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屈原论文开题报告

2021-04-25 来源:汇智旅游网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论屈原人生悲剧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一、 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屈原思想进行深刻的探索,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精读和品味,总结和归纳造成屈原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因素,挖掘屈原思想深处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样的质量塑造了这样一位高大而又光辉的典型形象?我认为,屈原人生悲剧所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他对人格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美政理想的憧憬,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以及“致君尧舜”的努力与“哲王不窹”的激烈冲突,矢志而绝不随俗,恋国而绝不去国,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高尚精神;另一反面,当时楚国所处的一种时代境地和楚怀王,顷襄王的昏庸,奸妄小人的谗言,中国传统文化及楚文化对屈原思想的影响,以及客观贵族家庭传统和内美的天性等多重因素所造成的。所以,他的人生悲剧的发生也是必然的。我们试想,他在面对无法超越的困境时,其主观思想的支柱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像当时许多有谋略、有才能的文人仕士那样,在本国不能被重用,而去其它国家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为什么不走“无道则隠”或朝秦暮楚、楚才晋用、周游列国、寻找属于自己展示政治才华、以德治国的一片领地?我想只有弄清楚了这几个问题,也就基本上能够非常清楚而又明确的阐述形成屈原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因素了,自然而然的也就论证了他对后来中国文人的重大影响了,从而也就水到渠成的阐明了自己所写的论点,这也就是我所写本课题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希冀通过对屈原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屈原身上的人格美,悲剧美的内涵,反映他那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崇高思想,并且说明他为什么能够受到后来文人的关注和推崇?如李白的诗作在风格和内容上都带有屈原作品影响的痕迹,11

并且他是这样的评价屈原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而杜甫也曾经在诗里把屈原的成就设为他努力的目标之一:“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辞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李白和杜甫对屈原在诗歌上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一下屈原的政治理想,执着的追求意识,以及高尚的人格,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当代的我们,尤其是一为大学生,应当好好去思考一下?从屈原的思想、人格、忧国忧民、对小人的憎恶等方面有没有我们所借鉴和吸取的东西?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抒写了一篇壮丽而又高亢的英雄赞歌,这也就是造成了屈原绚烂多彩的悲剧美的理由之一。从本质上讲,屈原的人生悲剧精神揭示了自我与当时社会的关系:当神话般的理想与无法预测的世俗发生恶战的时候,屈原表现了对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坚持,即未脱离所生存的社会,又在所处的社会中保持独立不迁的人格,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需求,既要摆脱世俗性的盲目随从和非理性崇拜,也要追求自我的觉醒意识,还要学会与社会融合,真正实现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个体生命对人的社会价值追求,并努力在追求的过程中不丧失自我本性。应该说,这是屈原人生悲剧对当代社会的根本启示,也是作为个体的屈原对人生精神文化的重要贡献。 二、研究方法: (一)阅读法:

只有对屈原作品和前人研究屈原所写的论文多次而又广泛地阅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和分析屈原人生悲剧形成的主客观因素的原因。 (二)引证法:

用前人对屈原研究过的论文,以及所形成共识的语言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中国较早关于屈原史书的记载,就算西汉的司马迁了,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当中对屈原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宰者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居于污浊的黑暗世界里,却能高举自远而与众不同流合污。而近代就有文学家郭沫若、郑振铎、褚斌杰、陆侃如、李易、唐叟、林庚等人所写的论文,都是从正面歌颂屈原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精神,以及屈原对楚王的忠心;而何其芳、王运熙、虞愚、陈思苓等人,通过屈原所写的作品进而阐述了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对美政理想的坚定追求,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还有俞平伯、游国恩、陈郊等文学大师对屈原研究写了许多相关的论文,但近代学者很少对形成屈原人生悲剧的原因进行分析,他们只是一味的去歌颂和弘扬屈原的忠君爱国,热爱人民的高尚精神,而对其人生悲剧缺乏研究和阐述。而在当代的许多作家中,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屈原的人生悲剧进行审视,如广西桂林市职工大学的宋滢滢在《论屈原的悲剧精神》论文中,她认为屈原悲剧精神便是在楚王不觉悟的情况下,依然锲而不舍的努力,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坚定信念,甚至以死明志,表现出崇高的人格美,并进而对屈原悲剧精神的形成作了细致的分析,最后从屈原悲剧精神的体现和给人们的启示做了归纳和总结。而云南大学的张柱在《论屈原悲剧的独特性》论文中,明确的探求了产生屈原悲剧的因素,他是从两汉的历史人物对屈原的评价入手的,并且把屈原的思想与孔子思想、老庄思想作了深刻的对比;而湖北师范学院的徐柏青在《论屈原的人生悲剧及“离骚”的悲剧审美价值》论文中,对屈原的人生悲剧只是从主观方面进行探索研究的,而缺少从客观方面进行分析和梳理,并且总结了其造成屈原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其观点比较鲜明,并且分析透彻。而广西师范大学政治系的吴全兰在《试论屈原悲剧结局的必然性》论文中,他认为屈原的自杀是不可避免的,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死是他最好的归宿。这是由他天赋的内美、高尚的人格和南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浪漫气质所决定的。并且他的身世、修养、气质是他走上悲剧道路33

的必然原因,而朝廷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则是他自杀的外因。作者是从内外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但分析的有点不全面。在安康师专中文系杨静的《论屈原的悲剧及其人格美》当中,他的观点是要论述屈原的审美意义,并从屈原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个性特征、生平遭遇等方面来分析这一悲剧的成因;另外从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中探讨其人格的诸多方面,同时将屈原的悲剧和人格美结合起来,作了进一步的研究。还有荆州师专学报刊登的沈光明《论屈原的人格悲剧》中得出的结论为:“屈原的人格尽管可与日月争光,但在阳光下仍有阴影”。客观地说,屈原的人格追求本身就是悲剧性的。而田耕滋的《从思维方式看屈原生命悲剧的人性深度》一文中,他认为屈原的生命精神是个体与社会绝对统一的绝对集体主义,具有“无我”的“准宗教”性。这种“准宗教”性的生命精神具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其原因是在于他把“知性思维”推上了“形而上学”的极端,这也是屈原不同于儒道之避免悲剧的根本原因。“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一样,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把握世界及自身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知性思维”的具体展开,是人性被激发起来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屈原因其知性思维方式而促成的生命悲剧,不是浅层次上的生死关问题,而是在人性层面显示出来的深度悲剧。

而在国外研究现状来看,从本世纪60年代起,日本有的学者开始鼓吹一种新的否定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观点。从1983年以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发表文章,有的从史料方面,有的从逻辑方面,有的从思想方面予以反驳和批判。但还没有人注意到日本对“屈原否定论”之产生,同当时我国的国内意识形态方面的状况有关。学者们曾集中力量驳斥的,其实并不是新的否定论的始作俑者。日本新的“屈原否定论”的提出,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往我国国内关于屈原的研究尚欠深入,大多数学者对屈原的爱国思想进行了弘扬,对其作品进行了注解和解读;二是屈原作品读起来语言方面障碍较大,而在日本广泛流传的汉诗都是明白易晓的作品,很多人都不知道屈原。京都诗仙堂供有36位中国古代诗人,第一位就是苏轼,44

而不是屈原,这也是形成了日本一些对中国先秦文学了解较少学者的心理定势。 首先是日本国立九州岛大学部的冈村繁博士,对屈原研究有所建树,他于1965年发表的《楚辞和屈原——关于男主人公和作者之间的分离》中考证了屈原所写的几部作品,如《离骚》、《哀郢》。冈村先生是日本很有成就的汉学家,在汉魏六朝文学和《文心雕龙》的研究上成绩显著,所以冈村先生关于屈原的论文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最突出的一个例子便是日本广岛大学教授铃木修次给高木正、前野直彬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所写的《导论》中持有的的观点:《九歌》、《九章》、《离骚》并不是屈原的作品,并且认为在南方的楚国,有些歌唱悲愁的歌曲,犹如日本的“长吹”,它们与屈原传说相结合,集中在屈原这个人物的身上,而成为今日之《离骚》。

在铃木修次和白川静之后,又有日本关西大学、神户市外国语大学、八大学院大学、神户商科大学4校的讲师三泽铃尔于1981年发表了《屈原问题考辨》一文,重复了铃木修次的说法,但因为缺乏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在论事推理上同中国的历史总是隔着一层。 纵观国内外研究,不管是近代、现代作家和学者,还是当代的作家、学者,都是用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且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对屈原思想和屈原的作品进行深入而观点不同的解析,并用独到的眼光审视屈原人生的悲剧美,其大多数都是对屈原进行了高度的赞颂和推崇,赞扬了他的积极入世的态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风貌。但是大多数学者在总结其屈原人生悲剧的原因时,只是从一方面着手,有的从客观方面入手,有的从主观方面入手,但把二者结合起来论述的基本上还没有。而国外大多数学者是对中国历史是否有屈原这样的一位诗人进行考证、并对其屈原的作品进行分析论证,反而对形成屈原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因素研究很少,几乎寥寥无几。所以,本课题在前人研究屈原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论述形成屈原人生悲剧的主客观因素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来探讨。 四、 研究方案: 55

(一)读作品:

初读作品,整体感知作品的深刻内涵。再读前人论文,从中发现研究空白——屈原人生悲剧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二)列提纲: 1.前言:

屈原出生于楚国的贵族,有振兴楚国,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意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从史料来看,说明屈原办事干练,执法果断、有非凡的才干、并在怀王执政时,得到信任和重用。但正当他施展抱负时,同列上官大夫乐尚却“心害其能”,嫉妒他的才干,并在怀王面前诬陷他。昏庸的怀王听信谗言,“怒而疏屈平”。到顷襄王即位,朝廷更加腐败,政治更加的黑暗,屈原目睹了这种现状,心中更加的激愤和不满,因此也遭到新的祸患,于顷襄王二年被迁逐。但可贵的是,虽然屈原遭到种种不幸,他并未屈服,仍不放弃对美政理想的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的理想不但没有动摇,而且信仰更加坚定。然而遗憾的是,屈原所做的种种努力终是徒劳,腐败的贵族集团仍围绕在楚王的身旁,楚王并未回心转意,楚国依然是一片黑暗,屈原虽有经国济世之才,终因势单力薄,难以扭转乾坤,失望之极,终于走上了投江自尽的道路。所以,屈原的人生无疑是悲剧性的。那么,是什么主客观因素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下面我们将讨论这一问题。 2.主要内容:

A.屈原人生悲剧形成的主观因素: a.屈原对美政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内美的天性. b.“致君尧舜”的努力与“哲王不寤”的激烈冲突. 66

c.矢志而绝不随俗,恋国而绝不去国. B.屈原人生悲剧形成的客观因素: a.天赋的贵族家族传统和文人环境.

b. 当时楚国所处的一种时代境地和楚怀王、顷襄王的昏庸,奸妄小人的谗言. c. 中国传统文化及南楚文化对屈原的影响. 3.结论:

屈原的自杀是必然的。在楚国当时的情况下,死是他最好的归宿。这是由他天赋的内美、高尚的人格、忧国忧民和南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浪漫气质所决定的。他的身世、修养、气质、忠君爱国思想是他走上人生悲剧道路的主观因素、而朝廷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奸妄小人的谗言则是他走上人生悲剧道路的客观因素。屈原的人生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楚国的悲剧。 五、进度安排: 研究分六个阶段: 2009年12月 开题 2010年3月中旬 初稿 2010年4月底 二稿 2010年5月初 三稿 2010年5月中旬 定稿 2010年6月初 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77

[2]班固:《离骚序》,引自《楚辞章句》,北京: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1967年版. [3]汤炳正:《楚辞类稿》,四川:巴蜀书社,1988年版.

[4]姜亮夫:《楚辞论文集·屈子思想简述》,北京: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1957年版. [5]郭沫若:《屈原研究》,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版. [6]郭沫若:《楚辞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1957年版.

[7] 黄中摸:《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伍大荣:《论屈原的执着意识》,江苏:江苏社会科学院,2002年版. [9]亚里斯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0]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12]聂石樵:《屈原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863年版.

[13]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江苏:江苏社会科学院,2001年版. [14]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 董楚平:《从屈原的死谈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香港: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版.

[16] 吴淑玲、齐晓如:《屈原悲剧人格的审美价值》,《黄山高等专科学院报》,1999年版,第4期.

[17] 傅明善、戴一峰:《重新探讨屈原之死》,王德华:《试论屈骚精神及对当代的启示》,周建忠:《屈原“爱国主义”研究的历史审视》,中国诗歌网

(http://www.poetry-cn.com/?action-viewnews-itemid-60102),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九届年会交流论文. 88

[18] 张振军:《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南宁:广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版.

[19]董楚平:《从屈原的死谈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香港: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版.

[20]陈学文《屈原的悲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99

签名: 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