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语言同时还是一种专业语言。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媒介和重要工具。它富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学记》中就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尽管现代教育手段和途径丰富多彩,但其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仍然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而对于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的语言艺术发挥得更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语言的准确、精炼,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简练、鲜明。所谓准确,就是要发音标准,遣词得当,观点明确,语气清晰,推理符合逻辑,造句符合文法,用语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见解独到深刻,耳目一新。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实感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泾渭分明。这样的语言才会是有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才能像春雨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科学知识的美好的思想一道带进去。
1
而有些教师在对知识点的阐述时不够明确,仅围绕着教材教参绕来绕去,不能化抽象为形象,不能由远及近,由浅入深。没有生动的叙述,学法指导不够明确,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模糊。还有的老教师在教学中,杂音很多,语言不简洁连贯,如“嗯”、“哦”、“啊”等语气词过多,学生听起来就会很吃力。
二、教师语言的感染性和生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风趣,就是运用各种巧妙的、出人意料的或引人发笑的语言、动作与表情,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求知的快感和启发学生的智力。实践表明,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凡是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常能迅速掌握,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三、语言的启发性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处于\"愤\"、\"悱\"心理状态。学生想学习、想探索的欲望越强烈,教学效果越好。\"愤\"、\"悱\"状态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进入\"愤\"、\"悱\"心理状态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排除认识上的障碍,使认识不断深入。
2
如《白杨》一文,思想感情含蓄,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教学中把\"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这一自然段作为启发思维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孩子们知道什么去领会他们不知道什么,爸爸要孩子知道什么,爸爸的心意是什么,进而领会白杨取喻之妙,认识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质。从而使课堂教学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四、语言的激励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是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的。在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去认可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枯燥无味,缺乏激情,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气氛就会变得很压抑,教学双边活动开展也很机械。小孩子喜欢得到赞扬。他每回答一个问题,都希望老师能给予他一个肯定,一个表扬。那如果老师只是在他回答完问题后“嗯”一声,或“请坐下”来敷衍了事,就会让他失去信心和动力。在下一个问题中他就不会那么主动去思考、去回答。我们应该多用激励性语言,去鼓励他,赞同他。比如:“你真棒!”“你的想法和老师的一样。”“我就知道你能行。”„„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励的语言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语文
3
课达到春风化雨的境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让生动优美的教学语言成为语文教学中超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的应用软件。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