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2021-12-31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10年第6期 第50卷 (总228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No.6 2010 VoI.5O General No.228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再论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术 陆 扬 摘要:当今艺术的生存状态或者可以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一言以蔽之。丹托推崇杜尚、凯奇、沃霍尔等 人,认为当代艺术呈现的“后历史”无序状态,正是应验了黑格尔当年以艺术为哲学之一特定阶段的艺术终结 论。但丹托言终结并不意味消失,而毋宁是指艺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状态的变异,以及意识形态的位 移。故而面临艺术市场已被跨国资本主义全面转型的所谓后艺术生存状态,政府制订相应的文化政策,资助 艺术的健康发展,将被证明远不仅仅是雪中送炭。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丹托;意识形态;市场 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0)06—0009—06 艺术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无远弗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中,其命运似乎多少显得尴 尬。按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的说法,日常生活审美化对公共空间的侵袭,就导致艺术被无边泛 化,从而审美麻痹、审美疲劳。要之,当今流行不衰的“宜居城市”、“让城市更美好”等等口号,未必就是 审美工程的专利。至少锦上添花、美仑美奂无以复加的都市规划,未必就是后现代都市地理学的理念所 向。即便撇开公共空间,艺术在当今全球化消费文化中的生死存亡,很显然,也早已成为亟待予以深入 阐释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韦尔施对此就欣赏波德里亚谓今日后现代社会为抹杀真实与想像矛盾的超现 实的看法,他注意到波德里亚同样言及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可能导致艺术终结的忧虑:“由于人工性占据 着现实的中心,艺术因而无处不在。由于现实自身完全被审美化了,变得与自己的形象密不可分,因此 艺术已经死了。” 艺术已经过剩,艺术同美并提已经难以为继,这似乎是今天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它 对于艺术自身,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它意味着当年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回光返照,卷土重来, 那么诚如众所周知,此一艺术终结论的当代版式,其始作俑者也是鼎力鼓吹者,无疑就是美国秉承分析 哲学的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有鉴于丹托已经是国内学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无非是或望能够有所补 阙,是以标题中有“再论”一语。 一、丹托与黑格尔 很显然,今天的经济全球化语境见证的是艺术面临的另一种“消亡”危机。消亡或许是言过其实, 因为实际上这一回“消亡”的同义词莫若说是“普及”。艺术作品可以在美术馆、画廊这些大雅之堂销 售,也可以沦落成为家具店、旅游景点的摆设点缀,可以在市场里像买菜一样讨价还价。艺术家、经纪 收稿日期:2010—O3—30 作者简介:陆①扬(1953一),男,上海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 Jean Baudrillard,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trans.I.H.Grant,London:Sage.1993,P.75.See Wolfgang Welsch,Undoing Aesthetics,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P.120. 9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人、收藏家、咨询人、各类馆长和画廊主人以及地方政府在市场上各显神通,呼风唤雨促进了市场的繁 荣。所以关键在于市场。今天艺术消亡论的命题,毫无疑问与市场息息相关。比较起来,今天我们倒不 大担心艺术演绎为精神的符号,反之在忧心忡忡艺术的物质媒介,会不会反客为主,淹没了它所表征的 岌岌可危的精神内涵。藉此而言,即便当年的先锋艺术,其以离经叛道的形式,表达人类普遍经验的自 信,今天听起来也颇似一种渐行渐远的宏大叙事。在这样的语境中,艺术究竟面临怎样的命运,理当成 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美国当代美学家,或者说艺术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正是 在此一背景之下,得以不胫而走。丹托曾在巴黎师从梅洛一庞蒂做访问学者,走的则是分析哲学路线, 其艺术批评涉猎广泛,从沃霍尔、梅洛一庞蒂到尼采、叔本华、萨特再到摄影家梅普尔索普,均有专著和 专文议及。艺术终结这绝 算时新的时新命题,可以说是丹托一以贯之的思想,从他的第一部艺术批评 著作《日常物品的转型》(1981年)开始,到后来的《哲学对艺术的剥夺》(1986年)、《艺术的终结之后》 (1997年)、《艺术之后:批评、哲学与趣味的终结》(1998年)、《美的滥用》(2004年)等一系列著作和文 集,都不遗余力从不同侧面阐述了这一思想。由上可见,从20世纪80年代起,丹托就开始关注现代主 义终结之后的艺术问题,而致力于阐释一种新黑格尔主义的艺术终结论。艺术终结是太为敏感,也是太 为艰深的话题,但是丹托的叙述中有引人人胜的深入浅出风格,从某种程度上看,正不妨视为艺术哲学 审美化的一个范式。 《日常物品的转型》开篇就说,传统的艺术定义具有不可避免的空洞性,因为每一种定义所筑基之 上的那一些特性,已经让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证明为与此类定义毫不相关了。故“艺术世界”的革命需 要这类意图良善的定义,而不会因此牺牲崭新的艺术作品。在丹托看来,这意味着艺术的终结: 我愿意相信,随着布里洛盒子的出现,(定义艺术的)这一可能性已经有效地关闭,而艺术史也 以某种方式走到了它的尽头。它不是停下脚步,而是寿终正寝了。 《布里洛盒子》对艺术传统定义的挑战以及自身面临的种种质疑,无异于杜尚的《泉》。这些来自超 市的包装盒,经过沃霍尔的点石成金术,如何就摇身一变,变成了波普艺术的经典作品?据丹托言,这里 艺术终结的意思,是指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自我意识到它已经成为自身的哲学,成为黑格尔历史哲 学中曾经预言过的那一种状态。当此波普艺术大行其道之际,艺术与哲学突然发现,它们突然变得相互 需要起来了。 在《哲学对艺术的剥夺》(The Philosophical Disenfranchisement ofArt)这部文集中,丹托也广泛讨论了 艺术终结的话题。无怪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中译本为吸引读者计,干脆就把书名改成了《艺术的终结》。 该书序言中作者指出,收入此书的九篇文章可谓一场艺术的哲学史话。而这场哲学史话的起因,追根溯 源则是哲学对艺术权利的两次剥夺:第一次是将艺术视为只能满足快感的东西,这就决定了艺术的短 命;第二次则是把艺术看作一种异化形态的哲学,这就使艺术自身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在向哲学看齐。哲 学这两次剥夺艺术的权利,据丹托的阐释,说到底都是柏拉图哲学的遗产。柏拉图判定哲学模仿理念, 艺术模仿理念的影子,它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处在平等地位。但诚如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演绎,丹托称他 的目的是要表明,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要求业已消失,故2O世 纪艺术史上那一系列风云迭起的震撼性事件,将不复再现。但是,历史的终结是不是一定意味着艺术史 的终结?今天的艺术市场为什么兴旺发达?以及后历史的艺术氛围是不是会让艺术向人性目的转化? 这些问题,很显然都是丹托意在深思的。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一直众说纷纭。艺术到底是不是在哲学普及之前寿终正寝,抑或是为人类 ①10 Arthur Danto,The Transifguration f othe Commonplace:A Philosophy of Art,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P.viii. 再论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思维最终为哲学收编之前的必然途径,抑或艺术说到底不过是哲学的一个前奏?思想起来也真是令人 颇费猜测。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黑格尔是在他的哲学框架里推断出这个命题来的,就艺术本身的发展前 景来看,它恐怕是隔靴搔痒,刻舟求剑。耐人寻味的是,黑格尔以艺术表征精神和历史为这个命题的灵 魂,固然被认为是预言了一个世纪之后抽象艺术的崛起,即便今日全球消费文化语境中,一时风靡的艺 术终结论背后,我们同样见到了黑格尔巨大的影子,虽然,20世纪末叶几乎红遍世界的艺术终结论呈现 出一种新的走向,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其实与黑格尔的精神路线背道而驰。 丹托同样将艺术终结的命题上推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他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历史范围内的世界 是意识对其自身的辩证显现,用黑格尔自己的晦涩术语说,便是当精神了解了自身是为精神,即是说,不 是因为对自身是为何物不甚了了而疏远自身,而是通过与自身结合,通过认识到同一实体就是它的对 象,即对意识的意识就是意识,那么历史就是走向了终结。在这一主客二元论消弭不见的历史终结状态 下,艺术是一个阶段,哲学是另一个阶段,而艺术的使命就是使哲学成为可能,而一旦哲学成其为可能, 艺术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故此,杜尚就是黑格尔艺术终结论最好的演绎家: 黑格尔惊人的历史哲学图景在杜尚作品中得到了或几乎得到了惊人的确认,杜尚作品在艺术 之内提出了艺术的哲学性质这个问题,它暗示着艺术已经是形式生动的哲学,而且现在已通过在其 中心揭示哲学本质完成了其精神使命。现在可以把任务交给哲学本身了,哲学准备直接和最终地 对付其自身的性质问题。所以,艺术最终将获得的实现和成果就是艺术哲学。① 可见,丹托的艺术终结,或者说艺术史终结论,之所以是为他的艺术哲学之必然,一个根本原因,便是丹 托的历史概念是目的论的历史概念,即是说,艺术史的过程即是艺术发现真理的过程,而一旦真理被发 现,哲学建构成功,艺术的进程便大功告成。在这一点上,丹托被认为是受美国艺术史家克莱门・格林 伯格之论现代主义的影响:艺术史的发展,一如现代主义的发展,现代主义死了,但是现代主义无所不 在 二、艺术与日常生活 杜尚作品主要是指他以小便器《泉》为代表的“现成物品”(the ready mades)。它们之登堂人室进入 艺术史册,足以显示美和趣味的考量在艺术本质的界定中微不足道,反之是雄辩地证明了艺术表现精神 这个典型的黑格尔哲学的命题。进而言之,它们还意味着现代主义的终结,用丹托后来在《艺术的终结 之后》的话说,杜尚不仅结束了现代主义时代,而且结束了整个构成现代主义特点的历史构架。正是在 这一点上,丹托对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叙事也展开了深入剖析。他认为一如瓦萨里将艺术史理解为技 巧不断进步史的宏大叙事,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也是一种宏大叙事,即把现代艺术史理解为艺术不 断反思自身表达媒介的历史。此种宏大叙事的最大特征,是认为在某个历史时期,只有一种具有“历史 正确性”的艺术,用丹托的术语说,是为被历史托管的艺术,而所谓艺术史的终结,也就是不复存在任何 一种被历史所托管的幸运儿。一切皆成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诚如丹托 本人所言,判定艺术已经走向终结,意味着此种以依附真理为标准,独尊一种艺术,由此而罢黜百家的做 法,不再具有合法性。没有哪一种艺术再被历史托管成为时代的宠儿,被用来批判一应其他艺术。由是 观之,艺术就是无可救药地被H常生活化了: 艺术品可以被想象,或者实际上被生产,它们可以完全和纯物品一样,纯物品是完全无关乎艺 术的状况的,因为后者需要的是你不可用艺术品具有的某种特殊视觉属性来定义艺术品。对艺术 品必须是什么样子并没有先验的禁锢——它们完全可以看起来像任何东西。只这一点就结束了现 ① [美]阿瑟・丹托著,欧阳英译:《艺术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l8—19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代主义的动机。④ 这与本雅明所说的传统艺术的“光晕”不再,艺术进入机械复制时代的立论,也许是异曲同工。为此丹 托高度推崇沃霍尔和波普艺术。1964年,沃霍尔在纽约举办个展,将一堆包装盒子搬入曼哈顿东七十 四街的斯塔波(Stable)画廊,那都是些最稀松平常的装肥皂、番茄汤和麦片之类的包装盒,即后来著名的 《布里洛盒子》(Brillo Boxes)。这样一种搬运现成物品的艺术行为,与杜尚的小便器《泉》一类作品,基 本上是如出一辙。惟一不同处,似在于杜尚的《泉》虽然是流水线上下来的现成物品,却保留了古典艺 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赋予对象以艺术品地位的舍我其谁的惟一性。比较来看,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 一方面更符合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的模式,它们是复数而不是单数,另一方面,“布里洛盒子”上面的图 案,毕竟还是沃霍尔与其助手一起手工印制。就肥皂钢丝绒盒子而言,除了中央醒目的Brillo字样,底 下紧排两行soap pads,with rust resister,左上方是New!盒子顶端为24 GIANT SIZE PKGS.,底端则为 SHINES ALUMINUM FAST。即是说,从上到下,图标读作:“24块大尺寸包装,新产品!布里洛牌肥皂钢 丝绒,加防锈剂,瞬间光亮铝容器。”联系费瑟斯通所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种类型,我们发现,沃霍尔的 波普艺术正是将消费商品标举为艺术,以至于艺术和日常用品界限消失的第一种范式所在。 丹托在给《艺术的终结之后》所写的中译本序中,再一次谈到了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他认为这 些盒子提出了深刻的哲学问题,即它们为什么是艺术品,而那些外表上同它们一模一样的实用盒子,却 同艺术品毫不相干?他指出沃霍尔的盒子在1964年可卖出几百美元,而今天在拍卖行上可以超过10 万美元。但是与它们相仿的商业盒子,却在取出放在里面的商品以后,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固然,沃霍 尔的盒子用胶合板制成,并和他的助手手工印上图案,反之商业包装盒,则是在大型机器上用印刷好的 纸板制成,但是很显然这不足以解释艺术与现实的差异。丹托称他在1964年看到了这个展览,当时就 感触良深,觉得沃霍尔是用一种新方式,提出了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因为作为艺术的盒子与无关艺术 的盒子之间的差异,非肉眼可以发现。然此种差异在彼时纽约的艺术世界中,已经比比皆是,包括大名 鼎鼎的作曲家约翰・凯奇早在1952年就推出的《4分33秒》。丹托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是,它固然是大 音希声美学理念的产物,但是从钢琴家合上琴盖后,到重新打开这个持续4分33秒的问隔当中,是把剧 院里所有的声音都收纳进来了。故凯奇感兴趣的是把音乐声音的范围扩大,将日常生活的声音,也包括 进来了。而这一切,势所必然导致艺术观念的急遽变化,它不仅涉及艺术家的圈子,而且深入到艺术教 育领域: 艺术世界的体制开始急剧地变化,以回应我所称之为的、我们已经进入“后历史”时期出现的 极端多元主义。例如,在美术学院里,技能不再被教授。学生一上来就被看作是艺术家,教师在那 里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这种态度就是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他或她需要的东西,为的是创 作他或她想创作的东西。人人都可以使用一切东西和任何东西——如音响、影像、摄影、表演、装 置。学生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但是主要的事情是找到哪些手段来表现他 们感兴趣传达的意义。② 丹托没有说错。美国的艺术教育,早已奉人人都是艺术家为圭臬。故新生但凡兴趣所向,谁都可以 进入艺术系,并没有专业入学考试的门槛限制。这一点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虽然艺术类考生迅猛扩张, 然而毕竟还有文化课、专业课入学考试的分别,是判然不同的。这差异说到底也是艺术观念的差异。在 中国一线都市热衷于“国际接轨”,说白了就是同美国接轨的经济文化大背景下,是不是我们高校的艺 术类专业终究有一天也会取消专业入学考试,认可以丹托为代表的艺术终结论理论,认可每个人都有与 生俱来的学习艺术和表达艺术的天赋权利?这也似乎并非不可思议。 ①② [美]阿瑟・丹托著,王春辰译:《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第19。6页。 12 再论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三、后艺术生存状态 由此可见,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正如福山日后更为耸人听闻的历史终结论,它们只具有相对意义而不 具有普遍性意义。在福山,历史终结的语境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已经大功告成,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 阵营既然已经不复存在,那么所谓以自由民主制度和资本主义现代性为目标的历史进步,便也是到了终 点。在丹托,艺术的终结则意味着传统艺术与美结缘来表述真理的历史,随着现代主义的终结,也是走 到了尽头。因为一如黑格尔的演示,精神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是为精神,便无需艺术这个首先付诸快感的 中介,而直接显身为同它一样极尽抽象的哲学。但诚如历史的一如既往,相伴人类走向远谈不上是一片 光明的诡异未来,艺术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肯定也一如既往相伴人类前行;即便宏大叙事风 光不再,但是它永远有着它自己的当下的存在方式。用丹托的话说,艺术已经终结的一个标志就是,不 再有一种具有决定性风格的客观结构,或者,一种万端变化悉尽按部就班收入罟中的客观历史结构。艺 术既然不复是历史和真理的宠儿,那么它自然为所欲为,不再受到任何约束。这意味着康德传统打出非 功利、无目的的理性主义美学观,已经成为明日黄花,艺术从根本上言,同美已经了无瓜葛: 面对刀砍过的毛毡、碎玻璃、脏污的线头、破裂的胶合板、七扭八扭的铁丝、浸了乳胶的奶酪布、 浸了乙烯树脂的绳子、霓虹标志、影像监视器、涂抹了巧克力的乳房、被拴起来的一对情人、刀砍斧 劈的肉、撕碎的衣服或被分割开的房子等,康德主义艺术批评家将无言以对或语无伦次。① 丹托这里是说同传统美感背道而驰的现代艺术,以及离谱更甚、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行为艺术。但 是以此作为他所谓后历史时期艺术的典范,是不是就像黑格尔预言的那样,艺术终结自身的美学历史, 开始演绎哲学的辉煌?这个黑格尔的当年预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令人信服?但是无论如何,有一 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一如他本人一再表白的,并不是说艺术死了,或者绘画已经无人 光顾,而是指叙事结构的艺术史已经结束。虽然,即便就绘画而言,今日架上绘画少有人问津,反之装置 艺术、拼贴艺术、抽象艺术风头强劲,与其说是证实了丹托的艺术的后艺术史状况,恐怕未必没有急功近 利、投机取巧的消费时代流行病搀杂其中。 同是1997年出版的《艺术的终结之后》,丹托将艺术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模仿的 时代,它意味着只有模仿才是艺术,这个时代的艺术批评,则是建立在视觉真实的基础之上;第二个时期 是意识形态的时代,它意味着艺术集中在某一些类型,每一种艺术都想战胜对手,脱颖而出,其艺术批评 是独尊它自己认可的什么是艺术的哲学观念,将之强加到它视域中所谓真正的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区 别上面;第三个时期是我们今天的后历史时代,这个时代艺术已不复有体裁风格和哲学的限制,艺术可 以为所欲为,没有非得如此的任何限制,它的艺术批评,首先表现为艺术与哲学分道扬镳,既然一切皆可 成为艺术,那么同后历史时期的艺术一样,它的批评,必然也是多元化的。丹托自称他上述艺术三阶段 的划分,同黑格尔的宏大政治叙事惊人地相似:最初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然后只有某些人是自由的,最 后人人都获得了自由。丹托对此的结论是,今天当其艺术进入后历史时代,一切可为可不为的第三个时 期,它显示了大师叙事的当下状态,换言之,大师叙事走到了尽头,它是无以为继了。此种大师叙事艺术 批评的第一个阶段,丹托认为瓦萨里为其代表,它的当代形式是贡布里希的艺术批评;第二个阶段的代 表人物是英国的罗杰・弗莱和美国的克莱门・格林伯格;而当此大师叙事无以为继的当下阶段,则是有 他丹托当仁不让坐定第一把交椅。 或许比较现居纽约的德国艺术家汉斯・哈克1993年在其著名演讲《困在手枪和支票本之间》中的 一段话,我们更能清晰体味到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意味着什么。哈克把手枪的暴力和经济的暴力联系起 ① [美]阿瑟・丹托著,王春辰译:《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第100页。 1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来,这个对比是耐人寻味的。它意味着即便是文化资本雄厚的名导演,也无以对抗制片人的经济资本。 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由此构成一张充满张力的权力网。哈克将之上溯到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欧洲艺术发生根本变化的动因。旧的经济倚靠和意识形态效忠土崩瓦解,代之 而起的是一个不复由君权神授、王公贵胄和宗教权威来加统治的新的世界,理解它、实践它已是势 在必行。艺术的角色是什么?在一个至少在理论上是由民众做主的社会里,艺术的经济资助结构 又在哪里?在两百年之后的今天,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④ 比较丹托义无反顾的乐观主义,哈克对今天艺术现状的看法显得悲观。的确,今天经济全球化导致艺术 发生的根本变革,比较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动力有过之而无不及。传统的经济和意识形态资源在瓦解,艺 术的象牙塔早巳分崩离析,艺术家的当代身份不复是先知一类,反之艺术行为无可奈何将首先是一种市 场行为。 的确,丹托凭借他无人不晓的艺术终结论,早已功成名就,有滋有昧地享受着大牌学术明星的美好 生活。这正是市场给予他的优厚回报。岂止是在他的本土美国,就是大洋彼岸的中国,丹托的艺术终结 论也一时成为显学,不但阐释者不计其数,而且当仁不让进入了艺术批评教科书目录。从艺术学到文艺 学,沈语冰、周宪、吴子林等一批学者围绕丹托艺术终结论的是是非非,论争蜂起。刘悦笛则干脆模仿丹 托,将他2006年出版的同类话题著作,同样命名为《艺术终结之后》。艺术终结之后艺术又是什么景 象?这个问题就像探究历史终结之后历史是什么模样。历史终结之后历史依然如故川流不息,同理艺 术终结之后艺术也一如既往常新不败。只是此历史非彼历史,此艺术非彼艺术也。 但是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艺术既不会终结于黑格尔的哲学反思,也不会消亡在丹托的后历史无序 之中,同样它也不会永远随波逐流湮没在市场的浪潮里。假如我们以锲而不舍的真诚化解急功近利,当 今多少陷入困窘的艺术,其生存状态或者可望走出其在精英主义和消费主义之间的长久徘徊,而旗帜鲜 明地以服务大众为它新的意识形态。而这一切,离开政府相应文化政策的资助,恐怕只是水中之花,镜 中之月。艺术的经济后盾曾经是教会、贵族,如今是市场经济,后者或者正相应于丹托所说的历史的无 序。有鉴于此,政府制订相应的文化政策,资助本土艺术的健康发展,将被证明远不仅仅是雪中送炭。 艺术和文化政策的制订从来就不陌生,从柏拉图开始,它们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缘分诚然是云谲波 诡多经波折,但是即便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它也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青果;责任校对:李青果,赵洪艳】 ①14 Hans Haacke,“Caught between Revolver and Checkbook”,in Olin Robison ed.et a1.The Arts in the World Economy. Hanover and London: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94,P.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