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收看央视的《寻宝》栏目,看的多了,生出许多感叹:中国是个文物大国,这些持宝人何其有幸,可以收藏一些珍贵的文物,或许还可以作为传家之宝历代传承。
的确,五千年文化积淀,除去人为的或自然的焚烧、砸毁、走私,留存下来的也是蔚为可观的一部分。然而,古人早说过,物稀方为贵,中华文明古国也许积淀的文化古迹太多,便不见得珍惜,秦始皇之辈焚书焚掉太多上古珍贵资料,董卓、孙传芳之流又大兴盗墓之风,无数地下珍藏被毁之一空。加上1840年以来的外辱纷至,大量国宝流失海外,中国珍藏遭受莫大损失。即便是和平年代,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也让中国文物遭受了空前浩劫,这是多么的让人心痛啊!
但随着国力日盛,文物保护、收藏投资的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2007年,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之马首铜像高调参拍,引得国人议论纷纷,最终被澳门企业家何鸿燊以近7千万港币购得并捐赠给国家。 2008年春拍,宋徽宗的《临唐怀素圣母帖》拍出亿元高价。而到了2010年,黄庭坚一幅《砥柱铭》就拍出4亿多元的天价,令人叹为观止。一面惊叹其物何其贵也,另一面也有些欣慰,在市场经济规律下,飙升的价格能让珍藏文物者更呕心沥血地保护,中国古文物由此步入一个收藏的春天,对中国文物保护是一大幸事。为什么国内文物价格屡创新高?我查阅资料后知道,这其中有国内市场原因,也有海外古董商联合推动的因素。近几年来,海外文物贩子利用中国空前膨胀的爱国热情而肆意抬高中华文物与艺术品的市场
价位。国际古董商的肆意抄作将中国文物的价格提升为天文数字,国内舆论表现得义愤填膺,批评这些投机者利用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像最终以近7千万港币成交的圆明园海晏堂马首铜像,据资深的专家估价,其为铜制,最多值40多万人民币,但因其为圆明园旧物,被人为的炒高价格。不过凡事都是一分为二的,反过来思索,在新闻的背后,受益最大者不见得是那些国外的投机者,而是中国的文物保护,最起码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文物的价值,激起了世界各国文物爱好者对中国文物的收藏兴趣。我们不能片面地把这些文物的价格归咎于爱国热情。如果说一个近7千万元铜首是利用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那中国人卖给中国人的4亿多元的那幅字画呢?实际上,文物的价值体现本来就是在文物身上附加了历史、文化包括爱国等因素。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博物馆中,存留有167万余件中华文物与艺术品,恐怕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也还没有膨胀到要悉数收回的地步。何况收回来未见得比摆在别国的博物馆中更受优待。凡属中华民族经典性的东西都被各国博物馆视为上宾,优待有加,如果回到国内博物馆,也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打入冷宫,永不见天日。别看他们在文物市场上风声水起,热闹非凡,堆在博物馆未必有人会多看它一眼。想我们诸暨的博物馆,到底会有几人踏入他的门槛,去欣赏他的文物,去感叹逝去的历史呢!
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很多的博物馆守着宝贝却无钱维护,门庭冷落,陷入尴尬境地。从这方面来看,藏之于民也是中华文物得以保存得如此多的重要原因吧。中国现存的一些大的文物,如《清明上河图》等,
若非私人收藏家竭力保藏,恐怕早已毁于战火而无法窥其原貌了。所以,除去那些见证了历史的文物重器和有影响艺术家的体表作,需要国家珍而藏之,其它一般的文物大可允许民间自由保藏和交易。而这民间保藏不能只指中国人,而应该是世界各国的民间人士。就像国内许多人士一样收藏有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文物与艺术品一样。中华民族的宏伟大厦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浑厚历史基础上,也一定要建立在人类的广阔人文环境中。价格攀升和民间收藏的热潮由国内而国外,又由国外而国内,为中国文物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中国文物的幸事,亦是中华民族的幸事。
愿全社会都能保护文物古迹,更树立起保护古老文化、文明的意识,从而更好的传承我们的古老文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