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经济增长地区间趋同检验

2020-05-20 来源:汇智旅游网
中国经济增长地区间趋同检验

(南开大学 经济学院 金融)

摘要:本文对中国经济地区间趋同的σ趋同检验和β趋同检验的实证分析表明: 94年-96年,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呈现出σ趋同;96年-02年不存在σ趋同;02年-09年呈现明显的σ趋同。与此对应, 94-96年这一时段,各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绝对β趋同,趋同速度1.8%;96-02年没有呈现绝对β趋同,而是以每年1.2%的速度发散;02-09年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β趋同趋势,以每年3.0%的速度趋同。总体看来,我国经济增长地区间呈现出σ趋同和β趋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是必要的。

关键词:经济增长,趋同,收敛,趋异,发散,σ趋同,β趋同

引言:

从古典经济学产生之日起,经济增长就一直是一个让经济学家感兴趣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和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更是近20多年来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为什么一些国家或地区取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却失败了?导致经济增长成功或失败的因素是什么?落后国家有没有希望赶超,即是否存在着经济增长或收入水平在国家或地区间趋同或趋异?

在索洛和斯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体现为资本积累,而决定资本积累的因素是投资收益率。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人均收入取决于资本-劳动比率,只有资本-劳动比率不断上升,人均收入才能持续增长由于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将随着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而下降,人均资本存量较少的欠发达的地区由于较高的资本收益率而比经济发达区域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经济欠发达区域人均收入有向经济发达区域趋同的趋势。在其理论模型中,真是人均GDP的初始水平相对于长期或稳态位置越低,人均GDP的增长率越快,这主要是由资本报酬递减的性质决定的。相对于长期人均资本而言,人均资本更少的经济体趋向于有更高的资本回报率和更高的增长率。这就是各经济体之间增长趋同产生的原因。而产生这样趋同的条件,是因为在索洛模型中资本和人均产出的稳态水平依赖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以及生产函数的具体情况、政府政策和人力资本初始存量上的差异。

以卢卡斯和罗默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从新的角度和视角来探索经济增长之谜。他们的理论重点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生的技术变化、人口增长等外部力量的产物,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重视对知识外溢、边干边学、人力资本积累、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开放经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及其垄断问题的研究,力图重新阐释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广泛而持久的跨国、跨地区的差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度,这一原则刚一提出,马上就得到众多的经济学家关注。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趋同假说,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富有吸引力的预期。趋同假说认为,假如区域间要素投入可以自由流动,基于要素边际递减规律,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间的人均产出或收入将区域均衡。同时,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政府对区域经济差异惊醒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如果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趋同的趋势,那么地区间经济差异就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动趋向于缩小。这时,政府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一步促进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以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意图。如果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趋异的趋势,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区域经济差异将会进一步拉大,这表明政府在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时会受到很大的阻力,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创建一些有利于经济趋同产

生的条件,强化导致趋同出现的机制,缓解区域经济差异,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目的。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地区经济差异十分显著,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始终存在区域经济差距。并且,区域经济差异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有横截面上的静态差异,同时还呈现出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在这一时期,区域间的差异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而且呈现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会导致社会差异随之扩大,这会对国家的稳定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进行研究,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出现趋同,如果出现趋同,是哪些因素影响区域间经济增长趋同的产生,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政府宏观调控区域经济差异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手段。

趋同来源与数学,是指一个数列或函数收敛于某一个值。在经济分析中,则表示国家或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缩小的趋势。巴罗和萨拉伊马丁从严格的计量经济学角度将趋同定义为β趋同和σ趋同。β趋同可理解成与时间序列相关的趋同假说,即穷国比富国增长快,就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而言,穷国可以赶上富国,表现了国家间收入在不同国家间分配的变化。β趋同分为绝对β趋同和条件β趋同两种形式。绝对β趋同是指:不以经济的任何其他特征为条件,在人均量上穷国趋于比富国增长更快;而条件趋同是指我们控制了稳态的决定的情况下,更低的初始真实人均收入值就趋于产生更高的人均增长率。σ趋同可理解为与截面数据有关的趋同假说,指各国人均GDP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缩小的现象,表现了国家间收入分配整体格局的变化。β趋同可导致σ趋同,但这种过程中可能因为新的分配方式而抵消,存在β趋同而没有σ趋同则产生新的发散,即β趋同是σ趋同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本文在对中国经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实证研究中,选取中国主要升级行政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分析的基本地域单元。在具体分析中,暂时没有考虑香港、澳门、台湾,并剔除四川、重庆、海南、广东等的数据。数据来源于中经网。对名义人均GDP的数据参考消费物价指数将其处理为真实值。

区域经济增长的σ趋同检验

根据前述对σ趋同的定义,我们计算了1994年-2009年全国各省之间的人均GDP变异系数,如果变异系数缩小,表明区域经济增长发生了σ趋同;反之,则表明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σ趋同,而是出现了趋异。这样,可以通过人均GDP的变异系数的变化来说明地区间人均GDP波动的情况。

表1各地区人均GDP变异系数

时间(年)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变异系数 0.611 0.602 0.593 0.607 0.623 0.642 0.648 0.65 时间(年)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变异系数 0.657 0.646 0.637 0.618 0.598 0.576 0.533 0.515

0.7 0.6 变0.5 异0.4 系0.3 数 0.2 0.1 0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年 图1.全国人均GDP变异系数时间序列图

从图1可以看出,1994年到2009年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总体上呈现出略微缩小的趋势,从1994年的0.61到2009年的0.52,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在这个时段总体上呈现出σ趋同;具体来看,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呈现出先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走势变化。其中,94年-96年,变异系数由0.61下降到0.59,呈现出σ趋同;96年-02年变异系数由0.59上升到0.66,不存在σ趋同;02年-09年变异系数由0.66下降到0.52,呈现明显的σ趋同。

为了清楚地考察σ趋同中人均GDP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变化情况,即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是否和时间趋势呈线性关系。我们通过公式1来表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值变化和时间的关系。

cvtαβTt (1)

公式中,cvt表示人均GDP的变异系数,T表示时间序列,α、β为常数,μt为误差项。当系数b为正数时,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内的人均GDP趋异,反之趋同。将上面所得数据按公式1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如下表。

表2.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与时间的关系

时期 94-96年 96-02年 02-09年 94-09年 回归方程系数值 α=18.557,β=-0.009 α=-21.001,β=0.011 α=42.665,β=-0.021 α=8.451,β=-0.004 r2系数β的t检验值 65535 8.085 11.614 1.914 显著性水平 0.000 0.000 0.000 0.762 1.000 0.929 0.957 0.207 表2同样表明,在94-96年,经济增长趋同,96-02年,经济增长趋异,02-09年经济增长趋同。94-09年总体线性关系不明显,但总体趋同。

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β检验

绝对β趋同是指落后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地区,即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发达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亦即经济增长率与地区初始经济存量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为了检验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β趋同性,根据以上的σ趋同检验的结果,我们将使用如下的巴罗模型进行β趋同检验:

(1/T)ln(yitT/yit)ln(yit) (2)

it其中,T表示年份,yitT、yit分别表示i地区在时间t和t+T时的人均收入,表示

it残差。运用该模型,我们对附表1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3.绝对β趋同回归分析结果

时期 94-96年 96-02年 02-09年 94-09年 回归方程系数值 α=0.198,β=-0.018 α=0.018,β=0.012 α=0.383,β=-0.030 α=0.186,β=-0.011 r2 系数β的t检验值 1.679 2.187 3.040 2.316 显著性水平 0.110 0.041 0.007 0.031 0.129 0.201 0.327 0.220 由表3可知,94-96年这一时段,各省经济增长呈现出绝对β趋同,趋同速度1.8%;96-02年没有呈现绝对β趋同,而是以每年1.2%的速度发散;02-09年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β趋同趋势,以每年3.0%的速度趋同;总体而言,整个时期呈现出绝对β趋同,平均趋同速度为

每年1.1%。

结论

综上,在对中国经济地区间趋同的σ趋同检验和β趋同检验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首先,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的σ趋同呈现出先缩小再扩大再缩小的走势变化。其中,94年-96年,呈现出σ趋同;96年-02年不存在σ趋同;02年-09年呈现明显的σ趋同。 其次,全国各地区人均GDP在整个时期呈现出绝对β趋同,94-96年这一时段,各省经济增长呈现出绝对β趋同,趋同速度1.8%;96-02年没有呈现绝对β趋同,而是以每年1.2%的速度发散;02-09年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β趋同趋势,以每年3.0%的速度趋同。

分析表明,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地区间经济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从而有关统筹区域发展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是必要的。2003年之后的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地区间趋同趋势明显,某种程度上说,统筹区域发展政策的政策是正确的。

参 考 文 献

1. 覃成林,《中国经济区域经济增长分异与趋同》,科学出版社,2008.05.

2. 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8(6):3- l0. 3.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 [J].经济研究,1994,(12):28-33,12 4. 胡鞍钢,王绍光,康晓光, 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5. N.Gregory Mankiw,Macroeconomics,sixth edition.

6. Barro R.and X.Sala-i-Martin.Economic Growth (Second edition).McGraw Hill Inc.2002:462—464. 7. Kanbur,Ravi and Xiaobo Zhang, 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A Journey Though Central Planning, Reform and Openness. Paper prepared for the UNU/WIDER Projiect Conference on Spatial Inequality in Asia,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