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发展马克思的实践观理论
作者:梁栋
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14期
具有革命性质的实践观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始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最后一条得出结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观也是区别于新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的实践觀,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运用实践指导与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发挥实践的能动性改造世界,真正为无产阶级所使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基础和精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是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就称为它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可以被实际应用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当中去的。虽然费尔巴哈也提出了实践观,但是两者的观点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因此,我们掌握科学的实践观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也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对马克思的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1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探索
提到马克思的实践观我们不得不探索一下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实践观的诞生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全面成长时期,《德意志形态》是马克思实践观的全面成熟时期,了解清楚马克思本人实践观的发展历程才能感受到马克思变革性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 1.1 《手稿》是实践观的诞生地
在谈论到《手稿》时我们主要围绕着“异化”和人的“类本质”两大部分来主要理解《手稿》中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发现在谈到“异化”这个名词时和劳动分不开叫做“异化劳动”在此时马克思没有将实践的概念与劳动的概念区分开来,劳动也有实践的意思,实践也有劳动的意思,马克思对于实践的理解仍然具有局限性,但是在《手稿》内容的核心部分都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人的类本质是实践的主要内容,劳动或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类本质,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所以劳动或者实践也是对象性的活动。其次,异化是劳动或实践的扭曲形式,劳动本来是作为人的属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里,这种实践或者劳动关系被扭曲了,变成反制于主体的活动,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的同时发现了劳动与人的关系,并且是从主体的角度上阐述了劳动与人的关系。最后共产主义才是实践发展的最终目的,马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思认为在共产主义每个人的劳动都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共产主义时期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成为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未来理想的形式。 1.2 《提纲》是实践观的成长时期
马克思在《提纲》中区分了自己与费尔巴哈的哲学观,也包含实践观,马克思把实践当做对象性的活动。通过批判费尔巴哈不断形成自己的哲学观,实践观就集中在表述在里面,为了真正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的含义,在《提纲》的原文中就有表述实践观的含义的语句,以下这几句话表述的很明确,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来理解。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通过以上原文的表述,归结得出的结论主要有:①强调实践是对象性的活动,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发挥主体的自由自觉的主观能动性。②实践就是主体对客体改造的过程并且使得主体与客体相一致,具有客观存在性。③不能把对人的理解单单理解为生物学基础上的人,人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性质也具有社会性质,人通过人创造出自己,创造出社会以及自然,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实践关系而构成社会,所以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通过人实践的能东性才能够确立。④实践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是什么?是人类社会,通过实践可以说明社会层面的一切事物,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⑤实践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者们应该团结起来抵抗剥削,使得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者们获得解放。以上五点构成了在《提纲》中马克思本人赋予实践的含义。
1.3 《形态》是实践观的自然成熟时期
在《形态》中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彻底决裂,完全的区分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差别。首先在《形态》的开头第一章的内容就批判费尔巴哈带有局限性的哲学观,费尔巴哈没有意识到感性的世界也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而实践的主客体也只是抽象的事物,并没有与人发生任何的历史性关系。在文中马克思这样阐述到这个抽象的事物,“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也不是那个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由于费尔巴哈不能正确理解实践,正确理解人的本质以及人类世界所以他在历史观领域陷入唯心主义。其次提出了生产实践的观点,在社会历史观的领域,前人已有的实践基础决定后人的社会意识,生产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生产实践创造了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并且也创造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生产实践,人类社会的以延续。马克思变革性的实践思维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建立,为马克思哲学找到了真正存在的现实价值。至此马克思的实践观趋于成熟,科学实践观形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马克思的实践观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通过前文的表述,我们对了解到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实质对于实践观的学习我们还任重道远,哲学具有超前性,我们也需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带给我们的一些警示与启示,更加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实践观,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额精髓。
我们要真正从马克思的实践观出发,既不能轻视日常生活的现实经验,又不能沉溺于日常生活而无法自拔,同时我们既不能命令群众也不能讨好群众。马克思的实践观是以无产者大众为基础产生的理论形态,最后又为无产阶级所用来解放自身,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贴近无产阶级,贴近日常,让广大人民群众把握到科学实践观的精髓呢?从现实性的角度出发,人民群众也是很现实很在乎自身的利益的动物,他们也总是在自己的现实利益中去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科学的实践观在人民群众手中是否可以有效的利用需要我们去考虑。无产阶级是一切社会灾难的实际承受者,所以他们也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并且要求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的联系着无产阶级的利益,为了保持公平和正义以及保障无产阶级者的切实利益,任意凭借个人的利益冲突去解决,最终吃亏的还是群众,因为这种个人的冲突观并不代表所有群众的利益,只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才是真正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其中蕴含着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我们并不是在為社会主义做辩护,并且为社会主义做辩护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我们在过去可以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找到论证和共识,那么在今天这种缺乏度创新意识的理论形态也就不会出现。对上述观点的总结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基本理论来表述,首先,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认识必须与实际相符合;其次,立足于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是全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实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根基;最后,是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我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新的认识有反过来指导我们改造世界,最终使得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平衡共处的,相互和谐的状态。
在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建立新中国的进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老一辈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科学的实践观继续贯彻到底,我们所熟知的毛泽东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以及“改革开放”;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直到离我们最近的*主席的落实的各项政策,例如精准扶贫等举措。这些成就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所体验到的,我们不是在为马克思的提出的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做辩护,而这真的是摆脱了资产阶级狭隘精神的实践观,是真正贯彻下去的实践观,是实现了的理论形态不是空想。
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所以说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为最先进的意识形态,想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当今的实践,不断开拓开展实践的新路径。马克思主义充满革命批判精神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开辟并且超越资本主义狭隘实践观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唯一道路,也必将推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研究,这一伟大的事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