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安徽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献综述

2023-06-06 来源:汇智旅游网
安徽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献综述

刘畅 区域经济学

安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2011年全省总产值达到了12263亿元,增幅为14.5%,位居东部六省增幅之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8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元,增长17.3%。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达11849.4亿元,增长3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1.5亿元,增长19.2%。进出口总额242.8亿美元,增长54.8%。

可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作用为一名安徽人,我不禁要问一句,安徽的经济总量上去了,质有没有得到提高呢?

正如安徽省长王三运在201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陈述的那样:安徽省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仍不稳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解决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服务业比重偏低、城镇化步伐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辨析国内外经济学界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问题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观点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认为二者并无严格的界限。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并列起来,并在使用中互相替代,应该在使用“发展”的地方却使用了“增长\"一词。比如,雷诺兹(L-G·Reynolds)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他说:“除了已计算出来的增长和与之相联系的结构变化之外,人们还可以给‘发展’一个特殊的意义:它表示在增长导向下经济和政治体制的系统变化。然而,历史资料表明,(传统定义的)经济增长和体制变化是紧密联系的。某些最低限度的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也许是增长加速的‘先决条

件’。但体制现代化也可以看成是持久增长的伴生物或附属产品,两者都来源于朝气蓬勃的政治领导……由于这些理由,我们把增长和发展视为可以互相替代使用的两个名词。”2雷诺兹显然是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并列起来了。

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涵严格区别开来。在西方经济学中,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大多数。早在30年代初,熊彼特(Joseph·A·Schmpeter)就提出过:“单纯的经济增长是不能算作经济发展的。”3帕金斯(D·H·Perkins)等人在他们合著的《发展经济学》中说:“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时可以替代使用,但二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或人均量的上升……经济发展则具有较多的含义。”4还有哈根(E.H.E Hagen)、小朱维卡斯(C·zuvekas,Jr.)等也认为应当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名词之间作出区别。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含义,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更多的产出,而且还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上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5

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有所区别。经济发展是指经济的总体实力增强,摆脱贫困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表现在(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经济增长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表现为GDP和产出的增加。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概念在理论上的模糊容易出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错误评价。比如,在衡量我国的经济发展时,仍然把经济增长的速度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惟一指标,粗放型的数量扩张就是见效最快的经济增长方式,那么在实践中就会追求速度而不追求效益,出现重视物质资本投入忽视人力资本的支出等等粗放增长的行为。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做出明确区分,才能更科学、更准确地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因此,

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实践的需要。

建国以来安徽经济发展方式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缺乏经验,照搬苏联模式,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物质积累,忽视消费。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对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安徽的经济发展发展方式也基本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特别是安徽省位于中部,处于中东部,跨长江、淮河下游,具有区位优势,适合发展铁路运输与水运。自然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原材料,产业结构也基本以重工业为主,以初级原材料加工产业为主。经济增长主要是外延性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四小龙”的腾飞经验给了中国很大的启示。中国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采取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模式。这种“赶超型尾灯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主要有四条:一是高储蓄率、高积累率的重化工业发展路径;二是低汇率、引进外资的出口导向型发展路径;三是牺牲农业、扩大差距的非均衡型发展路径;四是过度使用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粗放型发展路径。“赶超型尾灯式”经济发展方式虽然能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无法掩盖其长期遗留下来的种种顽症,而这些顽症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对“赶超型尾灯式”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型已势在必行。6

安徽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经济总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安徽虽未成为内陆省份的排头兵,但成绩也是很显著的,在1978年,安徽省人均GDP全国排名第26名,在全国基本属于最穷的省份之一,然而,通过六千万安徽儿女的努力,人均GDP在全国排名前进了5名,在所有的中西部内陆省份中,与湖南并列第三(第一为河南,从1978年的第27位上升到1999年的第18位,上升9位),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1)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安徽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从笔者走访的几个地方来看,

部分地区的工业水平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初级加工,没有像周边经济发达省份和沿海地区那样,紧紧围绕一个资源优势,扩展商业链,真正做到“做一个产业,强一个产业”;(2)交通优势逐渐丧失,早在建国以前,由于安徽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安徽的铁路运输与水运相当发达,交通优势成为安徽省的几大重要优势之一,但改革开放以后,周边省市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安徽省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公路建设仍然原地踏步,交通优势很快丧失;(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安徽北部的发展较为落后,在整体上脱了安徽经济发展的后腿;(4)缺乏竞争意识,部分地区群众没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是安于贫穷、“等靠要”,部分领导干部群发群众意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比较严重,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安徽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安徽一直面临着政府财力不足、百姓生活不富的尴尬局面。1995年安徽人均GDP比全国低30.8%,相差1497元;到2000年,安徽人均GDP较全国低31。2%,差距扩大到2211元,而到了2002年,安徽省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367元。2008年,全国人均GDP为22640元,而安徽人均GDP只有14249元。30年前,在第一轮农村改革中,首创了“大包干”责任制的安徽,为什么近些年经济发展脚步却落在了全国的后面?安徽曾经是华东六省一市的成员,安徽人的华东情结根深蒂同,有与江浙比、向江浙看齐的习惯。但苏浙皖三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GDP早已不在一个水平上,与经济大省相比,安徽未能比肩而进,而只能望其项背。

安徽被划入中部地区后,经济发展状况也未能令人乐观,各项经济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也是居中的多,居前的少。尤其在人均GDP一项,安徽的排名位列六省之末。问题已不是颜面和阔气之争,而是让人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安徽襟江近海,资源丰富,人民勤劳,为什么有着良好的先天与后天条件,严峻的现实却让安徽人难开笑颜呢?

究其原因,很多人将之归咎于安徽省游离于中央政策之外,被边缘化了。持这一类观点的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把包括安徽在内的“中部塌陷”的原因归结为:(1)中部开放滞后,从而失去了发展先机;(2)围家对中部缺乏倾斜政策,中部成为“政策洼地”;(3)中部省份

财政收入和上缴基数高,导致财力窘迫;(4)根本的问题是发展不够,而发展不够又是因为抢抓机遇不够,狠抓落实不够,根本原因是解放思想不够;(5)“四不够”的原因在于不会用人;(6)缺乏江浙人的创业精神瞄。笔者认为以上几点原因在安徽都可以找到现实的例证,可以说,就是安徽经济塌陷的主要症结所在。

除了中央宏观政策的屡次擦肩而过,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也给安徽省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仅长江、淮河的洪水祸害一项就让安徽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91年淮河大水,直接经济损失为275亿元。一下子冲掉了安徽省五年的财政收入。2003年淮河流域大水,安徽省直接经济损失在147亿以上。原因是安徽省的经济条件差,地理条件好,用安徽省来泻洪是损失最小的一种选择,下游的江苏、山东等富庶地区得以保存。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为支持城市发展,从广大农村向城市调集财力、物资的“剪刀差”,使中国农民对工业和城市的贡献超过6000亿。历来是农业大省的安徽也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建国后,安徽由于没有按照经济建设规律去进一步打造原有经济基础较好的芜湖、安庆两市,而是选择了淮南、淮北两个资源型的城市,导致安徽经济发展滞后。工业与农业两方面的缺失让安徽省在发展的过程中步履维艰,在全国的排名也越来越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20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了开发浦东战略,安徽为呼应浦东战略,决定开发皖江,着眼点就放在芜湖。然而政策施行不久,远离长江的合肥提出了要呼应浦东,远在徽州的黄山也提出了要加入。“开发皖江”就变成了“两点一线”。没过多久皖北的阜阳又提出了要加入,这样“两点一线”就变成了“三点一线”。虽然皖南、皖中、皖北都提到了,结果谁都没有发展起来。时机就在一次次的摇摆不定中丧失,与东部的距离越托越大,空有良好的区位和巨大的资源优势。7

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三十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即为10.7l%,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二)根据安徽的人均GDP水平,我们可以作出判断:安徽已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工业化已进入中期,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会维持高速,经济结构将趋于合理化。

(三)安徽的三次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今后要推动安徽经济高速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安徽经济的省域竞争力还比较弱,既有经济总量的因素,即总体经济规模比较小,又有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的因素,即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出口竞争能力比较弱,又由于民营经济不够发达,整个经济的活力也是远远不够。

(五)安徽工业的行业结构仍不合理,表现在重工业中,加工工业所占的比重太低,使得资源的优势未能转化为获利的优势;在轻、重工业内部,行业布局中撒胡椒面的倾向严重,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构筑起省域的工业竞争优势,既影响效益,又影响工业发展后劲。

(六)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只有从政策、投资、管理、技术等四个方面入手,而这四者,谁都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有高明的政策,也不会有大量而持续的投资,更不会有高水准的经营管理和领先他人的技术。所以说,人才缺乏且素质不高,既是造成目前安徽经济现状的根本原因,又是制约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瓶颈,唯有解决好安徽的人才问题,安徽的振兴才有可能。8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http://unn.people.com.cn/GB/21674/21717/13814221.html 2 L.G.Reynolds,Image and Reali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Yale University Press,1977,P.5。 3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70~73页。 4 转引自谭崇台著:《发展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5 刘静,《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及其基本经验研究》,第9页 6 车春鹂、高汝熹,《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审计与经济研究[J],2009,[6],第85页 7 刘红兵,《安徽经济现状分析与崛起的路径选择》,华东经济管理[J],2009[8],第30页 8 胡春力、阮晓沼、俞晓名,《安徽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1[10],第79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