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画的意蕴及在当下的应用

2022-05-17 来源:汇智旅游网
民族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National Art

中国传统画的意蕴及在当下的应用

宋小蔓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绘画的意蕴之说,更是包含着对古代“天人合一”“气韵生动”,对其“气”对其“意”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留白,笔法,精神,和意境等,都是传统绘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如油画,版画等的所独特独有的特征,而时至当下,也呈现出很多吸收传统绘画的意蕴,并将绘画推向更加多元而繁荣的境地的趋势。

关键词:传统绘画;空间;笔法;意境;当下

引言

在传统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追求绘画空间的虚实对比,还有绘画空间的简繁对比,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简单来消解烦琐,并由一物所衍生出的世界和空间,正是传统绘画所追求的精髓之所在,在笔法的勾画皴点中,也能表达出传统绘画的真正境界和视野。简言之,传统绘画追求精神境界和意蕴的表达,对现在绘画的影响可谓之深远,所以,由此,了解更多传统绘画的发展和神韵,也是对当下绘画更好的前行的奠基。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

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蕴包含着不仅是意蕴本身,它所传达的是对传统绘画空间,笔法,意境,精神的概括和理解,蕴含着多方面的视野和表达。(一)空间

“空间”是指在绘画的过程中,对虚实的处理时,将画面简约化,留出足够的空境,于空境寓万境。将画面空化可谓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常用方式,空间化能留下更多思索和想象,也有更多的思想情感渗入其中,也便使空间的层次提升至更高的地步。

马远在《踏歌图》中,大胆取舍裁剪,只描绘山的一角,水之一崖,留出大量的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留白空间中所蕴含的宏大景象,前人所指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以意犹未尽的寓意并不全然表达,或留白,或简笔,以求画面虚实相生,展现中国绘画中的虚体,即白.虚.简.气。落实于虚体的部分。而实体着眼于表面和形式之外,实与虚紧紧密合,调和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然而,很多文人在欣赏画作不单单只是欣赏画面之内的具体化的物象,他们更关心超脱画面空白空间的是非黑白,便达成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感悟,而所讲的就是画面既是一个世界,而世界本身就是虚幻的,是空白,空白就是世界(色)。(二)笔法1、点

中国传统绘画用色简单,大多以墨色来表现,材料相对于其他绘画材料也相对来简,但是,就是简单的点也分很多种笔法,如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等。其位置大小,方位,浓淡,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蕴。

2、线

线条的表达就如同点一样,粗细,长短,软硬,浓淡等都会创造出不同的视觉印象,中国传统绘画正是以线的形式来映衬画面感,以线塑形,以线的或简或烦来表达情绪,表达思想,表达结构,正是以水墨和点线的交替才创造出各种丰富情感的绘画。

李公麟的《五马图》,正是以墨色线来塑造形象,画法称之为白描,以单纯干练的线条来画出马健硕的体态,线条的扭转刚劲或者柔弱对于画面都是不同的既视感。

3、意境(1)意

“意”是画画之前的思想及情感,意在笔先,只有当有 

了一个好的立意才能有好的画面呈现出来,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诗论中最早使用了“意境”这个词,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川诗,则张泉石山峰之境,及丽及秀者,神之于心,出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镜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其诗性和画性可以说是异曲同工,物境得其形,情境得其情,意境得其真。意是处在了解物体外像之后,深思之后的精神上的升华和凝聚,是传统绘画之中的精神的本源。 (2)境

在中国传统的笔墨文化中,特别强调意境,以一种超然的文化气质萦绕在纸上,不喧嚣,不浮华,正是传统绘画的气质之所在,它没有像国外绘画的那么写实,但正是由于中国传统绘画所特有的用墨色传达的“境”,而使绘画不仅仅只有眼前所看到的画面,更有来自画面之外更深层次的意境。

4、精神(1)气

“气”在《说文》中被解释为:“云气也,象形。”也就是

作者简介:宋小蔓(1994年-),女,硕士,研究方向为绘画,南宁师范大学。

51

艺术大观 Art Panorama

说是不被本身形体所束缚的,游离在形之外的才叫作气。谢赫在绘画品评著作《古画品录》中这样说过:“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绘画并不是简单地从表面上去摹写现实的物象,而是根据现实来进行视觉上的研究,并借助文学的思想性,和哲学的思辨性来发展绘画,使绘画成为一种立体的模式,而其中的气便是其中的第一步。(2)神

“神”在《说文》中被解释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他在中国传统气韵的浸润中寻找当代的精神寄托,脱离真实的物象的桎梏,并抽离出解构之后的新的家园的形状,并且在继承传统的绘画精神之后,并创造出突破旧有范式对个体意志的枷锁。

(三)刘庆和

刘庆和更多地采用都市女性题材,保留传统的山水之后,大量运用都市女郎作为主体,她们大多眼神空洞,表情忧郁,甚至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好像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信心。

他画的女性大都采用单线条勾勒,将身体化为简单的线神自然是一种比较神圣而光辉的形象,而对于绘画中,常听到“神韵”“神似”这样的字眼,所以,神对于绘画来说就如同“气”一般,虚无缥缈,却也存在,荀子在对“神”的解释中说道,“不见其是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将不可认识的虚无缥缈的意境都谓之神,因此,在绘画中所谓画外之境也谓之神,所以才有了神韵,神似的说法和考究。(3)骨

谢赫在六法中,“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因此,这里的骨也是具有很深的美学内涵的,它和“气”和“神”一样,都揭露了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骨在绘画中是一种支架或者说是一种支撑,“骨法”是一种潜在的物象本质的特征的反映。

二、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下的运用

较之于传统绘画的理解,不管是在其精神.空间.笔法还是意境,都可以说是传统绘画的屹立而不朽的真实原因。而作为当今时代绘画的发展,依然有传统绘画所赋予的新的内涵和方式,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绘画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应有之意。(一)尚扬

尚扬的早期作品《大肖像》和《大风景》都呈现了明显的中国文化符号,在2002年,尚扬在十年间完成了《董其昌计划》系列对文化重建实验之后,又重新开始关注现在的人与现实的生存和发展。他标新立异,提出“心性自然主义”,他讲究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关注现实的生活,在《董其昌计划》系列作品中,他采用三段式的发展,近景是山水,酣畅淋漓,在自然的原貌中采用倪云林笔法,画嶙峋的山水,而远景是网络,是虚构的风景,隐约消失于空间中,正是这种虚实交融的运用,既将传统的山水运用其中,又将现代才有的网络信息化时代融入其中,可谓是毫无违和感,尚扬可以说是将传统运用于现当代的典范。(二)王怀庆

王怀庆也是对传统继承比较突出的画家,他的作品大多采用单色,放弃油画在色彩中的优势地位,以墨色来表现画面,突出了中国独有的艺术趣味。

王怀庆在传统的木结构中找到平衡,在木家具中获得灵感,并以此确定了绘画的表达形式,在这些传统的木椅中进行重新地解购并试验,将作品从空间中引入平面,又从平面中释放到空间,可以说是在吸收传统的基础上,经历了现代性的历练和当代性的选择。

王怀庆的艺术表达中,采用最古朴的方式,运用墨色线条的灵动感塑造画面的简约的风格,用线的分割,表达似真似幻的“虚境”,以线或粗或细的质感表达画面古拙的氛围感。也利用大量的空间,表达主题,有空间而不空洞。52

表达情绪,可以说传统绘画的山水是寄托了画家脱离世俗的豪迈之气,而刘庆和则正好相反,他正是运用自然的山水涤荡出世俗之情,可谓是在依托传统的基础上的又一次的创新,寄情山水不再是发泄世俗之情,而是在山水之间玩儿一场身体的游戏。

水中的情节,不再是表达个人情感意志的寄托,而是在山水中嬉闹,听见的,感受到的,不再是宁静与自然,而是喧嚣和尘埃。

可以说他的做法,是继承传统之后的决裂和斩断,在有根基的基础上,创造出相反的不同于传统精神的内涵,是升华,也是进一步的飞跃。

(四)李津

李津将当代的色彩及其素描与传统的绘画形式相结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他的画面中,会有一种在传统人物形式中所少见的或者说是不易见到的,属于东方的文化方式与现当代的形象相结合。是继承传统,而突出新的自我形式的成功典范。

三、结语

可以说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它本身,绘画的形式的高超,对空间的理解,对笔法的运用,对意境的把握,对精神的超脱。

可以说这是传统绘画之精神魅力之所在,而在现当代更是有诸多画家在继承这些宝贵财富的同时,又另辟蹊径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中国的,传统的,而又具有现代性的新的绘画形式和方向,这是非常好的发展势头,这些画家也是将传统绘画的意蕴继承并且发扬而创新,并在当代独树一帜的画家,所以,传统绘画的运用及发展还会有更多的形式,也会有更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强.中国绘画美学[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次版:63,77,87.

[2]姜澄清.中国绘画精神体系[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187.

[3]薛永年,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95.

[4]邵慧良.写意:中国画发展方向[M].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次版:15,246.

[5]金观涛,毛建波.中国思想与绘画[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198.

[6]王云亮.现当代中国绘画理论及创作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72.

(责任编辑:薛竹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