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资料大全 1、地理的空间定位 2、等值线的判读与图表分析 3、圈层物质运动规律 4、气候的形成因子分析 5、区位因素分析 6、光照图判读与时间计算 7、世界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 8、中国热点问题和热点区域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水污染)
1、水循环: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 高中数学,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 ③影响航海 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于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重难点总结(二)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 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例如,长江洪灾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①流域广,支流多;
②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③中下游多为平原 高三,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1 2 下一页 尾页
高中地理的重点在于地图 背诵不能替代做题
地理的学习有一个特点:必须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点。
黄明建议精力充足的学生每天地理课前最好一下,当然这个要求对许多时间根本就不够用的学生来说有些奢侈,那至少在有地理课的当天,要把学习内容一遍,把课后习题做一遍,发现有不会的地方,当天寻求或者的帮助。
黄明老师说,做到他建议的几点,就会发现高中地理学习其实也能轻松过关,并且地理知识对将来生产、有很大的作用。
岩溶湖的形成过程
1、岩溶地区,地表上长草并有沙碎石覆盖,草和沙碎石底下是很厚的一层碳酸盐类地层。
2、岩溶-碳酸盐类地层很容易受水的溶蚀,无论来自地表渗透下来的水,还是地下水,迂到此类地层都会起着溶蚀作用。
3、岩层经溶蚀后成空洞,溶蚀愈来愈严重,空洞相应就愈来愈大,大到一定程度,因承受不了地上植被与泥沙碎石的压力时,便发生溶洞崩塌。
4、崩塌后的溶洞,逐渐的积水、储水,从而形成岩溶湖。 典型的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所产生的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经汇水而形成的一类湖泊。
岩溶湖泊排列无一定方向,形状或圆形或椭圆形,有时也可呈长条形。岩溶湖一般面积不大,水深也较浅。我国岩溶湖大多分布在岩
溶地貌较发育的黔、桂和滇等省(区)。
例如贵州省咸宁的草海,它原是一个构造下陷而成的盆地,早期的湖泊大约形成于15万年以前,当时湖面面积达90km2以上。此后,湖面开始收缩,大约距今12000年前,湖面缩小到60km2;至距今约5900年前,湖面又缩小至30-40km2;大约距今2000-4000年间,因湖水从地下暗河流出,湖泊消亡。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诏卫兵屯兵其中”、“迄今鞠为牧草,郡民牧草其中”,说明当时已成可耕可牧的坝区。19世纪50年代,草海又重现。据称“清咸丰七年(1857),七月落雨40余昼夜,山洪暴发,夹沙抱木,大部落水洞被堵,洪水无法渲泄,盆地东部被掩成湖”。因湖中滋生繁茂的水生,故名草海。当湖水位为海拔2170米时,水深为2-5米,湖面积为45.5km2,容积为1 高三.4×108米3。草海是我国湖面面积最大的构造岩溶洞,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高考地理复习之:农业区位分析 农业区位分析 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
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
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
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3、我国水稻种植业
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5、乳畜业
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6、大牧场放牧业
典型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7、混合农业 8、郊区农业
典型地区:上海市郊区农业
分析区位:(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 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特殊,民工──这一有生力量渐趋衰竭。我们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得知,1994~1996年这三年期间,招生每年都超过2500万,三年合计7594万人,是中国小学招生的历史最高峰。这些孩子入学后在 2003~2005年陆续初中毕业,在2006~2008年高中毕业。根据上述公报,此间初中毕业生有2350万。也就是说,2003~2005年的小学毕业没有上初中的年轻人合计有5244万人。这些人口就成为进军城市的主要后备力量。
此外,2003~2005年间大学招生人数1334万,而此间高中毕业生有1666万。也就说高中毕业生有333万人没有上大学,也成为农民工的后备力量。
如此我们可知,在2003~2005年间,先后有5530万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再升学,而选择了回乡务农或者回家工作。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村年轻人来到城市,成为农民工。他们中超过9成的人拥有初中文化。
从历史数据可知,农民工的供给数量也以此间为最!
2008~2010年,也就是他们初中毕业5年后,这些年轻人到了21岁左右,在农村进入适婚期间,很多女孩子因此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很多男青年也回家奉命成婚。这也就意味着最大量的农民工要回流农村。这是供给不足的`一个原因。
但到2008~2010年,我们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计算的农民工后备人才是3630万人,比5年前整整减少了19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
600多万。
1988~1990年期间正值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生育高峰期。其中以1990年出生人口近 2700万而为峰值。那三年累计出生人口超过7600万人。但5年后的1993~1995年出生的人口只有不到6300万人,减少整整1300万人。同时,进入21世纪后,初高中入学率提高了,大学招生人数也大幅度提高了,由此使得初高中毕业后必须就业的人口大大减少了。
所以,为民工荒?因为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减少了600多万人,三年就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在经济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农民工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由此造成了民工荒。
经过专家计算后发现,2003年当年的农民工后备人才超过1800万,2010年后备人才不足1200万,而且从2010年起向后,每年的后备人才都没有明显上升,1200万已经是上限了!
也就是说,从2010年开始的10年内,我们再也见不到农民工人口大规模上升了。劳动力供应将陷入长期不足的状态。
比如,2013~2014年,初中毕业生每年平均只有1700万人,但高中招生人数将超过1000万,也就是说全国将只有700万初中毕业生加入到农民工后备力量,其中还有差不多一半将是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不超过400万。这两年的高中毕业生不能上大学的每年也不过300万。二者合计,后备人才将只有1000万,比2003年的高峰期减少了800万,且真正的农民工数量估计要减少差不多1000万人!
但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从2010年起,1950年后的出生人口进入退休高峰期。1950~1959年,中国出生人口超过2.01亿人,每年平均超过2000万。根据2004年的人口调查数据,这个年龄段存活人口1.76亿人。他们从2010年开始退休,一直到2019年,每年退休人口将超过1600万人。
一方面,退休人口超过1600万人,需要靠1992年后出生的人口接续,而中国人口恰恰从1990年开始逐渐减少 高中数学,到2001年已经不足1700万人。根据趋势推算,大约到2017年,中国新增劳动人口将转为下降,人口红利彻底消失。
2010~2017年这个期间,将是农民工人口红利的消失期――每年回到农村结婚的人员数量众多,每年新增农民工的储备数量却比此前下降了超过600万,农民工将由此供不应求。
所以,2010~2017年,将是农民工工资必须不断上涨的时期。这种上涨,将推动中高收入人群的工资进一步上涨。到2017年,中国劳动力供不应求,工资整体水平将不得不上涨。甚至于到那时,中国将不得不引进国外的务工人员。
从2010年起的10年内,中国死亡人口将超过1亿人,每年平均死亡1000万人。而此间每年出生人口将逐渐低于1500万。大约2024年起,中国人口可能进入负增长,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要更大一些。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中国农民工长期受到“压榨和剥削”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他们终于通过人口数量的减少来争得了自己的福利待遇“被提高”。
中国的人口结构有负面影响,当然也会带来许多积极的、正面的改变:
首先,是农民工待遇上升将成为趋势。从目前反馈的信息看,一些内地城乡熟练技术农民工的月收入已经超过2000元,这还建立在他们省去了城市高昂的住宿费、交通费甚至伙食费的基础上,他们的净收入将超过1500元。这就要求沿海城市要想吸引农民工,将不得不开出远高于2000元的工资标准,否则,他们就只有面对民工荒的苦果。
其次,企业将被迫投入更大精力进行技术改造和科研创新。中国的世界工厂的角色将发生改变,“中国制造”将需要转型或者被迫转为“中国创造”。长期以来,由于低廉的农民工的存在,企业对于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只要通过压榨农民工就可以获得丰厚的超额利润,谁还有积极性去创新呢?现在,农民工收入提高后,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力,将不得不从内部挖潜,这有利于中国创造的成熟。同时,这将促进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的科研人才将进一步得到重视。
再次,中国消费升级将持续增长到至少2017年前。随着劳动者收入的提高,全社会收入总水平上升,消费能力提高,有利于中国消费接续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的推动力量。目前中国的投资规模过大,
其中以房地产投资等为主。未来可能出现一次大幅度调整(预计2012年前后),然后再在消费接续下经济重新上升。也可能不出现大调整而二者和谐接轨,实现软着陆。但不管哪种模式,都有利于中国消费的发展。
第四,中国消费的提高将使得资源品和投资品出现另一次泡沫,泡沫结束的时期也将在2017年前后。人口红利的消失将使得中国在2030年之前处于“失落的十年”期。
第五,民工荒加剧后,中国将重新考量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预计2017年前将出现政策调整。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判断,中国的民工荒是长期趋势,对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间蕴含着许多的投资机会,值得在座的各位仔细探讨把握!
【高考地理复习资料大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