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史传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2021-04-26 来源:汇智旅游网
我国史传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我国史传文学产生追溯到历史文学的最初形态。 “传说的时代”。那时还没有产生文字,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洪水、姜嫄生后稷等,都是口头方式流传的。

自从产生了文字,代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史诗便被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一部分还被经过改造而成为史籍的材料。

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视历史典籍编写的国家,史籍丰富,起源很早,如《左传》中所说的有《三坟》、《五典》、《九丘》及失传的百国春秋,还有孔子修订的我国第一部历史典籍《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不朽之作。这些史籍又称之为先秦史传文学。

继承先秦史传文学传统,并有重大创新的历史文学是《史记》。

继《史记》之后,另一部传记文学名著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这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从《汉书》开始,就出现了文学性减弱而史学性加强的倾向,东汉后来出现的《东观汉记》,其文学性就越难与《史记》相比了。中国以后的史籍,大多数沿袭《汉书》的体例。

能重视并继承史传文学传统的,首先是那些杂史、杂传,在《史记》之前,已有《穆天子传》、《晏子春秋》等杂史杂传。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文学色彩的杂史杂传,如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刘向的《列女传》等,其艺术特征已近乎小说。

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韩愈、柳宗元的散传《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和《种树郭橐驼传》、《段太尉逸事状》等,从清新的文笔和鲜明的形象塑造,为传记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其他文学名家如白居易、刘禹锡、李翱、李商隐等亦有佳作。这影响了宋代各体传记文学的普遍发展。如苏轼撰述的《司马温公行状》、朱熹的《张魏公行状》等,开了个人传记文学长篇之先河。

北宋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在我国史学上有重要的地位,对战争描写详细生动,在战争中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为历史人物记传被后世仿效。

明代市民传记兴起,自袁宏道的《徐文长传》等,描写更为细腻真切,更贴近生活。宋濂七十余篇小传性质的单篇传记,在展现多种人格模式上有新突破。

清代传记以切中时弊,现实感强而独具特色,如顾炎武的《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生事》是宣扬民族情绪的反抗性传记文;清代桐城派传记文学呈现出精致,但传记文学总的处于停滞状态,清中叶后,戴名世的《画网巾先生传》、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等,均为流传后世的人物传记的名作。

近现代中西方文化冲突交融背景下,传记文学以现代性内容和白话文形式有

了质的飞跃。如梁启超等改良派的传记文学,胡适的《四十自述》,郁达夫的《达夫自传》,郭沫若的《沫若自传》,沈从文的《从文自传》等。

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报告文学,是现当代历史文学中,一种最接近《史记》传记人物艺术的新形式。如三十年代夏衍的《包身工》、四十年代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着中国》、萧乾的《流民图》和《血肉筑成的滇缅路》、五十年代刘冰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六十年代末代皇帝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七十年代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九十年代叶永烈的“红色三步曲”等等,是中国史传文学传统在中国现当代历史舞台上的滥觞。

我国史学的基本体例

我国的史学体例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记言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旧称政书体)、方志、谱牒(家史、家族史)、图表等。基本体例是编年体、纪传体和国别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