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类?道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
国家高速公路网(简称“71118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南北纵线、18条东西横线,共36条主线, 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约11.8万公里。 规 划建设展望线约1.8万公里,总里程13 第三节 道路的分类、等级及组成
城市道路分类、分级及设计年限。 快速路:-,20年
主干路:Ⅰ、Ⅱ、Ⅲ级,20年 次干路:Ⅰ、Ⅱ、Ⅲ级,15年 支路:Ⅰ、Ⅱ、Ⅲ级,10-15年
1、
道路结构组成有?
路基.路面.桥涵.排水系统.隧道.防护工程、特殊构筑物.交通服务设施
第四节 道路勘测设计的程序
1、
道路根据工程项目的不同设计阶段有哪几种?各包含哪些内容及其适用条件。 一阶段设计: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第五节 道路勘测设计的依据
1、
影响道路的自然因素主要有? 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土壤、植被
2、
根据地表形态、相对高差、倾斜度及平整度,将地形形态分为哪两大类? 平原微丘地形,山岭重丘地形
3、
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的关系?
设计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运行速度:路面平整、潮湿,自由流状态下,行驶速度累计分布曲线上对应于85%分位值的速度。 当设计速度高时,运行速度低于设计速度;当设计速度低时,运行速度高于设计速度。
4、
通行能力的种类。
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5、 设计速度、通行能力、服务水平的概念。
设计速度: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通行能力:是指某一路段最大所能承受的交通量,也称道路容量,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最大车辆数表示(辆/小时)。
服务水平:驾驶员感受公路交通流运行状况的质量指标,通常用平均行驶速度、行驶时间、驾驶自由度和交通延误等指标表征。
第一章 第一节
1、
平面设计 概述
道路平面线形有哪些要素?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2、 平曲线特征点表示方法?
交点、直圆点、圆直点、直缓点、缓圆点、圆缓点、缓直点、曲中点。
3、 缓和曲线的特征、作用?
特征:曲率连续变化,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 作用:保障行驶安全;提高行车舒适性;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4、 道路设计的顺序?
一般是在尽量顾及到纵断面、横断面的前提下先定平面,沿这个平面线形进行高程测量和横断面测量,取得地面线和地质、水文及其他必要的资料后,再设计纵断面和横断面。为求得线形的均衡、土石方数量的减少及构造物的节省,必要时再修改平面,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可望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第二节
1、
直线
转角、方位角的含义。
转角:或称偏角,是指路线由一个方向偏向另一个方向时,偏转后的方向与原方向的夹角。
方位角:从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方向到直线的水平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方位角的取值范围为0°-360°。
2、
为什么说直线长度不宜过长?
直线单一无变化,与地形及线形自身难以协调。过长的直线在交通量不大且景观缺乏变化时,易使驾驶人员感到单调、疲倦。在直线纵坡路段,易错误估计车间距离、行车速度及上坡坡度。易对长直线估计得过短或产生急躁情绪,超速行驶。
3、
断背曲线及其危害。如何解决断背曲线的问题?
当直线较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当直线过短甚至把两个曲线看成是一个曲线。断背曲线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造成驾驶操作失误,应尽量避免。 因为是视觉上的判断错觉,最好的办法是在两同向曲线间插入长的直线段,让驾驶员在前一个曲线上看不到下一个曲线。
4、
如何正确理解同向和反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同向:当设计速度≥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当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情况限制时,最小直线长度不得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3倍。对于设计速度≤40km/h时,参考执行即可。
反向:对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的规定,主要考虑考虑到其超高和加宽缓和的需要,以及驾驶人员操作的方便。当设计速度≥60km/h时,反向曲线间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当设计速度≤40km/h时,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三节
1、
圆曲线
超高的定义及在圆曲线上设置超高的作用?
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所受的离心力对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可能产生横向滑移或横向倾覆。为了减少离心力的作用,保证汽车在平曲线上稳定行驶,必须使平曲线上的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呈单向横披的形式,称为横向超高
2、
半径与超高值的关系?横向力系数的含义? R≥
3、
𝑉127(𝜇±𝑖)。引入横向力系数μ,作为衡量稳定性程度的指标,其意义为单位车重的横向力。
影响最大超高值确定的因素。
要考虑车辆组成;要考虑气候因素;要考虑驾驶者和乘客心理上的安全感;要考虑顺适感。
4、 三个最小半径的定义及运用条件。
《标准》根据不同横向力系数值和超高值,对于不同等级的公路规定了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和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三个最小半径。
极限最小半径: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最大超高和允许的横向力系数情况下,能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是路线设计中的极限值,是在特殊困难条件下不得已才使用的,一般不轻易采用。 一般最小半径:指各级公路在采用允许的超高和允许的横向力系数情况下,能保证汽车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是在通常情况下推荐采用的最小半径。一方面考虑了汽车在这种曲线上以设计速度或以接近设计速度行驶时,旅客有充分的舒适感;另一方面考虑到在地形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不会过多增加工程量。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指平曲线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沿双向路拱(不设超高)外侧行驶的路面摩阻力足以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稳定所采用的最小半径。路面不设超高。
5、 《标准》对公路圆曲线规定了哪些技术指标?指标对路线平面线形有何作用?
技术标准对圆曲线最小半径做了要求,不同设计时速规定了一般值与极限值,以及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这些技术指标与路线设计规范是相对应的,是路线布设平面时的主要依据。
第四节
1、
缓和曲线
设置缓和曲线的作用?
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遵循。保障行驶安全。 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提高行车舒适性。
超高横坡度及加宽逐渐变化,行车更加平稳。提高行车安全、舒适。 与圆曲线配合,增加线形美观。
2、
什么曲线可作为缓和曲线?
可行性好:它的线形应符合行驶轨迹,它的几何特征应满足汽车轨迹的三条几何特征。
缓和性好:是指缓和曲线要有一定长度,如太短,驾驶员操作紧张,旅客不舒适,线形不协调。 计算方便,公式简单;便于在设计、施工中使用。
3、
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如何确定?回旋线参数与缓和曲线长度可以互换吗?
旅客感觉舒适;超高渐变率适中;行驶时间不过短(满足3s的行程)。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取上述三者的最大值,按5或10的倍数取整。
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时,不仅可以选定缓和曲线长度,同样也可以选定缓和曲线参数A值。Amin可根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获得,平面线形设计时,可选定缓和曲线长度,也可以选择缓和曲线参数。一般情况下,路线设计时选定Ls,立交匝道设计选定A。
4、
解释 rl=A2=RLS的含义与作用。
在公路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缓和曲线是回旋线。rl=A2是回旋线的基本公式,由于rl的量纲是(m2),因此为使量纲一致,故令常数C=A2,表示回旋线的曲率变化的缓急程度。对于回旋线的终点处r=R,l=LS,则上式可以表示为:RLS=A2或A=√𝑅𝐿𝑆
5、
公式R/3≤A≤R说明什么?
00Ls太短,β<3°时,则缓和曲线极不明显,在视觉上容易被忽略。Ls过长,β>29°时,圆曲线与缓和曲线不能很好协调。因为β0=𝜋∙𝑅,所以Ls=28.6479,而A=√𝑅𝐿𝑠=R√28.6479,将β=3°和β=29°代入上式
90𝐿𝑠𝑅𝛽𝛽
可得R/3≤A≤R。
当R接近100m时,则A≈R;当R<100m时,则A≥R;当100m<R<3000m时,则A≈R/3;当R>3000m,则A<R/3。
6、
什么条件下可以省略缓和曲线?
在直线与圆曲线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 超高的最小半径”时;
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间,当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直线与圆曲线间和大圆与小圆间均不设缓和曲线;
小圆半径大于表中所列临界曲线半径,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大圆与小圆间不设缓和曲线:①小圆曲线按规定设置相当于最小缓和曲线长的回旋线时,其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不超过0.10m。②设计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R1)与小圆半径(R2)之比小于1.5。③设计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R1)与小圆半径(R2)之比小于2。
第五节
1、
平面线形设计
如何理解道路平面线形的连续性与均衡性。
为使一条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尽量以均匀速度行驶,平面线形各要素应保持连续而均衡,必须避免线形的突变。长直线的尽头避免接小半径曲线;高低标准之间要有过渡;线形设计应考虑与构造物和附属设施的关系;必须注意曲线间的相互组合;必须注意与纵断面线形的组合;交叉口前后的线形应选用较高的技术指标,以保证通视条件;相邻两回头曲线之间应有较长的距离;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线形设计的要求应随道路的功能和设计速度不同而各有侧重。
2、
小偏角易导致什么问题?如何保证小偏角曲线的安全?
θ≤7°属于小偏角弯道。设置了较大的半径也容易把曲线长看成比实际的要短,造成急转弯的错觉。为保证小偏角曲线有足够的长度,采用α <7°的曲线外矢距E与α=7°时曲线的E相等时的曲线长为最小平曲线 长。
3、 S型、卵型曲线的定义和设置的要求。
S型:两个反向圆曲线用两段反向回旋线连接的组合形式。S型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A1与A2宜相等。达不到时,A1与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 1.5为宜;S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连接为宜。当受地形或其它条件限制而不得不插入短直线或两圆曲线的回旋线相互重合时,其短直线的长度应符合下式规定: L≤(A1+A2)/40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也不宜过大,以R1/R2≤2为宜。
卵型:两同向的平曲线,按直线—缓和曲线(A1)—圆曲线(R1)— 缓和曲线(A)—圆曲线(R2)—缓和曲线(A2)—直线的顺序组合而成的线形。卵型回旋曲线的参数最好在下列范围之内:2 ≤ A ≤ R2 。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以𝑅 = 0.2~0.8为宜。 两圆曲线的间距,以𝑅= 0.003~0.3为宜(D为两曲线间的最小间距)
𝑅
𝑅𝐷
4、 已知S型曲线前一个曲线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 如何确定S型曲线的后一个曲线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 计算步骤:
(1)先根据α1、R1、Ls1,计算T1;
(2)T2=D-T2,根据S形的组合要求,假定Ls2 (3)用T2、LS2、α2计算R2。
(4)检查R2是否符合S形的组合要求,如不能,重新调整计算。
第六节
1、
行车视距
什么叫行车视距?视距有哪些类型?
行车视距是指为及时避让或绕过行驶途中的障碍物及对向来车,汽车沿路面所需行驶的最短距离。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
2、
公路上容易发生视距不足的地方有哪些?
道路平面上的暗弯(处于挖方路段的弯道和内侧有障碍物的弯道)、纵断面上的凸形竖曲线及以下穿式立体交叉的凹形竖曲线上都有可能存在视距不足的问题。
3、
停车视距包括哪三个部分?超车视距包括哪四个部分?
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构成。超车视距的全程分为四个阶段:加速行驶距离S1;超车在对向车道行驶的距离S2;超车完了时,超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0;超车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S3。
4、
各级公路对行车视距的具体要求有?
《标准》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二、三、四级公路必须保证会车视距,会车视距长度不应小于停车视距两倍。
第七节
1、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有?
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逐桩坐标表,路线平面设计图。
2、
道路平面图需要标注的内容有?
道路中线,沿线地形、地物;路线位置及桩号;平曲线主要桩位;与其他主要交通路线的关系;县以上境界,标注水准点、导线点及指北图式;示出特大桥、大桥、中桥、隧道、路线交叉位置;列出平曲线要素表。
3、 道路平面图上平曲线要素表的内容?
交点号、交点坐标、交点桩号、转角值、曲线要素值(包含: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切线长度、曲线长度、外距、校正值)。
第二章 第一节
1、
纵断面设计 概述
设计高程在路面的位置?
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的高程。
2、 何为路堤、路堑?
路堤:设计高程大于地面高程。 路堑:设计高程小于地面高程。
3、 纵断面设计的内容? 坡度、坡长及竖曲线。
第二节
1、
纵坡及坡长设计 纵坡、坡长定义。
纵坡=两变坡点高差/坡长。 坡长:两变坡点间水平距离。
2、
规定最小纵坡、最大纵坡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度值。影响因素: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 最小纵坡:各级公路在特殊情况下容许使用的最小坡度值。最小纵坡值为0.3%,一般情况下0.5%为宜。
3、
规定最小坡长、最大坡长的原因?
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舒适和安全;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布置。
限制最大坡长的原因:汽车在长距离的陡坡上行驶时,行车速度会显著下降,甚至要换低速档克服坡度阻力,使车辆间相互干扰增加,通行能力下降多。易使水箱沸腾,爬坡无力;下坡时,则因坡度过陡,坡段过长频繁刹车,影响行车安全。
4、
缓和坡段的作用、规定?
对于上坡,当陡坡的长度达到限制坡长时,应安排一段缓坡,用以恢复在陡坡上降低的速度;对于下坡,如缓坡满足了一定长度,就可不用制动,对操纵起缓冲作用,有利于行车安全。《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小于3%,长度应满足最小坡长规定。
5、 合成坡度的定义、作用?
是指由路线纵坡与弯道超高横坡或路拱横坡组合而成的坡度,其方向即流水线方向。合成坡度指标的最大值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最小值控制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
第三节
1、
竖曲线
纵断面设计有哪些控制指标?各有什么控制作用?
道路起终点,路基设计标高,纵坡设计(最大纵坡和最小纵坡),竖曲线设计,平、纵线性组合设计。
2、
怎样确定竖曲线最小半径?控制凸、凹竖曲线最小半径因素是否相同? 竖曲线设计要求:缓和冲击;时间行程不过短;满足视距的要求。
凸形竖曲线: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凹形竖曲线:保证夜间行车安全,前灯照明应有足够的距离;保证跨线桥下行车有足够的视距。
3、
竖曲线最小长度的控制因素?
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的3秒行程。
4、
怎样计算任意点设计高程?
H S = H T ± y (凸竖曲线取“-”,凹竖曲线取“+”)
其中: y -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x -竖曲线上任一点离开起(终)点距离。
第四节
1、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注意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的配合。
2、
平曲线、竖曲线组合要求?
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要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第五节
1、
纵断面设计方法及成果
纵断面设计(拉坡)操作的关键思路有哪些?
根据地形起伏情况及高程控制点,初拟纵坡线;按平纵配合要求及《标准》执行情况等进行检查调整;典型横断面核对;确定变坡点位置及变坡点高程或纵坡度。
2、
纵断面设计步骤。
收集有关设计资料,点绘地面线,填写有关内容;标注高程控制点;试坡;调整;核对;定坡;竖曲线设计;设计高程计算。
3、
纵断面图上部内容、下部内容包括? 上部:主要用来绘制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 下部:主要用来填写有关内容。
第三章 横断面设计
第一节
1、
横断面组成及类型
公路横断面的组成及类型有那些?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标准横断面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路基两类:整体式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中间带(中央分隔带、左侧路缘带)、路肩(右侧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分离式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右侧硬路肩、左侧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二级公路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右侧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三级公路、四级公路路基的标准横断面应由车道、路肩等部分组成。
类型:单幅双车道、双幅多车道、单幅单车道。
2、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及类型有那些?
组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分车带等。 类型: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3、
超高横坡、路拱横坡?
超高横坡:小半径曲线上为了抵消离心力,路面作成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单一横坡。 路拱横坡:直线段采用中间高两边低的呈双向倾斜的断面。
4、
路幅、公路用地宽度(用地范围)?
路幅:是指公路路基顶面两路肩外侧边缘之间的部分,路幅要素包括宽度、横向坡度。
公路用地范围: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者护坡道坡角)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m、二级公路不小于2m范围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第二节
1、
横断面各组成部分设计 机动车行车道宽度、横坡?
根据调查研究并参考国外资料,设计速度为120,100,80km/h时,车道宽度采用3.75m,设计速度为60,40km/h时为3.50m,设计速度为20km/h时为3.00m。
一般城市规划和道路设计时,会对路面、分隔带、人行道等设计一个横坡。一般基地车行道的横坡宜为1.5~2.5%,通常的要求是小于等于3%,横坡的设计一般是出于雨天排水考虑。
2、
路肩类型、作用、宽度、横坡? 路肩从构造上可分为硬路肩、土路肩。
硬路肩的作用:为机械故障或紧急情况的车辆提供在车道外停车空间;为驾驶员提供开阔视觉,轻松行驶,避免紧张;改善挖方路段视距,提高交通安全;提高公路通行能力,促使车速更趋平稳;为路面提供结构上的支撑;最大限度地减少行车道雨水的渗透,减少路面的损坏。
土路肩的主要作用:提供临时停车的位置;为除雪、备料等养护操作提供场所;为路面提供结构支撑;为设置标志和护栏提供横向净距(在满足公路建筑限界的前提下);改善视距。
由于我国土地利用比较紧张,因而确定路肩宽度应根据在满足路肩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窄宽度的原则确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肩宽度应考虑发生故障时车辆随时都可在路肩上停靠所需的宽度。
路肩的坡度应保证排水,直线路段的硬路肩应设置向外倾斜的横坡度,其坡度值宜与车道横坡值相同。
3、
路拱横坡的概念、作用,大小?
定义:把路面做成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包括路拱坡度与形式,两者的确定应有利于路面的排水通畅及行车的安全平稳。 作用:主要是为了迅速排除路面上的雨水;尽快排走路面上的水,对路面结构层、路基的强度及行车安全有利。 大小:从排水的角度考虑,路拱应大一些为好,但从行车安全和平稳考虑,路拱不能过大。
4、
中间带的组成,作用?
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
作用:分离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减少车辆的迎面冲撞,引导驾驶者视线;防止无序的交叉运行和转弯运行;提供绿化带或为防眩设施、预埋构件提供设置场所;为超高路段设置路面排水设施提供场所;为养护人员提供避险车带。
5、
护坡道、碎落台?
路肩边缘与两侧排水沟高差大于 2.0m 时,应设置护坡道。护坡道设置于填方边坡坡脚,宽度一般为 1~2m。
碎落台是在路堑边坡坡脚与边沟外侧边缘之间或边坡上,为防止碎落物落入边沟而设置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纵向平台,其宽度视边坡高度和边坡坡面风化破碎程度及路堑边坡防护型式确定,一般不小于 1.0m。
6、
排水构造物?
边沟:位于路侧,与路相邻,用以排泄挖方路段整个横断面的地面水。
路堤排水沟:位于填方路堤坡脚或护坡道外侧,用以排泄填方路段用地范围内的地面水。 截水沟:设在路堑边坡的坡顶,用来拦截坡面水流。
路肩侧沟:设置于土路肩上的排水设施,用以排除路面水,一般用于高填方路段。
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设置于中央分隔带或分离式路基之间,用以排除中央分隔带范围内的地面水,超高路段兼排弯道外侧半幅路面水。
7、
爬坡车道、避险车道、变速车道、错车道、紧急停车带?
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公路的连续上坡路段,当通行能力、运行安全等受到影响时应设置供大型车辆行驶的爬坡车道。爬坡车道的宽度一般宜采用 3.50m,高速公路爬坡车道的外侧应设路缘带和土路肩。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为减轻失控车辆的损失、避免危及其他车辆安全,宜在右侧视距良好的适当位置设置避险车道。避险车道宜修建在主线直线段上合适的位置,避险车道的宽度一般为4~6m,服务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2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停车区处应设置加、减速车道,宽度一般宜采用3.50m。
四级公路路基宽度采用4.5m时,应在不大于300m的距离内选择有利地点设置错车道,并使驾驶者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之间的车辆。设置错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应不小于6.5m,有效长度应不小于20m。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右侧硬路肩宽度小于2.50m,应设紧急停车带,其间距不宜大于2km,宽度一般为5.0m,有效长度一般为50m,并设置100m 和150m左右的过渡段。
第三节
1、
平曲线加宽设计 设置加宽的原因?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前后轮轨迹不重合,占路面宽度大;由于横向力影响,汽车出现横向摆动。
2、
全加宽?
在圆曲线上从起点至终点加宽值应是一个不变的定值,此定值即为全加宽。
3、
加宽类别及加宽值的选用。
四级公路和V=30km/h的三级公路采用第1类加宽值。
二级及二级以上和V=40km/h的三级公路公路采用第3类加宽值。对不经常通行集装箱半挂车的公路,可采用第2类加宽值。 由三条以上车道构成的行车道,其加宽值应另行计算。 对于R>250m的圆曲线,不加宽。 单车道路面加宽值按表列数值的1/2采用。
4、
加宽过渡的方法?
比例过渡:在加宽缓和段全长范围内按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 高次抛物线过渡:在加宽缓和段内插入一条高次抛物线加宽过渡。 回旋线过渡:加宽缓和段用回旋线加宽过渡。
5、
加宽缓和段长度确定。 设缓和曲线时:L=Ls。
不设缓和曲线但设超高缓和段Lc时:L=Lc。
Ls和Lc都不设时:在ZY点前直线上按1:15渐变率确定,且长度≮10米。
第四节
1、
平曲线超高设计
超高的定义、作用、全超高?
定义: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形式。 作用:合理地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稳定性与舒适性。 全超高:在圆曲线上从起点至终点超高横坡度应是一个不变的定值,此定值即为全超高。
2、
超高的过渡方式(分有、无分隔带时 )? 无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
当超高值等于路拱坡度时的过渡方法:绕中线外侧逐渐抬高,内侧不动,直至内、外侧坡度相等为止。 当超高值大于路拱横坡度时,有三种过渡方式:
绕内边线旋转(未加宽前的内边线):首先从双坡断面绕中线旋转到单坡iG,称为临界断面;然后绕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线旋转,由单坡iG变为 单坡ih。
绕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绕外边线旋转:首先绕外侧车道边线旋转,内外侧路面同时下降变为单坡面;然后待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仍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 直至超高横坡度为止。 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
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先将外侧行车道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行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值;此时中央分隔带呈倾斜状。中间带宽度较窄(≤4.5m),中等超高率时可采用。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维持原水平状态。各种宽度的中间带都可以采用。
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将两侧行车道分别绕各自的中心线旋转,使之各自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此时中央分隔带两边缘分别升高与降低而成为倾斜断面。对于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
3、
超高渐变率?
旋转轴与车行道(设置路缘带时,则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
4、
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
从直线上的双向横坡渐变到圆曲线的单向横坡(全超高)所需的过渡段长度,叫超高缓和段。 LC=
5、
𝐵′𝛥𝑖𝑝 如何绘制超高图?
按比例绘制一条水平基线,绘制两侧路面边缘线,标注路拱横坡度。
第五节
1、
横断面视距保证 纵断面视距保证?
只要采用的竖曲线半径满足规范中最小竖曲线半径的要求,就可保证竖曲线上视距的要求。
2、
平面视距保证?
若是因曲线内侧及中间带设置护栏及其它人工构造等而不能保证视距时,可采取加宽中间带、加宽路肩或将构造物后移等措施予以处理;若阻挡视线的是树木、房屋等,应通过清除保证;若阻挡视线的是挖方边坡,则应按所需横净距绘制包络线,开挖视距台保证。
第六节
1、
横断面设计方法 横断面设计方法?
在计算纸上绘制横断面的地面线,绘出设计线(“戴帽子”),绘出防护及加固设施的断面图,绘制排水设计。
2、
横断面设计成果?
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一般设计图、路基横断面设计图、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计算表、其它成果(加宽设计表、超高设计表)。
第七节
1、
路基土石方计算与调配 横断面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横断面面积计算:
积距法:将断面按单位横宽划分为若干个梯形和三角形,每个小条块的面积近似等于中心高度与单位宽度的乘积:Ai=bhi,则横断面面积:A =bh1+bh2+bh3+…+bhn=b∑hi。当b=1m时,则A就等于各小条块平均高度之和∑hi。
坐标法:已知断面图上各转折点坐标(xi,yi), 则断面面积为A=1/2[∑(xiyi+1-xi+1yi )]。坐标法的计算精度较高,方法繁琐,适宜用计算机计算。 土石方数量计算:
平均断面法:假定相邻断面间为一棱柱体,则其体积为V=(A1+A2)L/2。平均断面法实用、简便,精度较差。 棱台体公式法:V=3(A1+A2)L(1+1+𝑚);式中,m=A小/A大。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挖方和填方应分别进行计算。
第四章 第一节
1、
概述
选线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形、地质、地物及其它沿线条件,综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实地或纸上选定道路中线平面位置。 任务:确定道路的走向和总体布局;确定道路的交点位置、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实地选线,把路线的平面位置确定下来。
2、
选线的方法和步骤?
一般方法:实地选线、纸上选线、自动化选线。 一般步骤:全面布局,逐段安排,具体定线。
第二节
1、
平原地区选线 平原区地形特点?
地面坡度平缓;一般多为耕地,地物障碍多;沟渠密布,河网池塘多;地下水位较高。
2、
平原区路线特点?
线形好,标准高;路线短捷、顺直;前期工程为后期所利用。
3、
平原区如何处理好路线与农田、城镇、桥、旧路的关系?
正确处理路线与农业的关系:尽量做到少占农田,不占高产田;与农田水利建设相结合;护村、保田、造田。
正确处理路线与城镇的关系:高等级公路和国防公路一般以绕避为主,避免直穿,但也不宜离开过远,必要时可设支线连接,做到“靠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既方便运输又保证安全;一般公路一般以方便群众为主,宜靠近村镇,如地方同意可以穿过村镇,但应保证足够的路基宽度和行车视距。
正确处理路线与桥位的关系:对于大、中桥(跨径大于20米),一般其桥位在满足路线总方向的前提下,都作为路线的控制点。桥位应选在河床稳定、河道顺直、河面较窄、地质良好以及两岸地形有利于桥头引线布设的河段;小桥涵(跨径小于等于20米)的位置应服从路线走向,不要过多考虑小桥涵跨河位置,一般可能出现斜交。但遇到斜交过大或河沟过于弯曲时,可采取改移河道或改移路线进行适当调整。 正确处理旧路的利用:
选线
1
√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与旧路的关系:现有公路为二级,且交通量很大需建高等级公路时,一般可利用旧路改建,并另建辅道供其它车辆形式。有时也可新建高等级公路,将原二级路作为辅道;现有公路等级低于二级时,宜新建高等级公路,原有公路留作辅道。
其它等级公路与旧路的关系:平原地区常有比较宽的乡村道路和等级不高的公路,新建公路应尽可能利用旧路,以减少工程造价和占地面积。旧路直线较长,但平曲线半径较小,应保证技术标准的要求,不能因为旧路限制而降低公路的标准。
第三节
1、
山岭区选线
山区公路路线布局形式有?
根据山区地形特点,路线与地形的相互关系,按路线所走的部位不同,将山区路分为四种形式。 沿河(溪)线:沿着河岸(溪岸)布设的路线; 越岭线:翻越山岭的路线; 山脊线:沿着分水岭布设的路线;
山腰线:离开河流一定高度,在山坡上布设的路线。
2、
沿河线路线布局时需要解决哪三个问题? 河岸选择:确定路线走河的哪一岸的问题。 路线高度:确定线形应放在什么高度的问题。 桥位选择:确定在什么地点跨河换岸的问题。
3、
开阔河谷布线方式及比较?
地形平缓,大多为农田或为山区居民点。一般路线有三种走法:沿河、直穿和靠山脚。 沿河布线:坡度均匀,线形好,洪水威胁大,防护工程多。 直穿布线:标准高,但占田多。
山脚布线:平纵线形较差,但不占农田,是常用的布线形式。
4、
河弯和山咀布线方式有?
对于河弯,有三种布线方式:沿自然河弯绕线;两次跨河取直线;改移河道取直线。 狭窄的河谷布线:沿山嘴自然地形绕行;以路堑或隧道取直通过。
5、
越岭线?越岭线布局时应解决哪三方面的问题?
越岭线,就是沿分水岭一侧山坡爬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 越岭线布局时应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垭口位置的选择、过岭标高的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
6、
垭口位置的选择应考虑的事项?
垭口的位置、标高和垭口两侧的展线条件这三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垭口位置选择时必须对三者综合考虑。
7、
过岭标高确定的方法?
过岭标高的选择,与路线等级、垭口的地质条件、过岭方式有关。
8、
垭口两侧路线的展线的方式?
越岭线的展线方式有三种:自然展线、回头展线和螺旋展线。
第四节
1、
丘陵区选线
丘陵区可分为哪两种?根据地貌特点如何把握选线原则? 丘陵区可分为重丘区和微丘区两类地形。
微丘区选线应充分利用地形,处理好平、纵线形的组合;不应迁就微小地形,造成线形迂回曲折,也不宜采用长直线,造成纵面线形起伏。 重丘区选线:注意利用有利条件减少工程量;注意平、纵、横应综合设计;注意少占耕地不占良田。
2、
丘陵区布线时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采用三种不同的布线方式,简述其特点?
丘陵区布线时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采用三种不同的布线方式:走直线;匀坡线;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平坦地带走直线:两个已知控制点之间,地势平坦时,应按平原区以方向为主导的原则布线。当无地质、地物障碍物时,路线应走直连线;当有障碍物或应靠近的地点时,加设中间控制点,相邻控制点之间仍以直线连接;路线转折处应设长而缓的曲线。
具有较陡横坡地带沿匀坡线布线:两个控制点之间:如无地形、地物、地质上的障碍,路线应沿匀坡线布线;如有障碍,则在障碍处加控制点,相邻两控制点间仍按匀坡线布设。
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如走直连线,路线最短,但起伏很大,为了减缓起伏,势必出现了高填深挖,增大工程量;如走匀坡线,坡度均匀,但路线迂回,里程增长不合理;路线走在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比直连线起伏小,比匀坡线距离短,而且工程也较省。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1、
概述 纸上定线 定线的任务?
在选线布局阶段选定的“路线带”(或叫定线走廊) 的范围内,按已定的技术标准,结合细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面的合理安排,定出道路中线的确切位置
2、
定线的方法?
纸上定线:适用于技术标准高或地形、地物复杂的路线;定线过程是先在大比例尺地形图上室内定线,然后把纸上路线敷设到地面上。 实地定线:适用于标准低或地形、地物简单的路线; 是在现场直接定出路线中线的位置。 航测定线
3、
平原微丘区纸上定线的步骤?
定线
认真分析路线走向范围内的地形、地质及建筑物和其它地物的分布情况,确定中间控制点及其可活动的范围;通过或靠近大部分控制点连直线,交汇出交点;计算偏角和交点间距,根据交点位置处的实际情况,分析该平曲线半径的控制因素并选配平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计算曲线要素和路线里程,在地形图上定出曲线的直缓点和缓直点并画出整个曲线。标示出各公里桩、百米桩和主点桩;按里程及地面特征点(设加桩)的标高,以规定的比例尺绘出纵断面图的地面线,在纵断面图“直线及平曲线”栏按里程绘出平面示意图,曲线内侧填注曲线要素;根据地面起伏、地面横坡、地质条件和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纵断面设计,定出各个坡段长度(一般取50m的整倍数)及坡度大小,计算变坡点处的设计标高,绘出设计坡度线;通常在定出一段平面后,紧接着设计纵断面;重复以上步骤,设计下一段线路,直至设计终点;桥涵及其它单项工程的布置。
4、
山岭区纸上定线的步骤?
判断是否需要展线;分析地形,拟定各种可能的走法;定导向线(求平距,定坡度线(匀坡线);确定中间控制点,分段调整纵坡,定导向线);修正导向线;定线。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章 第一节
1、 2、 3、
第二节
1、
概述
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什么情况宜采用立体交叉?常见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有哪些?
什么是匝道?有何特点? 匝道有几种布置形式?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立体交叉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主体部分:跨线构造物、正线(主线)、匝道。
附属部分:入口与出口、变速车道、集散车道、三角区。
2、
常见的完全互通式立交有哪些?
喇叭形、子叶式、苜蓿叶形、Y形、X形等。
3、
常见的部分互通式立交有哪些? 菱形立交和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
第三节
1、
立体交叉的布置
公路工程什么情况宜采用立体交叉?
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相交,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一级公路同交通量大的其他公路交叉,宜采用立体交叉。 实地定线 实地放线 纸上移线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二、三级公路间的交叉,在交通条件需要或有条件的地点,可采用立体交叉。
2、
什么情况应采取互通式立体交叉? 高速公路间及其同一级公路相交处。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同通往县级以上城市、重要的政治或经济中心、重要工矿区、港口、机场、车站和游览胜地等的主要公路相交处。 两条具干线功能的一级公路相交时。
一级公路上,当平面交叉的通行能力不能满足需要或出现频繁的交通事故时。
第四节 第五节
1、
匝道设计 端部设计
什么是匝道?有何特点?
定义:匝道是连接立体交叉上下线的专供转弯车辆行驶的坡道。
特点:对称性;任何一个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所有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
2、
匝道有几种布置形式?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按功能及其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划分: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 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
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左出右入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相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右出左入式:左转车辆从右侧右转驶出,在匝道上左转,到相交道路后直接由左侧驶入。右出右入式:左转车辆都是右转弯驶出和驶入,在匝道上左转改变方向。 间接式:又称环圈式。右出右进;不需设构造物; 匝道线形指标差。
3、
为什么要设置变速车道?有几种形式?适用于什么场合?
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故需要设置变速车道。
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的一条附加车道。车道明确,易于辨认,行驶轨迹呈反向曲线,对行车不利。直接式: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条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线形平顺与行车轨迹吻合,对行车有利,但起点不易识别。
第六节
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