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泸水县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91 更新时间:2011-8-31 9:12:20
十二五”时期,是泸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 点,科学确定泸水发展战略目标,对促进泸水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 面进步,不断缩小与全省全国的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县委十届九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制定泸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泸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纲要》。《纲要》确定了泸水“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因此,《纲要》是引领未来五年泸水县发展的导航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发展战略的确定事关泸水今后五年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质量。发展战略对于制定“十二五”泸水发展规 划刚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泸水当前的发展阶段是科学确定泸水“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基础,准确判断当前泸水所处的发展阶段,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跳出泸水看泸水,继续深化对县情认识,需要对泸水县阶段的发展作出准确的判断,以科学制 定“十二五”泸水发展战略。 (一)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1.地区经济实力全面提升
至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8.71亿元,年均增长15.68 %,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的156%;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7亿元,年均增长17.86%,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 127%;工业总产值完成16.02亿元,年均增长41.37%,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1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8元,年均增长14.51%,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151%;城镇 居民可支配收入10213元,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 157.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累计完成65亿元,年均增长26.27%,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160.49%;全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完成6.62亿元,年均增长16.61%,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120.54%。三次产 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7:22:61调整为12:33:55,逐步建立农业生产稳定、工业 生产提升、服务产业深化,以工业和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引擎的现代产业体系。从中可以看出总量小、排位后、财政自给率小、农民收入少、经济结构中一、二 、三产不合理。
2.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至2010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3.65亿元,年均增长14.19%;农业生产总值 完成3.92亿元,年均增长11.22%;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
58100吨,农民人均占有粮 食保持在400公斤以上,为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科技含量低,靠天吃饭现象仍然存在。
以粮、蔬菜、核桃、草果、油桐、漆树、甘蔗、香料烟、咖啡、中药材以及养殖 业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在稳固原种植面积基础上,“十 一五”期间,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2.58万亩、漆树0.87万亩、草果1.63万亩、其他 经济林果1.59万亩,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9万亩,特色产业稳固发展, 基本确立生态立县之路。粗放管理,效益低,规模小。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22个,完成新农村建设47个,省级重点村建设项目14个,建设 安居工程2758户、异地搬迁4750人,累计解决1.9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贫困状况 得到缓解。贫困面仍然很大,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高。 3.“工业强县”战略成绩显著
老窝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园区内建成怒江宏盛锦盟硅业有限公司等6户硅冶炼 企业,达到年产4.57万吨工业硅的生产规模,经省经委正式批准纳入全省特色园区建设名录。中小水电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建成腊门嘎一级等电站12座,新增装机25.56万千瓦,全县总装机达27万千瓦。建成了年产1000吨中国木腊加工厂、年产500吨瓦姑茶加工厂、年产1000吨草果加工厂、年产500吨桐油加工厂、年产500 吨老窝火腿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项目6个。工业经济逐步成为带动全县经济社会 发展的主力军。全县经济初步实现“农业支撑”向“工业引领”转变,分散发展 向聚集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存在低水平,初加工的
水平,效益不高。
4.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非公经济持续向好
片马口岸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口岸经济呈现健康发展势头,口岸转型和边贸提升 取得新成绩,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强。
个私经济户数从2006年3445户,从业人员13709人,增加到3560户,从业人员 20814人。户数增长3.3%,从业人员增长51.83%。户均从业人员也从4人,增加到 6人。个私经济户规模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上升。 5.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驼峰纪念馆、滴水河景区、生态走廊、江滨公园 、腊玛登等旅游景点及酒店等接待设施的大力建设,接待能力逐年提高。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5年的26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61万人次,增长2.35倍,旅游总 收入从9766万元增长到30238万元,增长3.1倍。旅游业发展逐步摆脱起步晚、起 点低的先天弱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景点景化建设滞后, 大的旅游环境未形成,宣传力度不够,民族文化还未形成出来。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1.县域交通体系初步建成
建成金六二级公路,六曼二级公路,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完成岗房、苗干山、 卯照、滴水河等农村公路硬化工程120公里;完成了农村公路 351公里,全县通公路的行政村69个,通达率97.2%。改建跃片公路72公里;新建和加固桥梁4座;建成乡镇客运站4个,开通农村客运班
线12条。至2010年,全县拥有公路1081公里,其中省道公路268公里,县乡村公路813公里。基本形成以省道公路为骨架,县乡 村公路为基础,人马驿道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
全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7603万元,完成水毁修复工程50多处,完成三面光水 渠174公里,新增防渗渠道干支渠130公里,田间渠道 150多公里,清淤渠道200多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2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9万 亩;投资1951万元,完成饮水安全及饮水困难工程141件,解决5.8万人、8.9万头(匹)牲畜的饮水困难和安全;投资2408万元,完成各类中低产田地改造2.2万亩,建成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稳农田6万亩。完成10千伏无电人口电网工程线路建设13公里,变压器17台,低压线路19公里;农村电气化输电线路32公里,配电变压器11台。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新县城建设初具规模。建成怒江大 道、新县城路网电网工程、怒江山水蓝岸小区一期工程、州县行政中心、泸水县第一人民医院、泸水一中搬迁工程、江堤防护工程等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片马口岸国门及国门广场。新城区广场、怒江山水蓝岸小区二期工程、假日酒店、六库生态垃圾处理场、六库城区污水处理厂、新县城给水工程等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新县城和各乡镇集镇规划修编工作全面推进,城镇承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进 一步完善,城镇化战略成效明显,人流、物流向城镇集
聚的效应初步显现。2010 年,全县城镇总人口达6.76万人,城镇化率达36.4%,城镇化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 段。 (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继续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六库面山绿化工 程,天然林管护面积达到270万亩,建设公益林15万亩,巩固退耕还林工程6万亩 ,实施荒山造林6.5万亩,完成沼气池建设3553口、节柴灶3352眼,完成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3平方公里。加强城市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危险废物处理和大气、噪声治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推动工业园区向生态化、集聚化、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六库市政净化、亮化、绿化工程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得到全面加强,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全县文盲率下降到0.6%, 人均受教育年限实现6.45年。整合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撤并小学校点共240 个,全县中小学校从2005年的326所减少到86所,比2005年减少了251所,校舍建 筑面积24.1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学生8.11平方米,初步实现分散办学向集中办学 转变,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的问题。
全面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医药采购制度进一步规范。县医院总体搬迁建设和鲁掌 、洛本卓、称杆、上江、古登5个乡镇卫生院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 进,完成了75个村(社区)卫生室建设任务,新
型农村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参合率从2005年的68%提高到2010年的96%。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 。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农村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形成。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速。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6.1%和89.96%。通信资讯网络覆盖全县乡村。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劳动力科技培训3.2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 动力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 4.4%以内。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贷免扶补”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险种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万人、3.8万人、1.6万人、2.5万人和2.3万人。临时性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对五保户、特困户、城乡低保户、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困难职工、贫困残疾人开展救助救济,为困难群体提供生活保障,累计发放城镇和农村低保金8070万元,发放低保粮4273吨。完成廉租房建设664套,面积3.85万平方米,发 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85万元。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司法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服务“和 谐泸水”、“ 法制泸水”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二、深刻分析泸水当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正确制定泸水“十二五”发展战 略的前提 (一)当前泸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8.7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万元在全省47个县域 经济试点县中分别位列第43、46位。地方财政收入1.27亿元,地方财政支出8.47 亿元,地方财政自给率15%,为典型的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处于全省 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后位次,发展任务严峻。
2、科教事业发展水平低,自主创业能力弱
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滞后,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自主创业能力弱。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人口素质和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泸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4年,社会发育的程度低。
3、发展基础薄弱,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
受自然条件和资金投入的限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落后,公路网等级低、县乡村组道路顺畅程度不高、保障程度低,高等级公路网建设欠缺,群众出行难和出行安全尚未得到扭转。区域电网布局不合理,电力保障程度不高,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薄弱、发展瓶颈突出的矛盾没有根本性改变。 4、农村贫困面大,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由于自然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扶 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升1500元为新标准,1196元以下还有6万人绝对贫困人口。
5、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
产业规模小,数量少,科技含量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专业市
场建设滞后, 农产品市场地、便民市场发育不完善,旅游文化产业规模较小,档次不高。规模 看不到是因与山河破岁,气候制约。 6、强基固边任务重,社会稳定压力大
边境线长,固边守土责任重大。边境沿线农业人口比重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扭转,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失业人员以及下岗职工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利益述求多元化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大了维护社会稳定的难度。边境线长136公里,政局不稳。
(二)面临的机遇是:
1、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机遇
随着“桥头堡”建设战略的全方位推进,以及国家实施的加大对边境贸易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的办法替代现行进口税收“双减半”政策;提高边境地区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免税额度;优先在边境地区扩大以人民币结算办理出口退税的试点;对边境特殊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实施财政贴息政策;支持边境口岸建设等沿边开放政策,为泸水依托区位优势,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实现片马口岸的转型升级,拓展经济社会新的发展空间带来机遇。 2、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
今后十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入,国家将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在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
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特别是温总理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把滇西边境山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为泸水加强扶贫攻坚,促进民族和谐,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机遇。
3、国家扩大内需和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带来的机遇 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的建议》,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国家“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为泸水扩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强调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新时期的民族扶贫方针政策和重点为泸水扶贫指明了方向,给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
4、国家、省有关“怒江问题研究”带来的机遇
泸水县是国家、省统筹区域发展的重点对象,省政府同意怒江州先行探索开展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试点,建立生态长效补偿机制;同意怒江开展点对点直供电试点;决定对怒江州“四个百万”工程和实施“五大工程”给予专项重点扶持等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为泸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机遇。
5、水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发展水电支柱产业、培育水电大省的发
展战略将进一步深入。怒江大电开发在“十二五”期间有望实施,为泸水水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升级发展带来机遇。 6、怒江州“十二五”发展战略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怒江州实施“两极两翼”发展战略,为泸水吸引各种经济要素壮大县域经济,有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发挥增长极作用, 以及率先发展带来机遇。 (三)面临的挑战是:
1、被“边缘化”的挑战愈加凸显
“十二五”期间,滇中城市经济圈对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仍然大于扩散效应,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其集中的趋势不会逆转,泸水县地处云南省边远的边境地区,不通铁路、航空,交通运输方式单一,运输成本较高,全县产业与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关联度不高,联系不紧,被“边缘化”的挑战愈加凸显。 2、区域竞争日趋激烈
泸水县重点发展的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等产业与周边区域的相似度较高,产业结构趋同,在区域竞争中面临严峻挑战。与周边:保山、腾冲、大理等
3、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泸水县东西差距、南北差距明显,山头山脚差距、农村城镇差距突出,“小县城 、大农村、大山区”、“大资源、小产业”、“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仍然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状况 没有 4、资源利用与环境
保护冲突加剧
泸水地处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任务重,土地供给长期偏紧 ,工业发展面临越来越高的环境门槛,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
在充分认识泸水所处的发展阶段、水平与内外部发展环境优劣后,发展才是硬道 理,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也不行,优大于劣,机遇大于挑战;泸水“十二五”发 展的思考,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战略: 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 桥头堡”和怒江州实施“二次跨越”的战略目标,发挥全州中心城镇、片马边境 口岸两大比较优势,突出中部滨江经济带、东部工业园区、西部外贸口岸三大区 域重点,突破思想障碍、人才制约、基础制约、服务环境制约四大发展瓶颈,切实把泸水建设成为特色经济带动区、边境经济合作试验区、扶贫攻坚决战样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民族团结繁荣先进区,着力打造创业泸水、开放泸水、素质泸水、生态泸水、和谐泸水,努力让全县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县域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提升5位次以上,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怒江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扶贫攻坚和改善民生工程有重大突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特色产业长足发展;生态保护持续加强;强基固边总体提升;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基本公共服
务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各项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具体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全县生产总值达39.3亿元,年均递增16%,人均生产总值20000元,其中:第一产业达 3.06亿元,年均递增 5.6%;第二产业达15.72亿元,年均递增20 %;第三产业达 20.52亿元,年均递增 15%。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到 8:40:5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 2.45亿元,年均增长14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50亿元以上。 2.工业发展目标
工业总产值达到 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20%,单位GDP能耗下降5 %以上。 3.农业发展目标
农村经济总收入5.4亿元,年均递增 8%;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年均递增7%; 粮食播种面积保持40 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保持在5.8万吨左右,人均有粮400 公斤以上;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达6.47万亩、高稳产农田达12.454万亩、有效灌 溉面积达23763亩、农田有效灌溉率提高到40%以上;特色农业的总产值占农业总 产值的70%以上。
4.生态建设目标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中心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80%,工业“三废”处理利用率达到8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进展,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5.社会发展目标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 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人均受教育年限8.5年;财政性科教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3%,城镇化率达50 %以上;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5%、96%;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达标率达80%,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普及率达80%;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9亿元,年均增长17.6%。根本性改变。6.民生改善目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7140元左右,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96元,年均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达6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年失业人员和新生的劳动力就业率达90%以上;培训转移城乡劳动力3万人(次)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达、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新型 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力争全覆盖,村级卫生所标 准化建设达到60%;5年净脱贫人数达 3万人。
发展原则 ——坚持创业发展。要牢固树立既要积极主动争取外部支持、更要发挥自力更生精神的思想,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创先争优、奋力赶超,
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鼓励群众的自主创业。
——坚持特色发展。要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因县施策,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大 力开发优势资源,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坚持开放发展。要用开放的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用开放的办法开发优势资源,用开放的体制机制体现活力,用开放的环境打造竞争优势。
——坚持生态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走一条符合泸水实际的绿色之路、转型之路、低碳之路、生态之路。 ——坚持和谐发展。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战略布局 (一)构建“一体两翼”总体发展新格局 “一体”:即滨江经济带。充分发挥上江-六库-大兴地-称杆-古登-洛本卓六个沿 江乡镇居住集中、商业活跃、人口集聚、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推进滨江经济带 综合开发,把这一带建成泸水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加大县城与乡镇之间的 经济互动能力。 “两翼”:即东翼和西翼。东翼是泸水工业园区,以中小水电开发,推进载能工 业发展,促进能源综合产业快速发展;西翼是片马镇和鲁掌镇, 依托口岸发展,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建设和通道建设。
(二)建设“一个中心、四个门户、四个特色功能”城镇发展体
系
“一个中心城市”:即六库镇
“四个门户乡镇”:即老窝、片马、上江、洛本卓。东大门老窝重点发展工业;西大门片马重点发展边贸和旅游;南大门上江努力建成全州最好的现代农业经济区;北大门洛本卓积极发展药材及农特产品。
“四个特色功能乡镇”:即称杆建成牲畜交易、中小水电产业为主的特色城镇;鲁掌建成教育、工艺品加工、生物加工为一体的特色城镇;大兴地建成劳动密集型加工特色城镇;古登建成漆树产品交易为主的特色城镇。
(三)培育“四带五区”核心经济社会发展区域
“四带”:即以大兴地乡、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乡作为扶贫攻坚决战带、漆树规模种植带、水电产业聚集带、生态建设重点带。 “五区”:即以把六库镇建成城镇经济带动核心区、上江乡建成现代经济农业示范区、老窝乡建成工业发展集中区、鲁掌镇建成山区综合开发样板区、片马镇建成边境经济合作区。
三、准确把握发展重点是泸水实施“十二五”发展战略的关键 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制定后,关键是战术,战术决定战略的成败,战术即就是我们如何干?干哪些?在干的过程中,要抓重点。因此,我们必须把握住发展的重点,围绕八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一)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建设步伐 1.稳定粮食生产水平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人均有粮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其中:水稻播种面积达4.5万 亩,玉米播种面积达15.68万亩,麦类播种面积达3万亩,豆类播种面积达8.26万 亩,薯类播种面积达5.39万亩,其它谷物播种面积达3.57万亩。不断提高科技含 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2.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培育农民增收稳定、发展长远的农业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调结构、强基础、建支柱、育财源、促增收的目标。
按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分别在高、中、低三个不同海拔的区域,引导农民群众发展适合泸水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农产品,坚定不移地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着力培育农业特色产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
沿江一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巩固和发展壮大近年初具规模的 特色产业群,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扩大优质稻、香料烟、甘蔗、蔬菜、油桐、咖啡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快发展商品猪和水产 养殖业。推进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
半山一线,重点抓好玉米、蔬菜产业开发,加快科技应用水平,实现良种化。
高山一线,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重点抓好马铃薯、核桃、漆树、草果、重楼、云黄莲等产业开发,促进产业发展。 3.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施“沃土工程”、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种子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全面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基本生产条件,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重要保障。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面积6万亩,使高稳产农田地达12万亩,农民人均拥有0.7亩。
4.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初步形成了产业区域化、生产基地化、加工专业化、经营市场化,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集中培 育3-5个能促进全县农民持续增收且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以上的农村主导产业。 (1)扶持龙头企业
围绕草果、核桃、油桐、漆树、中药材、老窝火腿等重点产业,对农产品原料生产、产品加工、销售、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等环节和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及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效益较好且能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龙头企业。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按照“生产基地重点化、重点基地区域化、区域发展优势化”的
思路,建设区域性的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县有区域、乡镇有特色、村有专业、户有规模的产业格局。建设优质水稻、优质脱毒马铃薯、优质玉米等生产基地4 个,占粮食播种面积的70%以上。“十二五”期间,力争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亩,草果种植面积达6万亩(挂果面积达4万亩),重楼种植面积达2万亩,香料烟种植面积达2万亩,茶叶种植面积达1.6万亩,油菜种植面积达1.3万亩,咖啡种植面积达1.8万亩。逐步形成八个特色农业产业化种植基地。
以养殖方式转变为重点,推进品种改良为主线,继续加快肉猪、肉牛、肉羊为主 的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传统主产区畜牧业档次。加快上江、六库、鲁掌、老窝 沿江一带的商品猪基地建设,在大兴地、称杆、古登、洛本卓建立高黎贡山猪保 种基地,大力发展高黎贡山猪养殖。建设大兴地、称杆、古登、洛本卓的商品羊 基地,在六库、上江、老窝秸秆和饲草饲料丰富的地区建立肉牛规模养殖场。在 全县农村大力发展土鸡养殖,加强一般免疫,减少死亡,增加出栏。至2015年, 新建和改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0个,猪、鸡饲养量达到30万头、160万只,步入全州 生猪养殖大县;扶持出栏50只肉羊的养殖户达500户、建成年产值超100万元的畜 牧产业龙头企业10户以上,实现产值1000万元,辐射带动农户5000户。 (3)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
鼓励和支持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州、县、乡、村四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体系,抓好10-20个重点示范经济合作
组织、5个示范村建设,使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覆盖全县60%以上的农户。
5.大力推广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在上江乡、六库镇、大兴地乡、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乡沿江一线主要推广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和“沼气+养猪”富民工程模式。在鲁掌镇、片马镇、老窝乡3个乡镇及“北四乡”的半山以上注重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生态经济模式,建设沼气池3000口。 6.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建立健全稳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实施泸水县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基地建设项目,加强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到2015年,累计完成技术技能培训5万人(次),力争年输转城乡劳动力达3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90%以上。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培养现代新型农民,累计培训农民2万人次以上。 (二)大力推进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建设 1.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设施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工业发展,加快推进分水岭供水工程、老窝垃圾处理场、输变电站、园区道路工程、园区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引进大企业发展硅矿产品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推动金属硅的深加工和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园区
生产专业化、产业集群化。把分水岭工业园区建设成云南省重要硅工业基地。
按照“环保先行、科技支撑、电矿结合、绿色硅谷”的目标,突出硅业、新材料、电力、生物产业等四个板块,以构建高循环利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辐射力、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第一要求,积极运用高新环保技术改造提升硅冶、建材产业,大力支持园区真空冶金法多晶硅项目的研发,力求硅矿从初级产品开发向高端产品发展。分水岭硅工业片区年生产能力实现30万吨工业硅,多晶硅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建成75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2.大力推进清洁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 (1)积极促进水电基地建设
抓住国家积极推进水电战略的契机,积极推进六库电站与亚碧罗电站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六库电站建成投产,亚碧罗电站开工建设。
(2)适度开发中小水电
按照涉及重要灌区、重要饮用水源;城市、城镇周边重要生态河流;远离负荷区及经济中心的河流;远离骨干网络,接入系统太远的河流不予开发的原则,整合中小水电资源,规范中小水电项目核准权限和程序,控制开发节奏,优先批准已建电站河流的梯级水电开发项目,鼓励中小水电积极参与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作,提高中小水电电能质量。到2015年,力争建成中小水电项目24 项,实现装机50万千瓦,将泸水建设成云南水电基地县。(3)加强电网
建设
积极参与国家“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围绕打造境内外电力交换枢纽战略目标,根据州县境内电力需求和电源上网的需要,提高电力送出能力,进一步完善主网架,加快崇仁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建设片马220千伏、上江110千伏变电站,新增输电线路233公里,完善载能工业配套电网建设。建设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10项。形成以220千伏为主干调配枢纽,110千伏为主,辅之以35千伏支撑县内需求、以电代燃料保护生态环境的强配电网,做到电源电网同步建设,各级电压电网、城乡电网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通过继续完善“西部电网”工程,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力争自然村通电率达到100%。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治水患、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的需要,大力推进以电代燃料工程,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水平,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4)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
太阳能、风能开发。抓住云南省加速新能源开发、打造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的战略机遇,用好国家和省支持政策,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开发风电;统筹考虑光热资源、石漠化和非粮林土地资源,积极发展太阳能,争取在2015年前启动实施上江和老窝乡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做好开发老窝乡风能电站的前期工作,力争在2015年前投产发电。在太阳辐射条件好的城镇和农村地区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生物柴油开发。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农争地的原则,依托泸水县怒江干热河谷边际土地适宜种植膏桐等原料林的优势,以及境外替代种植建设原料基地,大力发展生物柴油,加快推进膏桐种植和加工。 农村能源建设。根据泸水县山区、半山区占国土面积95%以上和农户居住分散的特 点,以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节柴灶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能源发展。新建3000户 沼气池,逐步提高农村沼气普及率;实施农村节柴改灶1万户,受益3万人。 (5)做好水电开发移民安置工作
按照“服务基地建设,调整分配关系,创建‘怒江模式’,实现和谐发展”的怒 江移民工作总体思路,以移民搬迁为发展契机,改“输血型”补助为“造血型” 扶持,调动移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积极性,使移民的生存条件从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扩大和延伸,逐步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建设上江乡、小沙坝、跃进桥、鲁掌等安置点,通过水电产业开发及移民的多渠 道安置,利用小城镇建设的契机,采取“城乡联动”、“农商结合”安置模式, 有计划、有条件地安置部分农村移民,支持上江小城镇建设,减轻环境压力。在 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适当采取零星安置和插花安置方式,妥善安置 亚碧罗、泸水水电站建设涉及的水电移民。
3.培育特色生物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1)特色农产品加工
扩大蔬菜、水果和蚕桑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延伸核桃、草果、瓦
姑茶、老窝火腿、油桐等特色产业链,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逐步实现农特产品的销售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
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有的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其带动辐射能力,力争建成8个省级龙头企业。
着力培育和发展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 木腊、草果、核桃、油桐、茶叶、老窝火腿等特色加工产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特色产品加工 基地。 (2)生物产业加工
围绕打造中国木蜡品牌,培育特色产业加工集群的工作目标,结合怒江四个百万工程建设,把木蜡项目作为生物产业的龙头来抓,加大木蜡加工生产项目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不断壮大木蜡生产加工能力。大力发展以油料、茶叶、中药材为主导的特色生物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林产品、药材产品的开发,推动松香厂、桐油厂、草果加工厂、小粒咖啡加工厂等一大批生物制品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形成特色产业加工集群,至2015年,木腊厂产品产量达到5000吨,销售收入2000 万元。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发展,财政增长的县域经济发展目标。
4.加快服务业发展
(1)优先发展面向农村的生产性服务业
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良种(含农、林、牧、水产)引进、 扩繁、生产和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 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 加快农业适用技术普及推广,加大优势农产品良种、关键生产环节示范推广,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主,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以培育科技示范户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至2015年,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以上;改、扩建县、乡两级农资贮藏仓库1500㎡;建设9个乡(镇)农技站办公用房4000㎡;新建农作物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综合业务用房900㎡;药械仓库300㎡;公用工程1500㎡;田间工程15亩。 (2)推动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
稳定和巩固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每个村配备1至2名农技员,有效解决村一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断层问题。强化乡镇现有的农技、水产等公益性职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推广行为社会化、技术推广形式多样化,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员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 (3)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以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开发、发
布服务为重点,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到2015年,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80%以 上。 (4)着力推进城乡农贸市场建设
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依托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改建上江乡、片马镇、大兴地乡、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乡、老窝乡、鲁掌镇农贸市场;依托称杆和六库活畜交易市场,促进商品畜生产发展。建立以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生产-批发-零售 一体化农贸市场营销网络和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市场培育,在转变生产方式的 同时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口衔接。 (5)有序推进其它服务业发展
确立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服务网络,不断拓宽金融保险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鼓励和支持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升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商贸流通体系,加大市场建设、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建设。建设六库、鲁掌现代物流中心。 5. 大力发展旅游业
(1)整合旅游资源,壮大旅游产业
以六库周边一日游景点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傈僳文化特色村、滴水河景区旅游开发项目、怒江大峡谷澡堂会、腊玛窟旅游景点开发、
泸水县红海森林公园等建设项目;延伸以片马为中心的跨境旅游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抓好片马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景颇文化生态村旅游建设等项目。立足上江半山公路、片腾公路,结 合六丙公路,整合怒江峡谷景点和高黎贡山景点,不断开拓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到2015年,力争接待游客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亿元。 (2)促进怒江西岸旅游环线建设
争取国家支持,建设片密公路,连接六库-片马-密支那-腾冲,打造滇西历史文化、高黎贡山腹地、跨国环线旅游主题旅游区,形成跨境环线旅游圈。加强对外宣传,实施重点推介,点对点市场营销策略,紧密联系国内外旅游接待企业,推广奇异风光休闲度假游、大流域(怒江、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大流域区域)自驾游等旅游品牌。逐步扩大西岸环线旅游的接待规模,大力提升泸水旅游知名度。
(3)建设世界级大峡谷SPA群旅游项目
依托泸水境内世界独一无二背山面水的大峡谷温泉资源,组织专门机构对外招商引资,发展集温泉水疗、特殊膳食、保健按摩、怡人风光为一体的SPA度假休闲旅游,推进怒江大峡谷SPA群项目建设,发展休闲旅游,拓展国内外市场。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公路建设
干线公路建设。建设区域交通大通道,强化中心城区与3个镇、
6个乡之间纽带联系,增加路网容量,提升路网等级。重点推进金六高速公路、六丙二级公路泸水段、兰片二级公路泸水段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形成“一纵二横三联络”的骨干公路网布局。强化六库的全州交通枢纽地位。建设高等级公路400公里以上,实现省州公路高速化。 推进片密公路、泸腾公路项目建设,适应矿产进口运输,日用品出口贸易,衔接老窝景区、高黎贡山景区,推动老窝工业基地和片马边境经济区两个增长极发展,实现两翼腾飞。
农村路网建设。完成96个农村公路通组项目、35个农村公路桥梁项目与危桥改造;继续完善通村公路中桥涵防护排水设施,提高通行政村公路的晴雨通车率;完善行政村公路网络,提高通自然村公路率。建设森林防火通道300-500公里,修建古登、称杆、大兴地三座汽车吊桥,新建农村客运站点8个,完成农村公路改造30 条,共405公里,修建上江半山公路四级公路45公里。实现农村公路里程1757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通村公路硬化率达70%以上;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率达100%;形成泸水县跃进桥--碧福桥半山江东江西环线。 (2)内河航运建设
结合怒江水电开发、建设,开发建设航道,解决疏浚问题,以库区航运为主,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适航船舶,基本形成以澜沧江、怒江为主的新的库区水运体系,初步形成体制规范、结构完善的水路运输市场。适时建设相应渡口、码头及旅游航线。重点建设六库小沙坝—上江冷水沟航道;六库小沙坝码头1座、停靠站4座(大
南茂、蛮蚌、大墩子、蛮云)、冷水沟码头1座。 (3)航空建设
积极推进怒江机场建设项目,全力配合前期工作,建设通往机场二级公路。配合旅游业发展和国家开放中低空领域的新政策,做好中底空旅游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准备工作。提升航空运输与公路、铁路、水运等运输方式的衔接联运,充分发挥航空运输的快捷优势。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以城镇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为目标,继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功能,重点推进城区路网、绿化、亮化工程、老城区改造工程、城镇供水供电、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镇公交系统以及保障性住房等建设。重点实施六库生态垃圾处理厂、城区污水处理厂续建工程;泸水县新城区给水工程;六库老城区旧城改造工程;城市路网及交通场站建设;乡镇驻地供水管网工程;乡镇驻地垃圾填埋场;乡镇驻地排水排污系统改造;乡镇驻地道路改造等项目。
六库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由“十一五”末的7.8平方公里扩大到10平方公里,基本完成老城区旧城改造,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完成各乡镇驻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8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80%。建设保障性住房25000平方米。实施民居地震安全危房改造10000户。 3.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修建水库、骨干水利、改善灌区为主要任务,重点推进瓦姑、
板瓦等水库建设,新建大南茂水沟,改造新建大沟、荣崇大沟等骨干水利,推进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启动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新建安全饮水工程734处,解决8万人饮水安全,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对全县9个乡镇所在地供水水源地实行水源区封禁保护工程,治理水源区流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对6 个乡(镇)11个灌区进行续建配套改造,共改善灌溉面积23763亩,新增灌溉面积 640亩。水源工程建设以小Ⅰ型、小Ⅱ型水库为重点,兼顾各乡镇供水工程,新建 水源工程5处,引水工程8处,完成五小水利工程项目1586个,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 。实施防洪堤续建改造工程,堤防加固279公里,河道整治142公里,新建县城所 在地防洪堤4公里,新建片马小江国际界河治理防洪堤10公里。实施六库镇麻布河 等21条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新建堤防264公里。 (四)强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1.建立完善扶贫开发机制
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扶贫职责,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效率。坚持走质量效益型扶贫开发道路,推动扶贫开发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从分散向集中转变、从普遍撒网向重点突破转变、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以扶贫部门为主向全社会帮扶转变。
坚定不移地推进“四个三”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不遗余力地实施支柱产业培育计划,大力培育劳务经济,努力把四分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它产业。解决自然村用电困难、自然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改善农村居民居住条件,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2.创新扶贫方式
按照“渠道不变,投向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继续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快大兴地整乡推进扶贫工作,加大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将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结合起来,使整村推进做到推进一个、改变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开展定点帮扶工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对白族勒墨人扶贫工作的更大支持。重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90个,易地搬迁1973户8321人,改造茅草房5560户。到2015年,力争解决3万人以上的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3.加强边境、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工作
整合中央、省、州扶贫、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整乡(村)推进资金,以边境、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为突破口,重点覆盖边境、民族贫困村,不 断加强边境、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推动边境、民族民俗特色旅游,不断增强边境、民族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兴边富民、扶持特困民族、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等重点工程,扶持40个自然村特困民族综合发展试点, 建成10个民族团结推广示范村项目。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加快城镇建设
按照“一个中心城市、四个门户城镇(上江、老窝、片马、洛本卓)、四个特色功能城镇(鲁掌、大兴地、秤杆、古登)”的布局,坚持“中心带动,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的城镇发展战略,以六库新城为核心,上江、大兴地为辅助,加快城镇化建设,形成一个“1+2”具有辐射和集聚功能的经济核心区域,力争“十二五”末,全县城镇人口发展到10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努力提高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协调城乡发展的二元结构,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努力缩小城乡差别。
充分发挥滨江一线的优势区位和基础条件,以沿江一线六个集镇为点,以六丙公路为线,全面推进小城镇、居住、旅游、水电、特色加工业为一体的滨江经济带建设,积极促进人口和各种带动经济增长的要素向滨江经济带聚集,使滨江一带成为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镇群和产业聚集带,形成“以江串镇,以镇活江”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2.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把大兴地、称杆、古登、洛本卓四乡作为扶贫攻坚决战带、漆树规模种植带、水电产业聚集带、生态建设重点带,上江乡建成现代经济农业示范区,老窝乡建成山区综合开发样板区,鲁掌镇建成集中办学中心区,片马镇建成边境经济合作区,发挥六库镇城镇经济核心区优势,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中心
城镇和中心 村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特色优势主打品牌集中、学生向优质 教育资源学校集中、项目资金向质量效益型道路集中,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 体化格局。 (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1.建设片马边境经济合作区
紧紧抓住国家将片马口岸纳入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机遇,积极推动片马口岸升级为一类口岸的相关工作,加强与缅方的交流合作,灵活务实地协调口岸之间运营关系,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口岸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把片马建成面向缅北及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中电投和云电投在缅甸开发水电的货运中转站和对缅水电开发推进基地、怒江对外开放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实现口岸“二次 ”创业,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8亿元。 2.加强片马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片马口岸发展目标,建设片马口岸查验货场、怒江(六库)边贸货场、片马飞机场边贸货场、俄嘎通道联检查验房、片马口岸国门、联检楼周边环境治理、片马岗房边民互市点、六库至片马220千伏输电线路、片马口岸变电站等项目,改善口岸通关条件,实现口岸通关便利化,增强口岸发展后劲,实现口岸升级转型 。 3.推动对外经济发展
抓住“桥头堡”战略机遇,加快对外贸易出口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建成资源进 口、边境贸易、运输业、旅游业、加工业、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型对外经济新 口岸,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实质性
突破。
4.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引资渠道
打造招商引资硬环境,完善以政策、人才等为核心的软环境机制建设,注重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氛围,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加快招商引资进程,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在资源开发、边贸、旅游、文化、加工业等各个领域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强与对口帮扶地区、部门和科研单位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招商引资策划,更加注重中介招商、网上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发展多种形式的对内对外经贸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
5.提高利用县外资金的规模和效益
依托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优质,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大峡谷度假休闲旅游和生物产业。积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项目建设。探索和实践项目融资、股权融资等多种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县外资金的规模和质量。 (七)、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1.修复沿江生态
加强沿江两岸原生植被的保护,采取封育、人工造林、退耕还林等多种治理措施,加快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建立涵蓄和保护怒江水资源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推进石缸河矿山规划、整顿、治理,推进片马小江流域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快六库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排污管网建设力度。,实施泸水沿江两岸绿化工程,至2015
年,完成六库城区“五块一线”义务植树5000亩和20公里河岸生态建设任务,有效增加城区绿化面积。 2.建设林业产业基地
按照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保护产业化的原则,大力发展高效林业、速生丰产林种植、竹木种植和相关加工业。加快核桃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漆树产业,适度发展油茶、红豆杉等经济林品种。形成鲁掌三河村、老窝河谷、大兴地等乡(镇)的优势特色核桃产业带;上江、鲁掌、洛本卓、古登、称杆草果产业带;洛本卓、古登、称杆漆树产业带;片马红豆杉药用林种植产业带;怒江河谷两岸油桐产业带。到2015年,力争全县核桃、漆树、油桐、花椒、油茶、红豆杉等特色优质经济林木种植面积150万亩,实现全县农民人均10亩经济林。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保护 (1)保护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科学调度地表水、地下水、外来水及再生水等各类水源,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认真组织实施新建、改扩建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工作,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切实做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确保用水安全。制定鼓励生产和使用再生水的财税政策,降低再生水生产和使用成本。对缺水区域和工业、洗车及县城绿化等要求逐步使用再 (2)加大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力度
制定重点区域的水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加快水资源保护项目建设,加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提高水系的
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建立登记和监督检查制度。
加强饮用水源地的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入河排污口,严禁在饮用 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项目,禁止一切非法砍 伐和旅游活动,修复生态环境。 (3)增强污水处理能力,改善水环境
加快排水管网建设,对老城区排水管网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和完善,提高污水处理率。在新城区分别建设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系。建立国家补助、地方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等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污染监测体系,实行水环境监测结果公布制度。
4.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抓住农业部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有利时机,整合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有效利用农户庭院土地资源,建立立体开发、互动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圈”,逐步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推广生物农药,逐步削减化肥施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5.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生产活动的循环比和生态化水平,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
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健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权分配和水权转让制度。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包括准入条件、开发管理、矿权交易、环境补偿、资源储备等政策措施。实行规范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八)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教育事业 优化教育结构
巩固“两基”成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双语教育,关心特殊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到2015年,小学入学率达99.5%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0%以上。 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中小学校舍改造力度,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实施中小学校校园安全工程20万平方米,把教育强县作为率先发展的战略支撑,打造“素质”泸水。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教育要“建设好三支队伍”的总体要求,抓好“教育行政机关队伍”,“校长队伍”,“教师对伍”的建设,为教育发展提供智
力支撑。至2015年,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参训人数达1374人次;校长(班主任)培训561人次;骨干教师培训313人次;双语教师培训285人次。 整合教育资源
按照“中学办到县、小学办到乡、村级原则不办学”的办学格局,实施“一年规划,三年建设,五年集中”战略,促进教育资源整合,大力推进集中办学,依托六库城区民族中学、泸水一中和各类中专院校,建立全州集中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基地,盘活鲁掌原泸水一中校区和原泸水县政府办公场所,建设覆盖泸水县北部六乡镇和福贡南部部分地区县域集中办学基地。建成全县中小学校20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4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2.完善公共卫生事业 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全面建设层次清晰、机构健全、职责分明、城乡联动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预防、保健网的覆盖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大力培养各类医药卫生人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县疾控中心、县医院、保健院、乡镇及社区卫生院等18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补充更新县级医疗机构和9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建设乡镇卫生院职工住房9030平方米。至2015年,全县传染
病发病降至300/10万,孕产妇死亡 率降至156/10万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27‟以下,全县初级卫生保健合格 率达到100%。 建立和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监测与预防控制。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病和职业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防止各种意外伤害。扩大计划免疫接种范围,稳定计划免疫接种率,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人口覆盖率。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完善和发展农村合作医疗
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逐步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实施75个村卫生室7500平方米扩建项目,乡村医生20%以上达到中专学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60% ,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5%,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0%,新法接生率98%。 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
建立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治长效机制,认真执行国家“四免一关怀”和云南省实施“一办法六工程”,积极向社会机构、基金会、社团等非政府组织争取项目合作,有效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势头。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扶政策,落实好“奖优免补”政策,实施好
“特别奖励扶助工程”、“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奖学金工程”,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到2015年,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出生率控制 在13.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3.社会保障事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加快解决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发挥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到201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0.35万人,失业保险达0.4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达1.5万人,工伤保险人数达1万人,生育保险人数达1万人。
建立健全非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等制度,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范围。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到2015年,力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等水平,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基本生活。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完善残疾人救助事业。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以及农村民居的改造加固,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体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