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案例
西安市华山中学 卜 蓉
案例背景:
《虞美人》是李煜的名篇,篇幅虽小,却内涵丰富。这是李煜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词风哀婉,直抒胸臆。作为一个君主,李煜是不称职的 ,但作为一个词人,他无疑是成功的。我们学习《虞美人》重在体会词中流露的凄婉、哀怨、忧伤的情绪,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巧妙地将抽象的愁苦化为具体形象的抒情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重在诵读,用各种诵读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理解词的艺术魅力。
案例描述:
教师:这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请同学们说说词的特点。 学生1:词的句式有长有短没有诗歌整齐 学生2: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教师: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北 宋 南 宋
豪放派: 苏 轼 辛弃疾 婉约派: 柳 永 姜 夔
教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李煜的《虞美人》 学生:齐读————
教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好吗? 学生:不好。
1
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到好一首诗或词? 学生1:应该先理解词的内容。 学生2: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3:还要了解写作背景。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李煜
初名从嘉,字重光,南唐中主第六子。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前期,作为南唐的国君,他生活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描写宫廷享乐及男欢女爱,词风绮丽。
后期,亡国后的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格调哀婉凄楚。
2、写作背景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三年后,李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的绝笔之作。
教师:通过老师的介绍同学们对本词的写作背景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请结合注释自读,疏通内容。
学生:自读————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读完后别的同学来点评。 学生1:朗读
学生2:读得好,流畅,有抑扬顿挫。 学生3:不太好,没有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教师:既然这样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2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作者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2、哪个字可作为全词的“诗眼”?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学生:分析思考
教师:独立思考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跟周围的同学讨论。 教师:讨论结束,下面请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1:作者希望结束的是现在的屈辱生活。
教师:李煜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对他而言意味着屈辱生活的延续,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希望它早点结束。
教师:请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
学生2:应该是 “改”。从背景中可以知道此时对李煜来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教师:没错,对作者来说改变的不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容到忍辱蒙羞)。
教师:请同学回答第三个问题
学生:这两句好在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师:江水奔腾流淌,一泻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如愁思的绵长。作者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用奔流的江水比喻郁结已久的愁绪,有一种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教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本词体会作者情感,读完后思考: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
学生:朗读体会----思考问题
3
教师:看到“月”这个意象,你能想到那些诗句? 学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学生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学生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学生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学生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教师:“月亮”这个意象在这些诗歌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学生:“月”,思乡怀念亲人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请听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课后请同学们指出“柳”“长亭”“莲”“梅”“雁”的意象特征,并举例。
案例反思:
一、知识导入,通过对词的一般知识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词的认识,在复习的同时通过唱词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注重诵读,以读代讲,学生可以对词的音韵、内容有较深理解。我先让学生读,然后进行指导。再让学生听范读,做标记;还让他们注意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读出凄婉哀怨的基调。然后我请个别同学读,大家评。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
三、赏析作品时,我设置了三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词感情的落脚点,即“愁”,进行合作探讨。学生在讨论回答的同时,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体会。通过对词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鉴赏,学习了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巧妙地将抽象的愁苦化为具体形象的抒情方法。
四、鉴赏完之后,作为教学内容的拓展我还领学生分析了词中“明月”的意
4
象特征并举例进行了说明。最后,我为学生播放了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次感悟作者情怀。
这堂课的效果还不错,学生有学习兴趣,感受到诗词的艺术魅力,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帮助。我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
当然,这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指导学生诵读时,注重讲解,读得不多不够透,应让学生放开多读。 其次,鉴赏时为了抓紧时间,学生思考不够充分,我讲得多。
下次再教这一课,我会进行注意改进,再让学生找一些李煜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阅读。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