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2020-02-12 来源:汇智旅游网
 案例:人际交往回避型

【案例描述】

走出“孤独” 融入集体

吴丹是初等教育学院2011级的一名专科学生,入学之初只是觉得她性格有些内向,不爱说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问题越来越多,同学反映她与同寝室成员关系紧张,都不说话,平时独来独往,没有亲密的朋友。老师反映上课不听讲,时常发呆,作业不完成,几次考试成绩都很差。我觉得问题严重,积极展开调查,采取措施。

后来找她谈话了解到她在家中是独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母亲体弱多病,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父母均不善沟通,很少和孩子交流。另外,她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也几乎都是住校,很少回家。在学校因为成绩比较好,所以老师比较偏爱,遇到问题大多会倾向她。来到新的环境后,她的学习成绩没有优势,特长也不突出,更主要的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这些都让她倍感压力。她觉得自己很差,同学们都瞧不起她。在寝室里因为小事和大家弄得不愉快,她不能积极去和解,相反觉得大家有意孤立她而采取疏离的态度使事态越来越严重。

【案例分析】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既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也有利于今后事业的发展。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不仅阻碍了大学生基本需要的满足,更容易激化冲突与矛盾,导致生理与心理疾病。除了性格极其孤僻的人以外,不需要朋友的人几乎是没有的,知心朋友之间能敞开心扉,排解苦闷孤独的情绪,有利于心理健康。“因为倾诉的过程是释放压力的过程,是缓解紧张的过程。”案例中的吴丹问题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认识不客观、过度自我否定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社交回避。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涉及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教育因素。

第一心理原因:吴丹性格内向,不擅沟通,从小就争强好胜,个性追求完美,以

自我为中心。在以往的成长过程中,虽然也遇到过一些问题,但因为年龄小,或者能得到其他方面的支持而没有感觉问题的严重。现在因为远离家人、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要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关系就暴露出很多个性方面的问题。

第二家庭原因:吴丹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比较任性,可以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由于家里的过度宠爱,使其从小就形成“天老大,我老二”这种不合理的认知;另外父母性格都比较内向,家人间也很少交流,没有人有效引导她如何沟通。当与家庭成员发生矛盾时,家庭成员习惯一再迁就,造成了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也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中心,不懂得理解体谅,也不会妥协争取。当进入大学阶段住宿生活时,当与他人出现矛盾与冲突无法解决时,就选择逃避,以至于在学校和舍友矛盾很深,交不到知心朋友,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

第三教育原因:在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可以说高考是唯一目标,学生在学习

和生活中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时,成绩好的孩子往往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这使得吴丹形成

了错误的认识,认为老师都是偏向的,学习好即使有问题也容易解决。另外,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矛盾她学会的应对方式就是淡化和回避,认为只要自己离开这个问题环境,问题就都解决了。没有人发现她的问题,更没有人在这方面给予指导,都以为她是个爱学习的乖孩子。她没有在问题中学会解决的技能技巧,相反却形成了错误的认知。

【解决办法】

我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可操作的指导方案,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育指导。

第一正确认识自我,建立阳光心态。她有很多错误的认识影响她的生活,

比如我很笨,有些课程我就是学不会;我来自农村,所以同学都瞧不起我等;得知她的这些想法后,我觉得首先得矫正她的自我认识,改变她消极的自我概念,引导其对自己的问题正确认识,帮助她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她以前没有她以为的那么优秀,现在也不是她以为的那么差。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比如她的字很漂亮,也有人说她音乐方面有天赋等。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当然也要让她认识到,良好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耐心、用心和付出。使该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

第二学会换位思考,掌握交往技巧。“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别人的

言行不伤及自己的自尊心。任何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都有明显的对自我价值观的维护倾向”

。针对该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通过具体的指导和练习提

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我和她共同商定并督促检查。具体的内容有:练习与本寝室同学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练习与本班女同学、陌生人打招呼,交谈,注意真诚、友好、自然;主动与同学讨论问题,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观察、分析和思考;尝试帮助他人,与同学建立友谊;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主动与他人协作等。培养该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引导该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在班级开展“结帮对”的活动中,让党员及心理委员与其结对,因为是同龄人又是同学,易于接近,该生也易于接受,引导该生愿意交往、敢于交往,提高其人际交往的自信。

第三搭建沟通平台,创造交往机会。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要求该生参加

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切身体验,感受自己在与师生交往中的自信与快乐。如首先从学生个人兴趣着手,帮助该生参加学院的校乐队,发挥特长,鼓励其与队友切磋,(之后该生成为萨克斯队的队长)其次在班级中鼓励其担任教法课代表,在担任课代表期间引导其协助组织班级的技能训练与考核,鼓励该生与同学研讨交流,借此帮助该生在与专业同学沟通中增强自信,并被推选为班级技能评审组组员;再次为该生提供参加“帮扶困难小学生”自愿者活动的机会,锻炼与外界师生沟通。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该生进步很大,不仅可以客观自我评价,还能够主动与人友好交往与沟通。该生逐渐摆脱了社交回避的心理状态,最终走出“孤独”,融入集体大家庭中。

随着该生人际交往的改善,自信心的增强,该生学习总成绩不断进步,得到师生的共同

肯定,到大学三年级被评为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① 吴生明.社交高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② 桑作银,汪小容主编.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③ 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06,4.

④ 朱建军.我是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第1版.

⑤ 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9]⑥ 徐广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对策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9(6).

张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