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观的“禅教一致”思想及其禅法特色
2024-09-08
来源:汇智旅游网
一 澄观的“禅教一致"思想及其禅法特色 王冬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 总 第 三 Co 期 、一 2 摘要:澄观的“禅教一致”思想,对宗密的“禅教合一”思想及其后的华严禅影响很大,切宜 深究。通过深入分析澄观的“禅教一致”及其“禅观”思想,力图呈现澄观如何顺应佛教当时诸宗融 会的内在要求,力求禅教一致、不为二途,以实现接应时代的新开拓,最终以其圆明见地既保持了 鲜明的宗派特色,又展示出融通创新的新风貌。 关键词:澄观;禅教一致;融会;禅法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4)02—0021—04 澄观承继并发展了法藏的思想学说,构建 了博大精微的佛教哲学体系,其佛教义学成就 在中国佛教乃至中国哲学史上意义重大而影 响深远。澄观的“禅教一致”思想,对宗密的“禅 教合一”思想及其后的华严禅影响很大,切宜 深究,然而学界目前对此尚未详述。本文拟对 澄观的“禅教一致”思想加以剖析,并对其“观 照”与“禅定”统一的禅法作一探讨。 一一派或一师一门,相反其所学甚为广博。 澄观经历了不辞辛劳遍访名山、广求名师 的求学过程,可以说他广泛参谒了各大名僧硕 德,对于三论宗、禅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 佛教各宗派的教义和修持都进行了细致深入 地参酌和研究。首先,在律宗方面,澄观于肃宗 758--759年,从栖霞寺醴律师参学相部律(指 律宗的法砺一派,因为法砺当时在相州,故时 称相部律),后澄观又回本州,在开元寺昙一律 、“禅教一致”的思想因缘 师那里修学南山律(指律宗的道宣一派,因为 道宣当时居于终南山,故时称南山律)。其次, 三论宗方面,澄观先在金陵(今江苏南京)随玄 璧习三论,后于代宗大历七年(772)至剡溪(今 浙江嵊县)从慧昙进一步研究三论。据《宋高僧 澄观才学广博,学富五车,著述宏富,一生 历经九朝而究畅广弘佛法,诚可谓佛门龙象。 澄观时代,正是中国佛教各大宗派斗妍争鸣、 齐放异彩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法相宗、天 粉糌粉粉 台宗与三论宗,虽然已呈式微之象,然又余势 尚存,禅宗、密宗和华严宗则呈现异军突起之 势,特别是禅宗“南宗”,因其提倡“见性成佛”、 “直指人心”,摆脱了来自传统经典教条与宗教 仪式的诸多束缚,使其教义被普遍接受而在全 国呈现勃兴之势。在当时中国佛教界的这种发 展情势下,澄观并没有严其界畔而拘泥于一宗 传》“三论之盛于江表,师之力也”【11。可知,澄观 不仅在三论学方面颇为深入,即便在三论的宣 助阐扬方面也是用力甚多、贡献颇大。在禅宗 方面,澄观先后随牛头慧忠、径山道钦、洛阳无 名等参学南宗禅法,又从慧云参习北宗禅理。 天台宗方面,澄观于大历十年(775)在苏州从 天台宗九祖湛然修学天台止观以及《维摩》、 基金项目: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佛学研究精华集成”(1oJzDOoo4)。 收稿日期:2014—4—24 作者简介:王冬(1976一),男,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佛学。 五 台 山 研 《法华》等经疏。此外,澄观还在瓦官寺及淮南 法藏处研学《起信论》与《涅檗经》,并随法诜学 奔对于当时佛教各宗派学说之间的矛盾以及诸 究 ●~总 第 = Co 华严。最后,澄观便私淑贤首之宗旨,并撰《华 严疏钞》。澄观这种摒弃门户之见和学无常师 的态度,以及对三论宗、律宗、天台宗、禅宗、华 严宗教义深入广泛地学习钻研精神,在那个佛 教宗派甚为兴盛的时代是殊为难得的。 正是澄观如 宗融会的发展趋势,已经具备精当的认识和独 到的思考。正是基于个人的切身体悟和深刻认 识,澄观对于《华严经》之浩瀚广博殊为欣赏, 由此他择取华严宗,试图对禅(南、北禅)、教 (华严宗、天台宗)各宗义理加以融会,按照其 自己的说法就是:“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 其言,心诣其理, 用以心传心之 旨,开示诸佛所 证之门。会南、北 二宗之禅门,摄 台(天台)、衡(南 岳)三观之玄趣。 翻 赡 隧 期 ’一 此丰富的访学经 历,使其佛学底 蕴殊为深厚,他 在广泛研习三论 宗、天台宗、南北 禅之后,将其思 想之最后归宿寄 使教合亡言之 旨,心同诸佛之 心。”阁这一表述, 足见澄观有志于 于华严宗旨上, 他远绍华严宗实 际创始人三祖法 藏的学说,对法 藏著述中涉及 五台山菩萨顶清代大雄宝殿 甄综会通各派理 论,力求“诸宗融 “四法界”的思想加以系统地梳理和组织,发展 会、禅教一致”的根本旨趣。 佛教各宗派当中,禅宗与华严宗都重视同 中国传统思想的有机结合,都具备自身独特的 理论形态和融会各宗的意图,二者诚有相似相 通之处。由于禅宗强调的是“直指人心、见性成 佛”,若澄观仍然沿袭过去法藏以缘起说来接 了法藏承继于智俨的“六相”说,并在批判慧苑 “双重十玄”说的基础上复原了法藏《探玄记》 中的“十玄”原说。澄观何以最后服膺于华严 宗?在于澄观认为在佛理中最为完备、最为深 刻和丰富的经典是《华严经》,如在《法界宗五 祖略记》所述:“明以照幽,法以达迷。然交映千 门,融冶万有,广入悉备,尽法界之术,唯大《华 严》。” 这也是他后来专治《华严》的原因所在。 然而由于澄观的特殊经历,其思想与贤首的思 想亦有所区别,那就是澄观的性宗思想要甚于 相宗思想,而且更为难得的是,澄观能够顺应 引法相的方便,则有悖于佛法契理契机之原 则。为此,澄观阐扬华严之性起教义以另辟蹊 径,接引讲求“单刀直人”和“明心见性”的禅 宗。伴随“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之勃兴, “禅”对于名相言语的超越与“教”对于经典文 字诠释真理的仰赖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澄观 异于法藏之显著之处在于其对“顿教”做出了 合乎时宜的新诠释。在法藏那里,“顿教”被理 解为“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这一表述虽然显 佛教当时诸宗融会以求进一步中国化的内在 要求,做到通达儒释、会通各宗,力求禅教一 致,实现接应时代的新开拓。 二、“禅教一致”的思想内涵 得禅昧浓郁,然而他本质上仍然是在“教”的范 畴之内来理解和把握“顿”意,其“顿”基本上仍 是佛教经典指涉的言说方式。澄观则不然,他 超出“教”的概括而是将南北禅宗并入“顿教” 范畴,其“顿教”摄含“禅”、“教”两个方面,从而 使“顿教”之义不仅只是一种言说方式,还是禅 宗“顿悟”法门之义。澄观将兴盛的禅宗思想纳 陈隋以降,中国佛教各宗派的教义就隐含 着交摄融会的内在要求和趋势,法藏实际创建 华严宗时,在以《华严经》作为主要经典依据的 同时,就调和融会了当时佛教各派的佛学思 想。澄观凭仗其广为参学的殊胜经历和阅历, 入到华严宗的判教当中,显示了其“禅”、“教” 会通的思想意图,也首开“禅教合一”思想之先 河。澄观力主禅教一致、不为二途的诸宗会通 消解了各派认知上的分歧。澄观以其网明见地 既保持了鲜明的宗派特色,又展示出融通创新 的新风貌,在凸显华严“圆融”宗旨的同时,实 现了华严宗之中兴,也预示着中国佛教“禅教 ,~ 总 思想,体现了禅宗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中国 佛教的圆融性格,宗密正是在其思想基础上主 张“经是佛语,禅是佛意”f4l而加以发挥的。 澄观“禅教一致”论更为深刻的思想基础 在于其“理智圆融” 观。正所谓“和实生 物,同则不继”,澄观 第 = Co 合一”之新的发展趋向。 三、“观照”与“禅定”统一的禅法特色 期 ’一 2 A 华严宗历代大 师都注重禅观,如初 祖杜顺于僧珍禅师 处持受定业,二祖智 俨受异僧指引而习 禅思,三祖法藏也主 不同于法藏的“理事 无碍”、“事事无碍”, 其思想的深层基点 在于颇具中观学意 蕴的“理智无二”之 圆融思想。澄观以为 张从自性清净心得 海印三昧与华严三 昧。澄观生逢南宗禅 “通圆诸因,证上体 用,故说即为‘经’。 因言显故,既包题目 特加弘传的时期,由 于他早年从南宗禅 系的慧忠、道钦、无 五台山罗喉寺明代开花献佛 无遗,则摄《大经》义 名以及北宗禅系的 尽,亦一代时教,不离于此理智等。”《三教圆融 观》又说“以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照于理,智 慧云等修习禅法,因此所受禅宗的思想影响颇 大,这为他融会禅教提供了便利。澄观注重将 与理冥,方日真智,则理、智无二”。I5J因此在澄 华严宗的修行方法与禅宗、天台宗的会通,强 调“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如在与 天台宗会通方面,澄观会用天台宗性恶说实例 来解释华严宗理事无碍及其真妄交彻之教义, 观看来,披、敷、信、智、解、行皆是因“华”用 “严”,理智不二,禅教合一。依据其理智圆融思 想,澄观进而推出其别具特色的“解行观”,他 说:“若不洞明前解,无以敬成此行。若不解此 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 无以人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 “心与境冥,智与神会,亡言虚怀,冥心遗智,方 诣兹境,明唯行能到非解境故。”嘲在澄观看来, “解”是对佛理的分别理解,“行”是对佛理的全 面把握,然真如理体普周法界,是不得割裂的, 所谓“若论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 中见波。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 等”。又说“无尽即是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众 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缘无尽,是以如 来不断性恶,亦即由阐提不断性善”[31。在与禅 虽然“行”要高于“解”,但“要藉于解,方能起 行,称解起行,行不异解,则解、行不二。”[5J因 此,虽月印万川,然非实有万月,一证一切证, 盈 蠢德 宗的会通方面,澄观非常注重华严修行方法与 禅宗“无住为本”思想的融会。慧能有言:“我此 法门,从上已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住为本。”又说:“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 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 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 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 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7】在禅 宗看来,无住方是人之本性,当念念不住。禅宗 旨在以“无住”为本破除我执和法执,认为一切 解行不二,理智圆融,这亦是其禅教一致的内 在思想理路。 由此可见,澄观虽尊《华严》,但本着“诸宗 融会,禅教一致”之旨,广泛吸收和融通天台 宗、三论宗、禅宗、华严宗等教义而会成一味, 做到禅教一致、佛祖同诠而非心口两歧,有效 现象与事物既非万有,亦非全空,澄观对于这 五 台 山 研 种观点是十分认同和欣赏的。华严宗也认为 “事法界”既非意识之外真实存在的独立万物, 究 赫德 墨 观。观穷数极,妙符乎寂,即定慧不二。”15]这与 慧能“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一 总 也不是完全之空,因此澄观认为“统唯一真法 第 界,谓总赅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 三 ∞ 期 四种法界。”同《答顺宗心要法门》中又言:“至道 、一 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 2 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赅摄内外,能广能深。 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迷 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 即佛,唯证者方知。”囝在澄观看来,成佛之根本 在于“心”之迷悟,而悟者之心的根本即是“无 住”,因无所住方能随缘而起。若能够保持无住 心体本有之灵知,也就达到了性与相的统一, 如此心能灵知无住,也就可以成佛。如他在《心 要法门颂》所说:“试将心比佛,与佛始终同。” 显然,这与禅宗“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思 想是一致的。可见,不论思想上还是语言上。澄 观的修行法门与禅宗颇为相似相通。 澄观在修行方法上比较强调华严的圆融 与圆满,这种圆融性集中体现于其“心境无 二”、“定慧不二”的修行观中。澄观认为:“理智 等,垃不离心:心、佛、众生无差别故。若于心能 了,则念念因圆,念念果满。《出现品》云:‘菩萨 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故。而即一之 异,不碍外观,勿滞言说。若与此观相应,则触 目对境,常见三圣及十方诸菩萨,一即一切故, 心、境无二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克,三圣必圆 矣。”[51其“于心能了”强调了对自心的了知,与 禅宗“自见本心”的旨趣殊为一致。“心境无二” 泯除了心与境的分别与边际,从而破除我执与 法执,达至我空与法空,进而澄观又说:“不视 身相者,表极智甚深,心、境两已,信、解双绝 故。又,理开体用,智分权实故,以文殊二智,证 普贤体用。又,此一门,亦表定慧,理本寂故,智 即慧故;亦表体用,普贤理寂,以为心体,文殊 智照,为大用故。法界寂照名止,寂而常照名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71的说法也 是一致的,禅宗以为定慧等学,慧之时定在慧, 定之时慧在定。于是乎,澄观在华严圆融思想 的导引下,以华严宗的“观照”修行法接通“禅 定”,达到了“观照”与“禅定”的统一,“观照”这 一修行方法也由此被称作“禅观”。因此,“禅 观”是澄观融会诸宗的特色“禅法”,也是其“禅 教一致”思想的在修行方法上的圆融发明。 澄观的“诸宗融会,禅教一致”与“禅观”思 想,是中国佛教发展到澄观时代的逻辑结果, 也是其对时代精神之契合。澄观“禅教一致”的 思想后为宗密所进一步系统阐扬和完善,盛倡 “禅教统一”并创立了华严禅法,使后世隆盛的 禅宗各家纷纷呈现出在华严理事圆融基础上 讲禅的倾向和默契,对日后禅宗的发展影响深 远,而澄观于此有开创之功。 参考文献: [1](元)觉岸.释氏稽古略[M]//大正藏:第49卷.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 [2](清)续法.法界宗五祖略记【M1∥大正藏:第77卷.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 [3](唐)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M】//大正 藏:第36卷.台北:新文车出版公司,1973. [4](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M】,/大正藏:第48卷.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 [5](唐)澄观.三圣圆融观I'-J[M1//大正藏:第45卷.台 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 [6](唐)澄观.华严法界玄镜[M]//大正藏:第45卷.台 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 [7](唐)慧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fM】//大正藏:第48卷.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 [8](唐)澄观.注华严法界观门fM】/,大正藏:第45卷.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