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

2020-11-28 来源:汇智旅游网
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刘笑言郝宇青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及其广泛应用,它对当代中国政治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对当代中国政治空间的拓展是这种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具

体而言,新媒体对当代中国政治空间拓展,在政治体制层面,主要表现为 政府职能转变、政治监督和善治等;在政治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价值观 念的世俗化、现代政治精神的生成等;在政治过程层面,主要表现为民意

吸纳、政治动员和政治回应等。在当下中国,对于新媒体及其产生的政治 影响,要有心理和观念上的准备,更要有制度上的准备&关键词 新媒体 当代中国 政治空间拓展New Media and the Expansion of Political Space in

Contemporary ChinaLiu Xiaoyan Hao YuqingAbstracC With the rise of new media and its wide applicetion, it has hada sianificynt impact on centemporaiy Chinese politics, and the space expansion

of centemporaa Chinese politicyi is one of the irnportant manimstations of this im­pact. SpecifmyOy, new media expands the polmcyi space of centemporaa Chi­

na. At the level of politicyi system,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transformationof government functions, politicyi supervision and good governance. In the aspect of politicyi cultura, it is mainly ^60x064 in the secularization of velucs and the generation of modern politicai spirit. At the level of politicai process, the mainperformance is public opinion absorption, politicai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i a-

1 36 |学术沙龙新媒体'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sponse. At present, China needs to be prepared psychcXoxicyXy, ideeloxicylly and even institutionally for new media and its political influency.Keywords New Media; Contemporara China; PoXXcoI Spacc Expansion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大凡技术进步的过程,通常就是公共空间不断 得以拓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新媒体可以看作是21世纪最为重大的

技术进步之一。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就把网络 看作是21世纪的“图标”,他说:“ 21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充满活力的网

络。” [2-可以看到,新媒体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强劲的渗 透力、巨大的扩散力,并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 值观念等领域的深刻(乃至颠覆性的)变革,这其中自然包括社会治理空

间的拓展与变革%新媒体技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可谓十分迅速%这种状况仅从 网民的增长就可见一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比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

96.3% %[ 3]那么,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应用普及,是如何推动着当代中国

社会治理空间拓展的呢?在这里,笔者打算从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过程三个方面出发,

考察新媒体对我国社会治理空间拓展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弄清楚这一问 题,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有效实施、全面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

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或许, 这正是此项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媒体与政治体制空间的拓展政治体制是“以国家政权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具体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规范的总和”[4]%它不仅涉及如何处理、规范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所代表的政权、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政府所代表的治权之间的关系,以及 如何摆正司法系统所代表的法权,还涉及央地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

的关系,以及各级党政干部的行为规范等内容%[5]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学术沙龙丨1 37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OP)展与应用,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基本的生活、消费和交往方式,也改变了各 级政府和官员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进而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环

境,拓展了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运行空间%新媒体条件下当代中国政治体 制空间的拓展,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新媒体与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指国家行政系统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依法承担的职责

和功能%政府职能的转变即是这种职责和功能的转换与发展变化,它包括 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以及管理方法和模式的转变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已经在政府政务管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因此,政府职能转变的定位和出发点,在于不断利用新技术、接受 新观念,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技

术平台,实现公共权力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合理配置,降低政府管理和 运行成本,提高治理效率,进而逐步完善社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政 策机制和社会制约政府权力的制度渠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的现代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民众对政府的职责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既有对政府治理结果的

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期待,也有对政府治理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的诉求% 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职责和功能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据报道,截至2015年底,我国政务微博账号已接近28万,政务微信账号

已经超过10万,政务客户端发展迅猛,“两微一端”已经成为政务新媒体

发展的新模式。[6]毫无疑问,政务新媒体为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提高提供 了一种新途径,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转变政府职能和建设 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技术和制度上的保证%其中,新媒体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最为突出的功能就是:它将很多在传统媒体时代完全可以掩盖起来的问题 曝光在民众的视野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政府不断审视自身问

题,补齐短板,把财力和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倾

斜,真正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职责。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 “倒逼”着政府治理过程必须更加透明,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其公

信力。[7]1 38 学术沙龙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二)新媒体与政治监督所谓监督,即指按照一套行为标准和规范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出现偏 差,并采取行动使之回复到正常的状态%而政治监督就是对公共权力机关 是否在所担负的职权的正当范围内和轨道上运行予以监督%在传统媒体时代,一方面,我国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运行过程 中,长期存在着“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制度困境;另一方面,权力高

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拥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 “贪污腐败”或“为官不为”的不健康现象,并造成了政治生态的恶化% 之所以如此,究其根本,则在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中政治监督的缺位。

而新媒体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应当说,在新媒体出现并蓬勃发展之前,媒体作为一种宣传和传播手

段,被政府用来宣传自己的政策、主张,并在实际上发挥着政府的“喉 舌”作用%而新媒体的出现与广泛应用,不仅打破了原来单一向度的宣传

形式,而且真正改变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譬如,民众意见表达的渠道不 再被官方部门所垄断,了解并监督政府行为有了便捷高效的平台%特别是 政务新媒体的出现,使公众不仅能够从政府部门得到最新的政务信息,而

且能够检验政府公共政策的现实效果,对政府权力机关的职、责、权的履 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新媒体在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过程中,民众不但能 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巨大的社会影 响力,这种网络的舆情可能会对政府形成一种压力和倒逼机制,促使政府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民众的呼声。在某种意义上,

“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表哥”杨达才等官员被查并获刑,就可以看作是 民众利用新媒体发挥监督作用的典型事例%因此,新媒体在政治监督空间

的拓展上不可小觑%二 新媒体与政治文化的空间拓展英格尔哈特曾经指出:“文化是一个在社会内部被广泛共享的态度、

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代代相传。”[8]然而,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带来的全球化

及其范围的不断拓展,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范围之学术沙龙丨1 39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OP)内,而是成为世界性的、甚至是可以与其他民族、国家共享的精神产品

了%当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固然有其自身内在 的规律可循,但是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外部

世界的影响,都会对文化的发展变化产生作用%其中,既有文化自身的延

续和发展,也有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不 仅改变了以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

式,而且由于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等特点,也改变了价值观念的 提供者和传播者%因此,新媒体在一定意义上为政治文化空间的拓展创造

了条件%(一)新媒体与价值观念的世俗化价值观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看法和评价%它是人安身立命的

根本,是国家存在的价值依据。一般情况下,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 的。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宗教联系在一起,通常具有一定的神圣性质%然

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结构发生了重 大调整,不仅政权摆脱了教权,而且市民社会开始崛起,价值观念随之开 始了世俗化(Secularization )的过程,亦即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所说的&祛魅\"(disenchantment)的过程%这一 &祛魅\"的 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谈到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状 况时就指出:“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 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

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 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在这个意

义上,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使得价值观念的世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我国,正在经历一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这也意味 着价值观念世俗化的开启%诚如韦政通所说,传统的“适应家与农业社会

生活的文化与行为准则,很大一部分已失去了需要,自然地趋于消失或废 弃。在现在的工业社会之中,需要一套新的文化与行为准则来适应与配 合”。[10 ]这种“新的文化与行为准则”,在韦政通看来,就是在中国传统的

体现特殊主义原则的“天地君亲师”五种伦理关系之外,而发展出体现普

1 40 |学术沙龙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遍主义原则的第六种伦理一群己关系o[101应当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 世俗化的价值观念%当下中国正在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伦理道德的危机,如经常为人所诟

病的没有道德底线、不讲诚实信用、为了发财不择手段等%其实,这一伦

理道德的危机恰恰是价值观念“祛魅”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观念世俗化的 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又恰逢新媒体的兴起及广泛应用,

这又进一步加强了价值观念世俗化的广度和深度%新媒体带来了很多新事

物、新现象,但是,在这些新事物、新现象的背后往往蕴含着新价值%新 媒体的出现和社会转型叠加在一起,使得当下中国的价值观念世俗化的进 程要比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来得更加剧烈,甚至有点让人灰心丧气。但是,

这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对此,我们是只能迎而不能拒的%(二)新媒体与现代政治精神的生成“新闻媒介具有天然的政治属性。”[11]而新媒体作为一种新闻媒介正在

改变着政治。有政治学者就指出:“互联网的政治影响正在增强。”[12]那

么,在政治文化层面,新媒体的政治影响主要表现为:推动着妥协精神的 生成%从宏观上看,妥协精神和市场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或者推

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者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之下的产物。但是,由于我 国特殊的国情,市场经济体制是从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来的,是政

府引导下的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仍然难 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政治文化层面,妥协的精神仍然停留在纸 面上、口头上,并没有真正成为人们行为的规则,而那种“要么好、要么 坏”的善恶二元论思维模式仍然盛行%事实上,这种思维模式和现代社会

运行的准则是大相径庭的%然而,在当下的中国,新媒体的发展、普及与广泛应用,为妥协精神

的落地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关于妥协对于民主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科 恩曾指出,在民主的所有条件之中,妥协“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妥协就 没有民主”[13]。那么,新媒体又是如何促成妥协的呢?妥协的前提是主体

之间的平等,新媒体具有“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等特征,[14]这在很大

程度上意味着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壁垒,改变了传统媒体那种自学术沙龙丨1 41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OP)上而下的信息传播和沟通方式,使得“人人都是麦克风”成为可能%正如

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迅速、川流不息的讯息及沟通的数位化,导致不同 的内容(新闻、分析、观点、广告与宣传)都共栖在同一平台上”,媒体

的这种变化造就了 “人人报道、人人决定”的事实。[15]这种状况有助于实

现主体之间的平等,因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妥协创造了文化氛围和社会基 础%这样,即使是党和政府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像过去般采取单 向\"灌输”的方式了,政治动员也必须采取亲民、互动的方式了%同时,

妥协的条件之一是主体注重现实的态度,[15]而新媒体的“去神圣化”特征 本身即意味着新媒体使用的主体更加务实%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已没有什么

“神圣”可言,他们可以在新媒体这个平台上沟通、交流,其中有较为严

肃的政治议题,也有轻松的娱乐新闻和八卦。但是,和传统媒体条件下不

同的是,人们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为了某个理想目标而走向极端,而丧失 灵活性。再加上,新媒体的即时性特征使得现实(包括政治生活、政治人

物)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新媒体的匿名性特征增加了人们政治参与的勇 气,这也促使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既有政治参与的热情,又谨守各种行为 的规范%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网络上批评的对象%总的来说,新媒体事实上已经推动着政治生活领域的妥协实践。譬 如,我国基层政治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基层治理和区域化党建 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协商民主”成为我国两种民主形式之一等,这些变 化都蕴含着妥协精神的作用,而在这些变化中,新媒体发挥着重要的推动

作用%三新媒体与社会治理过程空间的拓展“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政党和政府是影响社会治理过程的最重要的政 治团体,因为权力是实现团体或个人利益的最有效手段,因而是政治过程

运行的动力,立法、行政、司法等围绕权力而进行的种种政治活动是政治 过程的重要内容。”[16]而以互联网和手机通信技术为平台的新媒体的出现, 为每个个体(或团体)参与到政治过程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平台和载体,

从而使得这一过程不再是单向度的以党和政府为主体对信息的输入、输出 和反馈的过程,而是包括了每个个体(或团体)在内的网络空间互相影响

1 42

学术沙龙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的多向度的事实%新媒体推动了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主要表现在如下 方面%(一)新媒体与民意吸纳民意是多数民众关于某一社会议题共同的带有明确利益指向和利益诉

求的普遍性意见,通常以舆论的形态表现出来。民意一旦形成,它就不仅

仅是观点和意见的总汇,而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一种社会控制。[17]应 当说,新媒体的兴起及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

度,而且也为民意吸纳创设了空间与可能%一方面,新媒体拓展了民意表达的空间%这主要表现为:新媒体为民 众随时随地进行意见的表达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打破了传统媒体条件下民

意表达的时空边界%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自由的民意表达中,可能

会呈现出多元、异质和互为主体性的特征,但是这种意见的表达和沟通却 会在民众中间形成一种特殊的连接感%这个连接感尤其会在对特定事件的

讨论中构成一个意见交换的社群%[ 18]同时,新媒体加快了民意形成的速度, 增强了民意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增强了相关政府部门对网络民意予以重视

和采纳的可能性%因为在新媒体条件下,一旦民意发生失控,那么其所可

能产生的破坏程度也是难以估量的%这样,民意表达空间的扩大,就在很

大程度上反向增大了民意被吸纳的可能性,从而拓展了民意吸纳的空间%另一方面,新媒体拓展了政府搜集和挖掘民意的空间%把握民意、顺 应民意是善治的前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今

天,更应该充分把握和顺应民意。而把握和顺应民意的前提是搜集和吸纳 民意。应当说,党和政府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搜集、吸纳民意的渠道

和机制,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渠道和机制已经不能跟上形势发展 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好新媒体也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因此,2014年被称

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其实,媒体的融合最为关键的就是如何运 用好新媒体技术,并借助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来搜集和吸纳民意,从而更 好地为治国理政服务。应当说,党和政府在利用新媒体方面已经做出了巨

大的努力,全国各地方、各部门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并涌现出了大量百学术沙龙丨1 43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OP)万级乃至千万级的“政务微博大V”和持续有“阅读量10万+ ”表现的 政务微信公众号%政府相关部门大力发展“双微”建设,在客观上推动了

民意搜集空间的拓展%因为“双微”可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互动性、即时

性的特征,当一些容易导致民意汇集的事件发生时,即可以在第一时间向 民众传达相关信息,解读相关的政策。民众在收到信息的同时,如果仍然

有什么意见和疑问,可以随时在状态下留言,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这 些留言也可以被其他网民看到,其他网民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

民意就在政府的“双微”中实时体现了出来%需要指出的是,在民意吸纳的过程中,新媒体在提供民意输入便利性 的同时,也存在着民意代表性的局限%因此,政府对线下民意的输入和吸

纳仍然不能懈怠,仍然不能放弃传统的民意吸纳过程%(二)新媒体与政治动员在当代中国,“政治不只是一种和平的政治竞争或行政管理,而且是

在危机形势下动员和激发人的资源的一种努力。”[19]这就是说,政治动员是

当代中国政治的特点之一,是当代中国政治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 其实,在当代中国,政治动员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 被看作是“党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是党的全部工作的生命线”。[20]例

如,早在195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按 语中提出了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著名论断,十一届

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提出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21 ]。十八大以来,

作为“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被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不过,和传统的政治动员相比较,新媒体的兴起及广泛应用,使得当

前的政治动员工作也将面临一些新的特点:第一,政治动员的场域扩展% 如果说传统的政治动员只有线下行为的话,那么,新媒体条件下的政治动

员则延伸到了线上。固然,场域的扩展为政治动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

台,但是,如何做到线上线下的互通、互动乃至融合,并保证政治动员的

效果,则为了新媒体条件下必须考量的问题。第二,政治动员的方式扩

展。如果说传统政治动员的方式只限于自上而下的硬性灌输的话,那么, 新媒体条件下的政治动员方式则扩展为立体的、多元交织的互动%而且在

1 44 学术沙龙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新媒体条件下,政府已不再有信息垄断的优势,过去那种单向的政治动员

方式已不再适用,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进行政治动员方式的创新,按 照新媒体的传播逻辑和表达逻辑运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政治动员效果%第

三,政治动员的内容扩展。如果说传统政治动员的内容多是真理、信仰等

理性的教条、断语的话,那么,新媒体条件下政治动员的内容则多是以轻

松、活泼的话题切入,甚至充满着娱乐性的内容。命令性、说教性的断语 少了,教育性、说服性的话题多了%例如,为推进“十三五”的宣传而制 作的动漫作品一《“十三五”之歌》,形式轻松活泼,却达到了寓教于乐 的目的%当然,政治动员内容的扩展并不完全是新媒体作用的结果,但

是,新媒体所带来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神圣化”等特征,在 很大程度上“倒逼”着政治动员内容的转换,因此,新媒体是实现这种转 换的重要的动力源%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扩展了政治动员的空间,但是这并不等于可以

直接转化为政治动员的效果%要在政治动员空间扩展的情况下提高其效 果,自然需要党和政府顺应新媒体的运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最

优的发展路径。(三)新媒体与政治回应所谓政治回应,是指国家通过不断的调适、学习来回应、满足社会需

求的政治行动和过程,即“社会需求一政府供给”的互动过程。[22-政治回 应是政治系统反馈的重要内容。应当说,当代中国政治就是一种典型的回

应性政治%作为中共一大政治法宝的群众路线,其所倡导的“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可以看作是政治回应的体现%而新媒体的

广泛应用,提高了党和政府政治回应的能力和可能性,拓展了党和政府政

治回应的空间%在党和政府层面,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主要表现为“双微”平台%这在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党和政府政治回应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新媒体平台提高了政治回应的速度。可以说,即时性就是新媒体条件 下政治回应的速度。在过去,一些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要得到党和政府的

政治回应,往往要经过烦琐的流程,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错过解决问题的 最佳时机,这不仅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而且还会增加党和政府运行的学术沙龙丨1 45新媒体与社会(第二十OP)成本%而新媒体条件下,公民可以直接通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微博、微信 上留言,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和诉求,并可以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

流。这种即时性、互动性的沟通、交流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

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还可以节约政治成本%新媒体平台提高了政治回应的广度%上文已经提到,中国网民规模已 近7.5亿,占全国人口总量的58%左右%毫无疑问,这一数量是巨大的,

而且其中20 -39岁的网民占了一半以上,他们不仅年富力强,而且在网络

上十分活跃。据总部位于纽约的“世界经济论坛”在2011年4月12日发 布的《2010-2011全球信息技术(IT)报告》指出,就网民每日或每周在

互联网上发言的频度而言,中国网民在全球是最勤奋的%报告称,在回答

是否每日或每周都会在互联网上发言的问题时,45%的中国受调查网民都 选择肯定的回答,这个比例位居全球之首。[23]而到了 2015年,国人突然发

现,生活基本被“微信化” 了 %[24]因此,面对如此众多且如此“勤奋”的 网民,党和政府也在不断尝试应用新媒体平台提供服务。该报告同时指 出,全国现共有.goe.cn域名53546个,政务微博达164522个,政务头条

号34083个%与此同时,我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到2.39亿,占总体

网民的32.7% %[25]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政治回应在空间层面将得到更 为广泛的传播%新媒体平台提高了政治回应的深度%新媒体所带来的技术上的便利,

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快捷、高效与广泛,还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网络舆 情的监测与引导提供了条件(当然,这究竟是利还是弊,在社会各界存在

不同的争议。在这里,我们只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它是有益的)。政府 相关管理部门可以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对新媒体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度

挖掘和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并对之进行综合研判,分析其中可能蕴含的民

情民意及其发展趋势,从而把政治回应工作前置,针对不同可能的民意做 出预案,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防止社会政治风险的发生,为改 革一发展一稳定的大局服务%四结语虽然新媒体出现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对当代中国政治所产生的影响却

1 46 学术沙龙新媒体与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是广泛而深刻的,这也足见了技术进步的威力%新媒体拓展了当代中国政

治的空间,这一事实,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来看,对于当代中 国政治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都是有益的%当然,和任何事物一样,新媒体及其影响也具有双重性,它也会带来

一些消极的政治现象,如物质主义抬头并消解着政治、“去政治化”倾向 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冷漠、新媒体依赖症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异化现象、

信息洪流所带来的焦虑和无所适从、网络管制与个人隐私权的危机,等

等。但是,在总体上,新媒体对当代中国政治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面大

于消极面的%在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不能因新媒体会产生负面效应而因噎 废食,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迎接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准备。在当下中 国,这种准备,既包括心理和观念上的,更包括制度上的。也就是说,既

要有思想、价值方面的建设,更要有制度方面的建设%当然,这种心理和

制度上的准备绝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 还可能很艰难、很痛苦,但是,经历过艰难之后,迎来的必将是灿烂的

明天%(作者单位:刘笑言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当代中国

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郝宇青系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战略研究所)[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态 评估体系与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7CZZ041)的阶段性

成果]注释[1 ]〔美〕W.兰斯•本奈特、罗伯特• M.恩特曼主编:《媒介化政治:政治传播

新论》,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第26页%[2-〔美〕凯文•凯利:《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张行舟等译,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第40页%[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L、:《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学术沙龙丨1 47新媒体'社会(第二十四辑)年8月4日%[4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第

502 页 %[5 -刘笑言、郝东明:《体制-文化.过程:当下中国政治生态现状的三维审

视》,《社会科学》2016年第11期,第34 -43页%[6 -全国政务微博账号近28万政务微信公号已逾10万[N],《人民日报-海外》 2016

1 23 %[7 - Susan L. Shirk ed. , Changing Medio, Changing China [ M - .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011 : 23.[8 -〔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一43个国家的文化、经济

与政治变迁》,严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第10页%[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第403 -404页%[10 -韦政通:《伦理思想的突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04、

183 %[11 -〔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裘志康译,北京:华夏出

社, 1989, 181 %[12 -〔美〕迈克尔• Z罗斯金等:《政治学与生活》,林震等译,北京:中国人

学 社, 2014,

160 %[13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第

183 %[14 -郝宇青:《“互联网+”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8页%[15-〔美〕摩伊希斯•奈姆:《微权力》,陈森译,台北: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 2015, 312 -313 %[16-潘小娟、张辰龙主编:《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19、 420 %[17 -何威:《略论民意的形成》,《当代传播》2003年第4期,第76 -78页%[18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96 -297 %[19 -〔美〕詹姆斯• 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第76页%[20-刘奇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要强起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5年第

11期,第4-8页%[21 -纪淑云:《中国共产党“生命线”理论的来龙去脉》,《光明日报》2014年5

1 48 学术沙龙新媒体'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空间的拓展月7日%[22 ]闫帅:《回应性政府发展一一中国从发展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观察》,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第192页%[23 ]全球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最勤奋[EB/OL],凤凰网,2011 - 04 - 14 , http:〃

tech, ifeng. com/c/Betail_2011_04/14/5742905_0. shtml%[24-王一:《微信症候群正在袭来: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解放

日报》2016年1月18日%[2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71 22 %学术沙龙| 1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