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2-02-09T14:24:34.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1期供稿 作者: 崔艳东 万军鸽[导读] 患者李某,男,48岁,2009年11月8日初诊。
崔艳东 万军鸽(河南省叶县人民医院 467200)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1-0012-02 【关键词】调和肠胃 寒热错杂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第149条:“但满而不痛,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以上两条可知,半夏泻心汤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和肠道,属于调和肠胃之剂,在临床上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中焦升降失常而致的肠胃不和的常用方。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体会到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只要辩证病机符合“半夏泻心汤证”,遂加减运用半夏泻心汤,临床效果甚佳,积累了一部分经验。 组方分析
半夏泻心汤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方组成:半夏12g,黄芩、干姜、人参各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12枚。主要功用是“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辩证要点是:心下痞,胀满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淡苔白腻或者微黄,脉弦细数。方中半夏辛温为君药,散结消痞,和胃降逆止呕;干姜辛温,温中散寒,消痞结,为臣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开痞,除其满;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虚,为佐药;使药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阴阳并调,为和解之剂。 医案举例 案1 慢性胃炎
邓某,女,40岁,因“纳呆、上腹部胀满、嗳气伴轻微恶心1月余”于2009年7月12日就诊。自述食后即胀,大便稀塘,不成型,口舌干燥。患者间断口服“奥美拉唑、吗叮啉”,效果欠佳。患者就诊时:面色微黄无华,舌淡苔白腻微黄,脉细无力。行电子胃镜示:胃黏膜粗糙不平,可见点片状红斑、渗出。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寒热错杂型)。治则:寒热并调,新开苦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5g,焦白术15g,黄连9g,黄芩6g,干姜6g,人参15g,陈皮6g,砂仁6g,焦三仙各15g,炙甘草6g,大枣3枚。日1剂,水煎服。5剂后患者上腹部胀满减轻,饮食改善,嗳气、恶心症状缓解,伴轻微烧心不适,口舌仍干燥,烦渴,大便已为黄色软便。患者热象明显,在上方基础上加大黄芩用量为9g,黄连为10g,人参更改为太子参20g,加入吴茱萸10g。继续水煎服,日1剂,7剂后,患者腹胀、嗳气、烧心、口舌干燥症状完全缓解,饮食量增加,大便正常。复查胃镜:胃黏膜平滑,偶见散在点状红色斑点,继续服上药3剂后停药。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脾胃居中焦,为中焦升降之枢纽,现脾胃虚弱,不能纳运,故不思饮食,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故恶心不适,寒热错杂、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故为痞证。遂投半夏泻心汤寒热同调,辛开苦降。适量加入健脾消食药物,使脾旺不受邪,加入吴茱萸平肝泻火。整个方子,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痞满自消。 案2 神经性呕吐
患者刘某,女,70岁,以间断性发作性呕吐2年余为主诉于2010年8月10日就诊。患者曾因此病反复在市级医院就诊,做了各方面的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遂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每1-2个月发作一次,发作时茶水不进,进食后立即呕吐,平素脾胃功能较差,进食生冷刺激食物后自觉胃胀、泛酸、烧心不适,大便平时便秘与溏便交替,有时候大便是先硬后溏。就诊时患者于1周前再次出现呕吐,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现为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就诊时:患者面色微黄无华,少气懒言,舌淡,苔微黄,脉细数无力。诉乏力、口干苦,不思饮食,干呕,胃中胀满不适,不痛、不吐酸水,夜眠差,肠鸣、腹泻,每日大便2-3次,夜眠差。1周前住院时头颅CT、颈椎双斜位片、电子胃镜、腹部彩超、血生化、血常规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西医诊断:神经性呕吐 中医诊断 呕吐 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型。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清热降逆止呕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处方:半夏15g,白术20g,炒白芍20g,黄连9g,黄芩6g,竹茹20g,砂仁6g,木香6g,煨葛根20g,干姜6g,佛手15g,太子参20g,炙甘草6g,生姜3片, 大枣3枚。水煎服,日一剂。患者服用7剂后干呕、腹胀、口干口苦症状缓解,肠鸣、腹泻症状减轻,夜眠改善,舌苔由黄转为淡白,但患者食欲仍欠佳,仍乏力不适。上方减黄连为6g,去木香、砂仁、竹茹,加黄芪20g,继续服用20剂,上述不适症状缓解,随访半年病情未复发。
按:呕吐发生是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患者呕吐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复因饮食、情志所伤,虚实寒热夹杂。治疗上要健脾益气、寒热并调、和胃降逆止呕。患者年老体弱,投入太子参、黄芪、白术、白芍健脾益气,半夏辛开苦降止呕,竹茹清热止呕,木香、砂仁行气醒脾,用量不宜过大,见效即止,避免耗阴伤津。配合煨葛根健脾止泻。全方扶正、祛邪并用,寒热之际共投,共奏调和脾胃、肠道之功。
案3 慢性结肠炎
患者李某,男,48岁,2009年11月8日初诊。患者诉从2005年一次暴饮暴食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自服“泻痢停 氟哌酸”后症状好好转。随后逐渐间断性出现肠鸣、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每日2-4次,为溏便,无里急后重感,间断口服“复方苯乙哌啶、黄连素、氟哌酸”等药物,上述症状呈间断性发作,为求中医诊治,遂来就诊。患者诉近期时溏时泻,食少,食后胃脘部胀满不适,稍进油腻、辛辣食物腹先疼痛,随之大便次数增多。就诊时见:患者形体消瘦,面色微黄无华,精神萎靡,舌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慢性肠炎。中医诊断 腹泻 寒热错杂型。治则:调和肠胃、健脾止泻。方药:半夏15g,焦白术20g,炒薏米30g,白茯苓15g,煨葛根12g,白扁豆30g,黄连10g,黄芩6g,炒白芍15g,陈皮6g,炙甘草6g, 水煎服 日1剂,患者连服7剂后肠鸣、腹痛症状有减轻,大便次数有所减少,每日1-2次,已成型,舌苔薄白,微黄少腻。二诊时继服上药5剂后,肠鸣、腹泻症状均消失,苔腻渐化,脉沉稍无力。三诊时上方加人参15g,当归12g,大枣3枚,去白芍、白茯苓,改黄连为6g,继续服上药10剂,上述不适症状逐渐消失,饮食增加,大便为黄色软便,每日1-2次,舌苔薄白,脉柔和有力。
按:患者暴饮暴食后损伤中焦脾胃之气,导致中焦升降失司,胃气不降则呕吐,脾气不升则泄泻,脾脏逐渐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导致腹泻迁延不愈,水湿日久蕴热,阻于中焦,影响中焦气机之升降,逐渐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初诊时以健脾止泻、调和寒热虚
实为主。白术、白茯苓、白扁豆、炒薏米、煨葛根均为健脾止泻之品;患者舌苔黄腻,有湿热之象,故原方去人参、大枣之滋腻之品,加大黄连用量,曾其清湿热之功;患者腹泻时有腹痛症状,故加白芍,配伍方中甘草有芍药甘草汤之意。二诊时患者病情有好转,无明显不适,故宗原方。三诊时患者腹痛、肠鸣、腹泻症状基本消失,去方中白茯苓,以免利湿之过伤阴,避免黄连苦寒伐伤胃气,故改6g 以厚肠道;加人参、当归为补气血,增强人体正气。
半夏泻心汤为调和肠胃之常用方,临床上只要辩证属于寒热、虚实夹杂之脾胃、肠道之功能紊乱之病,都可辩证运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