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诗词
现在大家应该基础差不多都学完了吧,那就说下七绝吧。 绝句是最好写的,也是最不好写的诗。为啥这么说呢,大家可能会说字少呗,不见得哈。字少 要求就越高,所以好多学校都是把基础讲完了 就讲律诗 再才是绝句。
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每个诗评家 都有自己的观点 这是不可否认的。到底谁说的好 说的对 这个由后人去评说,无论诗作吟何内容,只要在立意上有独特的意义,就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例如于谦的《石灰吟》。谁把原诗说下,最出名的一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只留清白在人间。石灰作为一种物体,其本身不具备诗意,就像大路上的灰尘一样普通,可是于谦赋它一种精神,使得石灰的形象大放光辉,这就是所谓的立意。诗的立意,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真、新、深。所谓的真 就是真实的感情 ,不像有些苦吟诗人 闭门造车 比比皆是,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刘熙载在《诗概》中说过一句:“诗可以几年不做,但不能一首不真”,此处的真 就是感情了,真情实感。
例如李白的诗:送给汪伦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说道这个里面也有一个故事,汪伦因为羡慕李白的才华 所以邀请李白来做客,作客必然少不了酒,所以李白就去,汪伦照顾的很周到 最后在送别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从语言的角度看,这首诗就像是大白话,翻译就知道了。我乘舟正要走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唱歌而来,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伦送我的情深。当然了 转句是有些夸张哈,李白写诗 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 ,写诗都是比较夸张的,语言上几无雕饰,但却成了千古名诗,就是因为这首诗是李白的切身感受,所以能打动人。当然,说是要真,却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去照搬实际生活,需要在生活的基础
上加以夸张、提升,这样才会更有意味。
再说下新。所谓“新”,就是要出新,就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意是独特的,是别人没有过的。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诗人刘夜烽说:“清新莫拾人牙慧,别出心裁意自高”。这句大家应该能懂吧,清新莫拾人牙慧,别出心裁意自高。同一件事物,从不同侧面去观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能用常人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写与别人不同的意,才能出新,才能不落俗套。同写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写的是梅的品格,高洁孤傲,以梅抒志;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写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李商隐写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种悲观慨叹之情;朱自清写的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对李商隐的批判。新,就是要立新除旧,就是有新思想、新感觉、新视角,这样的诗才会令人为之耳目一新,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
再接着说第三个,深。所谓“深”,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要令人回味。中国文人是含蓄的,文化艺术讲究的是有回味,有想象,如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细品,越品越有味道。作为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承载,诗也应具有这样的特点。举个例子吧,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大家很熟悉吧,王昌龄的 出塞。看似平淡 深究一下 还是空间很大的,写的是征人戍边的情形,但却透过诗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有为将军的渴望,颇有一种“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全诗时空转换,既有历史长河的久远,也有“万里”空间的辽阔。所以刚才为什么说 想象空间很大。
下面我们来说下意境。什么是意境?《辞海》里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物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 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身处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他把诗的意境分成三格,言物者为下格,只是简单对事物进行直接描写,没有主题的升华,没有美的提炼,诗品则下矣。言情者为中格,将作者自己的身心,投到强烈的感情体验之中,将意象融为一体,即把客观事物理解体验之后,化为个人感情,并经过酝酿加工所形成的境况。意境者为上格,偏于言志。即作者将物境、情境都融为自己的意识、感情,使之升华到最美好的境界。
诗歌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对所反映的对象素材加以取舍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我们在创作中必须掌握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少总多。诗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罗列进诗中,所以需要有一个选取、删简的过程。
2、以小见大。以小景传达大景大情,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因为时间关系 就不举例子了。
3、即物寓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类诗常借物多以鄙视 嘲弄 劝喻 警告,也就是讽刺一类的写作手法,当然如果立意不同 也当另做别论。
4、虚实相生。虚是主观思想感情,实是客观景物形象。诗中如果只有虚,就会抽象说教,没有诗味;如果只有实,就会现象罗列,没有生气、情趣。所以我们经常说到虚实结合。古人云:“虚者枯,实在塞”,这样才能情景交融,就好像阴阳一说,互补。
其实章法这个东西 说简单也不难,就是我们平时说的 起承转合。一般情况下,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1、起句一般或写景,或写实,或叙事,或议论,或感叹,七绝多比较平稳,五绝由于字少,多直入主题,
如李清照的《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起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承句多接第一句的意思,或延伸,或发展,或渲染,或补充。
举
张俞的《蚕妇》:
例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3、转句是全诗的最着力之处,转得好,就能翻出新意,诗的神韵自出。
例如岳飞的《题青泥市壁》:
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转一般有四种方法:
一 顺转,二 反转,
三 由景转情,四 由情转景。另外,绝句的转常常会用关联词来表达开合、反正、递增、因果、呼应、反诘等诗意的发展和变化。
4、合句多数情况下是全诗的诗眼。或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绝句的“起、承、转、合”中,尤以“合”为重要,明王世贞说“歌行有三难,起调一也,转节二也,收节三也,惟收尾尤难”。
还有人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明后七子谢榛说:“结尾要像撞钟那样,清音有余,含有不尽之意。”这些都是强调结尾要有余味、有力量。
诗词的表现手法 也就是所谓的 赋 比 兴,还是大致的说下吧。明人王文录说:“作诗不明赋、比、兴,医药不明君臣佐使也,岂得为诗?”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个和前面说的起承转合 有些相似哈。
1、赋。赋法,即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叙事伯,直写景物。是告诉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唐以前的人们,赋比较多,后来越来越含蓄,赋少也。赋的要求: 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
二是要讲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有诗味;
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
2、比。比法,即以彼物比此物。在绝句的创作中,比是一种经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现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词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比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 比喻。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比喻也有几种分类,明喻 ,就是比较明显地打比方。隐喻,也就是暗喻,比喻关系暗含在其中。借喻,是一种省略性的比喻,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喻物。
回过来 看比的第二个,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来突出事物的特点。这也
是一种绝句中常用的方法。有横比与竖比之分 。横比
例如袁牧《马嵬驿》: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以不同人之间相比,用唐玄宗、杨贵妃长生殿别离与平常百姓别离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表现了作者重视和同情普通民众的思想感情。
纵比,就是通过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
例如崔护的《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与今年作对比。
第三个 比拟。这是一种把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物,或者把甲物比作乙物的一种方法。
例如秦观的《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说下最后这个 兴。兴,作为艺术手法,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影生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往往说的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 兴者起也。即起发端的作用,以便为下文开头。朱熹云:“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在全诗或段落开始,先说些同要说有事物无直接关系,或没有明显联系的话,但却有启示的作用,引导下文。
例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面两句起兴,写少女不知道愁是什么,高高兴兴上得楼来,这本来都是与“闺怨”无关的,可是上楼后忽然看到杨柳了,想到折柳而别,送“夫婿觅封侯”是错误的,如今自己独守空房,由此产生了怨。兴而比也。即既有发端作用,也有比的作用。 诗经的开篇第一首《关雎》就是一个例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开篇写水鸟相爱,联系到男女相爱,以水鸟相爱来比喻男女相爱。
兴与比都有之。在绝句中这种写法也是比较普遍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