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0年统计公报

2024-02-14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10年,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显著进展,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10年,昭通市生产总值(GDP)达379.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11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74.82亿元,增长19.9%,其中:工业增加值132.63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增加值130.7亿元,增长12.7%;按常住人口计算,预计人均GDP为7075元,同比增长13.2%。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得到加强,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19.5:46.1:34.4,

继续呈现“二、三、一”格局。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稳步上

升,非公经济增加值达149.07亿元,增长14.7%,比重由上年的38.1%上升为39.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7.4%,其中:粮食类价格上涨14.4%,是推动价格总水平上

涨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0.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3.5%,部分产品价格回落。

表一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类 别 单 位 % % % % % % % % % % % 指 数(上年同期为100) 2009年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食品类 烟酒及用品 衣着类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交通及通信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居住类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100.3 104.2 100.2 96.7 100.3 100.2 95.5 96.6 100.6 96.9 101.3 2010年 103.0 107.4 100.2 98.1 100.3 101.3 99.7 100.7 104.3 100.2 103.5 注:此表数据为昭阳区、巧家、大关三县调查数。

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84%。能源消费总量为428.36万吨标准煤(等价热值),较上年增长7.53%。其中,第一产业为20.31万吨标准煤,占总能源消费4.74%;第二产业为269.44万吨标准煤,占总能源消费62.9%,其中,工业为258.79万吨标准煤,占第二产业能源消费96%;第三产业为51.17万吨标准煤,占总能源消费12 %;居民能源消费量为87.43万吨标准煤,占总能源消费20.4%。

二、农 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5.6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4%。其中,种植业产值53.21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3.57亿元,下降10.5%,畜牧业产值55.87亿元,增长9.2%,渔业产值0.41亿元,增长17.6%,农业服务业产值2.56亿元,下降0.9%。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5.94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其中:夏粮8.1万吨,比上年下降29.8%;秋粮167.83万吨,比上年增长9.8%。粮食单产由上年的228公斤/亩增加到236公斤/亩。

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9.37万吨,增长10.6%;禽蛋产量1.91万吨,增长13.8%;水产品产量13502吨,增长20.1%。

全年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9.5万亩,新建农村沼气池4.9万口,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建粮食科技示范样板468万亩,万亩高产示范片96个,实施基本烟田建设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3千公顷,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84千公顷,到2010年底解决饮水安全达标人数374.88万人,“五小水利”工程实施力度加大,解决了50.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水利化程度达到33%。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0717万瓦特,比上年增长29.6%。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扶贫攻坚、抗灾救灾相结合,着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605个,投入村容村貌整治资金 1159万元。整合资源,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整乡推进试点和片区开发稳步推进,733个整村推进项目有序实施,巩固和解决了11.5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表二 2010年主要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

产 品 名 称 一、农产品产量 粮 食 油 料 甘 蔗 烤 烟 蔬 菜 水 果 二、畜产品产量 肉类总产量 #猪肉 禽蛋 猪存栏头数 牛存栏头数 羊存栏头数 家禽存栏只数 单 位 吨 吨 吨 吨 吨 吨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1759368 33612 121984 56114 1089383 207368 7.1 -6.8 -10.1 1.6 8.4 -6.9 吨 吨 吨 万头 万头 万头 万只 393700 347076 19113 315.15 56.28 61.27 732.41 10.6 10.9 13.8 5.5 4.9 5.4 4.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社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263.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9.7%。实现工业增加值132.63亿元,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 205.07亿元,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总产值61.43亿元,增长14%;重工业总产值143.63亿元,增长18%。

表三 2010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 品 名 称 原 煤 合成氨 铁矿石原矿量 铅金属含量 锌金属含量 发电量 水 泥 碳化钙(电石) 自来水生产量 氮磷钾肥(折纯N100%) 卷 烟 单 位 万吨 万吨 吨 吨 吨 万千瓦时 万吨 万吨 万立方米 万吨 万箱 绝对数 1738.12 30.49 35542 30725 118003 519759 298.25 44.7 2147 26.72 53.06 比上年增长% 20.7 -23.1 6.0 -7.0 -16.4 29.1 0.9 16.3 3.1 -27.0 3.4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销协调、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达93.6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实现利税57.63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实现利润14.36亿元,比上年下降5.1%。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157户,比上年增加14户,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59.39亿元,增长65.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6.13亿元,比上年增长41.4%。在各类投资中,城镇投资304.19亿元,增长52.1%;农村非农户投资34.51亿元,增长18.1%;房地产投资17.43亿元,增长18.5%。全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43.17亿元,比上年增长6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8.28%,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92.08亿元,增长4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2%。

全市第一产业投资额11.24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投资额183.46亿元,增长35.6%;第三产业投资额161.42亿元,增长57.8%。从主要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大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10.90%、58.24%、35.94%,三大行业投资拉动全社会投资增长23.69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为57.24%。工业实现投资额183.46亿元,增长34.4%。在工业项目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能源工业,能源工业投资154.67亿元,同比增长

33.44%,占工业项目投资比重的84.31%,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43.4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0.62亿元,增长3.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54亿元,增长16.45%。全市商品房屋销售面积49.27万平方米,下降58.02%,商品房屋销售额14.28亿元,下降48.23%。

表四 2010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万元

行 业 总 计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其他 投资额 3561294 112410 233503 219602 1381533 - 627399 26350 22202 2920 413490 314295 121501 51088 35001 比上年增长% 41.39 0.53 10.05 57.82 36.24 - 210.9 15.4 62.85 117.59 9.58 35.94 77.83 16.79 -44.39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6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城乡消费基本同步增长,农村市场转旺。县以上城镇实现零售额72.74亿元,增长18.7%,市场份额为68.8%;县以下农村实现零售额32.93亿元,增长24%,市场份额为31.2%。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3.19亿元,增长23.3%,市场份额达到78.7%。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生意兴旺。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0.24亿元,增长20.2%;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51亿元,增长45.3%。

全年签约及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96个,新签约及实施项目协议总投资446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26亿元,比上年增长46.8%,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405万美元,同比增长40.8%,其中:出口额达955万美元,增长1.6倍。

旅游业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有所增加。全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91.3万人次,增长24.4%,其中海外旅游者792人次,国内旅游者591.21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20.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86%。

六、财政和金融业

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7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6.6亿元,增长31.5%。良好的财政收支运行,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税收收入快速增长。国税税收收入达48.75亿元,增长30.7%;地税税收收入达19.68亿元,增长23.9%。

表五 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财政总收入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税收收入 非税收入 一般预算支出 #一般公共服务 教育 社会保障和就业 农林水事务 绝对数 712565 256180 211991 44189 1465980 145749 330277 193875 231262 比上年增长(%) 28.3 23.2 24.1 19.4 31.5 20.1 12.6 51.6 40.0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520.35亿元,比年初增长34.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34.75亿元,增长25.5%;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86.34亿元,增长34.2%。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达777.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累计

现金支出达803.8亿元,增长17.2%,全年货币净投放25.86亿元。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表六 2010年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

指标名称 存款余额 其中:企业存款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贷款余额 其中:短期贷款 #个人贷款及透支 中长期贷款 个人贷款 绝对数 5203518 1103594 2347674 2863358 869750 250121 1986910 687940 比年初增长(%) 34.7 22.8 25.5 34.2 16.8 -3.5 43.7 40.2

七、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年末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5943人,比上年增长7.1%;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9522人,比上年增长23.1%;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8648人,比上年增长17.3%;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7.11万人,比上年增长2.97%;小学在校学生71.95万人, 下降3.5%。“两基”顺利通过国检,中小学布局逐步优化,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48%;

初中毛入学率99.06%;高中毛入学率达33.94%。全年扫除文盲1.17万人。

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累计争取和投入各类教育专款14.26亿元,比上年增长7.2%,新建校舍31.7万平方米、排除中小学危房45.1万平方米,完成中小学校安全工程58.9万平方米。新增教师2363人。高考上线率比上年提高14.15个百分点,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比上年增加15.25%。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72%,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95%,报刊、杂志以及图书出版的发行量不断增加。

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实有病床10969张,比上年增长21.7%;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959人,比上年增长12.97%。

八、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事业整体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稳步增加。全市各种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10万人,达116.67万人,同比增长61%。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和异地联网,覆盖面扩大到21.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参合农民达到483.3万人,参合率96%。全市资助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及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农合52.58万人,兑

付各类社会保险资金6.98亿元,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5.27亿元、临时救助金8700万元。启动廉租住房建设36万平方米,建成1418套。

劳动就业规模扩大,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97.4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99.88万人、第二产业28.07万人、第三产业69.5万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0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10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32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百万劳务输出工程”目标如期实现,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3.5万人。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74.24万人,比2009年度净增13.19万人。有27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为58.24万人。计划生育率提高7.3个百分点,达到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6‰。

2010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8796元,比上年增长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295元,增长10.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369元,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2768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14元,增长13%。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23.92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6.1%。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10年昭通统计年鉴》为准。

2、社会发展有关指标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3、地区生产总值和各项增加值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一、二、三产业按国民经济新行业分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