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农”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022-10-24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13年第10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No.10,2013 (第15卷第1O期) fV01.15.No.10) 毛泽东 ‘‘一 农 ,,田 , 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何天雨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 [摘要]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思想。深入研究毛 毛泽东;“三农”思想;新农村建设;启示 泽东的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会提供很多有益启示。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13)10__0l11-.03 国;二是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解放农民问题的关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农村富,则国家富;农村稳,则社会安。毛泽东“三农”思想是 键。中国共产党自大革命时期起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经过 多年奋斗,尤其是通过几次土地改革运动最终改变了中国延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现在和今后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毛泽东“三农”思想 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到 1952年底,全国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土改基本完成, 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毛泽东“三农”思想概述 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免 除了过去农民每年向地主交纳的700亿斤粮食的地租。土 改的完成,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旧制度的 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经过土改被彻底摧毁了,农村的生产 力得到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土 改的完成使新国家制度从此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彻底打破 毛泽东自少时起就有着很深的农民情结,对整日在田间 劳作的父辈怀有深深的同情。农民的勤俭持家、吃苦耐劳等 优良传统对毛泽东影响至深。投身革命后,毛泽东更是与 “三农”结下不解之缘——领导农民运动、深入农村调查、解 决“三农”问题,为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 实践基础。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悉心研究和批判继承, 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能力。儒家的“民本主义、重农抑 商”思想,李白成等农民革命领袖的“均贫富、等贵贱”思想 以及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的思想等,为毛泽东“三农”思 了中国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中国共产党全面 整合了农村社会,也取得了对农民进行社会动员的能力,结 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把农民问题提升至基本问题 的高度,也使得中国农民不仅获得相应的经济权益,也在政 治上翻身做主人,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文化上,农民的封建 意识逐步破除,竞争意识、集体意识不断增强。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想的丰富奠定了传统文化基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马克 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三农”问题的精辟论断则成为毛泽东 “三农”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夺取 政权后采用和平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论断、列宁关于合作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和农村问题 的解决,重点集中在如何发动农民、解放农民的话,那么在新 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则放在如何变革农 制的有关论断等都为毛泽东的“三农”思想的直接思想来源。 毛泽东正是应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结合中国 的实际创立了完整而科学的“三农”理论体系。 (一)农民问题是基本问题 村社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以保证国 家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方面,对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 调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并要求全党以农业大国、人口 大国这样的基本国情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安排计划、发 展国民经济的基本出发点。 毛泽东认为农民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在 看到农民自身局限性的同时,应更为强调他们蕴藏着的积极 力量,提出农民“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建设工作中都是一 支最伟大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民的主 体力量呢?首要是要把农民从旧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途 径一是必须首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 那么如何发展国民经济呢?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在 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是 国民经济的基础,按农、轻、重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思想。 I收稿日期】2013—07—11 [作者简介】何天雨(1985一),女,沈阳理工大学思政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沈阳市大东区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 2013年1O月 第15卷第1O期 何天雨:毛泽东“三农”思想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Oet.2013 VoI-15.No.1O 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毛泽东在论述重工业和轻 工业、农业的关系时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 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 认真的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对我国农村、农业的现状及其存 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当前农民的生活状况,社会 地位、农民的疾苦及需求有正确的把握。只有在尊重这些客 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 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 么发展重工业?”【l 因此,他提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 轻工业地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在1959年庐 策,才能制定出真正反映农民意愿、代表农民根本利益的政 策,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在以往的发展战略中,由于缺失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很 山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 基础的思想,同时还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来发展国民经 济。 (三)立足农民与农业做好农村工作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 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首先必须解 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党的工作重心则必须由城市转向 乡村。毛泽东较早系统论述了农村工作的基本途径,即农村 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农村武装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毛 泽东对“三农”问题作了通盘考虑。正因为毛泽东思考“三 农”的重心有所不同,因而对“三农”问题的解决采取了相应 的步骤:一是解放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消灭农村的封建 土地所有制;二是将分散的个体经营方式转变为合作社经 营、个体劳动转变为集体劳动,实现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初步 意义上的社会化;三是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以 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 毛泽东十分注重农村制度的变革,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 情况,适时调整生产关系,试图探索一条通过变革生产关系、 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路子。同时,他很 注重调查研究,进而获取“三农”的真实情况,剖析“三农”实 质。“要争取和依靠农民就必须调查农村”,只有这样,才能 掌握领导农业经济的主动权,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的领导 和管理;才能逐步认识农业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 领导和管理农业的水平。 二、毛泽东“三农”思想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新农村建设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曾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 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 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 了。”【2 调查研究,这是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和搞好一切工作 所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正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身体力行,亲自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才正确 认识了农村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才建立和巩固了农村革命根 据地,才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中国 革命道路。在上个世纪6o年代初,正是因为毛泽东以身作 则,在全党兴起调查之风,才有了后来在全党和各行各业兴 起的调查研究之风,才稳定了当时农民的情绪,稳定了农村, 稳定了社会,为摆脱当时的严重困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 阶段,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想有效 地解决“三农”问题,也必须深入农村、农民进行细致、周密、 l12 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民利益,以至于造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 存在,使“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掣肘因 素。而我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 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等 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三农”问题摆脱了只限在农业、农村和 农民内部解决的束缚,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三)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统筹“三农”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最宝贵 的一条历史经验深深立足农村,紧紧依靠农民,并以解决农 民问题为出发点和中心。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经济和社会 稳定的全局性的问题仍是“三农”问题,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农业是否现代化直接影 响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全国的稳 定,农民生活是否达到小康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生活是否达 到小康。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既有不同内涵 又内在关联的基本方面和领域,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推进新农 村建设。 (四)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强化农村教育 虽然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 共产党人一直十分重视对农民的教育,但由于千百年来所形 成的旧的传统和陋习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农民,在农民身上已 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农民的小农意识、封建思想等仍然 比较突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农民群众依靠首创精神和 政治勇气率先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表明农民的思想观 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 化,但旧的思想和观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得无影无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不可能很快地在农民 的头脑中牢固地树立起来。应当承认,我国农民的整体科学 文化素质不高,观念落后,参与市场能力不强,仍是我国社会 中的落后、弱势群体。因此,必须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强对 农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 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使农民本身具有 “自我造血功能”,这样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 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使农民增收,展 2013年第10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No.10,2013 (第l5卷第1O期) (Vo1.15.No.10) 现新时代风采。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五)新农村建设必须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所依靠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主 要依靠农村的供给,这就决定我们必须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 关系。党和国家必须真正解决农民的疾苦,为他们排忧解 难,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减轻他们的负 担,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 注释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82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责任编辑:李丹] (上接第107页)二、男性注视下的女性挣扎——杀敌五百。 上许多男人想象对象。 自损一千 (二)对女性命运的可掌控感 小娥的努力并不意味着女性主义的视角,因为她并未意 说到女性命运不能不提到百灵,原小说中被誉为“白鹿 识到社会的不公正的根源是男性的控制。细看小娥所做的 精魂”的女孩。作为真正有意识有能力反抗规则的人她在电 反抗与努力,都带着盲目性。福柯认为“凝视”是社会对个 影中被删掉,可见王全安选择小娥不是因为她的反抗,而是 人进行管制的方式,小娥仍然生活在男性的凝视之下,戴着 因为她反抗的同时可以被控制。女性身体作为一个性爱的 男性主导意识的枷锁。只有她认识并自觉反抗这种凝视之 被发生场所,是男人耕种的土地,也是男人厮杀的战场。无 时才是女权主义的自觉之举。 论是小娥反抗命运和黑娃结合主动引起战争,还是小娥被狗 (一)欲望湮没自我 蛋骚扰被动卷入战争,又或者是小娥在子霖的唆使下引诱孝 对父权制而言,女性身体是男性欲望客体被父权制控制 文成为双方交战的棋子,小娥的身体都是苦难的承受者。一 的女性会为满足男性欲望而主动规训自己的身体。l4 小娥的 次次战役结束后,身体都会受到以男性为主宰者的社会规则 身体在有意地追逐和无意规训中挣扎,无力驾驭。这种冲破 的惩罚,这些道貌岸然的卫道士恰恰是引发战争的罪人。女 欲望的枷锁的欲望给田小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却又造 性身体作为战场从来都是被征服然后被废弃,小娥还是被杀 就了他的悲惨命运。 小娥变成了欲望的奴隶,沉沦情欲和 死,被烧化,被压在男人的力量之下。 烟瘾让她日前憔悴,在反抗规则的路上先摧毁了自己。 如果田小娥是一出戏,那观看的人都是男人。从原著者 (二)诱惑与权力 陈忠实到改编者王全安到剧中人白嘉轩,男人的眼光带着轻 鲍德里亚晚期在《论诱惑》一书中,论述了后现在消费 蔑与悲悯看着田小娥反抗,等着看飞蛾扑火的结局。小娥看 社会中诱惑与权力的关系,在小娥身上也颇为适用:“权力诱 上去是一个反叛者,因为她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主动地追 惑人,并不是说权力的显赫低位吸引人,而是说权力恰恰通 求,但其实她在深层仍然是男权价值的认同者,因为她以身 过一种可逆性的挑战来构成诱惑”。张一兵对此解释:诱惑 体和性为反抗的工具,女人性的魅力和身体的价值还是男人 总是面对可怜的欲望伪主体的,诱惑即是对欲望成因的发 作为世界主宰者所赋予的,符合了男权话语体系对于所谓 现。 。 她引诱黑娃获得了爱的自由,屈从子霖获得了生存的 “女性主义者”的想象。◇ 自由,抓住孝文获得了性的自由,这样的经验使得她确信了 身体的价值。而这种关系中,真正具有诱惑力的是男人和男 注释 人施舍给女人生存和性的权力,这在小娥眼里是通过挑战具 [1]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有可逆性的。她熟悉了这样的反叛与挑战,试图从男性获得 2009.129 权力,甚至在求白嘉轩人祠堂时她还试图款款绵绵地行礼, [2]yi水寒冰.百度百科:女性主义[DB].http://bmke.baidu. 和兆鹏说话是也都是顾盼生辉。面对男人,她的身体仿佛永 corn/view/188518.htm.2013—4—5 远都带着欲拒还迎的骚动,像是白鹿原坝上那口残破的窑洞 [3]盂晓辉.电影中女性主义的现实矛盾以电影《一个陌生女人 的门,虚掩着、又不停地开合着试探挑逗。 的来信为例》[J].开封大学学报,2009(3):32 [4]杨先顺、潘莹耀.被凝视的女权奇观——后现代视野的女权 三、藏不住的男权视角 广告解读[J].现代传播,2012(2):25 (一)对女性身体的窥视 [5]史志文.白鹿原:中国式的欲望在燃烧[J].东方电影,2012, 影片在上映之前,就有非常多的对于“激情戏”的宣传, (9):98 以“情色”为噱头很明显地说明了导演对于这部电影的女性 [6]杨先顺、潘莹耀.被凝视的女权奇观——后现代视野的女权 被观看地位有了引导式的默许。郭小橹在《电影理论笔记》 广告解读[J].现代传播,2012(2):25 中说到,尽管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电影都是和女性相关 [7]张沁.《杜拉拉升职记》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辩证统一关系 的,但几乎大部分的女性(无论戏里戏外)却是在男性视角 [J].电影文学,2010(19):88 里的。 王全安与王雨绮,作为导演与演员、丈夫与妻子形成 [责任编辑:李丹] 了双重的观看期待。甚至在电影中,小娥的身体也是白鹿原 l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