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矛盾论》写作的时代背景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后写的一篇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重要哲学著作,是《实践论》的姊妹篇。同《实践论》一样,原先是毛泽东同志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哲学讲演用的《辨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一部分。在延安油印发表,书名是《矛盾论统一法则》。解放后,重新发表时,才定名为《矛盾论》,并在内容上作了较大补充、修改和删节。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后为同一目的而写的阐述唯物辨证法,特别是阐述它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著作。如果说《实践论》是以实践为基础,从认识论上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的话,那么《矛盾论》则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强调矛盾的特殊性,从方法论上批判了“左”、“右倾”的错误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说明和发挥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所以,从理论上讲,《矛盾论》是对唯物辨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极为系统和深刻的发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在理论上反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除了上述历史背景外,毛泽东写作《矛盾论》还有两个动因。一是为了实现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遗愿。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列宁首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运动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由于种种原因,列宁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对这一重要思想进行系统的、详尽的“说明和发挥”。列宁的这一未完成的工作由毛泽东来完成了。二是受前苏联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批判德波林学派的影响。毛泽东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了较大的篇幅批判了德波林所谓在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没有矛盾,有些事物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
二、结构分析
《矛盾论》约25000字。一个引言,六个部分。引言说明研究事物的矛盾法则的重要性以及不得不涉及的广泛问题。除了引言外,分六个部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最后有一个结论。
《矛盾论》正文解读
序言
1段:讲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法则(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辨证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法则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等。
矛盾法则最根本的内容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双方构成的统一体,在统一体中,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既斗争又同一,由此决定了事物运动的联系并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因而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
宇宙观:有两种含义:其一指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其二指发展观,就是对发展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讲的宇宙观就是发展观。
德波林(1883-1963)前苏联哲学家,“十月”革命前曾参加孟什维克派,1929年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否认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鼓吹用对立面的“互相调和”来解决矛盾,反对对立面的斗争。二十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哲学界发动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了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斯大林称它是一种“孟什维克式的唯心主义”。
2段:指出了当时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扫除教条主义思想。
第一节:两种宇宙观
主要内容:论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着重指出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段);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和基本特点(2-3段)三、辨证法的历史和基本特点(4-6段);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段) 论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和基本特点(2-3段) 2段:形而上学的历史。
3段: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指出了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是孤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孤立性:指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是永远彼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静止性:指用静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是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各种事物的特征,永恒不变,一种事物只能反复产生同样的事物,即使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而已。不能说明事物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质变。片面性:指不能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静止、不见运动;只见量变、不见质变;只见外因,不见内因;都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三、辨证法的历史和基本特点(4-6段)
4段:辨证法的基本特点。论述了唯物辩法的基本特点,指出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既从事物内部联系去研究,又从一事物和它事物的联系中去研究,它首先把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运动,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又认为事物的发展受其它事物的影响和制约,即受外因的作用,这种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可见,辩证法是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发展,具有全面性,既看到量变,又看到质变;既看到外因,又看到内因。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发展观观。这种对立如下:
第一、孤立观点与联系观点的对立;第二、静止观点与运动观点的对立,第三、片面观点与全面观点的对立,第四、外因观点和内因观点的对立。这四点对立中,第四点对立是斗争的焦点,所以毛泽东详细地论述了内因观点和外因观点的对立;毛泽东在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中,来阐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外观论(被动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而在于事物外力的作用,外因论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一)、毛泽东从反对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入手,重点是论证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引用了许多事例进行论证,指出了自然界中机械运动、植物和动物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部的矛盾性。又指出了社会的发展,主要也是由于内因,并详细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自然到社会,从简单到复杂,论证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二)、虽然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排除外因的作用,承认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三)、重点论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第一、内因和外因的性质、作用是对立的。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是事物发展的性质、趋势和方向,是根本的动力,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虽不能决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是第二位原因。
第二、内外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总要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受其事物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是外因。因此,事物的发展除了内因外,总是有外因,内因和外因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内因,无所谓外因,没有外因,也无所谓内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通过事例进行论证。如:温度使鸡蛋变成小鸡,是通过鸡蛋的内因起作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各国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但这是通过各国内部的规律起作用的,1927年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右”倾机会主义起作用的。总之,外因对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内因。
5-6段:辩证法的历史。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
主要内容:论述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指出了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一、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内容和地位(1—2段);二、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中(3—16段);三、矛盾普遍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过程始终(17段—22段);
一、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内容和地位 1段:地位。2段:内容
二、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中。(这是重点论述之处)
这里,毛泽东分析了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通过引论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论述,又通过战争思想发展和党内的思想对立和斗争,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并得出结论:“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三、矛盾普遍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过程始终。这里,毛泽东从批判德波林否认差异就是矛盾的错误观点入手,指出差异就是矛盾。从而论证了矛盾贯穿于事物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全过程始终包含着矛盾,当然,矛盾表现形式不同,有时表现为差异,有时激化成为对抗性的,这是矛盾的差别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矛盾是时时有,而不是时有时无,最后,又把矛盾贯穿始终的思想做出进一步发挥,指出新过程的发生,不是从无矛盾而来,而是从旧过程的矛盾转化而来,旧过程的结束,不是向无矛盾而去,而是转化为新过程的矛盾。新旧过程的交替,不是矛盾的消灭,而是矛盾的转化。
如何理解:差异就是矛盾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去理解,差异就是矛盾,并不是给矛盾下定义,而是说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第一、任何差异都是矛盾,这里所说的差异指有联系的差别和对立,时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不是两种毫无联系不相干的东西。
第二、差异往往是指矛盾的初始阶段,即没有激化的矛盾,是矛盾的量变阶段,还不是解决阶段,差异指矛盾的差别性,而不是指矛盾的有无问题。
第三节: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内容:论述矛盾特殊性即及其和普遍性关系的原理,指出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一、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20段);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作用(21-25段); 一、(1-20段)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一) 矛盾的特殊性的第一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矛盾特殊性(分析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特殊性)。(3——5)指出任何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
特殊的矛盾,从而构成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区别于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具有矛盾的特殊性。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是五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因为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矛盾特殊性(事例论证:科研、人类认识、工作等)。各种运动形式本身的特殊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不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首先就要弄清是何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然后根据其特殊的矛盾性质采取相适合的解决矛盾的特殊方法。
(二)矛盾特殊性的第二种形式:每一种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6-7段)分析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发展中的不同过程的矛盾特殊性)。指出一切运动形式每一发展的不同过程,都是不同质的。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中都要经过若干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在每一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与其他发展过程不同的特殊矛盾,而且存在着多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特殊矛盾。要认识事物发展过程的情况,就要研究其内部存在的各个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并研究这些特殊矛盾在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两个不同的革命过程,个有其特殊性。所以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三)、矛盾特殊性的第三种形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8——10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矛盾都是由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其中每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同的,必须作具体分析。
(四)矛盾特殊性的第四种形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矛盾的特殊性。(分析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矛盾的特殊性。)(11——14段)。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由于其内部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不同,有些激化了,有些缓和了,有些暂时地局部解决了,还有一些新的矛盾又产生了,这就使过程显现出阶段性来。事物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要作具体分析。通过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为帝国主义阶段,又通过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分析,说明认识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意义。
(五)、矛盾特殊性的第五种形式:事物发展过程阶段上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分析阶段上的各个矛盾的
各个方面的特殊性(15-16段)。指出每一阶段上的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都是个不相同的,也要作具体分析。毛以民主革命阶段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面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的特点,最后指出,如果不研究这些矛盾各个方面的特点,就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自和其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结论:(17-20段)。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作用(21-25段) 21段:毛泽东分析了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在一定特殊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的普遍性。这是因为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举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事共同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但这种矛盾的普遍性对于阶级社会这个大范围来说,又有自己的特点,于是转化为特殊性。又如: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一身二任”,既有反帝反封建的的革命性,又有同敌人妥协的两重性,如果从国际范围的资产阶级来考察,它就是特殊性的,相对的,但在中国或类似中国这样的条件下的民族资产阶级中,他又是普遍性,绝对性的东西了。
22-23段: 毛泽东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因为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转化的,所以两者是相互联结的,这种相互联结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事物既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又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既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那么在研究一个特定事物时,就应当去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这两者的相互联结,研究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结。接着,毛泽东又以分析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为例,说明斯大林提供了分析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的典范。
24段:毛泽东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矛盾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始终,可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否认了一切,也否认了世界,所以说矛盾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矛盾特殊性是说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有
其特点,指矛盾特殊性的个性,而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暂时地存在地,所以是相对的。
25段:毛泽东指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如何理解: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要理解共性个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首先必须理解它们的辩证关系。
第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是任何矛盾自身固有的两重属性。“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普遍性”,即是说共性个性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伴侣,它们共同存在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只有个性而无共性或只有共性而无个性只有相对而无绝对性,或只有绝对而无相对性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列宁:“个性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如:张三是人。
第二、.共性个性绝对性的相互联结,表现为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毛泽东讲: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不能设想,在个别事物之外,还存在着纯粹的一般事物,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共性一般是从个性、特殊中科学抽象出来的。
第三、.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定场合下则变为普遍性。”
为什么:共性个性、绝对相对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从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关系在矛盾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表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诸矛盾之间有共性,这是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表明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个性、相对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讲矛盾的差别性和不平衡性,属于矛盾特殊性,也是个性、相对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讲的是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斗争形式的相对性。由此可见,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象一条主线,贯穿于矛盾问题的各个方面,把矛盾问题统一起来,在矛盾问题中占有核心地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理解矛盾学说的一把钥匙。
第二、从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在认识、分析矛盾问题中的作用来理解。只有懂得共性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辩证关系),才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分析矛盾。既然任何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绝对性,都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统一,那么,我们要想正确的认识事物的矛盾,就必须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及其相互关系。既不能离开共性、绝对性去分析个性相对性,也不能离开个性、相对性去认识共性、绝对性,而必须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绝对和相对联系起来,要以个性相对性为基础,从中分析出共性绝对性,又要在共性、绝对性指导下去认识个性、相对性。就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来说,总是先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然后扩大到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共性、绝对性,再以这种普遍性、共性、绝对性为指导,去认识其它事物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这是两个认识过程,一个过程是特殊到普遍,从个性到共性,从相对到绝对;一个过程是从普遍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从绝对到相对。只有把这两个过程辨证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全面地认识矛盾,要把这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就必须运用共性个性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
第三、从共性个性、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在解决矛盾中的作用来理解。要想在实践中正确地解决各种矛盾,就必须要解决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不了解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就不能够做到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也不能处理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马列主义理论要同各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必须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否则,就无法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只有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才能正确解决和处理矛盾。所以,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四节: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内容: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反对平衡论。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2—9段);二、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关系原理(10-19段);
一、1段:毛泽东明确指出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属于矛盾特殊性的问题。
一、(2—9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1、(2—3段)主要矛盾的含义。
2段:毛泽东指出主要矛盾的含义:在许多矛盾构成的体系中起领导作用,规定和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是主要矛盾。
3段:毛泽东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为例,分析了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其中必定又一种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它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又指出分析主要矛盾的意义:“抓住了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4—8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毛泽东分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以外的其它非主要矛盾,都是次要矛盾。毛泽东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为例,指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非常复杂的情况。从对旧中国复杂矛盾的实际分析中,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有时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有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其它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3、(9段)研究主要矛盾的意义。 毛泽东指出了分析主要矛盾的意义,“捉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呢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要正确地理解这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要正确地认识主要矛盾和其它矛盾的相互关系。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规定和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大资产阶级与中小资产阶级的矛盾等等,都受中日民族矛盾的规定和影响,所以在这个时期,抓住了中日民族矛盾,就牵动了全局,在这个前提下,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建成,进步势力能够得到发展,中间势力可争取过来,顽固势力可受到孤立,最后不仅打
败日本侵略者,且还揭露了蒋介石的假抗日真反共的反革命面目,壮大了革命力量,为最后消灭国民党发动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见,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可带动和促进其它矛盾的解决。如果当时我们不抓住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仍然把主要力量对准国民党,那就必然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华民族造成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不但革命力量不能得到发展,而且中国还会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可见,抓住主要矛盾对全部问题的解决,是带方向性的关键。
但是,强调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不能归结为可忽视或撇开各种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解决主要矛盾不能代替和等于次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既然同处于一个事物中,它们必然是相互联系、制约的。主要矛盾在诸矛盾中固然处于主要地位,对其它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但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也会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影响和制约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次要矛盾共存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正确处理好次要矛盾,也可以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条件,处理不好,则会使主要矛盾的解决增加困难。而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凝固不变的,它们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作法是错误的,只抓主要矛盾,忽视非主要矛盾的“单打一”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两种做法都违背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不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中心工作和一般工作的辨证关系。中心工作是各种工作中关键性的工作,即主要矛盾。抓住了中心工作,也就抓住了全局。所以领导者应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能带动全局的中心工作上,切忌不分主次缓急,平均地使用力量,或乱碰乱抓,造成许多中心工作和凌乱无序状态。但中心工作如果离开了一般工作,也就无所谓中心工作了。抓住中心工作,并不是可放松和忽视其它工作,应围绕中心工作,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用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次要矛盾的解决推动主要矛盾的解决。
二、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关系原理(10-19段) 1、矛盾主要方面的含义和作用(10段)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一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它决定了一个事物的性质。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1-19段)
11段、毛泽东指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变化。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转化,决定于事物矛盾双方斗争力量的对比程度。
12段、毛泽东指出了新陈代谢是普遍规律,新陈代谢规律表明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也是普遍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转化的过程,是新的方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旧的方面下降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并逐步趋向消灭。
13-16段:毛泽东指出了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过程,当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的矛盾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时,封建社会就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当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时,资本主义社会就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当旧中国的人民群众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旧中国就转化为新中国。
17段:毛泽东指出了革命斗争中困难和顺利、成功和失败的转化,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转化。
18段:毛泽东指出了认识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的转化,也就是知由矛盾的次要方面向主要方面的转化。
19段:毛泽东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这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有其特点。这就是总的说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决定理论,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毛泽东得出结论说,矛盾双方是不平衡的,要反对平衡论。
新陈代谢作为辨证法范畴,指一切事物经过内部从新旧两方面的斗争,必然导致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又是辨证法的规律,新陈代谢规律是宇宙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平衡论(均衡论):是否认重点论,把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同等平均看待。总之,把具体矛盾的统一体看作是绝对的,否认矛盾
统一体的转化,它认为平衡、均衡是正常状态,而不平衡、质变、转化是不正常的。
第五节: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中心:论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原理,指出该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互联结,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2-18段)矛盾同一性原理;二、矛盾斗争性及其和同一性的关系原理(19-27段);
一、(2-18段)矛盾同一性原理。 1、矛盾同一性的原理(2-5段)
毛泽东重点论述了同一性的原理,指出同一性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作为自己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其相反方向转化。
2、矛盾同一性第一种含义:矛盾双方互为存在条件。(6——7段)毛泽东这里分析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即相互依赖。例:生和死、上和下、祸和福、顺利和困难、地主和佃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等矛盾着的双方,指出这些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依赖,同生共死。
3.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双方依一定条件相互转化(8-13段)毛泽东分析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矛盾双方因一定条件,各自向其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先指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二含义比第一种含义更重要。接着通过大量事例进行分析,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普遍规律。通过被统治的无产阶级和统治者的资产阶级的相互转化;政权、政党向其反面转化;战争于和平的相互转化,说明了它们在一定条件具有同一性,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否则,对立面就不会相互转化。
4、同一性原理的结论(14段) 分析了同一性的两种含义,毛泽东为同一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人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也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5、同一性是有条件的(15-18段)
毛泽东指出,辨证法所说的同一性是现实的具体同一性,而不是幻想的同一性。这种现实的具体同一性,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没有同一性。
二、矛盾斗争性及其和同一性关系原理(19-27)段 1段:阅读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20-25段) 20-24段:毛泽东指出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毛泽东从分析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开始,指出同一性与过程的量变状态相联系,是常住性,相对稳定静止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所以是相对的;而斗争性同过程的变动性相联系,是运动发展,并存在于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中,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这一过程向其他过程转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
25段:毛泽东指出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毛泽东讲:“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因为只有矛盾双方之间又同一又斗争,才能使事物由一种状态、过程向另一状态、过程转化,才能使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26-27段)
毛泽东用“相反相成”这成语来说明这种联结。“相反”指斗争性,“相成”指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因为同一性对立而统一,以斗争性为前提。同样,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因为矛盾双方之间没有同一性,也无法相互对立和排斥,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基础。
附: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原理,就是从根本上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从根本上坚持了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实践中,必须从同一中把握斗争性,从斗争中掌握同一性,否则,只讲斗争,不讲同一,就会犯“左”的错误,只讲同 一,不讲斗争,就会导致“右”的错误。
第六节: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中心:论述对抗矛盾和非对抗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指出对抗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对斗争形式要做具体分析。一、对抗性矛盾(2-4段);二、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相互转化(5-7段);三、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8段);
一、对抗性矛盾(2-4段)
1段:毛泽东指出了对抗属于斗争性问题,并明确指出,对抗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惟一的形式。
2-3段:毛泽东指出了对抗的含义。对抗指矛盾斗争发展到最后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对立着的两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采取对抗形式,转化为革命。
4段:毛泽东指出了认识对抗形式的意义。认识对抗形式,极为重要。对抗形式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对抗是解决矛盾斗争的最后形式,所以社会革命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暴力革命是阶级社会普遍规律。
二(5-7段),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分析了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相互转化,指出矛盾斗争的形式取决于矛盾的性质。对抗性质的矛盾,要采取对抗形式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采取非对抗形式解决。但随着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可相互转化的,解决矛盾斗争的形式也随之转化。
三、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8段)。
第七节:结论
中心:毛泽东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下述三个结论: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和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规律,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与形上学发展观根本对立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史是一个伟大的变革。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内容
毛把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内容概括如下:(原文阅读) 三、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意义
毛泽东指出,如果真正懂得了对立统一规律,则既能击破教条主义思想,又能克服经验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精品课程建设课题组
2008年10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