别,如桐城派和宋诗派,与代表进步文化潮流,反映资本主义要求的文学派别,如维新派、民主革命派,他们之间表现出激烈的抗争。

13.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有五个方面:(1)政治斗争的需要。民族危机的空间严重,阶级矛盾的激烈复杂,给文坛以巨大影响,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鲜明特点。由于清王朝对外国资本主义采取

3

妥协投降的政策,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同时,又要反对封建王朝。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决定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反帝反封建性。反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主题。但由于近代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激烈,也给近代文学作家及其创作带来了复杂性与过渡性的特点。(2)西方文化的撞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但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和中西文化融合,却始于近代。在当时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的舞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3)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近代前期的经世致用思潮、中期的维新变法思潮、后期的民主革命思潮,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性、过渡性等特点的存在。另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我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在对艺术把握世界的规律问题上,由知性分析向艺术审美分析的转化;同时对通俗文学美学意义的认识,扩大了对审美范畴的探讨。这些审美意识上的变化,必然或强或弱地影响着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4)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近代,有不少文学样式已日趋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和人民生活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促使了旧文学的逐渐衰亡。但另一方面,由于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仅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学说被介绍进来,而且西方文学也被介绍进来了。特别是翻译小说的兴盛,在精神上给予中国近代小说家以营养。因此,便从不同侧面促使了近代文学多样性、复杂性和过渡性特点的形成。(5)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使近代文学的复杂性和过渡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另外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变化,影响了文学创作,而作家的创作也不断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趣味。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交错,不断延续的过程中,形成它与古代文学不同的特点。

14.“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是怎么回事?

这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改革的需要,提出的从整体上改革文体的理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变革,强调诗文的口语化,提倡通俗文体,指出文学要为社会政治服务,主张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并进行诗歌、小说、散文、戏曲等四大文体的改革,先后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曲改良”繁荣戏曲创作的新局面,对促进中国近代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15.白话文运动有哪些主张?提出了怎样的口号?代表人物是谁?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为适应政治宣传需要,在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改革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视白话为维新之本,并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代表人物及主要报刊有裘廷梁的《无锡白话报》、林白水的《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陈独秀的《安微白话报》,还有《宁波白话报》、《苏州白话报》、《伊犁白话报》等不下数十种。白话文运动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对制造革命舆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方面,起了进步作用。

第三章 中国近代文学思想及其流变

1. 何谓“宋诗运动”? “宋诗运动”(又称“宋诗派”),是鸦片战争前后一个较有代表性的诗派。清朝乾嘉年间,翁方纲为纠正诗坛鄙薄宋诗之弊,提倡以学为诗,以扩大宋诗影响。至首、咸年间,由朴学家程恩泽、祁隽藻等加以提倡,形成了宋诗运动。他们崇尚以文字训诂为诗,强调博学根柢,注重读书和反对模拟盛唐的俗滥之风。强调学习江西诗派黄庭坚,进而学杜、韩等唐宋名家,提出作诗要有“性情”、

4

“学问”。对扩大宋诗的影响有一定意义。但他们又走上了以考据学问为诗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作品大多脱离生活,远离现实。宋诗运动的理论为后来“同光体”诗派所继承。

2. 宋诗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理论主张如何?

这一诗派的发端人物为程恩泽,代表诗人有何绍基、郑珍、莫友芝、江湜、金和也曾被认为是宋诗运动的健将。

宋诗派的理论主张是:(1)标榜宋诗,以苏(轼)黄(庭坚)为宗,反对宗唐,反对复古。他们总结了清初以来各家诗派兴衰演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变诗风的理论和要求;(2)强调“诗为心声”,要立诚不欺,反对摹拟复古;(3)在清代翁方纲主学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学养功力说。提出诗文创作与为人品行相联系的主张,强调学古创新,反对食古不化;(4)他们的诗学观仍建立在儒学“温柔敦厚”诗教基础上,在强调“立诚”、“真我”、“不俗”的同时,又强调诗歌必须恪守政教法规,这派诗人在创作大多对社会现实采取回避的态度,诗作内容比较狭窄,形式上存在刻意模仿宋诗,生涩奥衍等通病。

3. 何谓湘乡派?

湘乡派是与“宋诗运动”同时发展起来的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后期,曾国藩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招揽幕府才学,其中大多为桐城古文的名字,直接从曾国藩学习的就有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何师棣、刘痒等,他们尊奉曾国藩、在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以外,再加“经济”一项,列为首位,以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为维护封建“道统”、“文统”和他们所推行的洋务运动服务,逐渐形成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桐城派的别支,因曾是湘乡人而得名为“湘乡派”。该派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使已衰退的桐城派得以“中兴”,用以抗衡太平天国革命的文学主张,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文界革命”对桐城古文的冲击。

4. 湘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文学主张如何?

曾国藩是湘乡派的领袖,主要作家有号称“曾门四弟子”的薛福成、吴汝纶、黎庶昌、张裕钊,他们以中兴桐城派为已任。

这派文学主张:(1)强调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倡言文章要“随时而变”,明确提出了“文章与世变相因”(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的主张;(2)发展了理学家“穷理而致用”和桐城派“经济天下”的思想,在鼓吹为学所谓“义理”、“经济”、“文章”、“多闻”四要端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将“经济之学”纳入文学的范畴,这就使桐城派所鼓吹的“义理“由空疏变为实在可用,而且使“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的理论带上鲜明的政治色彩;(3)在文学创作上,曾国藩等人更强调从理出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用理学统治文学的本意。曾国藩打着“中兴桐城”的旗号,选辑《经史百家杂钞》,用以扩大充《古文辞类纂》的界域。

5. 何谓“同光体”? “同光体”,是指同治、光绪年间“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兴起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故名。该诗派继承了宋诗派的文学主张,标举“开元”、“元和”、“元祐”的“三元”之说,打破分唐分宋的界线。并崇尚以学问考据入诗,强调人格修养与诗文成家的关系,力图另辟蹊径,“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其作品多摹仿宋代江西诗派,内容大多远离现实,思想贫乏,生活空虚,常以一种曲折隐晦、生涩艰深的诗歌寄托清延衰败的颓丧情绪。

6. 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有哪些?其重要的诗学理论著作是什么?

最早提出“同光体”的是闽人陈衍。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陈衍、陈三立、夏敬观、郑孝胥、沈曾植、袁昶等。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这一诗派诗学理论的重要专著。

5

7.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提出过什么口号?

中日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呼声响彻华夏,其时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维新变法思潮迅速取代洋务运动而成为左右中国政坛的改革思潮。维新派在与守旧派的政治斗争中,努力寻求新的理论、新的学术、新的文学与之相配合。为此,从属于维新变法,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就在龚自珍等人反理缘情的文学思想的基础上迅速崛起,并迅速形成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革新运动。梁启超是这场文学革新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袖,黄遵宪、康有为、谭嗣同、夏曾佑、丘逄甲、严复、裘廷梁、李伯元、吴趼人等在这场文学革机关报运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近代资产阶级在文学革新运动中,相继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等口号。

8.什么叫“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61年,黄遵宪在《杂感》中就提出“我手写吾口”的要求改革诗歌的主张。1896至1897年间,夏曾佑、谭嗣同等竭力创造和提倡一种新体诗,他们借用外国新名词批判旧制度、旧道德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与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宋诗派相对立。1898年梁启超在他主办的《清议报》上开辟了第一块公开的诗歌创作阵地“诗文辞随录”,专门发表新派诗人诗作。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指出“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1902年之后,梁启超在《钦冰室诗话》中对诗界革命作了理论性总结。强调过渡时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成为诗界革命的纲领。

9.“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派诗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诗界革命”的主要内容:(1)竭力创造和提倡新体诗,强调革命精神,指出“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2)要求作诗要有新发现、新创造,即“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3)强调诗歌创作中“意境”的主导地位,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和“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的合作要求。

新派诗的主要代表大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活动家,如梁启超、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等人,经他们的提倡和创作实践,逐步发展成为晚清诗歌创作的一种思潮,一支进步的诗歌流派。诗界革命体现了新派诗人的变革社会现实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诗歌为宣传改良主义服务要求,适应了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趋势,对南社革命诗歌的产生和繁荣,对“五四”新诗的出现都起了先导的作用。

10.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如果说梁启超的诗学思想体现了“诗界革命”的总体构想,那么黄遵宪的诗学思想则是诗歌革新的创作实践的总结,均对近代诗歌的革新起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黄遵宪的诗学思想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黄遵宪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黄遵宪主张把古典诗歌的表现方法和古文的表现方法相结合,所谓“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2)提倡把散文表现方法入诗,以利于诗歌从严格的格律化中解放出来,使诗歌创作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3)在语言运用上,主张语文合一,年青时期就提出了“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主张;(4)主张融古今语言于一炉,重视语言的口语化,以及对民歌的搜集、整理,注意从民歌中吸收养料,以客家方言入诗。

6

11.何谓“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是19世纪末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896年以后,梁启超在《时务报》及《新民丛报》上大力提倡“文界革命”的口号,斥责桐城派古文和八股时文,要求解放文体,创造平易畅达的“新文体”,提倡言文一致的白话文运动,强调翻译和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以促进资产阶级维机关报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的发展。文界革命的主将是梁启超,他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和开创的“新文体”代表了文界革命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成就。

12.“文界革命”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文界革命作出贡献的还有哪些人?

文界革命着力进行散文革新,提倡语言与文字合一的新文体。它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站在统治文坛的桐城派的对立面上,公开宣言反对桐城古文、反对经学古文,他们一反“代圣贤立言”的文统,从政治需要出发,“应于时势,发胸中所欲言”(梁记超:《清代学术概论》),并逐渐形成一种以梁启超的文章为楷模的新文体(又称“新民体”)。这种新文体,着眼于时务,“必择众人目光心力所最趋注者”选题,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性。这种文体,不同于桐城古文,它言不中律,恣肆议论,句式骈散杂糅,奇偶并举,语言半文半白,时杂以俚语、外国语法、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新文体很注重文章的实用,在形式上突破桐城义法的束缚,努力朝着语文合一的方向发展。

在文界革命中,除了梁启超外,还有谭嗣同、严复、裘延梁等人,都作出了不同的贡献。裘延梁致力于提倡白话文,曾编印过《白话丛书》、创办《无锡白话报》。1897年他在《苏报》上发表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论文,正式提出“崇白话而废文言”的口号,成为近代白话文运动中一篇带纲领性文章。

13.什么叫“小说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系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文学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897年,严复、夏为佑在开津《国闻报》上发表了《本报馆附印说部缘起》的长篇论文,进一步纠正了视小说为“小道”的偏见。1898年,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的发表,以欧洲各国为例,论述了小说促进政治变革的社会作用,主张翻译外国政治小说,作为宣传政治改良的工具。1902年,梁启超在《新小说》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明确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说:“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此后,大开研究小说理论和创作新小说之风。于20世纪初在《乡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小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小说的论文,使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小说理论更加系统、完整,推动了新小说创作的繁荣。“小说界革命”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和现代小说的创作发展均起了先导作用。

14.我国近代小说理论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我国近代小说理论的主要思想:(1)一开始就非常强调小说的社会性,他们从欧美和日本文学运动中看到了小说的社会影响,从而非常重视小说的政治性,强调小说创作要为“改良社会,开通民智”服务;(2)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不仅从小说能给人以理想,“常导人游于他境界”,以及给人以知识等方面论证了小说的社会作用,而且从小说有支配人道的四种力(即熏、浸、刺、提)的角度,论述了小说的美感和潜移默化的力量等等艺术接受特点;(3)他们对小说的形象性,创作方法,艺术虚构、创作本体、小说语言,以及对古典小说的批判继承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阐发;(4)他们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文艺和哲学观点,开始进行了小说美学和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

15.如何评价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

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是在宣传政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下,有纲领、

7

有阵地、有队伍、有创作的自为的文学运动:(1)自始至终都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为社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使近代文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了催生作用;(2)这场文学革新运动是在西方和日本文化思想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自觉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学说和文学思想,使近代文化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古代文学中脱颖而出,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输入,加快了文学革新的进程;(3)强调文学的通俗化,语文合一,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用白话代文言的白话文运动,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起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

16.什么叫“南社”?

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而出现的革命文学团体。该社1907年由青年爱国诗人陈去病、吴梅、刘三等11人在上海愚园集会、成立神交社,号召成员继承明末复社文人传统,投身反清斗争,开始酝酿成立南社。1909年11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东阳祠正式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人。他们取“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故名“南社”,而柳亚子解释说:“它的名字叫南社,就是反对北廷的标志了”。成立初期有社员17人,辛亥革命前发展到200多人,辛亥革命后激增至1180多人。

17.南社创办过什么刊物?南社重要成员有哪些?

南社成立后,于1910年2月创办了《南社丛刻》杂志,由柳亚子、陈去病、高旭等主编,属南社的机关刊物,不定期出刊。辛亥革命前出版4期,民国以后续出至22期,1923年12月停刊。《南社丛刻》成了这一时期进步文艺报刊的一面旗帜。

南社以文学为武器。提倡革命气节,致力于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广泛团结了清末民初活动于东南各地的先进青年文人,其中主要作家有:柳亚子、陈去病、高旭、马君武、柳亚子、周实、宁调元、黄节、吴梅等等。1923年柳亚子与邵力子、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新南社。

18.南社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内部论争的情况如何?

南社诗学思想是南社文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其诗学思想大多接受了“诗界革命”的主张,结合新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需求,将诗歌革新推向前进。诗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更强调文学的现实性和战斗性;(2)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上,南社诗人更注重创作的时代精神,强调诗歌应因时而变;(3)在文学反映的对象上,他们在维新派所强调的“启民智”的基础上,突出诗歌的民众性,公开号召诗歌要面向“下等社会”,面向“贩夫走卒”;(4)在文学的表现形式上,他们反对宗派,强调诗人的主体意识,提出要敢于突破传统形式的束缚,创作具“噌吰镗鞳,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风格的诗。

南社一成立,就激烈地展开了反对同光体的斗争,但这种斗争首先是从内部引发的。在南社内部仍不乏同光体的崇拜者,如庞树柏、姚锡钧、胡先骕、朱玺等。就在南社的成立会上,以柳亚子为一方,以庞树柏、姚锡钧等为一方,就诗歌尊唐还是尊唐还是尊宋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论争表面上看是尊唐尊宋之争,实际上是反对同光体的斗争在南社内部的反映,是维新派在“诗界革命”中所进行的反对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斗争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从而受到南社大多数社员的赞同与支持。

第四章 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及翻译文学

1. 中西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西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表现在:(1)政治思想上。中国近代中外文艺思潮的交汇融合肇始于甲午战争前后,这是近代历史与文学艺术的转捩点。在近代社会这一乾坤巨变的年代里,随着世界历史巨大的转折关头,往往是不同哲学学派和文艺流派思想观点以至审美观

8

点纷呈的时代。文化的大量涌进,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展开了全面冲突与交汇,外国的“舶来品”如西方进化自然观、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等等,象博览品一样展销开中国舞台,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步步副进,一再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以捍卫自己的生存。因此,中西哲学相互混合,形成了以进化论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2)文学观念上。戊戌变法前后兴起的文学翻译热潮,把西方的文学思想,创作方法和作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开始被近代作家的接受,并指导创作。中外哲学、文艺思潮的相互撞击,既引起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巨大变化,也推动了我国文学观念的更新和艺术思维方式的变革,而且形成了新的文学思潮和新的文艺风格。(3)文学创作上。从内容、形式、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冲破了传统的格局,促进了晚清文学的革新、发展和繁荣。

2.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说明了什么?原因有哪些?影响怎样?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原因是:(1)政治变革的需要。自甲午战争之后,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苦的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中国政治的腐败,积弱不振,正在寻求救国革新的真理,因此,对西方新理论、新学说发生好奇心,便纷纷要求大量翻译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著作,作为自己的战斗武器。许多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著作,都带有程度不同的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主义思想,这在当是中国的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要求变法维新的斗争中,有它积极的进步意义。(2)文学革新的需要。翻译家们通过文学作品译介,目的是使人们看到了中国以外的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冲破固有的文学封闭体系,促进中国文学的变革。

3. 为什么说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学翻译界有相当建树的人物?

(1)最早翻译长篇小说。林纾参与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翻译小说。(2)对外国小说的看法有过人之处。晚清士大夫阶层,大多数鄙薄小说,而且盲目自大,认为中国文学便是世界上最高最美的文学。林纾则不为传统观念所囿,走在一些能读外国小说原文者的前头,大量译介外国小说。(3)翻译数量多、名著多。在他20多年的译书生涯中,共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184种之多(包括未刊22种),其中世界名著40多种。(4)翻译目的明确。他并非仅仅是向人们介绍外国名著,更重要的是为了“唤醒国人,起而救国”。他想通过翻译小说,向中国人民介绍外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以警醒同胞,使人们认识到亡国来种的危险,从而发出怒吼,奋起救国。

林纾小说翻译的特点:(1)有明显的倾向性。林纾的早期译作,所介绍的大多数是接近于批判现实主义的,或者向社会的不平挑战的作家。林纾翻译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不少译作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价值。既有助于读者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上层社会的腐败和下层社会的贫困,亦有助于人们对黑暗现实的认识,给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有益的启示。(2)林纾翻译的小说几乎全是采取与人合译方式进行的。(3)运用“古文”来意译西方文学,体现了林纾的译书风格。(4)运用序、跋等对原作的意义或艺术进行阐释或赏析,借题发挥,抒爱国之情。(5)后期的译作对原著的选择还不够严谨,显得较庞杂,译文上存在删改、错误之处。

4. 什么叫“信、达、雅”

这是近代翻译文学的一种标准,最早由严复提出,出自《天演论·译例》。信,即译文要忠实可靠,内容上不脱离原著,译笔要能传达原著精神。达,即畅达,译者要能弥补原著的语言和中国语言之间的差距,既能保持原著风貌,而又与中国通行的语体相去不远。雅,即译著语言要渊雅,既要简明概括,又要生动形象,有文学色彩。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这种翻译标准,在当时就得到翻译界的普遍承认,直到今天,也公认为是翻译界应遵守的普遍法则。

9

5.“西学”指的是什么? “西学”又称“新学”。与“中学”相对,是指欧洲16世纪以来的近代学术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等等。16世纪末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而有其名。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变法图强,拯救国家的贫弱,抵御列强的侵略,要求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先驱魏源、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人士,纷纷发表文章呼吁向西方学习,革除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以西方为榜样,改革政治,改革社会,西学逐渐风行起来,在中法战争前后形成一种社会思潮,为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五章 近代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及其影响

1. 近代资产阶级文学批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近代资产阶级文学批评:(1)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2)在冲破旧文学传统中确立文学的新的观念和批评方法;(3)一批作家和文论家致力于介绍西方文化,注意吸收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文学观点和自然科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扩展了文学批评视野,丰富了文学理论范畴;(4)广泛运用了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进一步扩展了文学审美观和评论思维方式;(5)进一步探索了文学创作原理和表现特征,使近代文学批评更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

2. 梁启超的文学批评的前后期及其主要论著有哪些?

梁启超的文学批评,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戊戌变法前后,即19世纪末至“五四”运动之前,这一时期的主要论著有《译印政治小说叙》(1989)、《广诗中八贤歌》(1902)、《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饮冰室诗话》(1902—1907)等。其中以发表在《新小说》杂志创刊号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影响最大。第二个时期,是“五四”运动后的几年间,梁启超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与讲学,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有《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词》(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2)、《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1922)、《什么是新文化》(1922)、《屈原研究》(1922),以及《桃花扇·注》(1922)等等。

3.梁启超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和评论方式有哪些?

梁启超的文学理论批评,涉及诗歌、散文、戏曲等多种文体,主要内容和评论方式有:(1)非常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大力提倡政治小说;(2)在评论具体作家作品和探讨文学现象的过程中表述文学见解;(3)注意吸收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观分析作家作品,探讨文学创作现象,进一步丰富了文学艺术的情感,注重文学的审美移情作用。

5.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论文中,是如何论述人们“何以嗜他书不如其嗜小说”的原因的?

梁启超认为,原因有三:(1)能“常导人游于他境界,而变换其常触常受之空气者”,即表现异境和理想,让读者开阔眼界,了解“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2)能把人们的怀抱经历,喜怒衰乐,“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使人们对“行之不知,习矣不察”的思想行为,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3)小说能真实而细致地描绘人生,让人们了解世界和了解自己的本性恒情。指出:“诸文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者,莫小说若。故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

5.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论述的小说“支配人道”的四种力指的是什么? “四种力”指的是小说“支配人道”的“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一曰熏,“熏也者,

10

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即小说能起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其感染;二曰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即小说使读者身入其境,其思想感情受到渗透而不断地变化。浸与熏都是指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但“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主义也。„„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即小说能突然强烈地震动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情不自禁地受到感动,接受教育。四曰提,“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之主人翁。„„夫既化其身以入书中矣,则当其读此书时,此身已非我有,截然去此界以入于彼界”。即小说能产生一种“移人”的力量,使读者感情完全融入小说中,与作品中的主人翁合而为一。

6. 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哲学思想基础是什么?其主要论著有哪些?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是在继承我国文化传统和吸收外来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形式和建立起来的。他首次运用康德的审美超利关系说、席勒的游戏说,叔本华的天才论和人生感悟、尼采的唯 意志论等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美学观,去评论作家作品,分析文艺美学现象。在中国近代文艺史上,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是“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印证”(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的产物。王国维自1904-1912年间发表的主要文学批评论著有:《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王国维的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近代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7.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著作的价值何在?存在什么局限性?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是作者运用叔本华的美学观,通过哲学的思辨比较系统地研究《红楼》的专论。它透过作品内容和艺术形象的剖析,(1)首次提示出《红楼梦》的社会性和悲剧性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2)批判了“以考据之眼”、读《红楼梦》的错误方法;(3)道及了小说创作的典型和艺术审美特性等基本原理。

《红楼梦评论》共分5章。第1、2章题为“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与“红楼梦之精神”,主要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点,论述《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一部“绝大著作”的基本精神与文艺的任务。第3、4章,分别为“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和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是王国维根据叔本华的审美观和意志论,从比较中探索《红楼梦》的悲剧内涵和论理价值的。在第五章“余论”中,王国维以悲剧论批评前人“以考据之眼”(繁琐的考证)读《红楼梦》的错误倾向,进而论述了小说创作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但王国维用以阐述《红楼梦》悲剧社会性的思想武器,却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没能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深究《红楼梦》的文本性质及真正的社会根源,相反宣扬了悲观消极的人生观和“美术之源,出于先天”的错误思想。

8.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发表于何时?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写于1908年以前,最初只有上卷,刊于1908年《国粹学报》上,分三期刊登。1926年,由俞平伯标点出版单行本。全书以“境界”说为中心,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论述境界的内涵与有关审美范畴,二是以境界为标准,评论具体词人词作,重在体味和审美分析。作者以诗话词话方式论词,采用传统的点评式评论,篇幅虽然不长,但论析精深,自成体系,艺术思辨性强,影响深广。作者以境界为标准,着力探求诗词艺术特性及审美规律,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代文论的论“意境”和“情景交融”等的文学思想。

10、何谓“境界”?王国维从哪几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审美范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衰、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

11

无境界。”可知,“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从情与景、物与我,以及主客观的相互联系中,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和发展了“意境说”的内涵,主要有:(1)造境与写境;(2)有我之境与无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等等。《人间词话》是王国维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它以求真求美的境界说为中心,立足于我国文学批评土壤并吸收西方文艺美学的一些观点建立起来的文艺理论批评体系。

11.为什么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不仅是拓荒性的工作,而且是权威性的成就?

《宋元戏曲史》(后改名为《宋元戏曲考》)成书于1912年,系作者花费4年多时间研究我国古典戏曲的优秀成果,被誉为“不仅是拓荒性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为我国古典戏曲研究开创了一个新局。(1)王国维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治学经验,并吸收西方美学的新观点、新方法,通过对我国古典戏曲的源流、演变的考察,以及戏曲的社会意义和艺术特征等的比较分析,第一次揭示了“真戏曲”的要领及其构成要素;(2)通过对戏曲源流的考察,分析,揭示了戏曲艺术的特征,对元剧的文学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把“自然”说引进戏曲理论批评;(3)王国维还吸取了西方悲剧美学观,在《宋元戏曲考》中论述了我国古典悲剧之性质及其意义等问题;(4)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他善于运用分析综合和纵横贯通方法,在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观察和研究戏曲文学的历史演变进程,为后人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了借鉴。

12.鲁迅早期涉及文化和文学批评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鲁迅在辛亥革命前步入文坛,他于1906年弃医从文,不久即撰写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斯巴达之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破恶性论》(未完稿)等宣传新的文化思想和科学精神的重要论文。基保《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所论述的文学思想和理论主张,深刻体现了中国近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近代化和向现代化过度的革命性和战斗精神。

13.鲁迅早期的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何?

20世纪初,鲁迅一开始就以追求思想解放的巨大爱国热情,注视着中国的社会与人生,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及其教育作用。(1)在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上,鲁迅提出文学必须道“人生之城理”,“启人生之闷机“(《摩罗诗力说》)的创作要求;(2)为了拯求祖国的命运和冲击封建黑暗势力,积极提倡文学上的”摩罗诗“派即积极浪漫主义的反抗精神;(3)主张积极介绍和吸收西方文学,要求在了解本国实际情况和西方文化本质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取和借鉴西方文化;(4)在对待古代文化的态度上,反对“古态永存”的国粹主义复古主义倾向,主张文学创作上的“诚、善、美”的统一。

第六章 诗歌创作的发展和演变

1. 近代宋诗运动(宋诗派)的重要诗人和他们的创作特点。 清代道光、咸丰之际,程恩泽和稍后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等人继承早期翁方纲的“肌理说”,把宋诗派发展成一声颇具规模、影响及于清末民初的宋诗运动,使宋诗在当时诗坛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在他们的创作中,也有一部分作品与当时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抨击列强的殖民侵略,揭露清廷的腐败卖国,反映民生疾苦,表达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如程恩泽《粤东杂感》、何绍基《沪上杂书》、金和《盟夷》、《印子钱》、郑珍《江边老叟诗》、《经死衰》、莫友芝《有感二首》等都是。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除了相当大部分学问诗显得呆板枯燥、佶屈聱牙之外,也不乏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他们的一些山水景物诗即是。如何绍基的《春江》、《滩行》、郑珍的《闲眺》等。

12

2. 同光体的代表诗人和主要创作倾向。 “同光”是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同光体这一诗派是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这一诗派颇庞大,也极为复杂,代表诗人有陈衍、郑孝胥、陈三立、沈曾植等,作品较多是咏叹个人身世、描摹山水景物。其中的不少人是维新运动的直接参加者,作品中也表现了变法图强、忧怀国事、反对外国侵略的积极内容。如林旭的《虎邱道上》。戊戌变法失败后,大多数诗人逐渐走向消沉,超然物外,或者政治上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但仍然写下了一些痛恨外敌侵略、忧心国事的作品,陈三立《晓抵九江作》可以推为代表。

3. 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人及其创作特征。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运的爱国诗歌潮流。代表诗人有张维屏、龚自珍、魏源、张际亮、林昌彝、贝青乔等。他们的诗歌不同程度地体现出鸦片战争时期文学在性质上发生的变化。首先,他们的诗歌创作注意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从总体上揭露封建衰世,呼吁社会变革,给反对封建专制的传统文学主题注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其次,他们的诗歌创作中还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列追求。在艺术表现方面,他们都比较喜欢使用长篇歌行和组诗的形式,也攀用寓意手法,语方方面则表现出以文为诗的特点,挥洒淋漓,汪洋恣肆,以适应表达壮阔的思想内容和奔放不羁的壮志豪情的需要。

4. 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龚自珍又名易简、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是中国近代一位开风气的启蒙思想家,在学术上与魏源齐名,人称“聋魏”。他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首开风气的爱国诗人。著作编为《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其一,揭露现实,抨击“衰世”。他以敏锐的思想、犀利的诗风,揭露当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指出当时的社会已处于“衰世”之中,并对危机四伏的现实政治予以有力的抨击批判。《行路易》、《杂诗,已卯自春组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之十二(楼阁参差未上灯),《咏史》(金粉东南十五州)等都是代表作品。其二,反对侵略,要求救国。他对国家局势极为关心,对西北边疆、东南沿海的危机更加关注,对掠夺中国财富、残害国人身心健康的鸦片和鸦片贸易极为愤恨,主张以武力对抗外国侵略。《已亥杂诗》之八十五(津梁条约遍南东)、之八十七(故人横海拜将军)可为代表。其三,反对思想专制,呼唤个性解放。他以非凡的思想勇气,对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尤其是清廷实行的严酷的思想钳制予以批判,主张拯救人才、解放个性。他的这种个性解放思想带有近代民主主义的启蒙品格,影响深远。《能令公少年行》、《已亥杂诗》之一百二十五(九州生气恃风霜)都是代表作品。

龚自珍的诗歌还以突出的艺术成就在近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特点表现在:首先,构思神奇,想象丰富。龚自珍特别推崇庄子、屈原和李白,诗歌也较多地受到他们的启发,不少诗歌写得奇警瑰丽,形象飞动,富于浪漫气息。如《能令公少年行》、《西郊落花歌》。其次,借物寄情,深邃储蓄。他往往借外物的自然特征、兴衰变化,寄寓自己的情思,他笔下的物多有寓意,甚至有个性化的物,赋予物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比如他诗中一再出现的“风雷”、“落花”、“箫剑”等意象就是突出代表。第三,形式多样,风格多样。他写得较多的是五七言古体诗、七言近体诗,七言绝句为大宗,《已亥杂诗》315首全部为七绝。他还有意识地追求创作风格的多样化,他的古体诗,五言凝炼,七方奔放,近体诗,七律含蓄稳当,绝句通脱自然。他将豪壮之美与柔婉之美结合起来。第四,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他的诗歌语言,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表现为自然清丽,沉着老炼。

5. 资产阶级维新派诗人的“新派诗”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资产阶级的新派诗,是在夏曾佑、谭嗣同等人的“新学之诗”遭到失败之后,在资产阶级“诗

13

界革命”的理论指引下,才逐渐走上正途的。这种新派诗在下述三个方面取得了进展:第一,在诗歌的内容方面,扩展了诗歌的题材范围,以诗纪述时事、人物,评说国政,吟咏历史,描摹中外山川景物、民俗风情等,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增强了时代气息。第二,在诗歌形式方面,一部分新派诗冲破了传统诗歌格律的束缚,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推动传统诗歌形式向现代新诗过渡,有一些新派诗可以说初步具备了现代诗的雏形。第三,在诗歌语言方面,新派诗作者主张以新事物、新名词入诗,不避方言俗谚,这种主张也造成新派诗在文字方面的通俗化趋势。

6. 黄遵宪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是近代杰出的维新派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外交官,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爱国诗人,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有诗集《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

黄遵宪诗歌的主要内容:其一,表现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再现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歌颂奋起反抗、效死卫国的爱国将士,讽刺批判贪生怕死、苟且偷安的投降派。其二,批判封建制度的某些方面,呼唤开明政治和变革法度,倡言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建立富强开明的近代化国家。其三,描绘海外山川景物,表现异国风土民情,记载近代外国的社会政治状况、科学技术进展,展现新世界的新气象、新风貌。其四,记录与再现家乡客家山川景物、民俗风情,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黄遵宪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诸方面:一、笔法灵活多变,状物写事生动真切,善于刻画鲜明的形象。写景物、写场面、写人物均极出色。二、风格灵活多变,意境多种多样。早年甜俗浓丽、雄直率真,中年洋溢奔放、豪情勃发,晚年沉郁顿挫、气势磅礴。三、积极探索、不断努力,大胆创新,以近代新名词、新事物、新知识入诗,创作“新派诗”,为近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壁垒,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也为中国古典诗歌开创了新境界。四、集中多长篇巨制,铺陈尽致,叙事周详,汪洋广博,也经常使用较长的诗句,较钞束缚,气势恢宏。五、语言浅显,以方言俗谚入诗,直率质朴,明快自然,为近代诗歌的发展作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探索。

7. 秋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秋瑾字璇卿,号竟雄,别署鉴湖女侠,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夏门。著作编为《秋瑾集》。秋瑾是近代一位杰出的女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突出的文学家。

秋瑾的诗歌创作可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思想内容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不同。前期,尤其是1903年入京以前的作品,多写风花雪月,离愁别绪,是她闺秀生活的反映。但是在这些作品里,也可以看到她冲破礼教藩篱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此期写下的一些咏物诗,大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可以看到她的人格和品德,苦闷和追求。后期,是她创作的丰收期,出色的才华与革命活动相结合,使她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后期作品中洋溢着的是忧国忧时的感慨,振聋发聩的呼喊,推翻清王朝的誓言。鲜明地反映出一个女革命家的英雄形象。

秋瑾的诗歌,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其一,自抒胸臆,感情真挚,毫无雕琢掩饰。读其诗如见其人,洞明其志,鲜明地体现了她思想的变化发展。其二,风格多样,前期多抑郁感伤,婉丽缠绵,柔中显出英气;后期刚健遒劲,慷慨豪放,表现出革命诗人的钢筋铁骨。其三,想象奇丽,富于浪漫色彩。运用想象,使用夸张,有一种极强的形象感,体现了一代爱国者的精神风貌。其四,语言质朴、自然、通俗,适合宣传革命、抒情言志的政治需要。

8. 柳亚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柳亚子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弃疾,字亚子。江苏吴江人。南社发起人之一。他是一位跨三个时代的诗人,坚持革命,不断前进,是他一生的追求。诗词编为《磨剑室诗词集》,散文编为《磨剑室文录》。

14

柳亚子一生诗歌创作数量众多,五四运动以前的诗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政治抒情诗。柳亚子是一个以诗歌为武器的人。他的诗,紧密结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激情,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揭露人权蹂躏、民气不扬的可悲现实。二、怀友悼亡诗。在广泛的革命交游中,柳亚子写下了大量的怀人诗和赠友诗,表现了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另一些诗或痛心于革命派屡次武装起义的失败,或哀悼死难烈士,反映了现实的残酷和诗人对革命同志的深情。三、反清讨袁诗。柳亚子从年轻时代起就有明确的反清思想,诗歌中往往将咏史和对现实的讽谕结合在一起,通过抒写南宋、明末清初的史事、人物,寄寓诗人对满清统治的批判。辛亥革命后,他的诗转为对这次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袁世凯演出复辟帝制的丑剧,柳亚子予以痛斥,讨伐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

柳亚子诗歌的艺术特点:第一,激昂慷慨之气与沉郁苍凉之风相结合,形成一种悲壮美。他的诗受宋代陆游、明代陈子龙、夏完淳影响较大,也颇受龚自珍的启发。第二,语言、风格多样,富于变化,大多清新典丽,也有时含蓄蕴藉。第三,所作多旧体诗,尤其长于七律和绝句。南社另一位发起者高旭曾有诗赞柳亚子说:“翩翩亚子第一流,七律直与三唐俦”。

9.南社诗歌创作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南社作为一个以反清为职志的松散的革命文学团体,在近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近代诗歌发展方面谱写了重要的一页。南社人员众多,文化观念、文学主张有异,诗歌创作也表现出极为复杂、颇多矛盾的情况。南社社员的诗歌,从总的倾向上说,反映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潮,鼓吹民主共和,鼓吹武装革命,是他们诗歌的主旋律,格调慷慨激昂,唱出了时代的强音。但由于革命的复杂性、曲折性和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他们的诗作又常常表现出一种脱离人民大众、看不到革命出路的悲凉颓的感情,这在辛亥革命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形式上看,南社诗作,主要是旧体诗,但也有一些成员如高旭、马君武等作过创作新体诗的尝试,写过一些通俗、自由的诗篇或者是可供配曲的歌词。这在继承“诗界革命”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推动诗体改革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0.近代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近代诗歌作为近代历史风云的一面镜子,作为从古典诗歌到现代白话新诗的桥梁,它表现出如下特点:一、主变与爱国成为近代诗歌的基本主题。二、诗歌与现实斗争的联系空前密切,诗歌议论时政的现象极为普遍;异国的山川风情成为近代诗歌的新题材;近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也成为诗歌的题材。四、普遍广泛地采用歌行体,同时受民间歌谣和翻译西方诗歌、歌词的影响,严格的格律受到冲击,出现了散文化、通俗化的倾向。

11.近代大型组诗兴盛的表现及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大型组诗的兴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近代主要诗人中,不少诗人采用过大型组诗这种创作形式。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魏源的《寰海后十首》,姚燮的《南辕杂诗一百八章》,贝青乔的《咄咄吟》,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赵函的《十哀诗》,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己亥杂诗》(89首),丘逢甲的《离台诗》、《澳门杂诗》以及《台湾竹枝词》,梁启超的《爱国歌四章》,秋瑾的《题芝龛记》,苏曼殊的《本事诗十章》、《东居杂诗》,高旭的《爱祖国歌》等。从上述事实看,不论政治态度,不分诗歌流派,组诗的形式在众多的诗人创作中都出现过。二是近代诗歌中,组诗的规模有了巨大的扩展,大大打破了历史上的组诗纪录。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达315首之多,规模之大为中国诗史上所仅见。又如贝青乔的《咄咄吟》也没有120首,以诗纪史,以史证诗。黄遵宪法的《日本杂事诗》达200首,为近代大型组诗中的奇构。

近代大型组诗的兴盛,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近代社会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深刻变化,往往不是一首诗所能容纳表现的,这对大型组诗就有了一种客观上的需要。其次,近代诗人对这些重

15

大历史事件的关注热情也大大增加,希望以诗歌反映它们的全过程或全貌,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态度,因而纷纷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再次,近代社会的急剧动荡和巨大变化,引起诗人强烈的思想反响和感情激荡,而这在一首短诗中往往不足以抒发和表现,也就很自然地采用组诗这种形式。最后,近代诗歌在格律方面的要求已略有放宽,这也为大型组诗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12.近代大型组诗的特点是什么?

近代大型组诗在结构、形式、内容等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在结构方面,一般都存在一条组织的主线,有些甚至在结构上表现出鲜明的层次,而又形成一个整体。还有相当一部分组诗,诗前有交代组诗产生的背景、思想情感主旨等情况的简短序言,或者是以组诗的第一首来承担序诗的职能。

在形式方面,有用歌行体的,也有用七言律诗的,较多采取绝句的形式,而尤以七言绝句居多。 在内容方面,或选择比较重大复杂的题材,或为一桩时间较长的历史事件,或为一个内容较为庞杂的问题;一般都通过总题,以地域、时间、性质或事物名称来界定组诗内容的范围。

13.新派诗的代表作家有哪些?他们的影响如何?

新派诗的代表作家有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蒋观云、丘逢甲、胡晓岑等。他们大都是维新派政治家、活动家。虽然从诗人、诗作的数量上看,在当时诗坛上还处于少数派的地位,但是,由于这些作品相当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和时代风貌,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抒发了民主主义意识和反帝爱国的思想情感,而且以崭新的诗斜、解放的精神自觉地反映新世界,创造新意境,因而为晚清诗坛带来了一阵新风,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在晚清诗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普遍的重视。

14.新派诗的特色是什么?

新派诗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维新派诗人提倡新派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诗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批判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因而民主主义的思想意识和理想,就成了新诗派的一个鲜明特征。二、炽热的爱国情怀与深沉的忧时忧民之思。在新诗派中,维新派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忧时忧民之思,表现了鲜明的时代和历史特性,就是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腐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二者又常常交织在一起。三、积极浪漫主义的诗风。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的代表,新派诗人的精神世界是生动活泼的。这样一种崭新的精神风貌倾注到诗歌中,就形成浓烈的浪漫主义诗风:强烈的主观色彩、美好奇特的想象、昂扬的献身精神、飞动的气势和大笔淋漓的风格。四、清新的时代气息。维新派得时代风气之先,通过他们的作品宣传西方的先进思想、科技知识和成就,介绍异国的山川风景、风土民情。大量的新思想、新学说、新事物出现在他们的诗歌中,确实开辟了一个新的诗界,那种强烈的时代气息、时代色彩也的确使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15.近代白话诗是怎样产生的?

传统诗歌进入近代之后,在时代要求之下,除了诗歌的内容发生变化之外,诗歌的形式也在缓慢地发生改变。从龚自珍开始,诗人们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诗歌形式的变革实际上经历了一个这样的历程:从大量采用传统诗歌形式中格律相对不那么严格、形式较为自由、篇幅容量较大的古风体,到维新派诗人吸收民间歌谣的营养,提出“杂歌谣”体之说,同时引进西方歌词,大量创作校园歌曲和军歌;再进而到民主革命家诗人和南社诗人大量创作浅显通俗、形式活泼的政治鼓动诗,从而奠定近代白话诗的雏形。这是一个由迁就适应到变化改造、逐步出新的过程。

16.清季四大词人

16

清季四大词人是指作为常州词派后劲的晚清四位杰出的词家,他们是:王鹏远、况周颐、朱孝臧和郑文焯。四人均为笃学之士,于作词的同时,致力于词学研究、词籍的编辑、校勘、整理,成绩卓著,使得晚清十年间词风大盛。

第七章 散文创作的发展和演变

1. 近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有哪些特点?

(1)双向性。在近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既有代表进步文学方向,立足于创新的散文创作流派,又有代表守旧的散文流派,这两个流派是同时并存,双向发展的。但立足于创新,走向近代化是近代散文创作的主流。(2)交错性。“创新”与“守旧”乃是相对而言的,不是严格的划分,新多旧少,即谓之“新”,“新”少旧多,即谓之“旧”,往往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求变求新是近代散文作家的共识,只是“变”与“新”的内容与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新与旧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互为消长,交错发展的。总的趋势是新的逐渐占上风,旧的消亡。尽管如此,进步的散文流派在文学史上作出贡献的同时,“守旧”的散文“流派”也作出过成绩,它同样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翼。只有这样看待,才能完整地认识近代散文发展的全貌。(3)时代性。就内容方面来说,近代散文为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服务,而这种趋向随着近代散文的发展越来越明显与强烈,至维新派“文界革命”和革命派以散文为武器进行革命宣传,发展到极致,散文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在形式上,近代散文为适应思想启蒙、政治变革的需要,形式不断解放,逐渐冲破传统古文的种种束缚,语言亦逐渐趋向通俗化、口语化,从而使散文在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逐渐从古代文章学的“散文”走向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散文”,为“五四”以后散文的大发展做了很重要的铺垫、过渡的工作。近代散文在形式上也同样是指向未来的。(4)开放性。在近代散文的发展和演变的进程中,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以及散文作家的开放心态,使近代散文逐渐纳入散文现代化的轨道。

2. 如何评价近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它是传统散文的终结,现代散文的先导:是中国散文的新解放和新发展;是通向未来的现代白话散文的桥梁与纽带。中国近代散文,与整个近代文学一样,处于深刻而巨大的变革之中。出现了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又一次高潮,这是我国自唐宋以来散文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它以自己强烈的政治倾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内容,爱国与民主的思想,以及散文体式的丰富性,显示出其时代的特色,表现了强烈的革新精神,呈现出散文近代化特征。近代新体散文的出现和迅速被社会所接受的事实,使有清一代独据文坛统治地位一百多年的桐城古文,处于无地自容的地步。特别是随着新文体的产生,白话散文也开始被提倡、流行。这无疑成为产生“五四”白话散文的必然过渡。没有这个过渡,就很难有“五四”白话散文的迅速产生。尽管由于近代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了他们在散文艺术革新上的不彻底,然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近代散文变革所发生的划时代变化,无疑是对当时居于正宗地位实则僵化空疏的桐城派古文的冲击、批判和否定。近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近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 近代散文创作的特征是:(1)在思想倾向上,散文作家深重的危机和忧患意识,使散文愈来愈贴近时代,变革思想愈来愈强烈。(2)在文体样式上,显示出空前的多样性、丰富性,新的散文体式出现后,很快便达到极高的成就。(3)在语言形式上,出现了部分通俗化的白话报纸和白话文章。散文朝着白话化、通俗化、口语化方向发展。(4)在审美观念上,表现出的慷慨激昂、大气磅礴为主导的美学风格,展现出时代情感的特有的力度和亮气。

17

4. 龚自珍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龚自珍的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思考,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因此,广泛深刻的社会批判构成了他的散文创作的最基本的思想内容。揭露和批判“衰世”,呼吁改革,敢于对当时几乎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肌理的分析和议论。正是基本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敏锐、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他对当时社会的全貌和历史趋向作出魄力巨大而又极为准确的概括。思想的深刻和敏锐带来了文章的奇警和深切。总之,龚自珍的散文,从整体上把握和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脉搏、趋向和氛围,足以概括和表现历史的真貌和时代的情绪。(2)艺术表现手法独具特色。龚自珍努力追求文学表现形式上的解放,散文形式不拘一格,他的散文中还注意把直言与曲笔相结合,借古讽今,借题发挥,使文章既充满着一种“狂直”之气,又显现出为表达难言的隐衷而借题发挥的迂回曲折的笔法。龚自珍的散文还巧于形象刻画,善用比喻,富于讽喻性的喜剧色彩。同时,他的文章用语精警,语言尖刻、含蓄、词锋辛辣,奇悍雄辩,锋颖锐利,句式错落有致,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5. 如何评价曾国藩在“桐城中兴”中的作用及其散文创作? 曾国藩在“桐城中兴”中的作用,表现在:(1)理论上,强调“文章与世变相因”,以“经济致用”相号召,对桐城派进行改造。他并不是完全抛开桐城派的一套另起炉灶,而是在吸收前代学术和文学主张中的某些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使其克服自身的弊端,力图挽救桐城文的空疏之弊,走上更有效地为封建政治服务的道路。(2)组织上,发展了一支文学队伍。以曾国藩为领袖并以他为代表作家和代表理论家的湘乡派古文,使濒于“文弊道丧”、“浅弱不振”的桐城文风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所谓“湘乡派”中兴桐城文的局面。不过,曾国藩在桐城“中兴”中的作用和他的文学实践及其理论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不在于他维护“道统”与继承“文统”,而在于他善于总结认识并利用文学本身的某些规律,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散文理论起了一定的作用。

曾国藩的散文,有不少攻击、诬蔑农民革命的文章,还写有一些表彰被太平军击毙的湘军将士的所谓“昭忠祠记”等,总的思想倾向是维持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的,但写作上有其特点。他的传记散文,叙事清晰,文笔简洁,能于记事之中,含褒贬之意。他的散文,大多能继承桐城派雅洁的特点。与前期桐城派的文章相比,曾国藩的散文比较切实具体,内容广阔而不流于浮夸狭窄之病。李慈铭称赞他的散文,情感真挚,叙事质实,笔力苍劲,字字传神,乃“近代之杰作”。梁启超也说即使没有什么“事业”,单 就文章而言,曾国藩亦“可以入文苑传”。这些评论虽未必恰如其分,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

6. 早期维新派散文改革有什么特点?代表作家是谁? 早期维新派散文,是随着近代社会要求变革的思潮进一步发展,在文学领域改革的新阶段中出现的一种向新文体过渡的散文。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在散文创作上足以代表新阶段的成就和特点的是早期维新派散文作家冯桂芬、王韬和郑观应。

早期维新派散文改革的特点是:(1)在创作目的上,他们倡言散文改革,就是要为推动社会改革服务,从内容到形式、从理论到实践都彻底否定了桐城“义法”论,表现了要求散文解放的强烈意向。(2)在创作主张上,极力反对空谈性道,反对泥古,反对刻意模仿和无病呻吟。他们不但强调“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而且还把“论事”列入文学创作的范围之内。他们的主张可看作是“新文体”散文理论的先声。(3)在内容上,主要以变法自强为中心,对西学作了认真探求,考察西方各国现状,并对其经验教训作了总结,同时对正统的旧学表示了某种程度的非难。(4)在形式上,以政论散文为主,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报刊政论散文集。他们用通俗古文写作的近代报刊政论文体,比起龚自珍、魏源的散文来,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此外还创作有介绍近代欧洲社会和资本主义“文明”的游记散文以及类似后来的报告文学的散文。(5)在写作风格上,立论新颖,笔调清新,语言简朴,结构严密,以恳挚坦城的感情,陈述救国救民和变法图强的主张,具有革新精神,说服力很强。其政论风格对戊戌时期的维新派政论家有一定的影响。

18

8.“新文体”在代近散文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新文体”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近代散文变革中的一种创造。它是适应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历史要求而产生的,也是近代散文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文体”这种维新变法时期出现的散文体式,它力求冲破古文家法,融骈文、散文、单句、偶句于一炉,自由活泼,富于鼓动性,内容上直接宣传维新变法与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次解放,并且在文坛上取代了桐城派的统治地位,是文言文发展为白话散文进程中的一种过渡性质的新体散文。

“新文体”继承和发展了龚自珍、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人的散文改革的创作实践,更是康有为、谭嗣同等散文家的散文创作的直接发展,同时又吸取了桐城派古文、文选派骈文以及八股文等旧体文言文可以用来表现新生活新思想的艺术手法与文体格调,镕铸百家,自成新体。新文体以崭新的题材、崭新的主题和崭新的风格,开创了一代新文风,对中国散文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新文体”的影响是巨大的,表现在:(1)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散文作家的影响。不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成,都影响了后来革命派作家的散文创作,我们从秋瑾、邹容、陈天华、柳亚子等人的散文中,均可以听到新文体的遗响。(2)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新文体”给“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散文作家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新文体的成功与失误,都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文体革新提供了经验。它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在古代文言文过渡到现代白话文的历程中,起着启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新文体”是现代白话散文的先导。

9.康有为、谭嗣同在“新文体”发展中的作用。

“新文体”的建立,包含着梁启超的同代人乃至其前辈的共同努力,康有为便是在传统古文向新文体过渡这一转捩点上的关键人物之一,而谭嗣同则足可称作开路先锋和最积极的实行者。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杰出领袖,他能站在历史较高的阶段上,从巨大的历史潮流中吸收思想活力,把文学活动与历史发展的主潮相结合,最终从传统古文中走出来,蔚为散文大家。在当时文坛上,康有为的散文是一种不完全相同于几千年传统的古文,更不同于当时统治文坛的桐城古文,从内容到形式,都起着新变化。他的散文也为梁启超的“新文体”开了先河。谭嗣同为新文体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对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出现的浅显平易、富有号召力和煽动性的解放了的文体极表赞赏。他认为报章文体的好处并不囿于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较多地反映出民众的呼声。他的政论散文《仁学》便是比较典型的“报章文体”,难怪时人惊呼其为“骇俗之文”。谭嗣同本其冲决一切网罗的勇猛精神,为新文体在荆榛丛集中开拓了一条大路。

10.“新文体”有哪些特点?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从条理明晰、辞句浅显和富有感情色彩三个方面简明而又恰切地指出了新文体的特点。具体说来,“新文体”吸取了生动的群众语言,把渊雅古典的文言文改造得平易通俗了;运用外国语法,采入新的词汇,丰富了文字的表现力;行文逻辑严密,形象生动,笔端带有感情,完全打破了古文、骈文、八股文的一切擒纵、开合、韵偶、用事之法,成了由古代文言文向现代白话文过渡的中间形式。

11.为什么说梁启超是“新文体”的最杰出的代表?

“新文体”最后完成,以梁启超从《时务报》到《新民丛报》时期所发表的大量散文为重要标志。梁启超为“新文体”的建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新文体”是由梁启超最后完成的,他的散文,最能体现“新文体”的特点。所以说梁启超是“新文体”的杰出代表。

12.梁启超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特征是什么?

19

梁启超散文在思想内容上的显著特点是:(1)充分表达了激越的爱国主义情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情绪和愿望。(2)表现出对丑恶现实的大胆而勇敢的揭露和对新生事物的热情讴歌。(3)积极地介绍西方新的思想学说和新观念。

梁启超散文在艺术上的特点有:(1)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形式自由,不拘一格。(2)富有形象性,感染力强。(3)语言富有变化,善于运用排比、比喻、对比、偶句等多种修辞手法,描摹世态,表情达意,别具一格。(4)行文不受框框束缚,慷慨激昂,锋芒毕露,无所畏忌,字里行间,富于情感和蓬勃战斗的朝气,给人以思考,给人以警觉,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

13.《五日风声》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根据是什么? 根据是:《五日风声》具备了报告文学所要求的新闻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点。(1)新闻性。《五日风声》的发表,距“辛亥广州起义”失败还不足一个月,再现了革命党人的武装斗争,可见它的新闻性相当强。(2)纪实性。《五日风声》的创作遵循着真实的原则,对起义的全过程进行真实的描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3)文学性。《五日风声》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如着力刻画了黄兴这一革命领袖的形象,性格鲜明,情节生动。作品还用较多笔墨,以富于文学意味的语言,展示了一幅革命党人与清腐朽团殊死决斗的画面,比较集中地显示了它的文学性特点。

14.报告文学这种新的散文体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前后,一种新的散文体式——报告文学出现于文坛,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有:(1)革命派宣传革命主张,旧有的新闻报道已难以适应革命宣传的要求,需要一种具有时效性、真实性、生动性特点的新散文样式的出现,以便更好地为革命服务。(2)近代新闻事业的繁荣,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至辛亥革命前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报告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园地。(3)中国古已有之的“史传”文学和记人、记事散文传统,为报告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15.什么叫经世致用?

经世,即治理国家:致用,原指尽其功用,合作付诸实用之意。经世致用,这里是一个术语。龚自珍、魏源等人继承和发扬了今文经学的传统,视经术为治世安邦之术,倡导“经世致用”,创作了大量的经世散文,形成了晚清散文与经世致用相结合的文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解释说:“所谓‘经世致用’,谓学问所当讲求者,在改良社会增进其幸福,所谓‘国计民生’者是也。故其论点,不期而趋于生计问题。”

16.新文体运动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新文体运动,是19世纪末,由梁启超发起倡导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是“文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运动是针对桐城派古文的内容空虚、形式矫揉润饰而进行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广泛宣传他们救亡图存、维新变法的主张,必须摆脱古文的束缚,创造一种自由活泼、富于鼓动性,又能为广大群众所阅读的报章文体——“新文体”。这种文体不仅冲破了桐城古文的“道统”、“文统”,思想解放,内容丰富,表现了时代的新事物新思想,而且在形式上不拘一格,用浅显易懂的半文半白的语言写成,平易畅达,条理明晰,感情充沛,尤其是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用这种文体写的政论文,更是震惊一世,鼓动群伦,新文体不仅成为报刊通行的文体,而且很快成为风靡一时的通用文体,完全改变了传统古文的格局,使近代散文得以解放,向着一条新的异体化道路发展,开启了传统古文向白话散文过渡的新时期。

第八章 小说创作的发展与变化

20

1. 近代小说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近代小说的繁荣发展,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由于文学刊物的出现,小说自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阵地。二、小说创作队伍迅速扩大。三、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批评时政、反对侵略、振兴中华是这时期小说的中心主题。四、小说理论批评兴盛,小说理论文章大量出现。五、小说创作艺术有了新的变化:表现在小说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在艺术形象审美特征变化上,表现在小说讽刺艺术的运用上,表现在小说语言运用上。

2. 近代以发表小说为主的著名文学刊物有哪些?

据现有资料看,同治十年(1872年)创刊的《瀛寰琐记》应当是最早的文学刊物。光绪十八年(1982年),在上海出现了一个刊登小说的期刊《海上奇书》。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说,刊登小说的文学期刊,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新小说》。此后,刊登小说和以刊登小说为主的文学期刊相继出现,影响较大的有:《绣像小说》(1903)、《新新小说》(1940)、《月月小说》(1906)、《小说林》(1907)、《小说时报》(1909)、《小说月报》(1910)等。

3. 近代小说繁荣发展的原因。

近代社会内忧外患的历史状况,是近代小说繁荣的政治原因,这是小说发展的外助力;印刷业的发达,为近代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从文学本身看,近代小说的繁荣发展,主要原因有四个:其一,中国古代小说,经明清两个朝代的发展,题材、品种、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等都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民族气派的小说模式。其二,西方文学的影响改变了人们视小说为“小道”、鄙夷小说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其三,城市的商业化和作家的职业化。其四,近代小说理论的崛起和繁荣,对小说创作也起着促进作用。

近代小说的繁荣发展,有政治上的原因,有客观物质条件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内部原因,是文学自身的诱发,对小说的陈腐观念逐渐和以改变,作家以创作小说为荣,使小说从“小道”的卑微地位堂堂正正地走上中国文学的殿堂。

4. 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品与思想倾向。

侠义公案小说在鸦片战争前后颇为盛行,而且一直延续到咸丰、同治、光绪年间。作品数量众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施公案》、《彭公案》和《三侠五义》。鸦片战争前后流行的侠义公案小说,一是侧重写清官的忠君思想,二是增加一群效命清官、为朝廷尽忠、甘当鹰犬奴才的所谓侠义人物。中心内容总离不开“有道明君,天降良臣”。书中还充斥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因果报应、宿命论思想比比皆是。所以有人将这类公案小说的思想倾向归结为宣扬忠君的封建道德、提倡奴才思想、鼓欢投降变节行为。总之,侠义公案小说到了晚清,又大大发展了明代侠义公案小说的封建性,而且封建性成了这类小说的主要思想倾向。

5.《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

《三侠五义》是一部来自民间、经过文人修改、润色的侠义公案小说。原本是北京说唱艺人的唱本《龙图公案》,后人将此增饰为章回小说《龙图耳录》,光绪年间,经问竹主人修改、润色,更名为《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后来俞樾又将它修订,改名《七侠五义》。《三侠五义》的思想倾向既有明显的封建性,又有一定的人民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尚正义、恨邪恶,希望有清官为他们主持公道、游侠义士为他们排忧解难的愿望与企求。

《三侠五义》的结构、情节铺陈、语言运用都有浓厚的评话色彩。全书以包公为中心,三侠五义活动在他周围,故事采取单线发展,事件有头有尾,交代清楚,然而又一环紧扣一环,高潮一个接着一个,因而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且富于变化,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语言通俗口语化,干净利落,

21

状特叙事,简练朴素,有条不紊,娓娓动听,方言土语的运用也很见功力,使作品生色不少。人物的描写也有特色,书中出现的人物相当多,但不论主次,一般都不脸谱化,而有自己的性格。

6.狭邪小说的代表作品与思想倾向。

鸦片战争前后流行的另一类小说是以表现城市娼妓生活为主的狭邪小说。狭邪小说最早出现的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出版的《风月梦》,比较流行的还有陈森的《品花宝鉴》、魏秀仁的《花月痕》、俞达的《青楼梦》、邹弢的《海上尘天影》、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张春帆的《九尾龟》等。这类小说写的是以上海为主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的狭邪生活,在客观上对殖民地化的畸形城市社会面貌有暴露作用,但是这类小说糟粕很多,作者大多是具有浓厚封建意识的落拓文人,他们以个人的升官发财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哀愁来看待社会,不满自己的坎坷际遇,而又羡慕地主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有的还把淫逸腐朽生活作为理想来歌颂,因而这类小说大多数对封建统治阶级和文人墨客、商贾纨绔玩弄伶人妓女的糜烂生活抱羡慕的态度,借以发泄官场失意的落拓情思。

7.《海上花列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字子云,松江府(今属上海)人。小说主要写妓院冶游子弟与青楼女子之间的风流关系和沉浮悲欢,旁及官场和商界的社会生活。小说以赵朴斋、赵二宝兄妹为主要线索,写他们从农村来到上海后,为生活所迫而堕落的故事。赵氏兄妹的遭遇和经历,在近代上海下层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典型性。书中广泛地描写了官僚、名士、商人、买办、纨绔子弟、地痞流氓等的狎妓生活以及妓女的悲惨遭遇。内容虽然以写妓院生活为主,但也旁及官场和商界,反映了日益殖民地化的城市上海的部分社会面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小说比较重视性格的塑造,比较形象地刻画了众多不同性格的青楼女性,她们有好有坏,个个不同,近于写实、描摹人情世态,细腻传神,颇有特色。关于小说的艺术结构,作者说是从《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脱化出来的“藏闪之法”。全书五个故事在情节上虽然并不相关联,但彼此之间却相互钩联,处处布置悬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后呼应,相互映衬。此书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对话全用苏州话,运用方言写作,虽然受一不定限制,难于普及,但运用吴语叙事状物,细腻入微,声情并茂,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表现了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8.《荡寇志》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荡冠志》又名《结水浒传》,作者俞万春,字仲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小说主要写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受高俅父子迫害,却不“落草为冠”,而是忍辱负重,以杀害起义军的行为,来洗刷自己“犯上”之罪。最后与张叔夜率领大军,攻破三关,杀上忠义堂,填平了山寨。在此书中,水浒一百零八名英雄非死即诛,无一人能逃斧銊之刑,梁山好汉被斩尽杀绝,天下于是重新太平。“尊王灭寇”,维护封建统治,是小说的主旨。小说指责农民起义,极力宣扬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反对“招安”,主张镇压和屠杀。书中还极力宣扬天命思想,作者赋予天神和官军超人的本领。同时,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

《荡冠志》并不是一部全靠封建说教的艺术平庸之作,它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在艺术结构上,小说故事紧凑,情节动人,结构严密,波澜起伏,前后呼应。梁山反廷和官军灭梁山两条线索交叉发展,布局颇见匠心。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努力得到《水浒传》的妙处,作为正面人物的陈希真的智谋勇略,陈丽卿的勇敢、任性和好强,都秀有性格光彩。梁山英雄即使是作者贬低丑化的对象,但并没有脸谱化,而是写得有血有肉。在语言方面,小说也仿效《水浒传》的语言风格,精炼流畅,有声有色,较好地完成了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的任务。

9.《儿女英雄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作者文康,

22

字铁仙,号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小说以侠女何玉凤、显宦公子安骥和民女张金凤三人为主人公,以“金玉姻缘”为线索,描写一个“作善降祥”的封建家庭的兴旺历史。小说贯穿着尽义、尽孝、尽忠、报国这样一条主线,以何、张三家蒙难的开端,否极泰来、荣华富贵的结局,宣扬忠孝仁悌等封建思想,要读者相信,只要行善,仁义待人,全忠全孝,纵使危难缠身,也能逢凶化吉,得到天赐、君恩、祖德、神佑,最终荣华富贵。这是一部针对《红楼梦》,旨在维护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美化封建社会制度的侠义言情小说。但是,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丑恶现实,揭露了封建官场政治的黑暗,展示了晚清时代科学、礼仪及民俗的某些情况,具有一定的价值。

在艺术上小说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引线、伏笔、人物、情节都能巧作安排,合情合理。虽然线索纷繁,但脉络清晰,交待清楚,也不乏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语言运用上,采用标准的北京话,很有地方特色,它在当时与《红楼梦》被誉为“绝好的京语教科书”,书中写京城旗人的生活风俗习惯,也很有参考价值。

10.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指哪四部作品?

“谴责小说”是晚清小说的一个流派。鲁迅在《一国小说史略》中论述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因此称这类小说为“谴责小说”。谴责小说数量很多,其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以写官场最为普遍,也最为出色。其中,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影响最大,通常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11.《官场现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有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山东。作品除《官场现形记》外,还有《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庚子国变弹词》等。

《官场现形记》是李宝嘉的代表作,也是当时揭露官场最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小说。《官场现形记》揭露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这也是近代新体小说比较普遍的思想内容。但这部小说却比其他同类小说显示出独到的深刻性。这首先表现在它不是一般地描写官吏的贪污枉法,官场的黑暗腐败,而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清政府的损官制度和卖官鬻爵的腐败风气,在一不定程度上提示了封建统治的腐败没落。其次,表现在小说还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中官与钱的肮脏关系。再次,还表现在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进行揭露、表示愤慨,表现了作者反对侵略者的爱国热情。

《官场现形记》是近代新体小说中艺术性较高的代表作之一。在结构上,基本上仿效《儒林外史》的块状结构形式,以官场的腐败黑暗为主线,把20多个没有必然联系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和近百人的活动联缀起来。在故事的安排上,注意交错杂陈,不断变换时间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故事性质大抵相同、思想内容并无大异的不足,颇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小说最具特色的,是讽刺艺术的运用。作品大多运用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音容体态,在形与神的似与不似之中,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在语言运用上,小说是用近代白话文来写的,语言朴实、浅白、也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表现了近代白话文向语文合一方向发展的趋向和强大生命力。

1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沃尧,又名宝震,字小允,号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今佛山市),又号我佛山人。吴沃尧是一位多产作家,写小说多达30多种,主要作品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外,还有《九命奇冤》、《痛史》、《新石头记》、《近十年之怪现状》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沃尧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最有代表性。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揭露和对统治者卖国媚外的痛恨,它的主要价值在于表现了强烈的反帝爱国救亡思想。小说的思想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反帝爱国思想。二、暴露晚清社会的黑暗、官场

23

的腐败。三、揭露社会道德的败坏和堕落。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艺术上有其特色。从结构上看,它同样受《儒林外史》块状结构方式的影响,由众多的相对独立的故事联缀而成,但又有新的变化,作品以第一人称手法,把20年“亲见亲闻”的故事串连在一起,使全书有了起伏照应,前后贯通。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善于用漫画式的手法,以神取形,浓淡相间,寥寥几笔,把人物的精神面貌描画出来。

13.《老残游记》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字铁云,别号洪都百姓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

表现对社会、国家危亡的担忧和关注,是刘鹗创作《老残游记》的本旨。小说的这种思想倾向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首先,贯串全书的对社会、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强烈忧患,表明了作者的救亡意识。其次,揭露、抨击官场的腐败和黑暗,其成功之处突出表现在作者对残暴、昏聩的“清官”的种种罪恶的揭露和批判,这当时批判官场的小说中,可以说是别开生面。

在艺术上,《老残游记》的特色是十分突出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在结构上,以中心人物老残的游历为线索,写他的所见所闻,形式比较自由,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节奏时缓时紧,叙事疏密相间,张驰起伏,富于悬念。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形象地塑造了作者所熟悉的张曜、玉贤、刚弼这类“清官”形象,还塑造了一些颇具性格的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作者很善于将传统小说的多种手法融合贯通,人物也在多层次、多侧面的描写中显露其性格特征。特别在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对于提高我国小说的表现力有重要意义。此外,小说中的景物、场面描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们夹杂于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文字优雅,别具韵味,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语言技巧。

14.如何评价曾朴对《孽海花》的修改?

《孽海花》的作者曾朴,字孟朴,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作品除《孽海花》外,还有自传体小说《鲁男子》第一部《恋》,《雪县梦》院本,译作有雨果《九十三年》、《笑面人》、《欧那尼》等。

《孽海花》初由革命派作家金一(松岑)写作了六回,后交给曾朴续写。曾朴于1904年11、12月间,写成了《孽海花》20回,1905年以东亚病夫笔名由小说林社出版。至1907年,又完成了5回。根据曾朴手拟的60回的回目,此书以歌颂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为主,兼对堕落为保皇党的维新派有所批判,贯穿了一条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主共和的主线,晚清近3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包括了进去。20年后,即1927年,曾朴着手修改已经发表的25回,并新撰26至35回,到35回发表时已是1930年4月了。第35回写到戊戌变法前夕。这次改动,不仅调整了章节,内容也有所增删。中心思想变了,由反对君主立宪、鼓吹民族民主革命,变成先立宪、后民主共和。小说的布局也变了,把革命派只作为一个派别,而不是以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作为小说的纲来写了。内容也相应有了较大的改动,最能体现小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文字都作了删改。内容的修改,完全改变了小说的基调,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批判科举、批判封建专制变成为科举张目,为封建专制张目。

15.《孽海花》(初版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孽海花》(初版本)的思想内容,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抨击清王朝的腐朽没落。此书与同时代的小说不完全相同,作者已注意从制度上下笔,从最高统治集团处着眼,寻根问源。二、热情歌颂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在艺术结构上,小说既注意横向的一个一个故事的铺排,又有纵向的将众多故事维系起来的中心主干。它的出现,说明近代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开始新的糅合。在人物塑造上,作者运用讽刺艺术手法塑造主人公金雯青和傅彩云的形象,二人的性格都比较突出。在语言

24

方面,小说语言通俗浅白,人物对话很有特色,比较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16.《洪秀全演义》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洪秀全演义》的作者黄小配,又名世仲,笔名黄帝嫡裔,别号禺山世次郎,广东番禺人。黄小配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早期同盟会会员。创作小说十多种,较著名的除《洪秀全演义》外,还有《大马扁》、《宦海升沉录》、《廿载繁华梦》等。

《洪秀全演义》是一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围绕着歌颂太平天国革命、鼓吹民族革命这一中心主题展开。小说突出了“史”的线索,形象地反映了太平天国革命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到最后局势逆转的发展变化过程。小说在反映太平军武装夺取政权的波澜壮阔的斗争中,注意从两个方面交叉展开故事情节:一是揭露“清廷无道,官吏贪庸”,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种种罪行。二是热情地歌颂太平天国英雄“戮力同心,共挽山河,救民水火”的英雄业绩,塑造了一批为革命驰骋沙场,临危不惧的英雄形象。从总体上看,小说肯定和歌颂了反对封建专制的太平天国革命,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可资借鉴我历史经验。

与黄小配创作的十多部小说相比,或与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小说相比,《洪秀全演义》是比较好的。在结构上,它取法于《三国演义》的结构形式,以事作为主线,头绪纷繁,多线发展。敌我交叉,主副线交叉,相互影响,线索分明,情节安排有序,较好地展示了太平天国武装夺取政权的波澜壮阔的斗争。在故事情节的描写方面,革命派小说大都有作者直接发议论的通病,而《洪秀全演义》则比较注意通过人物事件的描写来表明观点。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比较注意通过特定环境、人物的语言、行动,多侧面地刻画他们的性格特征。

17.陈天华的《狮子吼》。

陈天华的《狮子吼》也是革命派小说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小说以舟山岛的民权村为背景,写革命党人为挽救中国的危亡从事革命活动的故事。可惜只写到第8回,作者就投海自杀。小说表现了强烈的救亡意识和民族民主革命思想,通过民权村的变化,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出进行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张。小说中的民权村,完全是作者根据自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虚构出来的民主共和政府的蓝图,带有强烈的革命理想化的浪漫色彩。小说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人物性格模糊,且多以议论来表明作者观点,这也是革命派小说的通病。

18.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及其他小说。

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为其法号,广东香山(今属珠海)人。1912至1917年间,苏曼殊发表了六部文言小说,即《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绛妙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以《断鸿零雁记》为代表作。

苏曼殊的小说题材都是爱情悲剧,或写开始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对自己爱情的追求。苏曼殊小说的主人公,大都具有近代青年人对新生活的渴望、追求和对于旧的封建伦理观念屈从的二重性。小说从争取婚姻自由的角度接触到反封建的主题。苏曼殊小说的非剧基调,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是时代的迷惘、彷徨在小说人物身上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看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虽然它不能给人指出前途出路,但它却提示了悲剧的时代内蕴和社会性,提示了封建道德观念给人沉重的枷锁,造成社会非人性的劣根,这是苏曼殊小说悲剧性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这所在。

19.鸳鸯蝴蝶派小说及其分支黑幕小说。 鸳鸯蝴蝶派起源于清末民初(1908年前后),和南社的成立时间大致相同,但它不是一个文学团体,只是一些文学观点、创作态度、作品的题动植物与风格大致相同或相近的作家群,全盛期在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前后,余波一直延续到1949年。此派作家成员大多是江浙人,阵地在

25

上海,《民权报》是他们的发祥地。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以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为主,“五四”前多用文言,“五四”后多用白话。这一派作家虽然没有一个严密的组织维系,但他们都在“趣味第一”的旗号下走到一起。“五四”以前的重要作家有包天笑(有《碧血幕》、《一缕麻》)、周瘦鹃(有《此恨绵绵无绝期》、《恨不相逢未嫁时》)、徐枕亚(有《玉梨魂》)、李涵秋(有《广陵潮》)、李定夷(有《霣玉怨》)、吴双热(有《孽冤镜》)、王钝根(有《红楼劫》)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出现,是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一步殖民地化和袁世凯复辟帝制、复古思潮泛滥的特有的社会产物。其中部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失败的颓丧、彷徨和抗争,也有的反映了反帝爱国和抨击社会现实的积极主题。但就这一派作家作品的主导倾向而言,却是当时社会的消极的产物,是一种为了迎合封建遗老遗少、资产阶级和小市民的庸俗口味的都市文学。

鸳鸯蝴蝶派小说在艺术上较多受西方小学的影响,比较人物心理、生活环境的描写,西方小说经常采用的补叙、倒叙、插叙等结构形式也常有采用。此外,晚清小说以长篇为主,短篇小说发展缓慢,而鸳鸯蝴蝶派作家主持的刊物,多发表短篇小说,有的还几乎全部刊载短篇小说(如《小说画报》),而这些短篇小说又大多粗具现代小说的规模,这些都曾对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起过一定的作用。

作为鸳鸯蝴蝶派分支的黑幕小说,是从1916年10月10日《时事新报》开辟“上海黑幕”专栏以后才风行起来的。这类小说打着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旗号,主要是揭露阴私,自然主义地摄取种种社会丑恶现象,夸大和渲染这些丑行,并纯客观地介绍其程序。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斥之为“谤书”,是谴责小说的“堕落”。黑幕小说的寿命不长,大约三四年时间,“五四”前后又为艺术大多拙劣的侦探小说、武侠小说所替代。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