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智育的含义

2022-08-31 来源:汇智旅游网


第三节 智育

一、智育的含义

智育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智力的教育。

对智育的认识与教育科学、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从人类教育发生时候起,智育就占据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但是,在古代社会,智育主要是传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在今天,随着人们对智力内涵的认识不断加深,智育的目的、内容与途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

“智育”与“教学”是两个紧密相联的概念,但它们又有一定的区别,属于不同的范畴。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等相并列。教学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是实施智育的主要途径,但又不是唯一途径,除教学外,还有其他更广泛的途径。反之,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智育,但德育、体育、美育等也都需要通过教学途径来完成它。

二、智育的功能

智育是社会文明进化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开发人的智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历代教育及教育家都很重视智育。智育的功能可以从它对社会和个体的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智育的社会功能

1、促进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社会进步

生产工具是物化了的智力,它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工具的进化要求有相应的智力水平,因此,智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化而日益加强的。尤其是现代社会,从机器大工业到信息革命的今天,由于生产力和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对科技的需求,最终会转化为对具有一定智力水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教育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正是由于教育对劳动者智力等的开发,国家、社会和企业才可能实现最快的经济增长。因此,教育史上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命题,进而发展成为今天世界范围的忽视其他教育内容的“智育第一”的病态教育景观。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最紧迫的时代性课题,就是如何发挥智育的功能。

2、传承和促进人类智慧发展

人类的智慧成果是以两种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一种是客观的或物质的形式,比如工具、图书和其他媒介的形式;二是主观的即主体的心智能力,包括智力的形式。这两者之间又是通过相互作用而相互促进的。由学校参与的智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物化的智力成果(即客观知识体系)同主观的智力成果结合起来,实现客观文化向学生主体能力的转化,增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智育在实现传承人类智慧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发展。通过智育,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了大量人类社会精神活动的认识成果,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渗透到学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影响更多的社会成员。人们在掌握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科学、技术和精神产品,促使社会文明不断进化。

(二)智育的个体功能

1、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制约,造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现代社会从机器大工业时代开始,就在逐步克服由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离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的问题。智力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个体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工具,而是一个能够全面、自由和充分地吸收、再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主体。故智力发展也就成为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智力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智育活动也就自然成为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提高个体社会生活质量

当代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当代新技术正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类生活在消费方式、服务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等方面发生迅速的变化,也都打上了智能的烙印。一个智力发展上有缺陷的个体是无法自由和幸福地生活于现在和未来社会的。从个体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智育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

(三)智育的教育功能

智育的教育功能是指智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德、体、美、劳各育的基础。无论德育、体育、美育或劳动技术教育,必要的知识以及理解和认知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德育过程中,道德判断、推理的过程,道德情境和事实的分析以及道德策略的选择等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心智能力做基础。否则,即使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再有效,学生在践行道德时仍然会有判断失误和结果上“好心办坏事”的问题。列宁曾经说过:“只有了解

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的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在体育过程中,要使学生身心健康,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以及体育锻炼方法。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实现体育的目标。

在美育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就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

在劳动技术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些生产劳动以及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还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技术教育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不仅需要智育的支持,与智育的目标和任务也是相通的。

三、智育的任务与内容

(一)智育的任务

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通过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此外,要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需要努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传授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

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可称为记忆性知识,是一种狭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指个人没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广义的知识包括了程序性知识。

就智育而言,学习陈述性知识会使学生的心智产生变化。但是过于强调陈述性知识,不仅影响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会窒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可能),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特别注意程序性知识的教与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人与专家在处理问题时的主要差异是专家的知识结构中有较多的程序性知识。

2、发展技能

形成必要的技能也是智育的重要任务。技能是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从广义的知识观来看,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包括完成身体活动的协调任务的动作技能和完成智慧任务的认知技能。认知技能又包括对外进行智力活动的智慧技能和对认识活动本身进行反省认知的认知策略。这样,实际上有三种技能类型存在。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其学习内容可能是体育或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但与动作相关的心智发展却是智育的目标,动作活动中必然伴随一定的认知、判断、推理和协调的心智活动。智慧技能,是人们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加工外在信息的技能。智慧技能的培养需要靠训练来解决。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化的技能,其功能是调节和控制概念与规则的运用。”1布鲁纳曾将教学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1)为学生提供材料同时让学生提出概念假设;(2)对获得的概念进行检验;(3)要求学生分析他们获得概念的策略。其中对获得概

1

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念的策略进行分析的做法,是培养学生对认知策略进行反思的能力的一种尝试。

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英国学者迪尔登认为:“智育并不只是装载认知内容的问题,它还意味着努力获得精确性、明晰的表达力、秩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当审查和评价认知内容并在总体上对之进行批判性评估时,智育更是意味着一种批判性分辨的活动。人们对真理、一致性和适合性始终抱有疑心,而且对谬误、无效性和不贴切性也抱有相应的戒心……正是由于这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才使得智育能够培养自主性。”2所以,自主性的培养不仅是一种价值或德育的目标,也是智育的重要任务。自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而非智力本身。但毫无疑问,自主性亦是个体智力品质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智能活动都需要通过联想等方式将已知条件和未知的结论连接起来,而这其中就必然包含有自主的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是智力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智育活动努力探索的课题。创造性的培养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整个民族和人类,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认为,创造性的主要表现是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几乎可以与创造性思维并称。这是因为只有在发散思维的条件下,人类才能冲破外部的条件束缚和内部的心理定势,进行创造性活动。但是,发散思维本身并不能够独自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个体如果有辐合思维上的欠缺,就不可能确定问题的实质,也不可能周密严谨、合乎逻辑地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创造性也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智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从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的训练着手。

(二)智育的内容

2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智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9-30页。

根据智育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学生的方式,智育的内容可以分为显性的智育内容和隐性的智育内容。

显性的智育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其他智力活动的内容。具体包括:(1)语文课,即关于语言、文字、文学知识的学习与欣赏、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育等;(2)数学课,对数的概念、空间概念的建立,以及逻辑推演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等;(3)科学课程,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主要是严密的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等;(4)社会课程,包括思想品德课、历史等课程中的道德推理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历史事件及其原因的推理、思辨,以及对学生观察、合作、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除此之外,教师指导下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也是显性智育的一部分,它们的目的是巩固文化课中知识、技能的学习,并强化接受智育的动机。

隐性的智育内容主要包括不在课程标准规定范围之内的、教育环境中以间接的、潜隐的方式呈现的智育内容。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校园和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课外读物和现代媒体提供的智育内容等等。隐性的智育内容可以对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产生刺激和推动作用。我国大部分教育学著作,只注重显性的智育内容,忽视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选择、判断和获取的智育内容。实际上,不仅教材内容可以作为现代智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教材以外的、许多可控和不可控的知识(如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的知识)、技能、新鲜刺激以及教师与学生求知、交往的方式、方法等等,都应成为智育的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