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案例分析题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个人为一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觉得......” “我认为......”
请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
答:(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1.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 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 2、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展开。小组内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3、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3)案例中“往往座位的编码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不符合 “异质分组”的原则。(4)案例中“一两分钟后,教师喊 “停”, ”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5)案例中“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觉得。。。’ ‘我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一天中午,六年级的一批孩子正在操场上打篮球,战况激励。学生Z和学生C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两人拳脚相加,气势凶猛,我见这阵势,就停在十几米外的地方用冷眼鳅着他两。大概Z同学也看到了我的神态,就慢慢地停止了他愤怒的咆哮。待他两过来,我默默的看着他两刚才的动作,直到他们都低下了头,于是我开始说话:“瞧你俩刚才的样子,好像恨不得把对方给吃了!要不要我在全校同学面前安排一次表演呀?”两位同学把头埋的更低了,红着脸说:“不要”。我看火候已到,就问他们:“打球时发生碰撞、发生吃亏占便宜的事是很正常的,不至于大打出手,有失球星风度,更在同学面前丢进面子!我现在不追究谁对谁错,只想问一句,这件事是你们自己处理呢,还是我来处理?”他们互相看了看,说:“自己处理”。于是我让他们商量处理方法,商量好了在向我汇报。五分钟后,他两握手言归于好。整个事情的处理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请你评论下这位老师成功处理好这场冲突的原因。
分析提要: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建设的领导者,也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中的主导者。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冲突事件中的角色不是一个仲裁者,而应该是一个倡导者,要让学生自己去面对矛盾,反省自己在事件中所要承担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冲突的发生。
一位老师的课讲完了,问学生:“听懂了吗?” “听懂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一位同学的手稍微伸了一下,又缩回去了,细心地老师还是发现了。老师温和的对这位学生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学生怯怯的站起来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他大声一点儿,一边俯下身子倾听,很耐心的又讲了一遍。最后,老师对这位学生说:“请坐,以后要认真听讲。”
试就该案例中的教师的“教学观”和“师生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1)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案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敢说“我不懂”(或者“我有不同想法”),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态度温和,辅导学生耐心细致,诲人不倦,哪怕是学生的一个细微末节都没有忽视,注意到了 “面向全体”,应该肯定,这位老师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但是,这位老师还不是一位优秀教师。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于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案例中的教师在辅导完学生后说了一句“以后要认真听讲。”言下之意就是这个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的。一个学生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自己“不懂”,这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是一种敢说真话、敢承认差距的勇气,作为一种素质,比课本知识要宝贵的多。这个学生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没有得到这位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却得到了“不认真听讲”的暗含批评。其不良后果可能是这位学生以后也会加入“听懂了”的行列,对待学习变得消极被动,上课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害怕答错,不敢创新和冒险,逐渐丧失了主动地探索精神。可见教师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赞赏与鼓励。对于那些暂时没有明显进步的学生,也要多一些宽容,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英语课上,老师正在讲课,有一名女生不认真听讲却在玩弄头发,老师暗示,提醒几次无效后,没好气的说:“看你这头发像鸡头婆一样,有什么好玩?”这个女生气愤的顶了几句嘴,英语老师就喝令这个女生站到教室后面去。事后,该英语老师说:“有的学生太调皮了,成绩不好又不好好学习,上课玩头发还惹老师生气,一定要对他们要求严格点,才能教育好他们。
试从德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角度评析案例中该英语老师的做法。
答:英语课上该老师发现学生的违纪行为后及时提醒学生改正,并严格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尊师守纪,其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教育学生。但是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不听自己的话,不尊重自己,就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讽刺、挖苦、体罚学生,这是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样恶化师生关系,影响到教师对学生教育效果。具体来说,该老师的做法违背了:
(1)疏导原则。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向往未来、要求上进,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改起来也快,故进行德育要注意正面教育、说服诱导,提高思想认识,况且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敢说,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要表现出来的,就像河水奔流一样,要堵是堵不住的,就只能疏导、引导,只能说服不能压服。
(2)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无疑是正确的,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不能因其事小或因其年轻而原谅、姑息,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坚持不渝的引导和督导学生做到,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当然,严格要求就当与尊重学生很好地结合起来。人们都具有自觉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要受到尊重与依赖,她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是在进行德育上获得成功一个重要条件。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
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的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答:(1)基本态度: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2)常规做法:
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有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生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王老师是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授“同一平面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是这样教学的:他先在黑板上取了在同一平面的两个点,并做出这两点间的四条线段,其中包括两点之间的直线。接着,请一位学生把这几条线段的距离测量出来,写在线段旁,再让其他学生说出哪一条线段最短。然后,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几分钟,他逐一辅导各组,当学生不会准确概括时,他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要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最后,他用多媒体制作了一幅图,这幅图中有道题要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是:一座房子到河边有三条路走,一条直线和两条弯道,问走哪条路最近?),由学生主动回答,并说出缘由。
(1)王教师主要遵循了哪一教学原则?该教学原则的内涵是什么?
(2)具体说明贯彻该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答:(1)王老师主要遵循了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③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的应用于实际。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的学校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疼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地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的看待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寻找教育
的切入点:(3)给差生以高尚的教育,转变差生并不困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你这话欠妥。” ‘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答:(1)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2)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人生观、道德品质、高尚情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塑造和影响的过程。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
个反复的过程。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正在逐步健康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优良思想和不良思想曲折斗争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思想上已有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在前途中产生新的矛盾,有些已经改正的缺点和纠正的错误,在新的环境下又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出现重犯或反复现象。可见,德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具体来说: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对德育充满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对有不良品行的学生更应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其次,德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多次反复,不能误以为屡教不改,不可救药,而应积极地采取教育措施,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使学生每反复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得到一次提高.
最后,学生德育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应该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品德素质。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的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答:(1)基本态度:
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儿童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感情。
(2)常规做法:
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稍的喧闹。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还有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答: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第一,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摸索,更有效率的实现教育目的。
第二,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十分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
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就难以取得成效。
第三,孔子是个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但他不仅拥有经验,还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孔子总结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陈老师正在上地理课,却发现课代表王超这几天心不在焉,还不耐烦的把书翻得哗啦作响。这次陈老师忍不住了,便用提问法来“警告”他一下,没想到一连十来个问题没有难住他,陈老师增加了难度,涉及到他们未学的内容和课外知识,可王超还是能流畅的答出来。怎么办?陈老师产生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他不随堂上课,节约出的时间,自己去查阅资料,研究问题,学习更多的知识呢?
学校非常支持陈老师的想法,对王超实行了单科免修。从此,每当上地理课时,学校图书馆里多了一位小读者,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全球气候的变迁,环境污染等等。陈老师呢,工作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给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
一个学期下来,王超的小论文【植被保护与资源开发】一文件获得全国中学生小论文评比优胜奖。
试问:
1、联系案例说明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2、结合案例说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1)陈老师让“吃不饱”的学生王超单科免修,上地理课时他可以查阅地理资料,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一做法体现了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的和用发
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从而
为科学合理的组织教学提供基础。
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
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2)教师主导作用用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看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当陈老师发现王超单凭课堂上的知识已经“吃不饱”时,通过让王超提供相关的课题,指导他查阅相关资
料,解答他提出的各种问题,教他撰写小论文。这改变了王超的学习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影响着王超学习的方式以及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这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判断改错题
1、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团队活动和集体活动。
错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2、智育就是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错误。智育主要是指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教育,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发展,各种智力培养的教育活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错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是有条件的。因为教育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环境的关系。
4、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智力、体力和道德的平均发展。
错误。全面发展并非平均发展。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发展。
5、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错误。因为教育现代化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这是片面的看法。
学校对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改革,在考核上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这栏目。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再改作业时,忽然看见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 “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教的不好 ,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
问题: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答:(1)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老师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受评价老师的最终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艺术,才能成为合格的老师,这是成为受欢迎老师的前提。
(2)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以及所获得的信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全国特级教师丁胜宝在[我是怎样教学的]中写到:
平时,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总要分以下几步走:
(1)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她们的知识缺陷,是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2)课内讲授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内容,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重新安排课堂座位,进行复式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点一点。由她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对两个组,我出的题目也是不尽相同的。
(4)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同学跟不上,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个的进行具体辅导。
我把这种分层不缺,逐批过关的做法叫作“筛米粉”。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筛子”筛过后,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
请你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就案例中丁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1)遵循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在班级教学时,教师要同时面对四五十名学生上课。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他们个别差异是
明显存在的。丁老师认识到学生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给以不同的教育内容,顺应了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上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分组教学
丁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分组教学,其教育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条件下难以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等缺陷。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的个人水平和特点,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3)运用了巩固和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丁老师将学习的顺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互相结合在一起,注重在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从而因地制宜的解决了棘手的问题。在运用时间策略上也较为恰当。学习一段时间,巩固一段时间,使学习的知识不断得以更新和巩固,符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规律。
简答题
1、学校美育的任务是什么?
答: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其基本任务包括: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2、结合教学实际分析教师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答: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它主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述、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和定理,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品德的发展。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一是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既要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的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所提高。
二是注意启发。在讲授中要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三是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第一,学制的建立与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向学校提出新的要求,也为学制的推行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学制的重要因素;学制的制定、颁布和实施都由国家政权机关进行,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看学制。制定学制,如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学生的衔接等规定,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不断揭示,有利于完善学制。
第四,原有学制和世界学制的改革影响着学制建立。学制是在不断的吸收和借鉴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国家具体学制的建立,总是原有学制和世界学制改革综合影响的结果。
王老师在晚自习时发现教室地面上纸屑很多,便让劳动委员打扫,自己就去另一个班上课了。劳动委员见老师走后也停止了打扫,心想放学后就该值日生值日了。不料一会儿检查工作的校领导发现班级卫生极差,给予班级以严厉的批评。
第二天有班会课,王老师决定以“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作为班训,同时结合“扫屋风波”以此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为养成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爱劳动的良好班风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天,王老师抓紧一切时间,找班干部谈话,分析得失,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午,班会如期举行,教师墙上贴上了火红的“班训”:“让一切劳动都爆起火花。”同学们强烈受到了一种氛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劳动委员和其他班委成员、同学们纷纷上台发了言,他们个个神情严肃,认为以前没有形成很好地配合,自身存在一些问题等,纷纷表示不会让“扫屋风波”在班级里重演。
此后,班级卫生一直保持学校的先进,各方面也很有起色。他们很快就获得了学校“先
进班集体”称号。
结合案例评析良好班集体的标准以及王老师组织班会成功的原因。
答:1、一个良好班集体的基本标准:(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2)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习干部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做好带头作用,使集体及其成员都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这次班级有了班训,有了一个奋斗目标,并建立了班级卫生责任制来给予保障。班委会成员也通过这次“扫屋风波”,认识自身的问题,在分工的前提下,更加相互配合,班委会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和号召力,是班级很快扭转了局面,成为学校 “先进班集体”。
2、王老师组织班会成功的原因:
(1)从班会内容上看,王老师紧紧抓住刚刚发生的“扫屋风波”,并以此为主题,制定了班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给学生以力量,催他们奋发向上。
(2)从班会形式上看,班会上贴出了火红的班训,同学们强烈受到了一种氛围,产生强烈的共鸣,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班会让大家畅所欲言,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面。
简答题
1、简述当代教育学发展的特征。
答:当代教育学发展迅速异常,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并朝着以下趋势继续向前发
展: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到了20世纪末,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等等。
(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技术学、管理学等等。
(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就教育学研究角度而言,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的介于两者之间,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而言,也出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层次类型,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完整体系。
(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当代教育学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与此同时,当代教育学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小D是高中一年级女生,已经有两天没来上课。班主任老师在和家长联系未果后,及时把情况向学校汇报,校政教处又及时向社区相关部门反映。很快,派出所民警带着小D来到学校。原来,小D因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作为监护人又忙于生意,平时回家只是给
零花钱,而对于小D学习、交友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却很少过问。养成小D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经常旷课上网吧,并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青年。近年,小D母亲因生意出国已一个多月时间,小D因上网吧已将妈妈给他的零花钱用光,为了上网玩游戏,小D伙同“网友”一起在网吧偷窃他人财物,被网吧管理员抓了现行并送出派出所。派出所决定向学校通报情况后,将小D送少管所进行监督教育。
小D被巨大的亲情、爱和温暖包围。每天,班主任老师都会在放学后和小D一起回家,防止小D社会上“朋友”的纠缠,督促她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并针对小D青春期心理波动大的特征及时展开心理辅导。民警老王除了给他讲解如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还用一些“不良少年”转化为优秀生,后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故事鼓励他树立自信,坚定信心。母亲则除了对他生活上多方关心还和已离异的父亲一起带她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他们一家在一起散心谈心、打球、旅游,还一起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并一起栽下了“亲情树”。
一个学期结束后,小D由“问题学生”转化成为一个懂礼貌、守纪律、诚实守信的好学生,同学们都喜欢和他做朋友,老师表扬他的好学上进,民警老王夸她是个“好闺女”,母亲更是为小D的变化而欣喜,而小D 自己也表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自豪与骄傲,她在心里默默的说:“谢谢老师、谢谢王叔叔、谢谢妈妈!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争取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试结合小D从“问题学生”转化为好学生的案例,阐述和分析学校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学校、家庭紧密配合是教育转变问题学生的关键,其中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要配合。从小D的事例中我们感到问题学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原因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要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必须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首先要让家长充分意
识到自己的责任;其次,帮助家长树立信心,孩子是可以教育转变,第三,与家长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教措施。
(2)学校定期与家长沟通,坚持表扬鼓励为主,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在小D的进步过程中,家长始终能够与学校密切配合,班主任定时辅导,学校、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这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
(3)在转化过程中,要引导、帮助问题学生尽可能多学点文化知识,把精力放在积极的兴趣学习中上。小D同学在亲情、爱和温暖的包围中,获得了自信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最终转化成为一个懂礼貌、守纪律、诚实守信的好学生。
Z老师从重点大学数学系刚毕业,在一所寄宿制初级中学担任初二数学教师并兼班主任。他热爱教师职业,工作非常投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育学生和提高成绩的目的。每天早上他准时到学生宿舍唤醒学生,组织学生集体出操。放学后,他还会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若有同学交头接耳或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Z老师或语言提醒或严厉批评。学期过半,除了个别同学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以外,其他方面都令他满意。然而,后来发生两件事使他和全班同学的关系降到了冰点。
一件事是学校要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他决定上报L同学,班干部和部分学生建议投票选举,他断然否定。他说:“我和你们朝夕相处,我最了解班干部情况。”于是,同学们也不再争辩。
另一件事是有一天上课,他发现W同学总低着头,当他来到W同学身边时,发现她正在看武侠小说。Z老师很生气,抢过书撕成碎片,说:“你不想听课就滚出去!”从此,同学们见了他就绕着走,上课的气氛也沉闷了许多。有同学把此事公布到学校的网络论坛
上,校长看到了帖子后找他谈话,对他的作法提出了批评。
试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师生关系的相对理论分析Z老师言行。
答:(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 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Z老师刚工作时兢兢业业,对同学进行个别辅导等行为体现了Z老师主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愿望。
(2)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民主平等 它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首要前提;尊师爱生 学生对教师尊敬、依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这是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生意见,没有做到尊重学生的要求。
Z老师在评选班干部时,未能听取学
(3)另外,Z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对看武侠小说的学生采取撕书这种粗暴的方式。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性的原则。
简答题
1、简述教师素养中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
答:(1)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的高地上,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
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
(4)科学方法论知识:教师具备方法论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2、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答:对文化进行选择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根据培养人的规律进行文化选择。受教育者有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不能简单地用现成的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文化传递,而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和提炼,把教育内容加工成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形式。
第二,教育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文化选择。文化本身是不断发展着的,其中既蕴含着精华,也包含着糟粕,既蕴含着有利于社会,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不利于社会,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因素,我们的教育必须依据科学的、时代的、民族的、辩证的要求进行文化选择。
第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可以通过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课程标准、教师群体等途径进行文化的选择。
第四,教育在动态发展中进行文化选择。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一些新的文化因子总会不断地充实到教育当中,而那些旧的不再适合社会或青少年发展的因子则会被淘汰。
3、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答:(1)环境因素是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标,也不能按着一定的方向持续,系统的产生影响。
(2)环境因素多儿童的影响是自发的,盲目的,既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极的影响。
(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在高一的班会课上,班主任王老师鼓励同学们在徳、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积极、全面的发展,并鼓励全班同学参加各式各样的学生团体和组织,如篮球协会、书法协会、音乐协会、手工制作协会、数学协会和服装时尚协会等。随后,班里很多同学都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协会,小华也想参加手工制作协会和服装时尚协会,并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回家后,小华将这一想法告诉了父母,小华的父母一听,马上变得非常严肃,并认为手工制作这种有关体力活动的协会不值得参加,服装时尚协会也不适合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参加。小华的父母告诫小华,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最重要,只有与学习有关协会才可以参加,参加其他协会都是浪费时间。因此,小华的父母极力反对小华参加手工制作协会和服装时
尚协会。
请运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小华父母的观点进行评析。
答:小华父母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都有各自独特的任务,不能互相代替,同时又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小华父母认为手工制作这种有关体力活动的协会不值得参加等,人为地割裂了这种联系。
(2)智育是主体中心属主要地位。德育起方向和动力作用,应属领先地位。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基础。美和劳是人的和谐发展不可少的部分,在全面发展中占重要地位。小华父母看中学习,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没能认识到其他各育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就人的全面发展而言,任何偏废的观点和倾向都是不对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