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对策
2021-07-14
来源:汇智旅游网
■ 堑塑 曹绍平 (河池学院,广一西宜州546300) 大学生就 业焦 虑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普遍存 在一定程度的就业焦虑。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产生就业 焦虑的心理因素及如何从多方面共同努力,缓解大学生 就业焦虑,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 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择业与就业问题的凸 显.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增强。南于大学生一般从三年 级开始考虑就业择业问题,因此,我们以在校大三学生为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广西某高校441名大三学生为样本, 利用焦虑臼评量表(SAS)作调查。结果显示,大j学生整 体焦虑水平高于全国正常人常模,总体焦虑标准分的均 值为42.3399+7.491.比量表协作组对中国正常人l】58例 常模研究结果标准分37.225+0.46要高…,说明当前大i 学生普遍感受到了就业焦虑。 即将进入毕业学年,大三学生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 务就是择业.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人生选 择.关系到未来的前途和发展。但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 峻.大学生听到和看到的关于就业方面的信息,大都是负 面的.而职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载体,当择业过程预 期困难时。担忧和焦虑也就无法避免。 二、女大学生就业焦虑大于男生 我们调查显示.总体来说,女生的就业焦虑更要比男 生的程度高.差异显著。 男女大三学生焦虑差异t检验: 性别 N ±S t p 男 2O2 38.620±5.486 标准分 —2.104 0.038 女 239 42.934±7.619 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不利于女生就 业的社会环境因素要比男生多,很多用工单位对女生就业 有一定限制,“重男轻女”;女生就读的专业较集中在文科, 就业面相对较窄;但女生普遍在学习上较男生上进,对自 己要求较高。喜欢提前规划未来,就业期望值较男生高。另 外.女生在而对压力时,普遍倾向于采用情绪取向应对方 式,她们心思细腻、敏感,喜欢彼此交流,从而相互传染负 面情绪.面对比男生更不利的就业环境,更易紧张和焦虑。 三、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心理因素分析 在对441名在校大三学生通过自编大学生就业焦虑 心理因素问卷调查,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因素分析显示, 大三学生就业的焦虑主要来自社会环境阕索、自我效能 感低、就业期望值高及缺乏职业规划意识等方面。 1.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而产生焦虑。 一家专业公司对当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 202 选择等方面的现状进行了~项调查分析:85.6%的大学生 自我认为不太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83.2%的大学生自我 认为不能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74.8%的大学生自 我认为不能清楚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2 3,被动学 习,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职业,能做什么,客观存在 的激烈的求职竞争,使相当一部分大 学生对就业前景 预期悲观,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就 持这样的观点:“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 规划、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从而容易产生择业焦虑。 2.就业期望值高而产生焦虑。 大学生都希望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有好环境、高薪 水.体面、稳定,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就业期望值 越高.越脱离现实,他们感受到的就业压力就越大。因就 业期望值高而产生的焦虑,说明了大学生过度地夸大了 就业与个人成败、前途的关系,存在绝对化思维,在就业 取向上,要求自己“一定”、“必须”找到“高薪水、高职位、 高起点”的工作,否则就是“失败”,这种不切实际地把就 业目标定得过高直接导致较重的择业焦虑。 3.自我效能感低而产生焦虑。 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行为表现 及活动时的情绪。大学生对求职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低,则 自感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不足,感觉自己在大学阶 段没学到什么.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擅长,怀疑自己的 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因此,对 参与求职竞争没有信心,从而忧心忡忡,焦虑不已。 4.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存在 三方面.第一来自社会。社会适龄劳动人口增加、高校扩 招等社会的变迁因素导致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和用 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学历的要求显著提高,少数不公 平竞争现象、社会舆论压力等,使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 产生迷茫和无助的感觉。第二来自家庭。父母对子女就业 抱有较高的期望.无形中影响着大学生们的择业标准和 择业观念,同时也给大学生择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满 足父母的期望成为许多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 素。第二三来自大学生所在的学校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在 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专 业与课程设置与市场存在脱节现象、职业指导方式单一、 就业信息匮乏、职业心理辅导及求职技能培训不足等,均 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感到求助无门、不知所措,进而产 生焦虑。 大学生体验到较高的就业焦虑,不利于就业的社会 环境因素是一方面,但并不是最主要的。我国大专以上 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004年为5.77%,与世界各国相 比较.我国大学以上人口比重至今严重偏低f3]。之所以 墨 大学生对高就业压力的感受强烈,并不是我国大学毕业 生绝对过剩导致的,主要是个体心因性原因,这也从另 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虚荣 心、攀比 tk,较重,就业期望值高但又怕吃苦,具有较强的 依赖心理。 总之.就业意味着职业生涯阶段的开始,意味着大学 生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学生对未 来人生和职业抱有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有着远大的理想 和抱负.当发现个人理想和现实存在巨大差距,职业理想 受到挑战时,难免会产生担忧和心理恐惧,担心自己的职 业理想无法实现.进而产生焦虑。 四、缓解大三学生就业焦虑对策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会使学生产生动力,增强进取 心,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焦躁、沮丧、不安,又不能在一 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潜能的发挥,给就业 带来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 康水平,降低焦虑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就要求高校、社 会、家庭及毕业生等各方面努力,从就业压力源着手.引 导学生积极应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面对“就业 难”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缓解策略和应对策略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明确职业方向。 盲目性竞争往往导致人产生就业焦虑,因此,首先要 加强职业规划意识,明确就业方向,如运用职业兴趣量 表、职业价值观量表、职业能力量表、人格问卷等量表对 职业进行定位,规划毕业后的职业取向,自主进行自我目 标管理,制定目标和计划,直接行动,来积累专业知识技 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职业竞争力,从而缓解就业焦虑。 2.客观认识自我.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 就业期望值与就业现实不一致时.差距越大.就业焦 虑越大,在这种情形下,放弃就业观念中的“绝对化的思 维”,以客观的视线审视社会环境,全面认识自我,制定符 合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职业目标,适当降低就业期望 值,以平常心参与就业竞争,“先择业后就业”,有利于缓 解自己的就业压力和择业焦虑,维护心理健康,最后走向 成功就业。 3.转变就业观念.以平常心参与求职竞争。 就业焦虑是一种情绪的过度紧张,往往是由于周围 环境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大学生主观存在的一 些非理性观念所致。如就业中的绝对化思维,“自己必须 找到稳定、体面的工作,否则就是失败”;悲观化的思维. “就业形势那么紧张,毕业肯定失业”;概括化思维,“一次 面试失败足以证明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等。如果换 个角度.理性一些去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学会全面地看 问题.放弃一些非理性观念,面向“大众”,面向“基层”,面 向“非公企业”就业.由就业向创业转变,灵活就业,就会 使人豁然开朗。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4.适当情绪渲泄,调适情绪。 过度的就业焦虑往往导致学生情绪波动很大,紧张、 抑郁。大学生应学会和运用各种有效的放松方法,如合理 情绪渲泄,内心紧张、抑郁、难受时,畅快地哭一场,或者 找人诉说一通。主动将自己所遇到的忧虑讲给同伴、同学 听,或者当忧虑不安时,找一本有趣的书读,从事自己喜 爱的娱乐活动,进行体育运动,转移注意力,可把心中的 烦恼、郁闷发泄出来。以此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5.政府、高校、家庭积极关注,提供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是社会、高校及大学生必 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否则,既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带来不良后果,也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 应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及招生规模,适应社 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规范就业程序, 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专业化、人性化,重视对大学生尤 其对大三学生提前进行就业技巧指导,帮助大学生掌握 求职方法,提高就业能力;建立实习基地,丰富大学生的 社会实践经验:同时尽快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 机构.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心理咨 询队伍,关注和解决学生在择业中因遭遇困难、挫折及面 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而产生的多种心理问题。开展职 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等测试,帮助学生正确认 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做到扬 长避短。家长应适当降低对学生就业的期望,尽可能给予 关心和支持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 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十分关注、 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不断促 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科学化。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 业焦虑。 女生是特殊的群体,在就业中相对处于弱势,她们感 受到的就业焦虑较男生大,她们的就业、择业更需要整个 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提供特色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樊富珉,王建中.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年鉴[M]. 2O3