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近现代中西方美术思潮及中国美术的发展

2020-06-02 来源:汇智旅游网
浅议近现代中西方美术思潮及中国美术的发展

作者:王爽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

王 爽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摘 要:现代西方美术思潮是以欧洲工业革命为历史背景,迫使美术家改变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创造和选择新的美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中国传统美术在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关键词:西方美术思潮;中国美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4-0171-02

近现代西方美术思潮是以欧洲工业革命为历史背景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所显现的近现代西方哲学文化成为西方美术思潮的理论支撑。中国美术思想在西方美术思潮的影响下,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革,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一、西方美术思潮

美术发展史告诉我们,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为社会上层服务的奢侈品,欧洲艺术家们一直为贵族和教会服务。19世纪中页,欧洲的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商品大生产使停滞不前的艺术逐渐脱离了贵族特性,变成了大众消费文化的重要元素。美术的功能转向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应用美术,美术作为商品走进市场,在艺术发展同时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科技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迫使艺术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近现代哲学文化冲击着近现代的美术创造,叔本华的唯我主义艺术观,尼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艺术创造提供了精神源泉。格森柏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对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传统价值观的彻底否定与背叛,使艺术不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世界的感情宣泄成为艺术表现的主体。

西方近现代艺术是在1910年前后形成的一种抽象主义艺术。从本质上看,西方写实艺术与抽象艺术都是理性主义的产物,只不过抽象艺术更加激进,更能体现出近现代西方工业时代的品格。写实艺术描绘的是看得见的外在的真实,而抽象艺术揭示的是看不见的内在的真实。以抽象艺术为代表的西方近现代艺术与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充分体现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特有精神。西方现代主义的形成、延续和发展,成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后半页西方艺术的主流。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是现代两大艺术思潮,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构成了现代两大美术体系,技术文明与精神危机是现代两大对立的艺术矛盾。这些美术思潮使现代西方艺术教育由科学主义转向人本主义,在西方美术注重技术文明的同时,艺术的精神危机同样使西方美术创作由现实走向荒谬与虚无。正因为现代美术思潮巨大的感染力和推陈出新的作用,使许多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成了现代美术创作的弄潮儿,他们新的理念使现代艺术思潮具有了一定的学术性,高等艺术教育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生着新的变化。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使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从传统艺术的传承不断地向艺术创新迈进,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现代主义艺术家德拉克罗瓦、库尔贝、米勒等现实主义画家用强烈的色彩和富有激情的笔触,使现实主义绘画对追求变革的艺术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印象主义绘画。印象派绘画创造了现代绘画明快的光感和简洁的感觉,从而使西方油画从追求形象真实的科学性更加完善为追求色彩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它使学院派绘画从画室走向户外,在户外捕捉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现代社会的飞速变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工业化简约式的几何造型与繁复的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的虚华、繁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耳目一新的平面特性与特征,是现代绘画对传统古典艺术的叛逆,体现了新时代新的视觉形象与标示。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艺术家,用秩序与结构的重组与再现,把感觉到的对象作为绘画表现的“母题”,反映了现代工业化社会都市文明逐渐取代了田园风光。前卫的现代美术思潮对两千年以来的传统美术的否定与批判,对学院派艺术的古典主义艺术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迫使学院派艺术不得不进行改革与吸纳新的美术思潮,使艺术之美不断地充实与完善。20世纪这个人类社会的特殊时期,前卫的现代西方美术思潮虽然笼罩着整个美术界,但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各国文化的相融与独立互存,是20世纪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中国美术思潮

早在明朝时期,欧洲商人与传教士来华,在传播天主教和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古典美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西美术的交流,但并未引起中国画家对这种“舶来品”的广泛注意。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激烈的动荡与变化。在历史的动荡与变革中,画家们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时代的冲击,或隐或现地在艺术上作出了反映。一些受到变革影响的、锐意求进的画家,作出了大胆革新,使中国绘画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很早就接受了西方美学的影响,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明确主张:“凡有美术,皆是以表征一时及一族之思维,固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美术表征的是时代精神,是民族的魂魄。清末民初时期,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便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思想,在艺术上大力提倡中西合璧、写实和雄放的风格。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徐悲鸿、刘海粟等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美术界变革的实践者刘海粟、张聿光等则身体力行在上海虹口乍浦路创办了“上海图画美术院”;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东方杂志》推荐拉菲尔,倡导学习西画,力倡新艺术,主张兼容并包。在此期间,北平的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在郑锦筹措下诞生,即北平美术专门学校。受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的徐悲鸿大胆提出在美术上的变革见解,力主“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可采入者融之”的宗旨。陈独秀的批判文章《美术革命——答吕》在《新青年》上发表,矛头直指传统文人画,直接导致了关于中国美术前途的争论。总览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中国寻求富国强民的变革要求,导致了当时特定的文化艺术思潮,影响着中国美术的发展轨迹。尽管有相当一部分画家痴迷于国粹,但为数众多的有识之士已漂洋过海留学东洋和西欧,为美术革命做出了先期努力。美术变革求新,学习西画之思潮蔚然成风。岭南画派的开创人高剑父游学日本,20岁毕业于东京艺术学校;李铁夫最早赴欧美学画,先到美国后转赴英国;李叔同留学日本东京上野美术学校学西画;冯钢百去墨西哥勤工俭学于国立美术学院,后转赴美国就读于芝加哥美术学院;李毅士早年留学英国;王悦之、张大千留学日本;林风眠赴法国和德国学习绘画;徐悲鸿赴法国师从达仰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这是中国美术发展蜕变的重要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延伸,美术革命已由呐喊变为彻底行动。这是和当时中国急需引入西方科学的现实相一致的。

大批留学欧美画家的归国,使西方美术彻底进入中国,出现了真正的西方美术和传统美术并存的局面,导致传统美术和西方美术的碰撞和融汇。这是对旧文化根基的撼动冲击,这是美术家们所不可避免的历史选择,这是时代特定性的体现。西方绘画的引进,使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坚守传统的传统美术和西方美术及新兴美术三者并存的局面。在学术思潮上出现了保守国粹派、西化和融合三种流向。在西画的引进中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美术变革思想重点在技术层面上,力图引入西方写实主义以改造中国画,把绘画如实再现生活作为艺术

准绳。刘海粟则借欧洲现代艺术大师之力推动中国现代艺术。林风眠却在吸收欧洲古典艺术、印象派和野兽派艺术资源中谋求一种调合中西的表现形式,但他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不过无论是何倾向的美术形态,他们都没有舍弃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去审视西方艺术。这场美术变革最重要的收获是写实艺术在中国得到了枝繁叶茂的发展。

三、中国美术的发展

现代主义美术思潮二三十年代在中国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一方面,西方在本世纪最初的30年中,其美术思潮和创作正经历着现代主义的高峰,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相继出现,成为当时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这对于正欲寻求美术变革的方法和欲求推进中国美术走向世界的中国美术界和理论界来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也无疑是一个催化剂。另一方面,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美学思潮在中国得到传播,而生命哲学、直觉主义、移情论、形式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等正是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从而为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中国的繁衍提供了理论支柱。此外,随着中国留学生从国外归来,把他们所学的西画技法和所接触到的艺术观念在中国本土进行培植,掀起了中国的洋画运动,这就为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中国繁衍准备了温床,使现代主义美术思潮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理论形态和思想观念运动,而且还在美术创作中得到了发展,即现代主义美术思潮转化成一种现代主义美术创作运动。

近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术思潮、美术发展的影响,贯穿于整个近现代史。中国美术吸收、借鉴西方美术的趋势势不可挡。因此,我们在吸收和借鉴的问题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盲目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国美术的发展、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才能创造出既保留了中国美术的个性,又能代表现代社会大众的共同审美要求的现代中国美术。

参考文献:

〔1〕朗绍君,水天中编.美术与科学[A].世纪中国美术文选[C].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2〕(美)H.G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陈讯明.毕加索马缔斯论艺Y-[M].长沙i湖南芙术出版社,2000.

〔4〕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6〕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8.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