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分析——以豫南本土音乐罗卷戏为例

2023-10-29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18年第二期《音乐创作》 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以豫南本土音乐罗卷戏为例 甘洁 摘要:对于传统音乐的抢救与保护,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在抢救与保护的基础之上,如何更好地 实现对文化有效传承,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对传统音乐文化进 行保护的同时,高校音乐教育在其中起到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让传统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触、 了解、学习传统音乐文化,为文化的传承输入更多的“后备”力量。本文拟从高校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以豫 南本土音乐罗卷戏为案例,探讨传统音乐如何走进校园、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进行传承实践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罗卷戏;豫南戏曲;河南民间音乐;高校音乐教育 作为中原腹地的河南,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中华文明的摇篮。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同时还存在着许多 代表着中华优秀历史文明的音乐遗产。众所周知,出土于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的“贾湖骨笛”被认为是目前所见最古老 的乐器,它代表着河南音乐文化历史的悠久。近年来,音乐考古的新发现也不断地刷新着人们对于河南本土音乐文化、历史 的认识。在民间音乐方面,河南有着享誉全国的豫剧、河南坠子等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这些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地方文 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己形成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对于河南本土音乐的挖掘与保护方面,已 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实现了保护阶段之后,不得不去面对的是:如何对河南优秀的本土音乐进行更有效地 传承,使之能够在新时代中得到更为广泛地延续与传播,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育者,首先想到的是 作为音乐学习与传承的重要场所一一高校的音乐教育,在面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上能够发挥出怎样的作为?与此同 时,笔者关注到作为河南音乐代表性的曲种、乐种之外,仍有着许多重要且宝贵的本土音乐文化遗产,它们同样是河南本土 音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有着“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的罗卷戏,它或许不及豫剧的声名远播,却在河南本土音乐文化 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将通过对罗卷戏音乐传承的关注、进而衍生并思考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 实践的更多可能性。 一、罗卷戏的概要及传承现状 1、概要 罗卷戏是河南豫南本土音乐之一,目前主要在汝南地区流传。罗卷戏,实际上是“罗戏”与“卷戏”的结合。所谓的罗 戏,又称为大笛子戏、大笛子罗罗等。据传清代初期传入汝南,音乐特点表现为唱腔的粗犷豪迈,多表现神话剧、武打戏、 宫廷戏等内容。卷戏,又称为眷戏,起源于寺院音乐中和尚僧侣们的经文念唱,多为寺院做道场法事时辅以伴奏、敲打、唱 颂的演奏音乐。据传明末时期诞生于汝南县的燕亭店,音乐特点表现为唱腔与当地方言的音韵结合密切,善于叙事说理。常 表现民俗风情、道德教化等内容。罗戏与卷戏,在音乐风格与表现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但在音乐唱腔、唱调上却有着 很大的相似性。两者的唱调均多使用宫、徵调式,音域范围相近、唱腔高亢豪放,具有典型北方戏曲音乐的风格。或许正因 如此,当清代初期罗戏传入汝南地区后,与善于表现文场戏的卷戏“文武并进”、相互融合,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罗卷戏。 2、音乐特点 作为豫南本土音乐的代表之一,罗卷戏在戏曲的行当、唱腔、伴奏乐器上都自成风格、独具特点。例如在戏曲行当上, 罗卷戏中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民间民俗艺术,例如狮舞、高跷、旱船、竹马等。武 打戏风格粗犷、使用真枪真刀,奔放真实。在唱腔方面,讲究音韵行腔、多采用七字、十字句,以婉转清新、优雅抒情见长。 这与整体音乐风格的粗犷形成“刚中有柔”、“柔中带刚”的音乐性格。在唱词方面,罗卷戏的每一大段唱词,常有三长一短 句的形式组成,类似古典诗词的词牌。并且从古至今一直延传至今、很少改变。罗卷戏中唱的文雅,得益于在罗卷戏鼎盛时 期文人墨客参与的创作,使得罗卷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地方戏曲。这种古典诗词式的词牌,在昆曲、京戏中常有出现, 更是体现出罗卷戏不同寻常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罗卷戏的音乐上,通常使用的伴奏乐器包括:笛子、唢呐、笙、闷子、筚篥 等。武打戏时,还会加入长喇叭、羊角号等。为了烘托武打戏的音乐气氛,经常使用的打击乐器包括大锣、小锣、大镲、小 镲、堂鼓、梆子等。同时罗卷戏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适应、尝试、更新不同时代音乐发展地需要,不断地加入弓弦乐器、 例如二胡、板胡、曲胡及西洋类提琴等。可以说,在罗卷戏的身上不仅看到古老戏曲传承地痕迹,也能够看到不断发展、适 应变化的努力。 3、历史与现状 在笔者的拙文《汝南罗卷戏研究》中对罗卷戏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清后期,罗卷戏逐渐同台演出,称为“混罗班”或是 “两下锅”,在西平、汝南、邓县、唐河等地有罗卷戏的演出。可以说在清代中期,罗卷戏一度成为当时盛行的民间本土戏 曲。民间艺人们,在汝南乡村的春会、庙会、烧香会以及各种祭祀场所中均有进行演出,在农闲时节还受邀到各大农村巡回 演出、曾一度风靡中原大地。但是清末民初开始,罗卷戏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到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罗卷戏的发展呈现出 ·134· 甘 洁《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颓势。一方面在音乐形式上,不及当时豫剧、越剧、曲剧等艺术形式的快速发展与变化,罗卷戏在音乐风格上出现较为单调 的倾向,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另一方面,老艺人的相继离世、青黄不接,音乐的传承面I临瓶颈。对于当时罗卷戏的发展 状况,民间还曾流传这样的歌谣“骚罗戏、浪卷戏,论看还是梆子戏”。 2O世纪5O年代中期,汝南地区以往罗卷戏艺人们聚居地以及活动场所的相继拆移,使得艺人们不得不分散离居,这对 于已是衰落的罗卷戏造成又一次的打击。一直到80年代,1988年秋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分别以《最后的剧团》为题拍 摄了罗卷戏剧团演职员的生活与演出,在当时引起一股罗卷戏的研究热潮。此外,伴随着党和政府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 工作的开展,汝南县地方政府也加大力度投入到对罗卷戏的抢救与保护工作。2004年,由汝南县政府带头成立“汝南县罗 卷戏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对罗卷戏进行普查建档,并帮助组建民间演出团体。2008年,罗卷戏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在党和国家政府的大力保护之下,新时代的今天罗卷戏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与希望。继而,也为罗卷戏的传承 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抢救与保护的下一步,罗卷戏的传承与发展要如何来做?高校音乐教学在其中能够发挥并起 到怎样的作用?将在下文逐步探讨。 二、传统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实践现状 1、 传统音乐进高校的历史回顾 1920年代,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建立“音乐传习所”,开设钢琴、提琴、古琴、琵琶、昆曲五个组,先后聘请了精通琵琶、 古琴的王露、昆曲的吴梅、以及后来为中国近代民族器乐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刘天华作为“音乐传习所”的国乐导师。北京 大学音乐传习所中开设的民间音乐课程,被认为是2O世纪初将民间音乐引入大学课堂的“先行之例”。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与政府对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展开一系列的普查、抢救工作。在2O世纪5O年代还曾掀起一股 “传统音乐进高校”的热潮。当时以全国各大音乐学院为中心,陆续的邀请了一大批民间器乐演奏家走进学校任教,并在此 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全面的民族器乐专业,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当时邀请了管子 名家杨元亨、古琴大师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汪派琵琶大师李廷松、唢呐大王赵春峰等,可以说,正是一次次“民间” 与“专业”的对话,让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的规范化、专业化教育中,得到了新的生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高校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师范类高校、综合大学中的音乐学院、音乐专业、 音乐课程的陆续开设,课程内容地逐渐丰满,使得音乐教育本身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特别是最近的十几年,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崛起、带动着全国范围音乐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国家与政府对民间文化价值的重申,不仅仅是在专业音乐院 校,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走进更多、更广泛的高校音乐课堂。 2、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现状 从民间走向校园,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引入、融合与发展同样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 目前所见的教学实践中,比较多的呈现为“民间音乐概论”、“民间音乐鉴赏”之类选修课的增加,个别地区的高校音乐 教育中会在音乐专业课的学习中引入民间音乐的素材,或将民间音乐纳入专业音乐教育内容之中。此外,地方乐团、剧团也 陆续推出“优秀传统音乐进校园”、“优秀传统戏曲进校园”等活动。这些教育内容的实践,为学生增加接触、了解传统音乐 的机会。但是,仅仅是“流动性”的教学,对于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还有着很长的距离。如何让学生从接触、了解,到感兴趣 继而学习、发扬传统音乐文化,这是目前的高校音乐教学中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让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不仅仅是“流 动”在学生之间,而是逐渐融入、渗透到学生的音乐学习当中,继而才会有机会、以及更多的可能性在年轻人萌生新枝芽。 三、罗卷戏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设想 在考察完传统音乐走进高校的历史与现状之后,笔者想要着重地探讨作为豫南本土音乐代表之一、且被成为“古老戏曲 活化石”的罗卷戏,是否能够引入高校音乐教学当中,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为罗卷戏的传承寻求一种新的可能。一个乐种、剧 种能够得以传承、流传,需要具备一定的生存条件。例如传承人(及演员、演奏者)、乐器、曲目、场地、听众等多方面的 条件。而目前大多数传统音乐所面临的问题,体现为:传承人的相继离世、音乐的传承难以继续;若是地处偏远地区,传统 音乐所受到的重视力度薄弱;整体的音乐传承缺乏生产性的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薄 自。从罗卷戏的发展现 状来看,其生存条件的需求主要体现为:继承人的缺失、曲目的传统与创新、以及演出与活动场所的保证。 笔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的优势与作用体现为:它为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活动的场域与空间,高校以年轻的求学者为 主体,为民间音乐的传承提供了充沛的“后备”力量。若是能够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有机、妥善地引入罗卷戏等优秀地河南本 土音乐文化,不仅仅有利于河南民间音乐地传承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家乡文化认同感、自 豪感的建立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罗卷戏引入高校音乐教学的具体设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首先,从学校及教师的角度出发,积极联合地方政府部门、文化机关,与罗卷戏的传承(团体)取得联系,对罗卷戏目 前的发展与传承现状进行调查、整理、制作档案。积极与目前的罗卷戏研究者进行沟通,为罗卷戏引入高校音乐教学做好基 础工作。其次,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建立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文化社团、学习及兴趣小组等,有组织有计划地对豫南本土罗 卷戏进行定时地采风、采访、记录。每逢民间习俗、节日之时,罗卷戏常会在各大乡村城镇进行演出,教师可组织学校积极 参与其中。从准备阶段开始、持续进行大量地田野调查,让学生能够更近地接触、了解、认识罗卷戏。 以上作为教学引入的前期准备阶段,之后将考虑具体教学方案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可以 增加“河南本土音乐”相关课程,关注地区本土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建立具有河南本土特色的音乐课程。可分为通识性的选 ·135· 2018年第二期《音乐创作》 修课程、以及专业性的研究与学习课程,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其次,阶段性地聘请罗卷戏的民问传承人(团 体)来到高校进行音乐教学,从唱腔声调、唱词的推敲、文武戏的动作、服饰的装扮、乐器的演奏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实际 的、第一手的教学。此外,作为教学社会实践的一个环节,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并联合地方旅游、文化部分一同策划“罗卷 戏的文化汇演”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活动。例如,举办罗卷戏文化展览、音乐周、罗卷戏音乐体验工作坊等,将传统音乐 文化吸收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从而推动文化的生产性的发展。此举一方面丰富学生的音乐社会实践,同时也能够使得罗卷 戏的音乐传承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将文化、教育、艺术与社会有机的结合,必将是音乐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 结语 罗卷戏作为河南本土音乐中独特的一支,代表并传承着河南本土音乐悠久的历史。对罗卷戏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 河南音乐文化记忆的传递。在这之中,高校音乐教育承担着不可推辞的义务与使命。大学时代,正是年轻学习知识、树立价 值观、寻找自我理想的阶段,若能在大学的音乐教育中纳入更多本土的音乐文化,有利于在年轻人的心中滋养本土的文化认 同与文化自豪感。此外,作为中原文化腹地、有着悠久历史、音乐文化的河南,在越来越多的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演奏者, 以及地方文化部门、国家与党和政府各方面的协助之下,人们对于河南音乐历史文化价值也有了不断的新认识,相信在不远 的将来河南音乐文化的发展定会愈发璀璨光芒。 参考资料: 1、 高歌:《河南省邓tt,-I、汝南两地的罗卷戏研究》,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2、 师姣:《20世纪中叶“民间器乐演奏家进高校”调查研究——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3、 张慧:《河南省范县罗卷戏音乐研究》,聊城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4、蔡奉伶:《失位与回归:传统音乐文化话语权的丧失与重建——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与现状研究》,西 北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本土音乐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G025。 甘洁(1970.一),黄淮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传统音乐。 ·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