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社区发展实践及其困境——基于意大利和日本生态博物馆的思考
2023-06-20
来源:汇智旅游网
生态博物馆社区发展实践及其困境 ——基于意大利和日本生态博物馆的思考 谢 菲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生态博物馆建设是一个持续性演化的过程,而社区参与是支撑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动力。通过生态 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理念分殊的梳理,结合意大利和日本生态博物馆社区发展实践,可知当前一些生态博物馆发 展困境在于社区参与的结构性缺位。唯有回归生态博物馆发展实践的社区本位,才能维持社区民众的地方归属感 和自豪感,真正实现生态博物馆保护传统和发展地方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发展实践:结构性缺位:社区本位 中图分类号:G2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5)05—0074-06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态博物馆诞生以来,其 定义、社区参与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话题和实践 成为了后现代主义试图突破现代性对工业、农业以 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禁锢的重要实验场。其中,社 区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问题不仅成为了传统 博物馆与生态博物馆实践的分水岭,也关乎生态博 博物馆实践理念的分殊为起点,结合国外生态博物 馆社区参与实践的运作,以此探讨当前生态博物馆 社区发展的困境,为当下我国生态博物馆的演化路 径和机制提供借鉴性意见和可操作性建议。 物馆生存发展的命脉。由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生态博 物馆建设初衷迥异,从而延展出生态博物馆不同的 功能实践,如基于民族政治环境和谐发展的俄罗斯 生态博物馆,或基于工业发展转型而保护工业遗 产,手工作坊的法国生态博物馆、或基于少数民族 文化复兴与评估的美国生态博物馆等等。[1』4 如 此纷繁复杂的生态博物馆功能,却统一归结于其所 在社区民众的参与得以实现。在具象的生态博物馆 实践中,地方自然文化遗产的赋存、政府管理体制 以及民主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通过 社区参与: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 馆的实践边界 一、生态博物馆的催生和发展是在西方后工业社 会生态运动与民主化社会思潮下,对传统博物馆理 念滞后与管理实践局限超越的结果。上个世纪六十 年代,伴随社会对世界和平、种族宽容和核裁军的 召唤,社会目标的重新评估尤为迫切,对于“博物 馆是什么”的价值探讨与反思便直接酝酿了“第二 次博物馆革命”,推动了新博物馆运动的诞生。1972 年,“圣地亚哥圆桌会议”宣示了博物馆理念与实 生态博物馆这一载体演绎地方历史文化与现实发 展之间的张力。因此,有必要从生态博物馆与传统 收稿日期:2015—06—30 践的重要转向: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全面 渗透的实践,确立了以关注社区历史记忆及其现实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基于“五位一体”建设理念的生态博物馆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研究 (DSBD13YB051)、典型旅游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修复及生态旅游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桂科攻1298006—1) 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谢菲(1973一),女,湖南邵阳人,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民族学博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文化遗产 保护、生态博物馆旅游。 74 和未来发展需要为旨趣的生态博物馆的合法性。 稍稍梳理一下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实践, 不难发现国内外生态博物馆尽管在资金支持、地理 尺度和社区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在过去的 三十年时间里,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博物馆本质的探 寻却一直未曾停歇。虽未能达成一个固定的、令人 满意的实践模式,但“社区参与”是学者共同一致 强调的基点,即在一个明确的限定地区,生态博物 馆由社区发起、维护,继而以此为依托支持当地发 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英国生态博物馆学家 彼特・戴维斯(Peter Davis)在《生态博物馆:一 种地方感》一书中直接指出:“尽管学者架构生态 博物馆的各种模型并不令人满意,但是他们每个人 都强调区别传统博物馆的关键是社区参与。在生态 博物馆中,地方首要和根本的职责在于对生态博物 馆负责,即当地人是生态博物馆的管理者。一旦这 个标准没有达到,也就不称其为生态博物馆。” 由此可见,区分生态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的界线在 于社区参与。唯有社区所在地的民众关注并参与生 态博物馆发展实践,才能维系其生存的正当性与可 持续性。为此,法国生态博物馆学家雨果・戴瓦兰 则从发展的视角,精辟地回应道:“生态博物馆是 居民参与社区发展和区域发展计划的一种工具。” [31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生态博物馆与 社区博物馆、开放式博物馆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一 定区域的生态博物馆几乎等同于社区的地理范围。 作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建 筑+收集物+专家+公众)的模式不同,生态博物馆 的“地方+遗产+记忆+人口”模式,旨在强调社区 与当地人之间的意义关系,包涵了以下四个方面的 内容:1、作为社区目标和数据的内存库;2、作为 变化的观察器(有助于社区应对变化);3、成为会 议、讨论和新举措焦点的实验室;4、成为社区所 在地向游客开放的展览柜。[41 4。显然,生态博物 馆与社区生存、发展与变化息息相关,成为其是否 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尺。反之,这一尺度深刻地烙上 了以一定地理区域为界线的社区印记,具有明显的 地方性。 从意涵与指向上来看,地方是一个复杂多变的 概念,且通过个人感知和时间流逝具有色彩和模式 上的变化。通常,作为地理方位感觉,地方由所在 地的文化所定义,譬如游牧民族在一定季节(时间) 生态博物馆社区发展实践及其困境 与一定的地方相联系而形成的迁徙式生活方式。其 次,地方具有空间形式。一个景观由自然和人造环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外在便构成了所有地方 重要的观感性特征。第三,尽管在某些个案中,地 方进化比较缓慢,而事实上却进一步强化了个人对 地方的依附。我们可通过观察变化,保存并记录地 方历史。第四,地方由居住于其上的居民而定义, 由其社区而改变组成内容。第五,每个人都有各自 关注个人生活与生存的地方。当认知地方时,每个 人都会运用各自的标准,并深受个人历史和生活方 式的影响。[ 】 显然,正是地方的时空维度与个体感知维度的 胶着,使得具有确定地理坐标的社区具有丰富的历 史厚度和多彩的人文意义。随着文化后现代主义的 兴起,打破唯理主义的新兴博物馆形式——生态博 物馆便担当了承载一定地理区域民众记忆和情感 的集聚器,社区民众的自我管理和参与便成为延续 生态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这种与地方共同 持续的演化过程不仅赋予了生态博物馆动态性特 征,与传统博物馆以静态物品的阐释与展示形成了 鲜明的参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社区借助生 态博物馆这一载体,吸引民众关注,并积极介入地 方发展的驱动式互赢模式。换言之,作为二十一世 纪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应对——文化遗产民主化的 手段,社区通过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参与,逐渐认识 到遗产的多重价值并自觉通过恢复、重建以及糅合 等手段,积极投身于遗传资源的收集整理、保护与 传承。这一事实通过国外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后期跟 踪与调查得以印证,即绝大多数的生态博物馆都是 通过社区内外众多志愿者的参与而生存发展。 因而,社区参与不仅厘定了生态博物馆与传统 博物馆的理论边界,也构建了新博物馆运动在运作 方式上超越传统博物馆的实践起点。作为新博物馆 运动实践的产物一一生态博物馆是如何通过社区 参与实现运行实践的?基于生态博物馆为西方舶 来品的考虑,以下论述将选取国外生态博物馆社区 发展实践的典型个案一一意大利和日本生态博物 馆的社区运行予以经验l生探讨。 二、国外生态博物馆社区发展实践:以 意大利和日本为个案 75 《三峡论坛》2015年第5期,总第290期 (一)意大利的科尔泰米利亚(CortemIl i a) 生态博物馆 略品牌。该品牌通过各生态博物馆参与研讨会的方 式,有效地将社区成员和地方领导人集聚一起,消 一 历史上,意大利的科尔泰米利亚小镇因地处海 岸和高地之间,具有战略性地位。该镇因农业生产 质量较高而闻名,但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与 欧洲其他农业地区一道,遭遇了由于经济衰弱、移 除误解、达成共识。其次,通过网络专家对生态博 物馆人员进行培训,成功出版《生态博物馆简明手 册》、《地区价值与环境遗产的生态博物馆》等培训 教材。第三,生态博物馆以举办“国家景观日”为 民和田地废弃而日渐败落的命运。特别是1889年至 平台,开展主题活动,以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目 1996年,该镇山谷被相距30公里的化工厂严重污 标。第四,通过“地方世界”参与者,构建地区网 7】7 染。加之,1994年的一场特大洪水加剧了文化景观 络交流合作平台。【的脆弱性,使得山谷底部的梯田受到损害,成为环 境污染与社会损害的一个可视性隐喻。1996年,科 尔泰米利亚小镇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方式,重建 地方自信及其拓展对地方遗产欣赏的计划得到当地 政府的资助。随后,修复自然与文化资源成为该地 贯彻生态博物馆理念的主要指向,并从三个实践层 面实现了当地社区参与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重 建。(1)通过参与性活动和解释l生主题展览的方式, 充分理解当地的遗产资源,以创造并培养社区共同 价值和意义。(2)通过恢复小镇广场、葡萄园、果 园附近的农场以及烘焙栗子房等传统建筑,赋予旧 式建筑物新的生命。(3)围绕旨在为游客展示干石 墙、面包制作、果园修剪等技术的特殊经历,社区 重建了手工艺、节日、舞蹈、音乐和歌曲等核心地 方性知识。这种方式不仅强化了地方经济,而且使 得当地人获得了社区归属感的社会文化资本。 “∞ 明 显然,经过污染和衰弱的黑暗过去,生态博物 馆活动在形塑科尔泰米利亚可持续性的地方发展 上发挥了策略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科尔泰米利 亚经历了以往当地人对地方和社区漠视到新型社 会关系的形成。他们不仅对自己的遗产获得了深刻 的理解,而且逐渐认识到遗产的当代文化经济价 值。 事实上,2006年,科尔泰米利亚生态博物馆已 经成为泛欧洲生态博物馆网络组织“地方世界” (LocalWorld)的一员。所谓“地方世界”是欧盟 部分成员国为了深度了解、交流生态博物馆活动及 其研究而形成的一种泛欧洲生态博物馆网络。作为 “地方世界”的分支,全意大利2 1个生态博物馆 强化了生态博物馆间的亲密合作和分享经验,于 2007年向商务部注册了Mondi Locali(意大利语, 地方世界)商标,以此形成意大利生态博物馆自己 的研究组织,构建整合资源、分享与交流经验的战 76 从以上意大利科尔泰米利亚生态博物馆的遗 产恢复与社区发展实践到意大利“地方世界”生态 博物馆网络组织的建立,侧面地反映出生态博物馆 的策源地欧洲,生态博物馆业已形成“超级生态博 物馆” 】这一事实。该工作模式主要是以社区发展 为关注点,通过现代高速发展的网络将欧盟各成员 国的生态博物馆联系起来,以定期举办研讨会的方 式,交流与反馈生态博物馆经验以及社区发展实践 活动的效度,以此形成社区发展的经常性工作交流 与监督机制。 这种依托生态博物馆,将民众与社区发展有机 联缀,并重塑地区历史与现实关联的社区在欧洲并 不少见,譬如位于法国勃艮第大区约讷省的弗雷斯 纳(Fresnes)社区民众通过建立都市生态博物馆,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经历了重新审 视社区过去到强调现代社会问题的变化。[2]96这一 工作机制已经成为该时期欧洲生态博物馆的主要 特点,与其他国家地区的生态博物馆运作模式相区 别。 (二)日本平野(Hi rano-oho)、旭町 (Asachi-machi)生态博物馆和三浦半岛(Miura Peni rlusla)生态博物馆群 20世纪晚期,日本通常被认为是工业化和技术 化的国家,经济发展成为其主要的代名词。随着东 京、大阪、横滨等超都市圈对经济和现代化的追求, 人们对传统日本景观、遗产和生活方式的认识随之 消弱,而生态博物馆便成为保护国家传统组成部分 的关键机制。在这一社会理念建设背景下,日本的 平野、旭町生态博物馆和三浦半岛生态博物馆群基 于不同社区的历史积淀,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刻画 了生态博物馆因社区参与地方性不同而构建的迥 异轨迹。 历史上,地处Et本大阪的平野因拥有众多历史 生态博物馆社区发展实践及其困境 遗迹而闻名。在生态博物馆实践中,平野依托地方 遗迹,通过传统民居的开放和建立糖果、自行车、 地方报纸和电影等小型博物馆的方式,鼓励地方民 众、社会群体的参与以及民众与游客之间的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平野生态博物馆这一系列活动的重 点在于关注当地人对地方历史认知的意义,而不是 以吸引游客为主要目标。 当地人建立了一种典型生态博物馆,但面临可持续 发展问题;在旭町,生态博物馆的运行者主要以当 地政府和商业组织为主,缺乏社区民主化观念;三 浦半岛生态博物馆群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并不具有 确定性,但某些遗迹的恢复却获得了来自地方社区 的积极参与。 如前所述,由于地方时空交错而形成的内涵深 作为培育地方自豪感、重建地方意义和吸引夏 季游客的一种手段,旭町生态博物馆是在地方政府 度差异,使得生态博物馆社区与历史沉积的关联以 及现实实践的演绎异彩分层、纷繁复杂。这一状况 推动下而建立的。在山形县,旭町不仅因当地的苹 果园而闻名,而且拥有高山景观而吸引了众多冬季 运动的爱好者。为了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地方政府 围绕当地的主要产业——苹果园,陆续开发了苹果 博物馆、苹果水疗(SPA)以及用苹果制作的地方 特色美食。此外,借助旭町作为酒产区的优势,生 态博物馆将地方葡萄园和酿酒厂纳入管辖范围。值 得一提的是与平野生态博物馆不同,旭町生态博物 馆的运行是由地方政府组织管理并获得其财政支 持。尽管在运作方式上,该生态博物馆缺乏社区的 直接参与,但是当地人通过生态博物馆组织的活动 对其城镇予以了重新认识与肯定,并积极参与保护 传统景观和生活方式的活动,俨然已成为了地方代 言人。 位于神奈川县东南部和东京、横滨都市圈西部 的三浦半岛,以传统农业和渔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在该半岛上,生态博物馆群建设与运行主要由神奈 川学术与文化交流组织为其提供财政支持(如为会 议和训练提供设施)。譬如位于横须贺的城市博物 馆便是生态博物馆中的一员,已成为当地民俗收集 物的主要设施,并运行着“海底生物园”这一博物 馆支系。这一小型博物馆由于临近海滩,已发展成 为展示传统捕鱼和造船的主要场所。其他博物馆还 包括子安武村的传统农业区、柴崎水下呼吸器博物 馆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三浦半岛生态博物馆 群如同一个松散的联邦组织,使得地方行动者认识 并基于共同工作的益处,共同分享专业训练、共同 推销企业产品和分享数据库。。。 }“。 综上所述,从日本平野、旭町生态博物馆和三 浦半岛生态博物馆群的社区运行实践中,我们尚不 能对日本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的民主问题予以总 体性判断,但三者至少在生态博物馆理念运用上都 达成了一致,只是存在运用程度上的差异。在平野, 从意大利科尔泰米利亚生态博物馆到日本平野、旭 町生态博物馆和三浦半岛生态博物馆群的运作方 式与社区实践差异中可见一斑(见下表)。 意大利和日本生态博物馆社区发展实践比较 \比较 所属\ \内 名称 建设目的 运行方式 社区实践 国家\ 科尔泰 解决当地 借助网络 米利亚 社区突出 实行超生 恢复文化景观意大利 生态博 的污染和 自然灾害 态博物馆 重建传统。 、 物馆 破坏问题 运行 平野生 开放地方遗迹 态博物 社区自身 (包括),促进当 馆 基于经济 地人与游客之间 现代化发 的交流和沟通。 旭町生 展导致人 由当地政 借助地方政府, 态博物 们对传统 府和商业 挖掘、经营地方 日本 日本景 组织负责 资源;社区参与 馆 观传统景观和生活 和生活方 、遗产 运行 方式的保护。 三浦半 式认知的 社区参与专业性 岛生态 消弱 由学术和 生态博物馆共 博物馆 文化交流 建,以认同共同 群 组织支持 工作和分享的益 处。 从意大利科尔泰米利亚生态博物馆到日本的 平野、旭町生态博物馆和三浦半岛生态博物馆群建 设、社区参与实践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尽管在建设 初衷、运行和社区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如在运作 模式上,意大利的科尔泰米利亚生态博物馆通过 “超级生态博物馆”机制,实现了从地方单一社区 到欧洲生态博物馆群社区实践信息与经验的分享, 77 《三峡论坛》2015年第5期,总第290期 与日本单一生态博物馆(群)管理模式相区别。但 共通的是意大利和日本的生态博物馆在民众参与 异以及本地化等价值附丽而形成的价值附加性 [11159使得一些自然与文化遗产保存良好、经济发 ,方式、深度以及调用遗产资源的方法上在很大程度 依赖于社区历时I生积淀和现实发展需要。可以说, 在历史与现实的融汇交织中,生态博物馆理所当然 地充当了证明社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有力介质,映 照并阐释了社区发展的时空序列。 展落后的生态博物馆社区,依托盈利性企业(或组 织)经济资本的介入,充分利用遗产差异性和可观 性、体验陛等价值特征,也步人了文化旅游和生态 旅游的快速道。由于经济资本的优先性,“处于所 有其他资本类型——比如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 象征资本——的最根本处”B21 ,使得社区主体 三、生态博物馆社区发展实践困境:社 承载的文化资本,不得不屈服于经济资本对生态博 区参与的结构性缺位 如今,距离法国克勒索蒙特索矿区生态博物馆 为代表的第一批生态博物馆建立已有四十多年的 时间。全球生态博物馆的数量已发展到三百多座, 且大多数分布在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等地。在功 能定位上,存在发现型生态博物馆、发展型生态博 物馆、专业性生态博物馆和“对抗性”生态博物馆 u uJ等类型。在演化形式上,生态博物馆具有单体和 群体两者形式,如上述的意大利科尔泰米利亚生态 博物馆和日本三浦生态博物馆群、中国安吉生态博 物馆群。 综上所述,从意大利科尔泰米利亚生态博物馆 和日本三个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实践的梳理中,可 获悉生态博物馆功能定位、演化形态与社区参与程 度息息相关。然而,在演化过程中,生态博物馆并 不是铁板一块,往往遭遇社区参与发展的诸多困境 和尴尬,以至于一些生态博物馆重新蜕变为传统生 态博物馆,如部分中美洲国家的生态博物馆已退化 为传统博物馆,社区参与和地方发展之间的纠葛悬 而未决。 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大部分生态博物馆鉴于地 方现有自然文化遗产的赋存,选择了文化旅游与生 态旅游作为社区生存发展的路径(亦称“斯堪的纳 维亚”模式)。基于该模式的观点,生态博物馆是 建立在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之上,且生态博物馆 与旅游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围绕生态博物馆旅游 开发,原本是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且依赖社会团体、 公益性组织运营的生态博物馆社区充分依靠当地 人的地方知识,通过展示与展演的方式,吸引了众 多对地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参观与体验,如法 国、美国的生态博物馆。 同样,由于遗产自身具有通过过去、展示、差 78 物馆建设话语权的掌控。于是,在建设之初,社区 民众在顺利地完成了对地方历史记忆的挖掘、整理 与重建后,便在生态博物馆后续发展中逐渐销声匿 迹,缺乏持续性对地方遗产的展示与运用,使得生 态博物馆被冠以“生态博物馆”之后便随之“博物 馆化”,与社区民众维系的归属感便随之戛然而止。 这一事实可从英国生态博物馆学家彼得・戴维斯通 过个人对一些欧洲生态博物馆的实地调查予以了 证实:当前绝大多数生态博物馆的社区参与仅限于 提供物品和信息,地方社区赋权受到严峻挑战。 [21230-231显然,在以生态博物馆为载体的社区发展 中,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资本使得社区参与功能仅 仅在完成文化资本的历时f生转化后便逐渐退化。久 而久之,原本以社区参与为主导的生态博物馆便渐 趋出现了社区民众缺位的空壳化现象。特别是在寻 求地方经济和文化传承保护双重需求的一些发展 中国家的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的结构性缺位现象 较为突出,并已普遍引发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如中国的第一代生态博物馆。 事实上,生态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并不完全依 靠旅游需求所驱动。譬如法国绝大多数的生态博物 馆并不位于传统旅游区。在生态博物馆参观者数量 比例组成中,当地人和周边地区的民众占居了绝大 多数。这一现象可从法国的阿尔萨斯生态博物馆每 年参观游客的来源得以印证。如上个世纪90年代 末期,在当地每年约35万的游客当中,本地游客、 法国和外国游客分别占居了40%、30%、30%。阿尔 萨斯生态博物馆通过传统技艺的展示、举办季节性 传统节日、传统农事、木炭制作和铸铁等传统工业 的展示,每年通过口述史和视频方式记录生活方式 吸引了社区各年龄层次民众的积极参与。 。 这一 案例充分表明了社区民众作为生态博物馆生存与 发展的主导力量以及社区参与赋予了生态博物馆 发展源源不断活力的事实,而旅游不过是充当了生 态博物馆社区发展的介质。 四、结论:生态博物馆发展实践的社区 本位 通过上述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理念以及国外 生态博物馆社区参与实践及其困境的梳理,可得知 社区参与是生态博物馆通过社区民众关注与其依 存、栖息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动性 保护实践得以实现的。唯有通过社区民众对社区发 展的共建共享实践,才能维系社区民众的地方归属 感和自豪感,真正实现生态博物馆保护传统和发展 地方的价值目标。 在当今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国际国内社会发展 背景下,生态博物馆承担了维系过去、现在与未来 的重要角色。与传统博物馆相区分,生态博物馆强 调与所在社区发展的关联性,赋予了可持续性整体 发展的内核。在不同自然和社会环境背景下,论及 如何建设与发展生态博物馆却是人言言殊,但社区 参与生态博物馆的演化却是生态博物馆理念的根 本所在和重要支撑。 在我国,生态博物馆经历了从单一生态博物馆 到生态博物馆群,从西部偏远民族地区到东部经济 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其内涵不断丰富、模式趋于 多元化。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作为保护传统文化与 促进地方经济互赢共长的协整机制,我国生态博物 馆建设注入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政治等“五 位一体”发展内涵。上述国外生态博物馆实践和发 展困境的梳理为当前我国生态博物馆立足社区实 际,通过以下而上(bosom-up)的本体发展思路, 实现地方“五位一体”发展目标提供了实践发展的 经验和借鉴:在发展理念上,坚持社区参与实践是 贯穿生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主旨;在发展形式上, 充分调动社区自然与文化资源,通过教育和经济活 动,释放社区民众的地方情感和社会记忆,强化民 众对社区发展的身践力行;在发展目标上,强调社 区现实发展与传统知识的关联l生。概言之,生态博 物馆建设是一个持续性演化过程,其源动力离不开 民众基于社区过去、现在与未来连续性的身体实 践 生态博物馆社区发展实践及其困境 作者感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w¨1 Jam Ni tzky博士为论文撰写提供的英文资料。 注释: [1】金露:《生态博物馆理念、功能转向及中国实践》,《贵 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2】Peter Davis.Ecomuseums A Sense of Place,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 999. [3】转引自阿兰・茹贝尔:《法国的生态博物馆》,《中国 博物馆》,2005年第3期。 [4]Varine,H.de.Rethinking the Museum Concept[C].J.A.G jestrum and M.Maure(eds)Okvmuseumsboka-Identitet, okologi,deltakelse,ICOM,Tromso,Norway,pp. [5 Rel5】ph,Edward.Place andPlacelessness[M].London:Pion, 1976. [6】Donatella Murtas Peter Davis.The Role fothe Ecomuseo Dei Terrazzamenti E Della Vite.(Cortemilia,Italy)in Community Development,Museum and Society,Nov.2009.7(3). [7]MaurizioMaggi.Ecomuseums inItaly.Conceptsand Practices[J].Museologia E Patrimonio.Vo1.1 1-jan/jun de 2009. [8】超级生态博物馆:意在欧洲区域创造一个共同体,以 达成生态博物馆方面的合作、分享各自经验。 [9]Peter Davis.Ecomuseums and hte Democratisation of Japanese Muse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Vo1.10,No.1,March 2004. 【10】法国生态博物馆学家瑞伍・里瓦德曾将生态博物馆分 为四种类型,即发现型生态博物馆为传统、首要和整 体性模式;发展型生态博物馆关注社区、文化认同、 经济复兴和国家政治目标;专业型生态博物馆与一定 的专门性工业有关;对抗性生态博物馆通常致力于解 决都市地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11】Barbara Kirshenblatt-Gimblett,Intangible Heritage as Metacultural rPoduction,Museum International,vo1.56, 2004. [12][美]戴维・斯沃茨著,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责任编辑:罗凌 文字校对:谭肃然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