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三个基本原则

2024-05-27 来源:汇智旅游网


试论语文课堂教学三个基本原则

作者:陈社教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47期

【摘要】部编版语文教材已实施了一段时间,笔者边教边学,认真探索实践,总结出面向全体兼顾个体,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摒弃“填鸭式”,重视“启发式”,重视训练思维;以语言为基础的积累性三个课堂教学基本原则。贯彻以上三原则,将会使课堂更具开放性,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探究意识,使课堂取得实质性效果,也能让教师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语文素养;基础积累性;训练思维;主观能动性

教学有法,法无定法。语文课堂教学涉及千丝万缕的因素,目标、工具、方法、内容皆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高效与否体现在:学生的主动性能否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启发扩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能否得到提高等。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笔者对初中部编版语文进行认真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以下三点语文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一、面向全体兼顾个体,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原则

素质教育是课堂改革的重点,新课标除了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外,更突出强调学生

的个体性,强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个课改的变化,纠正了形式主义,把育人落实到实处。古代教育家孔子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故获得很大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改变了学校过去机械式地培养学生,过于讲究学生成绩数量而忽略了学生成绩质量,无法突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下,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学生的个体才能够得到有效发展,素质才得以显著提高,学生日后才可以成为社会各行业的精英人才。

因此,教师应重新树立教学观、学生观,摒弃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残旧思想,不再把学生视作学校或教师控制下的车间零件,而要把学生认化为有价值、有內在动力、有独立思维、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的关系都要重新被认知、调整。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教师更应有民主思想,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于细微处关心学生。我们只有用整合后的师生观来把握这些关系,才能帮助学生得到个性的良好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往往体现在课堂的细微之处,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表扬或批评,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宜多鼓励、少批评,要批评时措词宜委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但不能歧视,更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二、摒弃“填鸭式”,重视“启发式”,重视训练思维的原则

当代社会,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推崇善于思考的习惯,他认为自己学习知识善于思考,能成为成功的科学家也是因为善于思考。思维能力不足的人,做事效率低、效能慢。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能力不足,那语言的表达也不佳,写作和阅读同样需要思维能力的支撑。

《学习的革命》中认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充塞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听、说、读、写为语文素养的主要因素,没有思维的发展,就没有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教师还采取僵化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思维如何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发展?或者学生的思维根本不能被激活,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容器。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如果教师继续采取“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思维会受到压抑,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无从谈起。僵化的思维,在社会中缺乏竞争力,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格格不入。纵观哈佛大学等名校,皆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育家罗素认为:“被动地接收老师的智慧,对于大多数男女学生都容易做到,因为这样无需他们去独立思考……然而,被动接收的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未来是灾难。”

因此,课堂教学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摒弃“一刀切”式的标准答案,承认学生思维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差异。对于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认识,要大胆予以支持和鼓励。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如叙述是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阅读是培养归纳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过程……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问题的设置,围绕语言学习来启疑,激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质疑,析疑,辩疑。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激发智慧的火花,水到渠成地让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三、以语言为基础的积累性原则

语文学习中,语言材料的积累和丰富是语文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渠道。教学目标

中的“知识与能力,”就体现了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语言材料积累越丰厚,其基础就越稳固,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越完善。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哪一个没有学富五车的积累呢?朱熹说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他强调背诵,以背诵丰富积累。华罗庚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古人读书不求甚解,只求背诵的方式不一定适合现代学习,现代学习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找到更适合的方法。笔者认为,语言材料的积累只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如字词句的丰富,语感能力的提升等,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是语文素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对于促进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大有裨益。二是名篇名句的积累。包括名著、美文的赏析,古文、古诗词的背诵等。这些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人文性的积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高雅的审美观。在指导学生学习积累时,要强调内容的广博性,结合实际生活,形式与时俱进。积累方式途经可以是课内课外,背诵阅读,口语交流等。名家名篇对于学生的积累和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除了要饱读之外,对于一些精彩之处要诵读、摘抄、甚至扩写、缩写。

若能在语文课堂上贯彻以上三原则,将会使课堂更具开放性,教学氛围热烈和谐,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探究意识,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大胆质疑,使课堂取得实质性的良好效果。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活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真正得到提高,也能让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相长,自身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珍尼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余春梅.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语文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