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2022-07-28 来源:汇智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 4期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应用 刘媛媛,王瑞芳,张磊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概述了分析仪器和测试技术在我国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具体应用,并阐述了小麦品质分析测 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 关键词:小麦;测试技术;品质育种 中图分类号:¥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O4—3268(2006)0450054—03 传统的小麦育种方法是根据小麦的表现型(农 的不断提高,原有的育种老经验、老观点有很大的局 艺性状)进行选择,方法简单、直观,但育种周期长、 限性,很难适应新情况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 预见性差、工作量大、效率低。长期以来,育种工作 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了优质小麦育种的 者在对亲本、单株、株系以至对品种生产示范的观察 步伐,尤其是先进仪器设备的普及应用和相关生物 和认识,都是定性描述较多,定量说明少;对所筛选 技术的|目趋成熟、,给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途径;1J 小麦 品种感性认识多,形成育种理论方法的少;依靠育种 品质分析仪器 蛋白质组分测试仪器、基因测序分析 家经验的多,靠先进仪器分析测试的少。以常规育 仪器、快速简便测试仪器的应用,使得小麦育种水平 种来说,从育种目标的制定、选配杂交组合开始,到 大大提高,针对性更强,育种效率事半功倍。现就一 小麦品系性状基本稳定进入群体鉴定试验一般需要 些科学仪器、分析测试技术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的具 5~7年,从群体鉴定试验到大面积生产推广也需要 体应用进行探讨,旨在为小麦品质育种工作提供参 3~4年;而且,随着育种目标的不断更新,育种水平 考。 √- . ... 收稿日期:2005—10—11 作者简介:刘嫒媛(1961一),女,河南淮阳人,副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小麦品质分析研究工作。 —r’rTTT]『I]广I’广]广I]广 广 广 一TTTT'r_T.’r_T.丫 『.’广 r.1 ’r—r 广TTTT11广1 T]广]广]r1厂 2)产量构成因素不同,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 若干限制厨子[ ,中国烟草科学,1999(4):12-一15, 的影响则不同。试验结果显示,处理7、处理8、处理 胡国松,杨林波,魏巍。等.海拔高度、品种和某些栽培 9和处理10可使顶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较为协调。 措施对烤爝香吃味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0 而处理7和处理12可使中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较 (3):9—13:. 为协调。由此可见,使顶部和中部烟叶主要化学成 孙福山,陈江华,刘建利,烟叶收购质量现状与改善等 分均较为协调的为处理7,表明处理7在协调顶部 级结构技术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2002(2):29—33, 左天觉.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上海:远东 叶主要化学成分较好的同时,没有对中部叶造成不 出版社,1993.450—510. 良影响。因此,打顶当天喷施浓度为20 mg/kg赤 李跃武。,陈朝阳,江豪,等.烤烟品种云烟85烟叶的成 霉素,不仅可协调顶部和中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而 熟度I戚熟度与叶片组织结构,叶色,化学成分的关 且可降低顶部烟叶烟碱含量,明显提高顶部和中部 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6 烟叶钾含量,从而使中部烟叶品质有所提高,降低顶 —21. 部烟叶厚度,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 王瑞新,韩富根,杨素勤,等.烟草化学品质分析[M]. 3)打顶当天喷施20 mg/kg赤霉素,是提高上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部烟叶可用性的有效途径,并且方法简单,成本较 低,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国松,傅建政,张丙孝,等,目前我国烤烟烟叶质量的 ・54・ 1: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河南农业科学 1.4蛋白质含量测定 1小麦品质测定的主要方法 蛋白质含量测定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凯氏 1.1 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 法和近红外法等。且前,凯氏法所用凯氏定氮仪在 消化系统 定氮装置及催化剂的选择上已达到系列 化、自动化、电脑化,测定蛋白质含量准确可靠 利 测定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方法和仪器主要用德国 Brabander公司生产的粉质仪(Fri'n0graPh和美国 National公司生产的揉面仪(Mixograph)。 粉质仪测定方法已列入AACC(美国谷物化学 协会)、ICC(国际谷物化学协会)和我国国标的标准 用近红外光谱仪测定蛋自质含量,是先在凯氏定氮 仪测定的基础上,又在近红外光谱仪上定标,建立数 学模型,它是二次数据测定结果,但该方法具有不需 损伤小麦籽粒、不用任何化学试剂,操作快速简便的 方法。其粉质曲线指标中面团稳定时间的长短,是 评价优质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 然而, 在小麦育种 和生产中,面团的稳定时间并不稳定。、。例如,我们在 全省连续3年对豫麦47号不同地点试验研究发现, 其面团稳定时间变幅为8.O~15.3 min。另据赵乃 新等测定的春小麦品种克丰:6号在不同地点种植, 面团稳定时间变幅为2.0~9.5 min。另有资料表 明,同一小麦品种不同年份、不同栽培技术面团稳定 时间变化也很大。这不仅给小麦r育种带来困惑,而 且给优质小麦品种的审定和推广种植以及粮食加工 企业原粮的收购造成困难。因此,利用粉质仪一方 面加大对面团稳定时间相对较长的“质量型”小麦品 种的筛选,另一方面加强对配套栽培技术小麦品质 的检测研究。特别是电子型粉质仪测定的重复性和 稳定性好,可有效提高检测精度和检测效率 揉面仪测定原理与粉质仪类似,测定面团的揉 混性与粉质仪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差 异,其特点是用样量少(仅用1O g面粉),测定时间 短、效率高,多在小麦育种早代材料的品质试验中应 l 用。  .’ . 1.2面团延展特性的测定-, r . ,面团延展特性主要是测定面团变形及抗变形阻 力的程度。其仪器主要有拉伸仪和吹泡示功仪。拉 伸曲线中参数指标,同样反映了面团流变学特性,利 用拉伸仪可以评价小麦粉内在品质,指导定向筛选 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 吹泡示功仪的测定原理与拉 伸仪类似,其测定结果不仅可分析面团的弹韧性、延 展性,还能反映出面团的烘焙特性。 1.3面筋含量测定  .面筋是小麦面粉独有的特性。通过测定面筋含 量与质量(即面筋的延伸性、弹性和韧:陛),可初步判 断小麦育种材料蛋白质含量和质量的趋势。面筋的 测定方法一般有-一手工洗涤法和面筋仪测定法。育 种单位可根据实验条件来选择测定方法。手工洗涤 法简便易行,但误差较大;面筋仪测定法有规范化的 标准方法(GB14608)。 特点,在小麦育种材料的筛选方面已普遍使用。 1.5沉淀值的测定  .沉淀值是评价面筋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 明,沉淀值受多基因控制,很少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遗传力较高为80%。 沉淀值与蛋白质、面筋的含 量、面团的稳定时间均呈正相关。目前SDS一沉淀 值法可测定小麦单株,用种量少;操作简便快速,对 育种早代材料的筛选有效实用。‘ -- -1.6。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  。不同品种小麦粉加热糊化时的粘度变化往往有 很大的差异。我国目前小麦育种中普遍应用快速粘 度分析仪(RVA)来测定小麦面粉糊化特性。,RVA 使用方便、快捷、准确,用种量小,可用于早代大量育 种材料快速筛选。。。另l夕 d =淀粉酶活性测定多用 a一淀粉酶活性测定仪(布拉本德公司)和降落值测 定仪。 一 1,7面筋蛋白组分分析 、小麦籽粒蛋白质主要包括清蛋白、球蛋白、醇溶 蛋白和谷蛋白。。其中麦谷蛋白又分为高分子量麦谷 蛋白(HMW)和低分子量 麦谷蛋白(LMW),它们的 含量及其组成对小麦加工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分 析和鉴定HMW和LMW组成是目前小麦品质育种 最重要的技术之 。传统上是利用SDS—PAGE法 进行分析,目前;该方法仍在全球小麦品质育种实验 室中广泛应用 但该方法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且操 作复杂;DNA分子标记技术为解决这 问题提供了 一条捷径。目前 国内外已成功克隆了多个优质 HMW亚基基因,并开发了相对应的特异性分子标 记。 “ 2分析测试技术在小麦育种材料各世代中的运用 小麦育种各世代材料的特点不同 种子量不同, 再加上试验条件不同,根据育种目标,测试项目各有 偏重。针对育种早代材料数目多,样品少,性状不稳 定,时间要求紧(从收获到下代播种之前完成测试) ・5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4期 的特点,测试项目宜少,分析材料宜广,试验精度可 稍低,定性分析宜多。一般利用近红外光谱仪、白度 仪、RVA等仪器以及SDS~沉淀值法等,测定小麦 硬度、蛋白质、水分、灰分、白度、糊化特性和沉淀值 等指标,对早代单株选择效果明显,以克服早代选择 的盲目性。对于进入产量和品比试验的育种高代品 系,以及参加区试和准备审定的品种,可进行用样量 国农业出版社。1996. [2]金善宝.中国小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3]林作辑.食品加工与小麦品质改良[M].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1994. [4]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2. [5]PC特纳,AG麦克伦南.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1. 大的磨粉试验、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以及烘焙蒸煮 试验,定量定性综合测试,试验精度要求高,评价分 [6]孙辉,吴尚军,姜薇莉.小麦粉食用品质的感官评定和 析要客观全面。 3小麦品质分析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分析仪器和测 试技术已成为科技创新的“催化剂”,它是农业高产、 优质、高抗、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柱之一。从无 机物到有机物,从理化特性到内在遗传特性,从生理 生态到品质分析,从植株水平到细胞和分子水平,从 亲本到品种,都依托于一系列的专用仪器和分析技 术。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业投资力度,并 相继启动了一系列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星火项目 等,添置了很多农业科研大型仪器设备,搭建了小麦 品质育种高效技术平台,使研究手段和方法得到了 大大加强,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长足进步, 加快了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科研创 新能力得到了提升。 根据国际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只 有在保持小麦传统育种技术的基础上,坚持农业高 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整合多学科 多部门协作攻关,才能更快更好地培育出高产、优 质、高抗、高效新品种;有关小麦品质改良新概念、新 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先进的分析仪器 和测试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 培育箱、 分子杂交箱、发酵罐(生化反应器)等培养设备;各种 离心机、层析仪、膜分离等分离纯化仪器;DNA扩增 仪、各种电泳仪及图像处理系统、DNA测序仪等分 析表达仪器;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 法等遗传转化技术体系;花粉培养和玉米×小麦杂 交获得双单倍体技术体系;高效、快捷的基于PCR 的分子标记技术;双向电泳、质谱仪等优质蛋白亚基 分析系统;用于基因型快速、大通量筛选的基因芯片 技术。其他新型仪器设备也正向智能化、网络化、信 息化、专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1]庄巧生,杜振华.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 ・56- 仪器评价[J].粮油食品科技,2004,12(1):25—28. [7]张国安,许雪娇,张紊艳.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及其应 用进展[J].分析化学,2003,31(5):611—618. [8]赵会杰,段藏禄,毛凤梧.小麦品质形成机理与调优技 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 58. [9]杨朝柱,张磊,司红起,等.小麦面粉白度研究进展[J]. 麦类作物学报,2002,22(3)174—77. [10]赵惠贤,张战凤,吴磊,等.小麦品质性状与一些生化 性状的典型相关及逐步回归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 2004,24(4):58—61. [11]徐相波,刘冬成.小麦谷蛋白亚基1Dx5的分子鉴定 及标记辅助选择[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2):415 —419. [12] 司晓敏。李巧云,晏月明.蛋白质组技术及小麦蛋白质 组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3):l0o一 105. [13]孙长森,王伟.小麦面粉RVA特性的数量遗传分析 [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2):1—4. [14]潘志芬。邓光兵,陈静,等.一种快速微量沉淀值测试 方法[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2):119—121. [15]戴开军,高翔,董剑,等.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品质特 性的影响及其遗传转化[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 (4):132—137. [16]郝晨阳,王兰芬,贾继增,等.SSR荧光标记和银染技 术的比较分析[J].作物学报,2005,31(2):144~149. [17]程顺和,张伯桥,高德荣,小麦育种策略探讨[J].作物 学报,2005,31(7):932—939. [18]高庆荣,化斌,张爱民,等.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 在小麦品质性状群体改良中的应用[J].作物学报, 2005,31(9):1110—1114. [19]倪建福。令利军,欧巧明,等.外源DNA导入小麦的分 子育种实践[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5):27—31. [20]Frith M,Melc nger A E.Marker—assisted backcross ing for siHlultar )us introgression 0f tWO gen ̄EJ],Cmp Science,2001。41:1716—17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