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华东师大培训学习个人总结

2020-10-19 来源:汇智旅游网
华东师大培训学习个人总结

2008.10

200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淄博市临淄区教育局组织的“初中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于10月19日至10月25日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脱产培训。据说,这是建国以来临淄区组织的规格最高的英语教师培训,区教育局及教育中心的各级领导经过前后多次协商、论证和考察,才最终决定了这个培训模式,加上各校校长的大力支持,我们才得以成行。一同前往的48位骨干教师同行都倍加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外出培训的机会,满怀着感激之情踏上了华东之旅。在华东师大,我们每天学习八个半小时:上、下午各三个小时,晚上两个半小时,一直学到晚上九点钟,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又充实。最紧张的时候是学习的最后两天,我们到上海的几处著名的初级中学听课,中午的用餐时间几乎只有半小时左右,大约十一点五十开始用餐,而十二点二十就得出发,赶往向明初级中学、格致初中等学校听课,因为上海的作息时间比较集中于一天的中间段,下午一点就开始上课。所以,我们要赶在一点之前到达学校。这样,我们吃饭就像打仗一样速战速决,绝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耽误了行程,48位参加培训的教师无一落队,以较高的素质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华东师大,我们听了七位教师的讲课:上海市教委研究室英语教研员汤青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建议》、特级教师,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英语教研员宋贤序老师的《聚焦课题——案例》、特级教师,上海青云中学校长蒋青的《如何设计好一堂英语课》、副教授周彬博士的《叩问课堂: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副教授赵健博士的《教学效能与教师专业发展》、沈金荣副教授的《中学英语试题编制研究》、以及俞红珍副教授的《英语教材分析》。其中宋贤序和周彬两位老师

的课尤其精彩,他们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对中学教育问题一语中的,分析独到而精辟。讲课过程中老师们时而掌声热烈,时而会心地微笑,都沉浸在大师营造的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不觉中三个小时到了才发现中间都没有休息。我们也特别佩服宋贤序老师都六、七十岁的年龄了,还精神矍铄、不知疲惫地给我们连续讲了三个小时的讲座,精神可嘉,值得我们的尊敬和学习。外出的观摩课我们主要是到了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上海市建青中学以及上海市格致初中听了四节观摩课并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培训期间,我在思想上,尤其是在课改和教育学生方面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和洗礼,在听课和学习中感触颇多。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的华东师大之行的心得和体会做一下总结和汇报。

首先,是这次培训学习的收获颇多:

其一、了解了上海英语教学的基本现状,对比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到不少启示。

上海的教材并不是类似于我们的人教版或鲁教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编写的。参与编写的教授、专家和教研员都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信息,了解教学新动向。因而他们的教材实用性强,既联系学生实际,又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从容量、难易程度以及内容形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并给老师和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扩展和延伸。从我所听的几节课中不难看出以上特点。他们的每一章都分为Reading, Listening, Language, Speaking, Writing, Using Enlish和 More practice. 与我们的听、说、读写相比,他们的教材还包括了练和用,并把语法也单独拿出来讲,而我们的现行教材效仿西方,是不讲语法的。事实证明,初中阶段应该适当讲一点语法,毕竟我们还没有西方人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每年上了高中的学生都会有人打电话跟我说:“老师,幸亏你还给我们讲了些语法!”

上海的阅读课很有特色。通过阅读课,他们能完成很多任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用来扩充词汇量、巩固语法,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所谓的一本异构大概如此吧。比如《Fishing with birds》这节课除了以上特点,还渗透了情感教育,我们在听这堂课的过程中既欣赏了人与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又为鸬鹚捕鱼这种中国古老的捕鱼方式的前景而担忧和惆怅。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能力,还接受了情感教育。上海市教研室英语教研员汤青老师给我们作的题为《课堂教学的建议》的报告中就提到了2006年上海市就确立了两纲教育在学科领域中的渗透。所谓两纲教育,指的就是民族教育和生命教育。这是上海教育的一大闪光点,而实践也证明了两纲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汤青老师提了几点关于课堂教学的建议:树立目标意识、树立主体意识、树立训练意识、树立反馈意识。目标意识主要落实在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 教给学生基本的学习方法;3.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4. 激发学生求索、创新的精神;5. 陶冶学生的情感意志。其实,这也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而主体意识主要是由重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英语教学的难度不是加深,而是加宽,不是单靠讲座,而是做好基础知识的夯实。而“一本异构”的教学设计也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挖掘、整合教材,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延伸和拓展,以实现英语教学的最佳境界。这跟我们临淄区目前正在实践着的“五步教学法 ”是非常相似的。

另外,汤青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反省良久:“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扪心自问,我们的潜意识里是否认为英语课程是只为好学生而设计的呢? 特别是初三、初四的学生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后进生越学越不会,有些甚至几近一窍不通的地步,考试只得二、三十分,还是靠瞎猜得来的。到了这个份上,学生自己彻底放弃了英

语学习,老师也几乎崩溃,认为很难再教会他们。事实上,我们是否是在潜意识里就没有打算让他们会,没有为他们设计、创设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呢?!其实,上海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很大,所以他们的英语教学是分层教学的,不分层很难实施因材施教。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实践。

其二、了解了教师素质和授课技巧方面的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 宋贤序老师在阐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时为我们出示了这样一个公示: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由此可见,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素质。也就是说,教师素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我认为教师素质是可以改变和提高的。比如通过阅读、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研等形式,尤其是在一些大学校里,同一级部的英语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同时还可弥补教师素质的不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不同的老师所教学生的成绩所差无几的原因吧。 宋老师还点出了“三讲”、“三不讲”。“三讲”问题不大: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点。难的是“三不讲”: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也不会的。实际情况是,我们讲了学生不会的,也讲了学生会的。浪费了时间,降低了效率。“三不讲”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特别关注才是。

其三、我学到了以前在教育学上没有学到的知识。

周彬博士是专门研究教育现象的专家。他的讲座中有一个专题叫做《我们离学生究竟有多远?》值得我们反思。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眼中的学生”和“真实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可能我们一直在认为我们眼中的学生就是真实的学生;更没有想到学生眼中的我们和真实的我们到底差别有多大! 事实上,是“学生眼中的我们”而不是“真实的我们”在教育并影响学生。所以,我们要了解的不是反思真实的自

我,而是要明确“学生眼中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或许有一天,我们真正了解到自己在学生眼中是“这样的”或是“那样的”,我们会大吃一惊的。

当然,此次上海之行也有一些遗憾。

首先,是行程的安排上时间太紧促。这就导致了老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及时梳理自己的思路,写好每天的心得体会。尤其是晚上也安排讲座学习,大大减少了我们思考和沉淀的机会。尽管最后一晚上我们的小组交流总结会开得很热烈、很充实,但我认为沉淀得还是少,没有深度。

其次是到建青中学听课时,由于交通堵车,我们的车迟到了一个多小时。致使原来的二、三节课临时调成了三、四节。应该说该校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重视,也很珍惜向我们展示自己学校的风采的机会。校长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他们学校的硬件设施,讲公开课的老师还在其他班里进行了试讲,并安排了德高望重的特级教师施志红老师来评课,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可惜的是,由于临时调课,导致了施老师自己的课有一节与公开课冲突而没听,因而在评课是施老师只评了一节。施老师是从1984年开始就从事从幼儿园到初中九年一贯制英语教学的研究的特级教师(全上海初中部只有三名特级教师)。她的评课非常地道,细微之处也绝不放过,甚至连课件制作中的字的颜色和底色顺彩也特别指出,因为她认为这样做没有以“人”为本,让学生看不清楚,影响了学生的视力和学习效果。施老师的评课精辟独到,我们听了都感到受益匪浅,真正学到的东西。只可惜施老师只听了一节课,要是能再评一下第二节课该有多好啊!因为从高水平的评课中我们的确能学到很很多。我觉得施老师没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啊!

最后,我想说说对未来的期望和打算。

首先,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老师们得到学习和提高,这也是对我们的教育负责和做出贡献的一种方式。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这项活动会使我们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 第二、我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的投入。看到上海先进的办学理念和高级的教学设施,我们羡慕不已。我自己身处农村,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办公电脑,打个试题、文件等还要忙到深夜在家里打。所以,我希望在教学设施待遇上能让农村的老师和学生跟城里的一样平等。

第三、今后我要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并在教学中注重口语教学,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在向明中学听了那位年轻的英语老师用流利而自然的英语说课后,我蓦然感觉自己望尘莫及。立刻意识到教了这么多年以后,自己的英语素质水平下降了。我暗暗告诫自己:往后要坚持学习,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业务上的,都要常抓不懈。

以上,是我的一些尚不成熟的想法和见解,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华东师大培训有感

李景璞

或是在陌生环境有些兴奋,或是对培训充满期待„„培训的第一天,天刚亮,我和刘萃便再也睡不着。拿起地图、趁着清晨的凉爽,想早尽早一睹“梦中学府”的风采。不到10分钟,我们就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的正门。穿过大门,漫步在林荫道中,鹤发童颜的教授、斑

驳的墙壁、参天的古树„„想想,能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培训学习,

本身就是对思想的一种洗礼、身心的一种修炼。

在兴奋与期待中,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以专家讲座的形式进行,我有幸见到了许多“偶像”。如:崔允漷教授、钟启泉教授、柯政教授等,听他们的讲座是一种享受,和他们交流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自己的几点心得与体会: 一、“讲座”与“讲站”

7月2日上午,是崔允漷教授为我们带来的主题为《课堂观察》的报告,整场报告崔教授都是站着讲。我们担心累着他,劝他坐下来。他却笑着说,别的专家是“讲座”,他是“讲站”!他还说自己以前是坐在前面讲,觉得自己思考有深度、讲座内容写得精彩„„而现在是“讲站”,因为他要看到学员的反应,是否在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等。面对崔教授的幽默,开心之余,更多的是思考:由“讲座”到“讲站”这不正是崔教授关注“学生的学”的最好诠释吗?我们的课堂,由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不也应当从“讲座”到“讲站”,这些看似细小的地方做起吗? 二、“应当”与“不当”

《留在“应当”和“不当”之间的思考》是马兰霞老师在谈到如何提高学生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时,引用的一个案例。案例反映出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两大偏差:一是道德教育的注意力偏于两极——即对“不当”行为的矫正和对“应当”境界的提倡,而没有给合乎“正当”的行为以充分的肯定,这往往使我们的道德教育缺

乏广泛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二是对于“应当”境界的提倡,即自律道德的培养,往往仍然诉诸权威的力量,忽略道德主体动机的激发和情感的升华。

是的,没有人有“用鞭子把孩子赶到天堂的权利”!可是,对德育目标过高的追求,常常让我们在实际的过程中显得“急功近利”。自己的亲身体验和马老师的报告结合起来,才深深地意识到:自律道德发生的前提是道德信仰的确立,这是一个知、情、意、行综合提高的过程。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受教育者走入大量看似无心插柳、实质精心构思的道德情景中,才能获得潜移默化的效果。急功近利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奏效的。意识到这些,我写下了《美到极致是常态》。

三、“问题”与“问题意识”

其实,在我的实际教学中对于“问题意识”一词,并不陌生。曾经接触过几次这类的培训,也针对一些问题进行过研究。一直以来,因缺乏理论的支撑,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该如何展开分析?怎样寻找策略?一直困惑着我。7月3日上午,听了吴刚平教授关于《校本教研中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报告,似乎找到了答案。

怎样判断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对此吴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教研中的问题必须是:1、自己的问题,即实实在在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2、真实的问题,即不能为了功利或其他,而构造虚假的问题。3、问题应是主要问题,而非次要的、细小的,不起决

定作用的问题。4、可以解决的问题,即提出的问题是在自己分析、解决的能力范畴,否则研究就显得空泛。

如何展开分析、寻找策略?分析与寻找对策的过程,就是找原因!对此,吴教授提出了“解决问题过程”的简化版模式:现象——原因——对策。并指出,问题意识的核心就是找原因;正确策略的找出,必须要找到与之匹配的原因。而找原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反复尝试与实践的一个过程。对此,我恍然大悟。自己以前所做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提出问题的“表层”,并未由此进行深入的分析,更谈不上找原因了。 四、羡慕与思考

7月5日上午,上海市一师附小的周云燕校长为我们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报告中,周校长毫不吝啬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成功心得与体会。惊叹:不起眼的事物,经他们“奇招怪招”的加工,而变成一种校本资源;佩服:他们敏锐的嗅觉和团队精神!在一声声的感叹中,更多的是对她们学校的羡慕。羡慕他们的小班化教学,这样任务量相对较小,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同时,学生得到的关注机会也大大增加;羡慕他们教育教学经费充足,可以买下几千万元的教学大楼,可以给老师不少的学习经费„„羡慕他们有良好文化历史,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和较好的教育机构强强联手„„

羡慕之余是自己的思考:相对“落后”的我们该怎么办?抱怨?照搬?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不是我们所能改变。在教学

资源相对比较缺少的情况下,我们该怎样进行自己的校本研究呢?众所周知: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因此,课程设置的理念可以学习,课程模式的设计可以借鉴;但内容并不一定要照搬,正如周校长所说:要从自己学校学生的兴趣出发,要考虑自己的老师特长和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从这三个方面想去,多找一些“招”,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才是适合的、有特色的。 五、由“消化不良”想到„„

记得有位专家说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时候,专家的观点能引起我的共鸣与思索。但也有让我至今“消化”起来,有困难的地方。钟启泉教授是我敬仰教育界泰斗之一,7月3日下午,我有幸听了钟教授《静悄悄地革命》的报告。听报告的过程中,我很努力地听讲,并联系实际教学,可惜——对其中一部分观点仍有些迷惑!看着周围老师聚精会神的倾听、认真的记录、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有种“掉队”的感觉。

为此,我请教了郑冬芳老师。她用自己的话,耐心地为我解释。渐渐地,我有了点儿感觉。睡觉前,我和刘萃针对我们听不懂展开了讨论。最后总结出几个原因:首先,平时学习用心程度不够,书读得太少,以至于对于很多专有名词闻所未闻,更谈不上理解了。其二:平时缺乏研究意识,对一些基本理念认识停留在文字层面,以至于理论和现实的脱节。在今后的工作中,仍需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有过动摇,毕竟垂涎过景区的风光与清凉,庆幸选择了静下心来培训学习;有过失落,自己的确有听不懂的时候,感谢同伴帮自己找到了原因;有过兴奋,因为专家说的正是我们遇到过的问题;有过喜悦,我发现专家的观点只有不断学习才可以“消化”……在这一周里,专家引领,让我感受到的是渊博与睿智;同伴互助,让我收获了友情与快乐。一切对于我来说不仅是视野的开阔,更是一次全新的成长!

回味十余天的学习体会和对上海的感受,但又不知从何下笔,只有想到哪说到

哪。

(一)信步南京路初见东方明珠

报完到,时间还早,对于初到上海的我来说,尽管长途的跋涉已经令我疲惫不堪、困乏不已,但绝不想让时间浪费在宾馆那狭小的空间,于是,在我的兴致勃勃下,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开始了游逛。

队伍首先开拔到南京路,因为最能让女人眼前闪亮的当然是服装了。迈进一家商场,天!件件天价!上千元的的毛衫,几千一件的外衣,一件皮草令人眼睛发光,近前,价格也让人心头一震:28000元,开玩笑!卡上的钱透支也走不了的,饱饱眼福,悻悻出门!

咱看不要钱的明珠去!来到外滩!嗬!如织的游人,灿烂的阳光,浑浊的黄浦江,向往已久的明珠,庞大的轮船,别致的观光船,转身!风格各异的建筑,让眼前一亮。走进,屋内金碧辉煌,墙体厚实别致,各具特色,尽管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依然显示着它的精致。不赖!不管当初怎样的割地画租,看看这些“万国建筑”,当初让人生恨的老外也是为中国人民整出点贡献的。

(二)再看外滩

都说外滩最美在晚上,于是我们趁一天晚上没课,再次来到外滩。

真的美极了,远处的东方明珠,在夜空闪耀着它的魅力,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在灯光的照耀下,变得晶莹剔透,彰显着它的美丽。就连游船也形态各异,闪烁着别致的光亮,徐徐飘过眼前。而身旁的游人,有像我这样惊喜不已的,有悠闲踱步的,有不断拍照的,这样的美景中,少不了的当然是亲昵无比的情侣,最闪眼的还有那冻得瑟瑟发抖拍婚纱照的新人。

(三)上海新天地

看过一大会址,体验过当时革命的艰辛,接受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来到一大会址的周围。因为教授说到上海,外滩、城隍庙是要看的,但一定要到新天地瞧瞧,否则不算见识了上海的今天。怀着对教授的无限敬重,怀着对新天地的那份新奇,我们要感受一下上海的时尚休闲之都——新天地。

只穿梭了两条街,我就惊叹:真是一个融入了西方浓情的时尚之街,风格浪漫的建筑、形态各异的设施、浪漫气息的酒吧、温馨之极的咖啡厅、可爱的卡通、漂亮雅致的桌椅,脑子里还是石库门的影子,眼前就出现了这么赏心悦目的西方影像,真不愧是中西合璧的巧妙融合。

俺提议坐下喝杯咖啡,他们说:晚上的氛围更好,迷离的灯光、满眼的老外、漂亮极致的美女,那才是喝咖啡的时候,可是直至学习结束,俺也没尝到新天地的咖啡什么味道。

(四)上海印象

我眼中的上海是立体的(高耸林立的楼房、多不胜数的高架桥、呼啸而过的地铁、太显狭窄的空间),人是热情的(热情的让你觉得那么感动),教育是前沿开放的(参与教育改革的老师就在孩子们的身边,孩子们还可以随性的直接接触国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教育工作者自上而下是有思想有实力的(无论是教授、局长、校长还是老师),生活节奏是马不停蹄的(没有午休、到处是匆匆而行的人们、地铁上的人大部分在闭目小憩,一部分人利用这个时间上网看小说),生活方式是简洁明快的(领导竟然可以用份饭招待),所以整个城市是迅猛发展的,是国际化的。

(五)热情的上海人

以前听说,上海的人高傲、排外,看不起外地人,也以为上海人见惯了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一定很冷漠,但在几天的时间里,却让我深深的感到,什么叫国民素质,什么叫耐心细致,你问路,坐地铁,无论保安还是市民,他们热情的跟你讲,不怕麻烦的指来划去。在新天地,我看一件漂亮的外套,一保安竟然热情的跟我打岔,要我买上一件,一下子,让我觉得身穿制服的人不再那么可怕。 (六)我欣赏的生活方式

到上海嘉定二中考察,听报告一直到中午十二点多,最后作报告的是这个区的教育局的副局长,那没有讲稿的总结,井井有条,简洁清晰,指示精神明确,真叫一个水平。

报告会结束,学校像平时那样安排了午餐。听几位校长说,他们所有的人都吃工作餐,不喜欢应酬,一个不断有着各种外事活动的学校一年的招待费也不过2万多,这才算感受了。走进餐厅,一份份套餐放在桌面上,刚吃上两口,一抬头,那位让我特佩服的局长也与老师们一起走进来,坐下吃饭,天!我生在不起眼的小城市,但没见识过局长和老师们一起吃工作餐的,哪怕股长到校检查工作,你就是学校经费再紧张,也要整桌招待的,整份工作餐,想让领导给穿小鞋?可是,我亲眼看到这样的作风,没有丝毫的做作和作秀。

我边吃心里边嘀咕,如果都能这样做,学校要减轻多少负担?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何愁学校不发展?

(七)上海为什么被称为国际化大都市

通过学习,通过考察上海的学校,我明白了,正是上海的开放化、国际化促进了教育的国际化、开放化,也正是上海教育的前沿化、开放化,所以促进了整个城市的飞速发展。这是邓小平设计师的伟大举措,是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 (八)华东师大的教授德高望重

听华东师大的教授们讲课,实属一种享受,令我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思想境界一下子提升了许多。教授们清晰的思路,精炼而准确的语言表述,审时度势的教育理念,都让我深深的感到:丰富的知识才是一个人永远的资本,而教授们高尚的人格和无形中渗透出的魅力更让我觉得敬重,五十多岁的老教授上课也是一丝不苟,竟然会忘记时间,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深深的震撼着我。 (九)我要学习什么?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十天的时间,每天迎着晨曦,踏着暮霭,只听得头也晕来眼也花,只累的腰也疼来背也酸,一位位知识渊博,伶牙俐齿的博士、特级校长,也毫不吝啬的一股脑的把他们系统的前沿的知识硬生生的塞进我的脑中,令人来不及仔细琢磨。我到底要学习什么?

今天望着我厚厚的记录,大致梳理,仔细品味,发出无尽的感慨后深思:我千里迢迢赶往上海,是学习这些科学严谨的理论?是前沿的管理模式?这些都是不可能,理论是必须建立在实践上的,也要立足于本地实际的。因为每个地区的体制是不一样的,每个学校的情况也是不相同的,我该汲取的是教授及那些特级校长前沿的思想和教育的新思想,还有一些前沿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 (十)做就做一名有自己思想的校长。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的悟出:这些特级校长的出色并非只是因为他们身后有着雄厚的物质保障,他们身上还具备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前卫而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他们是用自己独特的管理让学校散发生命活力和独特魅力。所以,做就要做有自己思想的校长。

(十一)拾趣

**我们要报道的宾馆是:上石大酒店!因为通知上写:金沙江路上石大酒店,没有逗点,于是,有一学习的老师就告诉面的司机:金沙江路上——石大酒店,于是面的司机兜上好大一圈,也没整出来石酒店,打电话问才明白!有老师说过司机竟然自己分节:金沙江路——上石(师)大——酒店,问是上海师大?哈!这个酒店的名字太随和,跟谁都可以派对成功!

**在地铁站换乘,因为地铁换线,我们下车等待,车疾驶而去,身旁挺聪明的老郭突然大叫:呀!地铁脱壳了!引来群人惊诧,我们捂嘴偷笑!

**几个爷们嘴馋,我们出去找饭店,越走人显得越少,最不爱走路的老魏沉不住气的向一位低头赶路的女同志问路:哎!粗粗的毫无谦诚的声音从高高壮壮又没有任何面部表情的老魏嘴里发出,女同志惊愕的抬头:干嘛?!老魏竟然哑口无语,呆立不动!女同志匆匆而逃!我们见此景笑翻!

**早上去上课,电梯里,老魏说:唉!昨晚打牌,竟然不知道谁把我的鞋穿错了,我们都笑他,还行!竟可以穿上,电梯里笑声萦耳。(因为他是串了场的,跟他一起打牌的人以为在另外一场穿错了,没人在意。)走出大门,老甘低头,哦!我穿了你一只,两人换。老魏自语:那一只也不知道谁穿着呢。老甘这才伸脚去看,哦!!这一只也错了?天!所有人大笑!幸亏只是鞋子!

不虚此行!累也是值得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