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知识汇编

2021-01-18 来源:汇智旅游网


祝福

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黄金富

一、文学常识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1881-1936)中 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故事新编》属于历史小说〕。杂文集共16部,包括:《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毛泽东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2.《彷徨》简介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共收1924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除《孤独者》和《伤逝》两篇未单独发表外,其他九篇结集前都曾在北京和上海的杂志及报纸副刊上发表。《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作者一面因“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而“感到寂寞”“荒凉”,“一面总结过去的经验,寻找新的战友,

部署新的战斗。”《彷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曾经参加过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而鲁迅却像散兵游勇一样孤独和彷徨,这就是小说集定名的来由。

3.小说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4.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中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即“答一岁之安,祈新年之福”。

5.关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程朱理学”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程朱理学贞洁观:“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6.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答题要点

1.选择题:通常是在内容、情感、主题、手法等方面设置错误点

2.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1、2、3,标清楚。先表态,再答题。先概括,再分析。概括要全面,分析要结合文本。含义题,从句子基本含义、人物形象特点、主题入手。作用题,从人物、情节结构、主题、技巧等入手(散文则是内容、结构、主题、手法,大同小异)。

二、字音字形

监jiàn生 朱拓tà 寒暄xuān 间jiàn或一轮 忌讳huì 呜咽yè 哽咽yè

吞咽yàn 咽yān喉 咀嚼jǔ jué 咬文嚼jiáo字 嚼jiáo东西 倒嚼dǎojiào

炮烙páo luò 炮bāo羊肉 烙 lào饼 踌蹰chóu chú 一瞥 piē 祭祀sì

醉醺醺xūn 酩酊mǐng dǐng大醉 荸荠bí qí 渣滓 zhā zǐ 窈yăo陷 蹙cù缩

牲醴l ĭ 俨yăn然 驯xùn熟 草窠kē 歆xīn享 蹒跚pánshān

三、主要知识点归纳

1.本文结构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幕(结局),以“我”的视角,描写鲁镇祝福景象及鲁四老爷(序幕),同时交代祥林嫂在悲惨中死去(结局)。

第二部分:开端,写祥林嫂逃避改嫁初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第三部分:发展,写祥林嫂被婆婆抢走强行改嫁

第四部分:高潮,写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工

第五部分:尾声,再次描写鲁镇祝福景象

2.情节梗概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 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3.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祥林嫂一生悲惨命运的叙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也表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

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软弱和不知所措(思想迷茫)。

4.本文主要叙事特点

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祥林嫂之死,再叙其生平事迹。

5.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从艺术手法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开篇写祥林嫂之死,为全文笼罩一种悲凉的氛围。

从人物形象看,凸显了祥林嫂的悲剧特征。

从主题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的死亡,写富人在准备“祝福”,表现贫富差距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鲁镇封闭、保守、落后的社会氛围,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6.本文主要人物形象特点

祥林嫂: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鲁四老爷:鲁四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

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轻视、厌恶祥林嫂,冷酷打击、无情摧残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我:“我”不等于作者鲁迅。“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有正义感。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做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无能。他看到了社会的问题,但是看不到改变的方向,显得很迷茫,体现了人物的局限性。

7.本文人物描写手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环境烘托

(1)肖像描写

三次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反映了其身体及精神状态的变化。

描写祥林嫂脸色,第一次是青黄;第二次是青黄;第三次是黄中带黑。

描写祥林嫂的两颊,第一次是红的;第二次是消失了血色;第三次是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是顺着眼;第二次是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第三次是眼珠间或一轮。

描写祥林嫂的衣着饰物,第一次是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第二次与第一

次一模一样;第三次是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作用:第一次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

第二次写出了她已经走投无路,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绝望。

三次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变化轨迹,塑造了一个被践踏、被侮辱的底层劳动妇女典型,凸显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一。鲁四:“可恶!然而......。

作用:第一,从艺术效果看,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言外之意,“既嫁从夫”她婆婆的做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从人物形象看,表现了鲁四老爷的顽固维护封建礼教、思想保守、内心冷酷、自私伪善。

语言描写二。开篇“我”偶遇祥林嫂,回答死后有无魂灵:“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表现了“我” 的善良,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

第二句在“我”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于是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由此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

第三句“我”的含混之辞,在祥林嫂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发生。

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体现了“我”的善良,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我”的迷茫、软弱,与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斗争不彻底。

语言描写三。第一次祭祀时,四婶阻止祥林嫂沾手,说“祥林嫂,你放着罢!”第二次却说“你放着罢,祥林嫂!”

两句话表意相同但情味有区别。第二次用主谓倒装句,“放着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加以强调,表现出四婶的紧张、慌乱和严厉。这一声呵斥彻底摧毁了祥林嫂,令她精神完全崩溃。这一声呵斥代表封建礼教和迷信,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

(3)行为描写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作用:第一,从人物形象看,表现了祥林嫂的迷信愚昧,进一步凸显了人物的悲剧性。

祥林嫂捐门槛是为了让它代替自己,让千人踩,万人蹋,来赎清自己的罪过。

第二,从小说主题看,深化了小说主题,揭示了封建宗法制、封建迷信对人的戕害。

第三,从情节结构看,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出了后面祥林嫂关于死后魂灵的对话,以及最终的绝望与死亡。

(4)环境烘托(环境烘托即侧面描写)

开篇鲁四老爷书房的环境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4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5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作用:第一,从人物形象看,暗示鲁四老爷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封建卫道士的身份。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同时也是一个自私伪善的人。

第二,从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看,环境描写给人物提供了一个典型活动场所,使情节得以合理展开。

第三,从主题看,深化小说主题,暗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8.本文“祝福”场景描写的作用

小说开篇、中间及结尾均有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属于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答题角度,可以参看上一课《林黛玉进贾府》学习资料。

就本文而言,主要有以下作用:

第一,暗示了社会环境:贫富差距悬殊、保守、愚昧、冷漠,封建礼教思想盛行,妇女地位低下。

第二,形成了对比,凸显了人物的悲剧形象:富人丰衣足食在祝福声中过大年,祥林嫂饥寒交迫悲惨死去

第三,深化了小说主题。揭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社会革命的不彻底,批判了封建礼教、宗法制、迷信对社会的控制、对妇女的压迫。

第四,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在这样保守、被封建宗法制和礼教所束缚的社会环境中,才会有祥林嫂即使捐了门槛,也依然得不到宽恕、直至死亡的结局,因而本篇社会环境描写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第五,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

第六,暗示人物形象特征。最后一段祝福景象描写,既表达了我对封建礼教吃人罪恶的愤懑之情,也突出了“我”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的无可奈何,以及听之任之的态度,表现了“我”的软弱性、妥协性。

9.本文次要人物“我”的作用

从情节发展来说,“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从主题上,深化了小说主题,表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迷茫

从人物塑造来看,通过其与祥林嫂关于魂灵有无的对话,侧面烘托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同时通过他和鲁四老爷的语言及行为对比,侧面烘托了鲁四老爷的冷酷、自私伪善。

10.本文以“祝福”为标题的作用

1.从情节来说,使结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人物形象来说,“祝福”的欢乐景象与祥林嫂惨死构成强烈对比,突出人物的悲剧命运。

3.从主题来说,祝福是反语,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和批判意味,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四、课后作业

1.完成《祝福》同步练习

2.推荐阅读

《呐喊》四篇:《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社戏》。

《彷徨》一篇:《示众》

杂文一篇《灯下漫笔》

毛泽东《论鲁迅》,梁实秋《关于鲁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