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述评

2024-02-17 来源:汇智旅游网
堕 墼! No.6 TIA EDUCATION dune 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述评 周海霞 摘要:社会适应是大学生由于身份角色的转变而改变相应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以达到工作、学习、交往等的最佳状态。 本文在探讨大学生社会适应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以期将来的研究有所改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issn.1672—8181.2014.11.06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因此, 适应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主题,尤其是个体进入青年以后,个体 的适应能力对后期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心 理学领域对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的感知觉、认知、行 为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在发展心理学中,皮亚杰对个体的适应 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他认为,适应就是个体在机体与环境之间 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即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1社会适应的内涵 到显著水平,即积极的教养(规则引导、支持陪伴等)会促进个体 的社会适应,而消极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过度控制)则会使个体社 会适应存在消极被动适应的现象。 3未来的研究取向 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主要是进行了一些调 查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在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研究 中需注意以下方面的改进: 第一,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在进行定量调查研究的基础 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对于社会适应的研究 还没有达成一致共识,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 角度对社会适应进行研究。国内部分研究者是以中小学生为对 象来对社会适应进行研究,对我们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仍 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如杨彦平(2007)在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适 应的研究中,认为社会适应包括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学习适应、 社会支持、发展目标等不同的维度;风笑天(2005)以独生子女为 研究对象,发现社会适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包含行为 的适应,也包含心理的适应,如对自己工作的胜任、人际关系的协 调、独立生活、对自己各方面的正确认知与评价等等,他认为青年 的社会适应涉及的范围较广,具体而言是职业适应、人际适应、独 立生活适应、恋爱婚姻适应以及心理适应五个不同的维度;韩蔚 等(2006)b ̄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他认 为社会适应包含以下几个维度:对社会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 上,需结合定性的质性研究。 第二,中介变量的研究。社会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未来 的研究应探讨人格、同伴关系等中介变量。 第三,纵向研究较为缺乏。目前对于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是 横断研究,而社会适应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因此今后的研究有必 要结合纵向研究 第四,干预研究较少。目前对于适应能力欠佳的个体进行干 预研究较少,因此今后的研究需致力于探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 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从慧.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1杨阿丽,方晓义.父母冲突、青少年的认知评价及其与青少年社 会适应的关系卟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127—134. 应;对自己社会角色的适应,即角色意识以及相应的规范;对社会 各种活动能力的形成以及规则的掌握等等;方从慧认为大学生的 社会适应是指他们根据社会要求的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在新 环境中不断进行心理和行为调整,以便能为将来进入社会创造最 [3]刘文婧,许志星.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人格 类型的调节作用卟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6):625—633. [4】孙婧.工科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相关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佳的状态。 2已有研究 f5】李艳.国内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研究述评卟中国特殊教育,2012, 144(6):50—55. 对于社会适应的研究,西方比我国要早,国外对于社会适应 的研究主要以有生理障碍、智力缺陷、心理障碍、弱势群体以及移 民的人群为对象,对于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较少。国内对 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研究始于8O年代中期,对大学生社会适应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新生适应的研究:如陶 沙(2003)以351个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入学适应与社 f61曾守锤,李其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办 法[I1.心理科学,2007,30(6):1426—1428. [7】陈建文.论社会适应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 11-15. 【8】方晓义,林丹华.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11.心 理发展与教育,2004,(1):18—22. 会支持的关系,王蕾(2005)对大学新生社会适应障碍的防治研 究,究其原因在于新生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角色的转变容易 引发相应的心理问题;其二,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大学毕业生的社 会适应问题,如王学臣(2001)对大学毕业生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 查研究,邓红霞(2005)也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研 究,原因在于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由于角色的转变、巨大地生 【91沈建波.社会适应问题探讨——兼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社会适 应能力(上)[『1.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0): 137—139. 【1O】陈建文,王滔.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I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4,30(4):34—39. 『111邹泓,余益兵.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评估的理论模型建构与验 活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等,容易产生不适应感。 此外,孙婧专门以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工科大 学生的情绪智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地相关;刘文婧、许志 星探讨了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结果表明达 —证【I】-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9(1):65—72. 作者简介:周海霞(1984-),重庆长寿人,研究方向为教学心理 学,重庆三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404100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