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养育“文心” 写作教学的应然追求

2020-09-26 来源:汇智旅游网
养育“文心” 写作教学的应然追求

陈艳

【摘 要】写作教学当从养育“文心”开始.保持写作热情,呵护“文心”;阅读经典名著,熏陶“文心”;学会换位修改,修炼“文心”,提供发表平台,绽放“文心”.努力让学生养成了言说的习惯,与文字相伴,汲心灵之泉,植一树欢歌,从而爱上并享受写作.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16)011 【总页数】3页(P17-19)

【关键词】写作热情;言语生命;呵护;熏陶 【作 者】陈艳

【作者单位】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长乐3502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23.24

管建刚老师谈作文教学建议时强调:少训练“文字”,多养育“文心”。何为“文心”?《文心雕龙·序志》中写道:“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心,就是一颗对于写作敏感的心,一颗热爱写作的心灵。技巧人人学得会,而心的修炼,就是“工匠”与“大师”的分水岭。写作过早或过分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就会失去了文字的激情与梦想。作文教学,当从单纯文字技巧训练的桎梏中解脱而出,从养育“文心”开始。

一、泉眼无声惜细流——激发热情,呵护“文心”

“文心”首先是学生写作的心灵,是心灵的苏醒,是心灵的敞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理想的追求。文心如同初生的婴儿一般,需要精心呵护。激发写作兴趣,保持写作热情,让学生养成用文字记录生活表达心声沟通情感的习惯,从而让写作不仅成为一种需要,更是一种享受。 (一)真话,还写作一泓清泉

“水,气也;言,浮物也。”文心似水,在于它是人类心声的自然流布,恰似清清流水。激发写作兴趣,就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写真事、诉真情。如考试面对不会解答题目时的思想斗争《抄,还是不抄》,语文教师抽查背诵时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做‘贼’心虚》,上课铃声响后教师还未进班级时的场面《安静之前的“歇斯底里”》,憋着劲拿到高分就为了让教师兑现免做作业的承诺《我与暑假作业说“拜拜”》等。要有勇气和胸怀,去包容学生这些“不好听、不正确、不健康”的话语,去回应“成人不以为然却是学生沸腾”的声音。精心呵护学生稚嫩真实的感情与思考,鼓励他们写“放胆文”。包容了回应了,写作就有趣了,文字就会如清泉一般滔滔汩汩而出,自由活泼、清澈动人,写作自然就成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方式。

(二)练笔,留生活一笔储蓄

置身于多彩生活中的孩子天生就是言语天才。培养学生每天10 分钟练笔的习惯,储蓄生活的精彩,打通作文的源头活水。练笔的范围包罗万象,既可以像素描一样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有意思的人、事、物,又可以摘录读书看报时特别欣赏的一段话,或附上评价和感受,也可以是自己或快乐或愁闷的心路历程……可以是生活手记、读书札记,也可以是心情随笔、创作改篇。它不受字数、体裁的限制,自由灵动,随遇而作,还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的思维动向,捕捉到灵感闪光点,及时疏导,巧妙引领。如学完古诗《牧童》,有位学生突发灵感,在当天日记上根据《声律启蒙》

的格式把古诗进行改写:“草对笛,铺对弄。横野对晚风,草铺对笛弄。六七里,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再去卧在月明中。”教师略为一改:“草对笛,铺对弄。横野对晚风,草铺对笛弄。六七里,三四声,草铺六七里,笛弄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复去卧月蓑衣中。”然后读给全班同学听,大家觉得既新鲜又有趣,掌声如潮。这样每天都写一点儿,既是练笔,又为写作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二、厚积总有薄发时——阅读名著,熏陶“文心”

“文心”作为写作的心灵,需要外界不断熏陶给予营养。国学诗歌经典、优秀文学作品等璀璨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作为学生精神的打底,让心灵健硕、饱满。孙绍振老师认为,“有志于创作的人,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蒙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的境界。”用经典熏陶文心,从而让文字充盈飘逸,流淌着生命成长之美。 (一)以校本晨读课为主,以渗透呈现为辅,主辅相依

把经典诵读课纳入校本课程以保质,固定晨读课大量吟诵以保量,同时辅以课堂相关诗词的创境链接,经典诵读活动的竞赛呈现。主辅相依,经纬交织,形成一个网状的经典诵读文化氛围,让学生浸润书香,亲近经典。 1.保证时间,精选内容,落实到位

经典诵读要有科学的规划安排,才能成效显著。时间固定,每周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为校本课程,以专任教师执教。固定的晨读时间读学校推荐的阅读内容,由语文落实。提倡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校本、地方课、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精心筛选各年段的诵读内容。如:一年级《三字经》(节选)、优秀儿歌童谣20 首;二年级有关“花的世界”诗20 首、《声律启蒙》(节选);三年级有关山水的诗20 首、《声律启蒙》(节选);四年级《笠翁对韵》(节选)、有关节日的诗20 首;五年级《论语》(1—10 章);六年级:宋词15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各年级有所侧重,由浅入深,有规划地整体推进。鼓励在完成规定的诵读内容之余,学有余力,灵活添加。

2.课堂渗透,活动呈现,享受趣味

孩子易背也易忘,诵读内容还得巩固不断复现。以课堂渗透为主,如一位教学《四个太阳》,品读“春天彩色的太阳”段落时,先让学生说说:“彩色”包含哪些颜色?你知道哪些形容色彩多的词?然后配上春景画面与音乐,链接有关春天颜色的诗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透过词句,走进相应的诗境中,顿感美仑美奂,原本简单的语句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内涵,既达到了回顾渗透的目的,又给学生以冲击:原来我们吟诵的诗词随处可见!再以活动呈现为趣,如开展《经典诵读亲子一刻钟》《诗词短剧表演会》等经典诵读活动,提倡经典诵读与美术、音乐、舞蹈结合起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倡导读出来、唱出来、动起来,让师生在活动中迸发创意,享受趣味,提高诵读积极性。 (二)以阅读交流课为点,以海量铺展为面,点面结合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追求海量阅读,须师生共同参与。聚焦阅读交流课的“点”,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再从课外的“面”上有序地铺展,课内外互补,点面结合。学生有了大量的阅读体验,人文精神无形中蓄积了许多正能量,从而在作文中折射出丰富细腻的情感态度。

选择学生共同感兴趣的名著,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引导学生触摸作家用语言描绘的世界。与学生聊聊情节、评评人物、读读句段、品品文字、谈谈人生……把阅读指导的“点”落到实处,再相机推荐其他的阅读篇目。如曹文轩的《草房子》,结尾处桑桑坐在浸月寺台阶上的描述“他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一串串轻松与沉重、欢乐与苦涩、希望与失落相伴的遭遇中长大的”,以此跳出作品中一个个鲜活人物,以及他们与命运抗争的撼动人心的故事,品味作者高雅纯美的文字,渗透“人生总有孤独、挫折、大悲大喜”,后推荐阅读作者另一唯美作品《青铜葵花》。又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以歌曲《送别》创设忧伤

的气氛,以此展开一幕幕回忆的画卷,了解白描的手法,品味语言的质朴谐趣之美,渗透“人生就是一场场送别”,后推荐阅读相类风格作家琦君的作品《母亲的菩提树》等。

以课堂的点辐射课外的面。“流动‘漂流箱’”“评选本月阅读之星”“家门口的图书馆”等活动扩大阅读量,鼓励学生饱览古今中外书籍,去广阔驳杂的阅读世界里自由驰骋。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大量诵读、海量阅读,在拓展视野熏陶净化孩子精神世界的同时,也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诗歌的凝炼神韵,国学的博大精深,优秀著作中不同作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巧妙迥异的表达方法,都会不自觉地渗透于学生的写作思想,丰实“文心”。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换位修改,修炼“文心”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修炼“文心”,还在于学生能够换位地修改作文。作家福楼拜认为,修改是天才的标志。未经过反复修改的文章,不能算是已经写好的文章。修改是写作行为的一部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态度和精神,更是言语生命的境界。

修改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可针对学生实际的写作问题,选取典型片断组织集体评改,把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化整为零。如有位利用著名诗人张秋生的诗《“死”了十二次》,“在校园的篱笆下,有两个小朋友在说话——/一个说:昨天晚上,爸爸送我一副军棋,我高兴死了/一个说:前天夜里,有只老鼠爬上床,把我吓死了……”短短的一首小诗,用了十个“死”,诗歌滑稽有趣引人启迪,在学生为两小孩的语言感到好笑时,让他们动用形容词词库,为语言化化妆,让对话“起死回生”。然后出示学生作文本上类似问题的段落:“我们的夏令营小队走过小桥,走过土坡,走过田野,走过小溪,终于来到了小山下的树林里。”小作者连用了四个“走过”,动词使用重复单调,缺少美感。先让学生找出这一段的问题,然后集体为它润色,

美化语言。修改为:“我们的夏令营小队走过小桥,翻过土坡,穿过田野,趟过小溪,终于来到了小山下的树林里。”加上恰当丰富的动词,句子一下子就显得生动有活力了。

有了这些写作技巧的渗透积累,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上,就会以读者、编者和作者的三重眼光换位审视,反复修改,就像艺术家对待自己的作品,珍爱却精益求精,尽力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在这过程中,技艺悄然生长,“文心技巧”自然提高。在自觉地不断地自我修改中,感受到进步的愉悦,悟到写作的奥秘。 四、红杏枝头春意闹——提供平台,绽放“文心”

声音渴望回响,“文心”需要绽放。鼓励学生勤于动笔,还得搭建作品发表平台。声情并茂地朗读,张贴作文墙,投稿杂志校报,制作优秀作文集萃,班级博客上“发表说说”……许多途径都可以达到“发表”的目的。发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声音的价值所在,这种快乐会让他们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从而让写作良性循环,持之以恒。 (一)写写网络空间,接轨时尚

网络上的发表,自由通畅、务实高效,是学生所积极欢喜的。利用现代高科技资源,鼓励学生写写博客、发发评论、听听言说。如登山活动中突遇雷阵雨事件,班级博客上就热闹非凡,有表示扫兴不应该半途而归提倡勇者无畏的;有表示外出活动必须有安全常识不逞匹夫之勇的;有表示做好事前准备工作以备不时之需的等,表达、碰撞、争议……极大地满足学生言语发表的欲望,既与时尚接轨,又学会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二)创办班级报刊,体味成功

相对于网络上冰冷的文字,人对纸质的传媒,有着一种至今难以割舍的情结。投稿命中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创办班级报刊,可以弥补这份缺撼。《班级作文报》,定期出版,调用资源,请家长帮忙打字,学生分工负责。当有了固定的模式进入轨道

后,实施起来就得心应手,还能培养一批编辑、排版、美工等小能手。报纸更新快、命中率高,传播便捷,是享受也是提升,极大地让学生感受到了写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一份份带着油墨香气的《班级作文报》,滋养着学生精神的芳园。一学年下来,还可以把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如《青青小树》《蓓蕾初绽》《栀子花开》《那一年,我们毕业了》等班级作文集萃,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了精美的印迹。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这些网络博客、班级报纸、作文汇编……篇幅不论长短,文字不拘幼稚老成,都是每个人的一部分,是当时学生的最高水准,是最美丽的文心绽放。

养育“文心”,用心呵护、熏陶,让它修炼、绽放,不断成长、成熟,写作之树必定滋意生长,枝繁叶茂。学生养成了言说的习惯,与文字相依相伴,汲心灵之泉,植一树欢歌,爱上并享受写作,他们用言语创造的人生必定是美丽和丰硕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陈琴.经典即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