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探究

2021-12-15 来源:汇智旅游网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探究

摘要:小学高年级数学中关于“圆”的学习正是在情境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典型课例。只因为生活情境中时时处处都有“圆”的靓影:或在路上、或在建筑中、或在工艺品中、或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既然“圆”无处不在,既然“圆”的切入点太多,既然“圆”的魅力不减,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尽情演绎“圆”的精彩,进而活泼泼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以圆相关的知识点为例,为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法

无可置疑,核心素养成为当下理论界和教学一线的一个沉甸甸的“热词”。然而,无论如何热议,只有将其落实到学科教学中,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才不是一句空话。就小学数学而言,不是干巴巴地讲清公式、法则、性质、概念,而是要借助摇曳生姿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等核心素养。

一、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一堂例课中:新课伊始,教师提出关于圆的问题,学生们的回答有声有色:“菜盘子就是一个圆。”“衣服上的纽扣就是一个圆。”“足球、钢珠、盘子都是一个圆。”“硬币就是一个圆。”“车轮也是一个圆。”……紧接着,教师追问:“你们能否自己画出一个圆来?”还没等学生们“绞尽脑汁”,教师却“急功近利”,利用“互联网+”技术,形象、逼真、立体地动态演示了电子圆规在大屏幕上的“圆周运动”。

面对教师的动态展示,我们不禁要深思:这些情境好是好,但是难道只有用圆规可以画出圆来吗?难道只能借助多媒体的华丽展示才能完成对“圆”的建构吗?如果没有计算机中的画图工具,我们该如何展示“圆”的渐渐展开又渐渐收拢的过程呢?发展核心素养视角下,能否就近取材,借助生活中现有的工具画“圆”,比如,利用教室里或学生们身边的瓶盖、王牌、硬币、绳子画图呢?显

然这样的思考基于生活化的层面,因为“圆”就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就在触目可及的范围内。当然,这样的思考也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层面。

相比较,我们听过的另一节关于“圆”的“同课异授”课,教师在让“圆”登台亮相时就比较有耐心,表现出不一样的冷静和应有的秩序感:他不急于向多媒体求救,而是绕了一个大圈子引领学生们思考一些“远处”的问题:

“确定一个长方形至少需要两条线,而确定一个正方形则更简单,只需要一个条件就够了,那么,亲爱的同学们,现在我们确定一个圆,你认为需要几个条件呢?比如要不要一个圆心?要不要一个半径?自己想一想,再画一画。”

两位教师同样引领学生去触摸“圆”,但出发点迥然不同,一个喜欢华丽的动画模拟呈现;另一个以生活为蓝本,注重学生自身的探索,注重类比思想的运用,注重从概念的源头上去厘清来龙去脉。切入点不一样,自然,数学课堂的挺进方向和走向也就不一样:一种以视角享受为目的,另一种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目的。无疑,后一节课的收获更丰:学生们在“折一折”中,意识到“圆”的两个最基本的因子——圆心与半径;学生们在“量一量”中,发现每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而且半径可以无计其数;学生们在“比一比”后,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倍数关系。

两种思路,演绎出不一样的课堂效果,自然,学生所得所获也不尽相同,后者直指核心素养——动手能力和自主能力大幅提升。

二、利用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好奇心

好的数学课堂应该给人以探索之美——不是在熟悉的已经懂了的地方“兜圈子”,而是在晦涩的、深奥的地方大胆探索;不是被动中、消极中、等待中滞留原地,而是在主动、积极、开拓中向前挺进。这正是核心素养要点中的“科学精神”所强调的。

比如,不是教师提问题,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对于“圆”,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新的、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或者发现?能否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中发现“圆”的一些本质属性或者内在规律?比如,这样探索:给你一张纸,

请你尽情、尽兴、自由对折,直到因为太厚而无法对折。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请你们认真观察对折后的一个所谓的中心点……

这样的观察中,部分学生果然收获满满:原来,不只是用圆规画圆时才能触摸到圆心,随意对折一张纸,居然也能实实在在地触摸到圆心。是呀,“圆心”不就是多次对折后无数折痕相交的那一个点吗?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呀。比如:“我在黄河边上把石头投进时,落水的地方就是圆心,周围荡起的一圈又一圈波纹就是圆呀?”“科学课中把强力敲击后的音叉快速放到水中引起的一圈又一圈波纹也是圆呀,而圆心显然就是音叉本身插入的地方。”

显然,“现实中把石头投进湖水中”和“强力敲击后的音叉快速放到水中”的情境,让学生们实现了从理论到生活的华丽转身。而这,正是核心素养培育中令人神往的理想境界,正是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有力佐证。的确,与其在理论的高坛上喋喋不休,不如在实践的天地中亲力亲为。事实上,在动手操作中生成问题、引发思考、拓展思维,隐含着一种更有价值的教学走向,那就是:相对于纠缠懂的,大胆探索不懂的才更有意思。或许,弄清了某个知识点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数学经验的建构、空间概念的丰富、数学素养的提升、人文生态的呈现、数学精神的萌芽,才是更为难得的不可或缺的学习目标。

三、创设现实情境,提升学生欣赏能力

就“圆”而言,可以动手画出它,可以口头理论阐释它,也可以在现实情境中印证它,通过鲜活情境给学生以欣赏之美。比如,就《圆的认识》可以设计以下情境:

(一)看看古人对圆的精辟论述:“圆,一中同长也。”什么意思呢?包含着什么样的数学原理呢?“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又是什么意思呢?圆向方的渐变过程中,蕴含着古人什么样的智慧呢?你能借助“互联网+”搞懂古人文献中的这些知识吗?

(二)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与速度有关系吗?拱桥下的石柱为什么是圆的?会更加省力吗,抑或是仅仅为了美观?如果换成其他形状,或会有什么不一

样的影响、改变或者弊端?对此,你有什么样的开悟或顿悟呢?能否就此写一篇数学日记或者科学小论文呢?

(三)欣赏:通过“互联网+”动态欣赏兰州黄河铁桥上的圆形拱桥、钢管、凉亭、笔筒、瓷器、剪纸、钢盔帽子等等,借此让学生思考:世界因为圆而美丽,也因为没有圆而有了缺憾,那么,对于圆,你有什么样的开悟呢?

从静态的窗内到动态的窗外、从抽象的理论到沸腾的生活,从枯燥的理论到鲜活的情境,从亦步亦趋地“学”到货真价实地“用”,从历史文献中的“圆”到现代化产品中的“圆”,彰显着数学学习版图的不断扩张和丰富,彰显着多种因子的深度糅合,彰显着数学素养的不断积淀,而这正是数学王国探索中难得而可贵的风景。

四、结语

不论是“画出来的圆”,还是层层阐释中“理论中的圆”,抑或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圆”,我们发现,都与“生活”情境脱不了干系,更重要的是与核心素养脱不了关系。在高效情境中一点一滴地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应该成为数学教师蹚出一条高效课改之路的基本策略。

参考文献:

[1]薛志宏.高中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0.

[2]罗颖.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