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十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八书(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三十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七十列传(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发配。 (2)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苦于。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网捕。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怪异。 夜篝火 篝,名词作动词,用笼子罩。 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次活用作动词,为王。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注视着。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固的铁甲;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锐利的武器。 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3、古今异义
今亡亦死 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又间令吴广之…… 古义:暗中。 今义:空隙。 卒中往往语 古义:到处。 今义:常常。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亲自。 今义:人、动物的躯体。 会天大雨 古义:适逢,正赶上 今义:集会,见面等。 楚人怜之 古义:爱怜。 今义:可怜。
夜篝火 古义:用笼子罩着的火。 今义:在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十六或十七。 比至陈。 古义:等到。 今义:比较,比方。 号令召三老、豪杰来会计事。 古义:集会商议。 今义:管理财物的人员。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编次。 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4、一词多义
(1)会 会天大雨 (恰逢)
与皆来会计事 (聚集、聚会)
(2)将 项燕为楚将 (名词、将领、大将)
上使外将兵 (动词:率领、带领)
(3)次 皆次当行 (编次,依次编排)
之次所旁丛词中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4)书 乃丹书帛 (写)
得鱼腹中书 (字条)
(5)乃 陈胜、吴广乃谋曰 (于是,就)
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表判断,相当于“是”)
(6)为 皆次当行,为屯长 (做、当)
为天下唱 (给、向)
(7)故 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 (缘故)
(8)道 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 (这里指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9)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派)
陈守令皆不在 (官名,县令)
(10)数 以数谏放 (多次)
卒数万人 (数词,几)
(11)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行列、队伍)
乃行卜 (去) 行收兵 (行军)
三、课文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宣传工作):置书鱼腹(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篝火狐鸣(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11、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舆论准备包括:
(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置书鱼腹】;
(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篝火狐鸣】。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
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12、名句赏析。 “苟富贵,无相忘。”
这句话反映出陈胜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以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陈胜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这句话充分表现了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抱负,写
出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表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充分显示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
畏精神。同时,这铿锵有力的话,具有极大的号召力,表现了陈胜的卓越的宣传、组织才能。
13、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启示: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四、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 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 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五、人物形象
1、陈胜能成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原因(陈胜起义成功的原因):
(1)陈胜年轻时便有“鸿鹄之志,所以当遇雨失期,900戊卒面临“法皆斩”的命运时,他便与吴广谋“举大事”,宁可“死国”而不“亡”,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2)他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精辟地分析当时政治形势“天下苦秦久矣”。
(3)提出正确的策略口号:他根据秦二世搞阴谋继君位又矫父命杀太子扶苏,政治不得人心,又根据楚人反秦情绪最强,都把复楚希望寄托在楚名将项燕身上。于是果断提出:“诈称扶苏、项燕”这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吸引广大民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
(4)巧妙机智地起义准备工作:决定起义,但他们并未鲁莽起事,而是巧妙机智地先将“陈胜王”置所罾鱼腹中,借神的力量“威众”,又以“大楚兴,陈胜王”的狐鸣大造舆论。
(5)精心策划的组织发动工作:利用吴广素爱人得民心而被笞,引起士卒的同情,然后选好时机,并杀两尉;接着召令徒属,晓以利害,并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当徒属皆曰“敬受命”时,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举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旗,率众进攻大泽乡。
2、课文分析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卓越的才能。
①敏锐的洞察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②严密的组织能力——抓住“将尉醉”的有利时机,使用激将法;“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
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③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陈涉、吴广起义经过了几个步骤?
首先制造舆论,鼓动人心。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
然后抓住时机,“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的障碍; 接着号召徒属,进行宣传,指明了斗争的方向; 最后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并迅速壮大。 4、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陈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举例分析。
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能与朋友同甘共苦;有远大的抱负;具有叛逆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严密的组织能力;具有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举例略。
六、段落层次
全文以陈涉、吴广的活动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第二部分(第2段),写陈涉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 第一层[二世元年七月……法皆斩]写起义的原因。
第二层[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突出一个“谋”字,重点写陈胜对形势的分析。 第三层[乃行卜……皆指目陈胜]写陈胜、吴广在准备起义过程中造舆论,以号召、发动群众。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领导起义和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一层[吴广素爱人……吴广为都尉]写起义的发动,计划十分周密。
第二层[攻大泽乡……杀之以应陈涉]写起义军势如破竹的胜利进军和迅速壮大的形势。
七、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
八、写作特色
文章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陈胜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文章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全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关起义以前的事迹,只选其典型事例来介绍陈涉高出常人的言行,写得比较简略。有关起义筹划过程和起义场面,写得十分详尽,泼以浓墨,这主要是为了突出陈涉的非凡才干。写作战过程,则又写得相当概括,以免人物形象淹没在大场面的活动之中。由于作者能紧扣“起义”这个中心,详略适宜地写了起义的前前后后,显得重点明确,有助于作品主题的揭示,更有助于陈
涉形象的勾勒。
文章的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如写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仅用“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五个短句十六个字,就揭露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现实。写陈胜、吴广杀两尉时,运用“笞”“挺”“夺”“杀”这一连串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最后写起义军胜利进军时,用“攻”“收”“下”“徇”“人”“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陈涉世家》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十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八书(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三十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七十列传(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发闾左適戍渔阳 (2)为天下唱 (3)固以怪之矣 (4)将军身被坚执锐 2、词类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 。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活用为动词, 。 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 。 夜篝火 篝,名词作动词, 。 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 。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次活用作动词, 。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活用为动词, 。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 皆刑其长吏 刑,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 3、古今异义
今亡亦死 古义: 今义: 又间令吴广之…… 古义: 今义: 卒中往往语 古义: 今义: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古义: 今义: 会天大雨 古义: 今义: 楚人怜之 古义: 今义: 夜篝火 古义:。 今义: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 今义: 比至陈。 古义: 今义: 号令召三老、豪杰来会计事。 古义: 今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1)会 会天大雨 ( )
与皆来会计事 ( )
(2)将 项燕为楚将 ( )
上使外将兵 ( )
(3)次 皆次当行 ( )
之次所旁丛词中 ( )
(4)书 乃丹书帛 ( )
得鱼腹中书 ( )
(5)乃 陈胜、吴广乃谋曰 ( )
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 )
(6)为 皆次当行,为屯长 ( )
为天下唱 ( )
(7)故 广故数言欲亡 ( )
扶苏以数谏故 ( )
(8)道 道不通 ( )
伐无道 ( )
(9)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 ( )
陈守令皆不在 ( )
(10)数 以数谏放 ( )
卒数万人 ( )
(11)行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乃行卜 ( ) 行收兵 ( )
三、课文理解
1、起义的直接原因: 。 2、起义的根本原因: 。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 (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 7、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 。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10、起义的导火线是: 。 11、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舆论准备包括:
(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置书鱼腹】;
(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篝火狐鸣】。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