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却走向极端,具体表现为:①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②认为新课改就是要对语文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大手术,彻底推翻,过分的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指导和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过分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识记、积累。忽视了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实效的教学方法的继承和运用,一味的去创新。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传统课堂教学的理性继承和运用进行了尝试研究。 一、对语文工具性的教学应当继承和加强运用
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中,工具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为语文学科所特有。为了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便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不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字词难点,以及通过朗读文章来体会文章语言的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文章的内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朗读和精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在进行《背影》教学中,想要学生理解朱自清四次流泪的原因和当时的思想感情,学生如果不认真朗读文章,只停留在对文本的表面理解,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就流泪了,学生是很难与文本达成真正的思想共鸣的。实际上那些教师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这一倾向的出现是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误解。
二、教师的权威性和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仍然要继承和运用 实际上,我们说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平等关系,是说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是地位和作用上的平等。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除在人格意义上的平等外,师生的地位和作用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可能平等的,因为师生在职责、任务、角色扮演和目标上是不同的。中小学生由于语言积累薄弱,阅读经验、生活体验均较缺乏,更主要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与其让他们迷惑地读一百遍,还不如教师画龙点睛地点拨“分析”一遍,让其豁然开朗来得实在。教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适度地点拨、分析、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过去语文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凸现了教师的“主要领导”意义上的主导性作用,弱化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这是我们应当反对的。但现在,我们过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弱化教师主导性的现象,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说教师在教学中按照设计的问题和步骤让学生去完成,是履行了组织者角色的职责的话,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可能高于学生的深刻见解而对学生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就是履行了引导者角色的职责。比如我在进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学生提出的都是很肤浅的问题,不能抓住文章的根本所在,我就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核心性的问题:在文章开篇鲁提辖听到金氏父女的诉说后,气愤不已马上就要去打镇关西,众人好不容易拦住了他,可为什么在文章后面写到鲁提辖见到郑屠后却又不马上痛打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分析,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点拨,原来作者这样设计是为了和前文照应:前文金氏妇女提到镇关西时鲁达大骂: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所以当鲁达见到郑屠后并没有马上痛打,而是让郑屠亲自切肉,让郑屠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只不过是个屠夫,还自称什么镇关西,当众羞辱
郑屠,消遣他,从而激怒他,从而也可以达到有理有据的痛打郑屠,也表现了鲁达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特征,从而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鲁达的性格特点。 倡导自主学习并不能削弱和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对此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他们的认知水平仍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张志公先生曾经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由于学生的组织应变能力有限,无法顾及其他个体的反应,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要继承和运用
为了突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培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便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不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对课文内容匆匆带过,不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字、词难点,不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的精妙所在,从而使学生只是停留在对文章表象的理解和感悟,不能很好的去积累基础知识。知识应当是使人获得认知的基础而非认识的终结。有的教师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甚至放弃基本知识的积累。殊不知,必要的知识积累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知识与能力,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合则齐美,分则两伤。跨过课文本身做许多引申和发挥,做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的工作,这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误解。我们一方面要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另一方面也要克服追风逐潮的浮躁心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积累知识,从而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落在实处。
四、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讲授式等好的、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还要继承和运用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但我们教师应清醒的认识到探究性学习需要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其效率必然是不高的。有效的探究性学习其知识基础主要来自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通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积累知识基础的效率比较高;另一方面,探究性学习也是促进接受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接受学习需要具体经验做支柱,而探究性学习是获得具体经验的一个途径。在探究性学习中要运用过去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可以使知识得到巩固或者获得新理解。这样,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不仅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促进。可见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必须要继承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华并融入到新课改的实践中去。
接受式学习的好处是: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少走弯路;在反复训练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它的不足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完全跟着老师走,一旦与“大部队”拉开距离,就被作为“差生”打入“另册”。因此,应当理性的去继承接受式教学的优点,然后再融和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澄清对促进者的认识,促进者并不是对传授者的角色取代,传授者依然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其次,教师要学会积极地旁观。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积极的想,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便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做准备。在具体教学中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或知识点,我们还要继承和运用传统教学中的授业解惑的模式,去启发、去讲授,去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引导他们走出困惑,从而获得有效的知识精
华。
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因
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在班级中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一、 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
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 因此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法治班的做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明确班规的意义。先向学生讲述班规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一样,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其次,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再者,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
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起来效果还不错。 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
许多人说班级难于管理,其原因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班级的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
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
1.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 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具体做法如下: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班委会民主选举班长的做法。然后,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有班干部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2.“轮流执政”的值周班长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组织,可这个组织不能是静止不变,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
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 值周班长是经民主推选产生的临时班长,每六位同学一组自由结合,组成一届临时班委,负责本周班级的日常事务。其中一位同学总负责,任值周班长,其余五位学生分工负责。这种形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
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3.灵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班级除常务班委,还有 “轮流执政”的值周班长小组,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管理网络。而要建设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就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能管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的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
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二、 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如何引导使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班级相应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
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比如“三八”妇女节,举行“只要妈妈露笑脸”的作文竞赛、“五一劳动节”举行“今天你休息”的班级晚会、“清明节”举行“接过先烈的旗帜”的扫墓活动、“十一”国庆节举行“我爱你,祖国妈妈”诗歌朗诵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扮演着导演、倡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彻底抛弃保姆式管理的做法,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
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 四、发挥示范教育的作用,探索自我评价
常务班委和值周班长成员是班级的骨干分子,他们是在服务的基础上实行管理的。他们的示范服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形的激励,正是这种无声无形的管理和激励使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声有形的班风蔚然形成。在这种风气中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一种示范激励的途径使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进
行比较、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长期以来,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事、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如何摆脱这局面,班主任应改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一定要敢于让学生去摸索的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
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