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剧增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教育已引起高校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就业难和就业满意度低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和谐稳定的发展。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思路,实现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标签: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为高校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目前,大学生就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就业目标不明确,存在着有业不就的现象。有的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就业质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学校招生的人数和专业发展规模,进而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大学生与社会沟通桥梁的就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就业教育新格局,促进大学生自身全面成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缓和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困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就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概念和实践理念,由就业辅导家于新春最早提出[1]。大学生就业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根据社会发展和用人市场的现实需求,以大学生专业学习及规划、就业择业、职业发展和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必经环节,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将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应深化改革知识更新、实践教学、职业理想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程度低
就业教育专业指导教师缺失问题是高校就业教育质量不高的瓶颈[2]。目前,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人员在知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方面严重缺失,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不高且不稳定。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教育一般由各院系负责就业的管理人员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兼任,人员流动性比较快,处于随时轮岗的不稳定状况,不能形成一支稳定的就业教育教师队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般都是仅仅经过简单培训就直接上岗,无法保证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且高校在如何培养就业工作人员,规划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方面也存在缺
失,导致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所负责的就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2.教育形式单一,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普遍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的认可满意度不高。目前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召开大会、请专家做就业报告、课堂讲授等形式进行,以灌输式为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当年的就业政策解析,在教育过程中没有突出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主体性,理论内容偏多,师生互动性不够、案例式的教学模式也较少,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配合,缺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就业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总体效果。另外,就业教育主体单一,没有做到全员化,忽视了专业教师在课堂和实习、实践方面对大学生就业更好的指导作用。
3.就业教育缺乏系统化和全程化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形式通常采取程序化指导,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主要是针对毕业生安排专题讲座、组织校园招聘会、提供岗位需求信息等,存在就业教育对象范围狭窄的误区,忽视了对低年级同学在就业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很多高校还未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中,就业教育工作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就业指导往往只在大学四年级时安排几周的集中教育,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没有贯穿到大学学习四年的全过程。大部分高校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在就业率的压力下片面追求高就业率,主要工作是让学生签约,忽视了对大学生系统化、全程化的就业教育。
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原则
1.全程化与阶段性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开展的教育。就业教育应分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育中。就业教育具有阶段性和全程性的特点,应依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大一学生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初步的具有方向性和原则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大二阶段是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和学生情况,深化就业指导。大三和大四階段的就业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具体情况,对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实践能力进行指导和教育,使毕业生做好就业前的准备。
2.共性教育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教育是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挖掘其发展潜能,进行个性化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就业教育需要高校教师以班级和专业为单位针对具有共性或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教育。同时因为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性,就业教育应采取个别谈话、重点指导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业教育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可以提高教育效果,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提高就业质量。
3.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就业教育应坚持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知行合一。高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完善就业教育理论体系,同时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实践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高校应该丰富实践教育教学内容,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将短期实习变为长期合作,建立实习和实践基地,将实践教育贯穿到就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四、新时期加强就业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1.树立全员化、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教育理念
大学生就业教育应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整个过程,就业教育不但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就业教育师资队伍,而且需要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德育课教师、各专业教师的全员参与,形成全员就业教育责任意识。学校必须将本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责任意识因地制宜地落实到每一位教职工中去,纳入他们的绩效考核中去。就业教育工作应该注意连贯性,应根据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就业教育内容和形式,使就业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实现其指导功能[3]。高校的就业教育应注意全程关注学生的教育內容,从其入学一直到毕业,学校要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专业层次和学历层次落实就业任务,制定不同阶段的适度的教育内容,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就业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指导学生为择业和从业做前期准备工作,应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根据社会的现实需求,转变自身求职观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者可以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杰出校友、各行业的先进人物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以职业与就业为内容的讲座,发挥其模范示范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举办模拟招聘会,鼓励学生自主实习和创业,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定期召开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代表与低年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的座谈会,直接传授较好的心得体会,由于都是学生的身份,这些经验可能更贴近学生实际,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也易于被低年级的大学生接受。
3.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网络信息系统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各个高校需要根据院系学科和专业特色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信息系统。大学生就业教育信息系统具有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职业理想教育、创业就业教育、经典案例分析、就业心理在线、就业资源链接等等。信息系统中的内容必须及时更新,同时能够在信息系统上实现互动,并通过校、院系、班三级就业信息网站、就业信息短信和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及时反馈给广大学
生。大学生就业教育信息系统满足了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为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提供了信息服务,增强了大学生就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
4.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三者应相辅相成。家庭和社会只有参与到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中来,才能实现就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家庭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做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家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清整体社会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就业。社会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岗位和实训基地,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挖掘自身的潜力。
5.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氛围
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增进就业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高校应全面高效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网络、校园广播、宣传栏(学校、院系和班级宣传栏)、报纸等进行全方位和多渠道的大力度宣传;搭建就业论坛平台,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交流讨论学习的机会;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树立创业典型,激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高校要进行多角度宣传,宣传内容不应局限于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上,还应发布就业形势研究结果,报道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相关法律法规、职业发展前景等,根据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阶段性的宣传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段玉銮.大学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教育[J].社会科学论坛,2005(5).
[2]刘颖.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27(4).
[3]肖绍俊.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之完善[J].许昌学院学报,2010,2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