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特质

2020-08-01 来源:汇智旅游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特质

作者:张海波,孙倩倩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9期

张海波,孙倩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实际,把握时代特征,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社会发展,阻碍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重大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催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相互贯通,又发展创新,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新飞跃,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彰显出新时代的鲜明理论特质,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一、科学性特质

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回答了他所处时代的课题,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运动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实际,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的前提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理论特质,确保新时代的中国建设始终遵循科学性的理论指引。

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这一理论体系围绕着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全方位从宏观战略到各个领域的具体政策进行了部署,明确了历史方位、主题方向、历史使命、价值取向、发展理念、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强军目标、外交目标、党建目标,并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融会贯通到治国方略的方方面面,构建起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决策、过程与方法相配套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把对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各个领域的相互协调、各项改革的同向发力有机衔接起来,既有理论层面的科学指导,又有实践层面的具体谋划,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不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的中国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走向强国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

第二,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党的十九大的最大亮点和突出贡献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命题。从党的十八大到2016年*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一直沿用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的论断,直到2017年在“7.26”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才首次提及并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表述,为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命题作了良好的准备和铺垫。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历史使命、主要矛盾、改革方面、发展理念、治理模式、外交理念等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以新的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理论的重大理论贡献。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告诉我们,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阐明的大时代观的高度理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理解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何出发、从何出发、走向何方”,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第三,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科学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识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中国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跨越发展,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不断跃升,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追求日益丰富和广泛,传统意义上的只注重物质生活质量已经满足不了人民大众的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越来越成为人民的迫切需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该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审慎分析中国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直接依据和本质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第四,坚持和发展了新时代的科学理论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实践,都一如既往地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为什么主题问题至关重要,*总书记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这是因为主题问题是旗帜问题、是方向问题、是道路问题。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作为一个有着13亿多的人口大国来讲,道路问题无疑是最重要和最根本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能脱离正确的方向。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稳定中国、繁荣中国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备受鼓舞、竭力奋进的伟大旗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向指引。中华民族只有选择符合自己的国情之路,才是正确之路、科学之路,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地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遵循的思想原则,表达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第五,提出新时代发展阶段的科学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了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顺应人类发展的大势,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需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时间上的规划,细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进程,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未来30年分两个阶段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进行了具体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作出了细化指导,呈现出宏观战略与具体规划的有机配合,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作出了顶层设计。*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阶段发展目标,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建立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不仅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的中国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走向强国新时代提供了科学指南。

二、人民性特质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人民立说代言,因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特质,它亲民爱民、执政为民,其出发点是人民、落脚点也是人民,始终奉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人民至上论”,始终彰显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人民中心论”。

第一,让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八以来,*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地位,从他上任伊始至现在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谈及最多的主题词汇就是“人民”,在应对重大问题的关键点上讲得最多的也是“人民”。应该说,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总书记指出:“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在经济领域,*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应更加关注发展起来以后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政治领域,*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广泛汇聚民智,充分发扬民主,畅通民意,更好的体现人民意志,真正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实处;在文化领域,*提出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新期待,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在社会领域,*提出把民生工作保障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释放改革发展红利,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生态领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出走绿色发展道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让人民群众尽享绿色生活;在党建领域,*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确保党永不变质,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外交领域,*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本着互利共赢原则,不仅为中国人民造福,也为世界人民造福。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一大亮点就在于他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创性思想,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追求。

第二,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最大的功劳归功人民。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的根本分歧聚焦于社会历史由谁创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原理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真正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英雄人物只是在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并公开承认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造就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奉为根本宗旨,在领导中国搞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建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其独特魅力就在于把人民当作国家的主人,自成立以来就把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如既往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奋斗终身。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明确提出,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刚上任不久,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梦”,并将中国梦的内涵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的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它既是我国各族人民追求和向往的强国梦,同时又必须依靠人民来保证实现。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激发群众的智慧才智,才能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的目标越来越接近,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为之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民族复兴大业的中国梦是人民的幸福梦,但是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好愿景不会坐享其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13亿多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拜人民为师,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才能、创造智慧,并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

第三,贴近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人民是历史的最好评判者。*总书记始终深入群众实际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水乳交融。在治国风格上,*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古代历史上治国安邦的民生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他多次引用过的政治格言,反复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于人民,一个政党或政权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人心向背,这也充分彰显了其一

以贯之的真挚为民的人民情怀,科学阐明衡量党员干部政绩的评判标准是人民,人民群众对我

们党所做工作的拥护程度、满意程度、赞成程度、答应程度才是检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实践性特质

实践性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内容全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以往思想理论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具有解释世界的功能,它还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质,并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它以立足形势变化为原创起点,以真抓实干为原创目的,以问题意识为原创指南,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世界。

第一,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要想创新发展,就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正如*反复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发展面临和平、发展、治理三大“赤字”难题,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矛盾叠加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严重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执政党面临着“四大风险”和“四大考验”的难题,可以说矛盾与挑战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正视社会发展的难题,保持住战略定力,既需要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又要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纵观世界风云变幻,全面分析了时代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深刻洞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充分肯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地位“两个没有变”的前提下,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适时作出调整,并制定了新时代的发展阶段目标,使党的理论政策与中国的客观实际相符合,从而更好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注重真抓实干。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同样指出:“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涉深潭”“过险滩”,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非凡魄力,以“咬定青山不放

松”“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强韧劲,以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钉钉子”精神,真正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落实到实处,才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从*总书记的施政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亲自挂帅上阵,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远赴万里,深入基层,实地调查访问,深入实践,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解决了长期困扰人民的许多大事、难事。*总书记这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亲近于民的工作方法让“鱼水情深”“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更加牢固。

第三,强化问题意识,破发展之难题。问题来源于实践,是时代的声音,只有倾听时代声音,才能解答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始终坚持以问题导向,以其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直面时代面临的一系列难点、热点、痛点问题,创新了大国治理方案,提升了大国治理水平,不仅破解了中国面临的难题,也为世界各国应对共同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

一是破中国发展之难题。首先必须推进“四个伟大”,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通过进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斗争,应对前进中的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风险、解决重大矛盾,扫除实现伟大梦想中的各种障碍;通过建设党的伟大工程,通过刮骨疗伤,勇于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成为坚

强的领导核心;通过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避免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犯颠覆性错误。

其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的中国是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各领域全面协调发展的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整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战略设计,从具体措施上解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和任务,抓住了“五位一体”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晰了第一个奋斗目标的主攻方向,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推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再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未来的发展该如何走,发展的成效如何,需要以新发展理念作为衡量和评判的标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体现发展的方向,关乎发展的动力;协调体现发展的方式,关乎发展的平衡;绿色体现发展的支点,关乎发展的持续;开放体现发展的空间,关乎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共享体现发展的目的,关乎人民的福祉。简言之,“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引领。

二是破世界发展之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饱含着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尚未走出经济持续低迷的困境,大国之间的博弈日益激烈,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突出,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三大突出矛盾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未来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对世界出现的种种困局,以欧美发达国家推出的“西方模式”“普世价值”在应对挑战中日益显得捉襟见肘。

新的历史条件下,正值世界发展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勇担时代重任,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困扰人类发展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难题开出了治病的“药方”。*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世界发展的大势,以解决全球困局为基本依据,以合作共赢、包容互惠为基本准则,站在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成功破解了世界发展面临的发展难题,化解了国家与地区间的矛盾冲突,打破了国强必霸、赢者通吃的旧逻辑,摒弃了零和博弈的旧思维,革新了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旧局面,维护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成为引导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擎天柱石”,远远优越于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西方模式和西方话语,为全世界人民追求现代化建设路径的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全新选择。

四、开放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是在开放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特质,体现出新时代的开放性特征。

第一,理论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思想只有紧随时代步伐,才能尽显磅礴力量。一个先进的政党要想勇立时代之潮头,开放创新的态度就一刻也不能停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在团结带领13亿多中华儿女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中,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它汇聚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结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21世纪中国发展的实际、时代发展的潮流相结合,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不动摇,又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学习借鉴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形成了独具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新理论,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

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克服重点难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展现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强大生机活力,带领中国人民走出的一条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第二,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到地方进行视察调研,首站便选择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广东,发出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讯号。*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他一再强调,改革开放是时代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势不可挡,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发展自己。

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矛盾问题集中凸显,利益纠葛千头万绪,转型升级困境重重。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陷阱,提升爬坡过坎的引擎,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开放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反复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但是,坚持独立自主,决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中国人民深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绝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开放中谋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是兴党兴国、强党强国的核心密钥。

第三,与世界同交往、与人类共命运。近代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唯有与时代同进步,与世界同交往,与人类共命运,才能创造出有利的国际条件,在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赢得发展机遇。新时代的中国正是本着包容、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向,遵循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与全世界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民一道,共同应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中国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完全敞开,中国将成为全球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力度,国内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以及在全球治理改革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淡化了人类不同形态的社会制度和价值理念之间的隔阂,因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国际社会也越来越期待中国声音、倾听中国方案。新时代的中国将继续乘着扩大对外开放的东风,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为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更大贡献。正如*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演讲中所言:“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作者系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黄 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